安全环保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保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变化。

它包括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二、什么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排入环境,以致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致使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还有生物降解等的作用。

所以人类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的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的自净作用。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三、环境污染要素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污染主要有哪几类物质?主要有油的污染,酚、氰化物、硫化物的污染,酸碱的污染,重金属的污染,固体、悬浮物的污染,有机物的污染,营养物质的污染和热污染。

土壤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等人类的第一号敌人。

空气污染: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
电厂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疾病。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所说的工业“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生活中的“三废”是指粪便、垃圾、生活污水。

四、何为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环境保护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五、我司环境工作要点
(一)公司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有:
1、外排污水执行GB897—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1、表4中一级标准:pH 6〜9,总铜:三0.5哑/L , TCN:三0.5哑/L ,总铅:三1.0哑/L,总锌:三2.0哑/L,总镉:三0.1哑/L , S2-:三1.0 mg /L
2、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二级标准。

3、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 H类标准。

标准规定了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最高限值。

如: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 2008)规定,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中H类声环境功能区排放标准为:昼间60dB(分贝
A)、夜间50dB(分贝A)。

(二)公司的环境管理方针为:防治结合,创新工艺,清洁生产, 美化环
境。

六、什么叫清洁生产
1 、清洁生产定义
清洁生产 ( CleanerProduction )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即在污染前采取防治对策,而不是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之,实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

《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清洁生产的定义: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对生产过程,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清洁生产战略旨在减少原材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臵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2、清洁生产审核定义《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
清洁生产审核,是指按照一定程序,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的方案,进而选定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的过程。

3、清洁生产审核的目的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要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使企业效益有所提升,走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清洁生产审核思路是通过对企业现状进行调研,找出企业污染物在哪里产生,然后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污染物,最后想一切办法来减少或消除这些污染物。

从而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

七、其它环保基础知识
1、第27 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 月5 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2012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绿色经济,你行动了吗”。

3、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还有氯氟烃、甲烷、氮氧化合物、臭氧等气体。

4、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统称为酸雨,包括雨、雪、雹、雾
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为世界各国的环境
政策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即可持续发展。

6、“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以及可能对
环境造成损害的工程建设,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7、试生产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75%以上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正常是工业生产
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保证的验收工况条件。

8、确认环境是否被污染根据是环境质量标准,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
据是污染物排放标准。

9、国家环境保护部是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主管机构
10、矿产资源规划分为:矿产资源储备保护区、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
禁止开采区。

11、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
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12、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五年,方决定该项目开
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

13、ISO14000 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有关环境管理的系列标准。

14、PM0(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在10卩m以下的颗粒物。

15、新办矿山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
性评估。

16、《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污染
防治的单行法规都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规定。

17、当今全球十大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物种减少、酸雨
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18、可持续发展:是指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
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简言之,即不单纯追求眼前的、不顾子孙后代的发展,而采取以保护环境为基础的、保证全人类能永续发展的战略。

19、中国工业污染防治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20、环境污染物的主要类型: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污染有废气、废水、废渣、
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噪声、振动和电磁波辐射
安全基础知识
1、2012年全国“安全月”活动主题: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
现予公布,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安全生产法》立法目的是: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
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3、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方针:以人为本,关爱健康,依法治企,安
全发展。

质量管理方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精细管理,追求卓越。

环境管理方针:防治结合,创新工艺,清洁生产,美化环境。

4、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
度。

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的对象,如危险环境、条件、状态、物质、场所、人员、因素等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
5、安全:是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是不发生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一种状态。

(1)安全条件: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人员伤亡、职业病或设备、设施损害或环境损害的条件。

(2)安全状况:不因人、机、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失效、人员伤害或其它损失。

由上述可知,安全和危险是相对的概念,对是否可能的健康损害和人身伤亡的综合认识。

6、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它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1)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有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2)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因素。

说明: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的共同作用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的可能性。

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7、重大危险源:广义上说,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都是重大危险源。

&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

人员死亡、受伤或身体损害称人员伤亡事故;没有人员伤亡就是非人员伤亡事故。

9、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主要是指活动、过程本身的情况,其结果尚不确定。

如果造成不良结果则形成事故,如果侥幸未造成事故也应引起关注。

10、工伤事故种类(为20种):物体打击、车辆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等。

11、事故隐患: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12、事故隐患种类(为21种):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水害、坍塌、滑坡、泄漏、腐蚀、触电、坠落、机械伤害、煤与瓦斯突
出、公路设施伤害、公路车辆伤害、铁路设施伤害、铁路车辆伤害、水上运输伤害、港口码头伤害、空中运输伤害、航空港伤害、其它类隐患。

13、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14、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

(1)目标一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

⑵ 内容一法制和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责任制、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培训教育、安全生产档案。

(3)对象一企业的员工,涉及所有的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

(4)目的一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企业、为了国豕。

15、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安全第一: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臵, 实施“安全优先”的原则。

(2)预防为主:主要不是在事故发生后去组织抢救,进行事故调查、
处理和分析,而是要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虽然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还不可能完全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但只要思
想重视,预防措施得当,事故是可以大大减少。

16、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与“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制定的一种制度,它综合了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制度和各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对企业各级领导、职能管理机构、各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各岗位生产工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应负的安全生产职责作出明确的规定。

其本质是“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17、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根据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政策和法规制定的、我国各行各业及其广大职工在生产活动中必须贯彻执行和认真遵守的安全行为规范和准则。

18、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是指企业各级干部和广大职工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抓生产的同时要抓安全。

19、安全生产检查:是指国家安全生产监察部门、企业主和部门
或企业自身对企业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规的情况、安全生产状况、
劳动条件、事故隐患等检查。

安全生产检查的内容包括:查思想认识、查管理制度、查纪律、查领导、查设备、查安全卫生设施、查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查各种事故隐患等。

安全生产检查常用的方法有:深入现场实地观察、召开汇报会、
座谈会、调查会以及个别访问老工人、查阅有关文件和资料等等。

《安全生产法规定》等法律、法规,赋予了员工安全生产的权利;职工在依法享有安全生产权利的同时,也必须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义务。

20、安全标志及现公司主要安全出口:
国家规定的安全色有红、蓝、黄、绿四种颜色,其含义是:
①红色表示禁止、停止;②蓝色表示指令或必须遵守的规定;③ 黄色表示警告、注意;④绿色表示提示、安全状态、通行。

21、“三违”作业: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违章指挥:主要是对领导讲的,以下行为属违章指挥: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或擅自更改安全工艺和操作程序;指挥者未经培训上岗,使用无“做工证”或无专门资质认证的人员;指挥工人在安全防护措施、设备有缺陷未解决的条件下冒险进行作业;发现违章不制止等。

违章作业:主要是对现场操作工人讲的,以下行为都是违章作业的不良现象:不遵守施工现场的安全制度,进入施工现场不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和不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擅自动用机械、电气设备或拆改挪动设施、设备;随意爬脚手架和高空支架等。

总之,违反了劳动生产岗位的安全规章和制度的作业行为都是违章作业的表现。

22、“三同时”:是指凡是在我国境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技术改选项目(工程)和引进的建设项目,其劳动安全卫生设施
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
生产和使用。

23、“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被伤害。

24、贯彻“四全”安全管理:即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

全员—从领导到每个基层管理干部和员工(包括临时工和实习人员及工程公司人员)都要管安全;全面—从生产、经营、基建、科研到后勤服务的各单位、各部门都要抓安全;全过程—每项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自始至终地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全天候—一年365 天,一天24 小时,不管什么天气,不论什么环境,每时每刻都要注意安全。

总之,“四全”的基本精神就是人人、处处、事事、时时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25、“四不放过”:是指在调查处理工伤事故时,必须坚持①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②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③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不放过;④事故责任人不处理不放过的原则。

“四不放过”原则是在对调查处理工伤事故时对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责任者和群众的教育以及事故防范措施这三个方面指出的严格要求。

这些要求也正是我们进行工伤
事故的
调查和处理的真正目的所在
(1)“四不放过”原则的第一层含义是要求在调查处理工伤事故时,首先要把事故原因分析清楚,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不能敷衍了事,不能在尚未找到事故主要原因时就轻易下结论,也不能把次要原因当成真正原因,未找到真正原因决不轻易放过,直至找到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
并搞清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才算达到事故原因分析的目的。

(2)“四不放过”原则的第二层含义是要求在调查处理工伤事故时,不能认为原因分析清楚了,有关人员也处理了就算完成任务了,还必须使事故责任者和广大群众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

并深刻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使大家从事故中吸取教训,在今后工作中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3)“四不放过”原则的第三层含义是要求在对工伤事故进行调查处理时,必须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止相同或类似事故发生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并督促事故发生单位付诸实施
(4)“四不放过”第四层含义就是责任者必须处理,使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上受到震动和教育。

只有这样,才算达到了事故调查和处理的最终目的。

26、预警等级设臵:由总调度室负责收集近期气象信息,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并根据雨天实际降雨量情况以电话或手机短信形式通知相关人员组织做好各责任区域内的防洪、防汛、防雷工作。

(a)、蓝色预警:12小时降雨量在10-49毫米;
(b)、黄色预警:12小时降雨量在50 - 79毫米;
(c)、橙色预警:12小时降雨量在80 - 99毫米;
(d)、红色预警:12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

27、为了使工业企业的设计符合卫生要求,保护工人和居民的安全和健康,我国从1979年11月起颁布并实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卫生标准对车间空气中和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
高允许浓度等作了规定。

例如,车间空气中一般粉尘的最高允许浓度为10毫克/立方米,含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则为2毫克/立方米。

卫生标准中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是以工人在此浓度下长朝进行生产劳动而不会引起急性或慢性职业病为基础而制定的。

卫生标准是衡量生产环境污染程度,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设计和评价防护设施效果的依据。

28、触电急救基本知识:
遇有触电事故发生,应按“二快、一坚持、一慎重”的原则,
开展救援。

1、“二快”指的是:快速切断电源,快速进行抢救。

①快速切断电源,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

当出事地点附近
设有电源开关或插头时,应立即断开开关或拔掉插头,切断电源。

当电源开关或插头离出事地点太远时,如电源电压低于380伏,
则可用干燥的木棒、竹杆等将电缆等带电体移开,也可用带绝缘的钢丝钳或带干燥木柄的斧头切断电源,但必须注意电源的供电方向,同时应在有支持物的地方切断电源。

切不可在没有绝缘措
施的情况下直接用手去拉触电者,以免扩大事故。

当电源电压高于380 伏时,应穿戴好相应绝缘等级的防护用品用相应等级的绝缘用具切断电源,如事故现场无绝缘用具应用通讯工具通知有关供电部门切断事故线路。

在切断电源或使触电者脱离电源时应注意不要误伤他人,特别是触电者脱离电源后,肌肉不再受电流刺激,会立即放松而摔倒造成外伤,在高空时更是危险,故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当触电者为跨步电压触电时(“地板带电”如一相火线搭在地上,造成火线周边20 米内带电,且离火线搭地点越近电位越高,但一般离火线搭地点8 米外的电压差不会造成人员伤亡),抢救者应注意防止自身跨步电压触电。

触电者可自己脱离电源时,应单脚或双脚并拢跳出事故地点,切不可大步走出事故点。

②快速进行抢救。

根据统计在触电事故中被抢救活的人员中,有约95%是在切断电源后3 分钟内迅速进行抢救的,因此,切断电源后,立即进行抢救也是关键的环节。

首先,将脱离电源的触者迅速移至通风干燥的地方,使其仰卧,解开其衣扣及裤带,气温较低时,还应同时注意保暖。

其次,根据不同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对“神志清楚”的触电者,应注意休息观察,如认为触电时间较长有必要送医院检查,并明确告知医生患者是触电;对“有心跳而呼吸停止”的触电者,应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进行抢救;对“有呼吸而心跳停止”的触电者,应采用“胸外心脏挤压法”进行抢救;对“呼吸和心跳均停止”的触电者,应同时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挤压法”进行抢救。

对后三种情况的触电者应一方面积极抢救,另一方面应向医院告急求救。

2、“一坚持”:即坚持人工呼吸。

抢救者在对触电者进行人工呼吸抢救时,一定要有耐心,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继续进行,同时,在将触电者送往医院的途中也不能停。

对触电者来说,人工呼吸是最有效的抢救方法,有些触电者需要进行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的抢救,方能苏醒,我国记录在案的抢救纪录是连续三个半小时人工呼吸后把触电者救活。

3、“一慎重”:即慎重使用兴奋类药物。

如慎重使用肾上腺素等,随意使用可能会加速触电者死亡,只有医院经仪器诊断后,才能决定是否使用。

另外,千万不可对触电者泼水或用其他如“用砂子埋、压”等“道听途说”中的不正确方法抢救。

29、井下发生火灾后如何避灾?
在井下,任何人发现烟雾或明火,要立即向井下带班领导、现场管理或生产队长汇报,或直接向调度室(调度室电话:3231600)报告。

请求救护队救援,切不可一见到火就四散奔逃,应尽力灭火。

事实证明,只要抢救及时,一般小火都能就地扑灭。

如果火灾范围很大,火势很猛。

现场人员无力抢救时,或其他地区发生火灾,接到撤退命令时,就要自救避灾。

具体做法是:
(1)迅速戴好自救器,带班领导逐一认真检查后撤退。

(2)位于火源进风侧人员,应迎着新鲜风流撤退。

位于火源回
风侧人员,如果距火源较近、火势不大时,应迅速冲过火源撤退到进风侧,然后迎风撤退;如果无法冲过火区,则沿回风侧撤退一段距离,尽快找捷径绕到新鲜风流中再撤退。

(3)如果巷道已经充满烟雾,要迅速辨认发生火灾的地区和风流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