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物理选修三综合测试题带答案重难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物理选修三综合测试题带答案重难点归纳
单选题
1、氘和氦3进行的核反应可作为核电站的能源,核反应的产物之一是
24
He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核反应方程为H 23e +H 12→H 24e +H 11
B .该核反应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放射性
C .该核反应和N 714+H 24
e →
O 817+H 11
是同一类核反应
D .该核反应和核反应H 12+H 13→H 24e +n 01
都只需要高温
2、如图所示,A 、B 两容器容积相等,用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连接,两容器内装有不同气体,细管中央有一段水银柱,在两边气体作用下保持平衡时,A 中气体的温度为273 K ,B 中气体的温度为293 K ,如果将它们的温度都降低10 K ,则水银柱将( )
A .向A 移动
B .向B 移动
C .不动
D .不能确定
3、目前我们学习过的核反应有4种类型,下列核反应方程的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①1124
Na
→1224Mg +−10e ②
92235U +01
n
→
X 54140e +3894
Sr +201n
③
919
F +H 24e
→
N 1022e +H 11 ④12
H +13H
→24He +01
n
A .①人工核转变、②核裂变、③核聚变、④衰变
B .①衰变、②核裂变、③核聚变、④人工核转变
C .①人工核转变、②核聚变、③衰变、④核裂变
D .①衰变、②核裂变、③人工核转变、④核聚变
4、酸雨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影响很大,为了减少酸雨的影响,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少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脱硫
③在已经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④多种植美人蕉、银杏等植物
⑤开发新能源
⑥多种植法国梧桐、柠檬等植物
A.①②④⑤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⑥
5、用细线将一块玻璃片水平地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并使玻璃片贴在水面上,如图所示。
缓慢提起弹簧测力计,在玻璃片脱离水面的瞬间,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玻璃片的重力,其主要原因是()
A.玻璃片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B.玻璃片受到大气压力作用
C.玻璃片和水间存在万有引力作用D.玻璃片分子与水分子间存在引力作用
6、如图是一自热米饭盒,盒内有一个发热包,遇水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大量热量,盖上盒盖便能在10~15分钟内加热食品。
自热米饭盒的盖子上有一个透气孔,如果透气孔堵塞,容易造成小型爆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饭盒爆炸前,盒内气体温度升高,则盒内每一个气体分子速率都增大了
B.饭盒爆炸,是盒内气体温度升高,气体压强增大导致的结果
C.在饭盒爆炸的瞬间,外界对盒内气体做正功
D.在饭盒爆炸的瞬间,盒内气体温度急剧升高
7、太阳通过内部的热核反应在源源不断地向外释放能量,其中一种热核反应为X +H 13→H 24e +n 01
+17.6MeV ,已知H 13、H 24e 和n 01的质量分别为3.0161u 、4.0026u 和1.0087u ,1u 相当于931.5MeV 的能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X 是质子
B .X 的质量约为2.0141u
C .H 13的结合能大于H 24e 的结合能
D .H 13的比结合能大于H 24e 的比结合能
8、夏天,从湖底形成的一个气泡,在缓慢上升到湖面的过程中没有破裂。
若越接近水面, 湖水的温度越高,大气压强没有变化,将气泡内的气体看做理想气体。
则上升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气泡内气体的内能可能不变
B .气泡上升过程中可能会放热
C .气泡内气体的压强增大
D .气泡内分子单位时间内对气泡壁单位面积的撞击力变小 多选题
9、关于分子热运动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B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必定增加
C .布朗运动是由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之间相互碰撞引起的
D .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不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
E .物体的内能是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10、用力与液体内部的分子对附着层分子作用力之间的大小关系,下列现象中,是由液体的表面张力造成的
是()
A.游泳时弄湿了的头发黏在一起
B.熔化的铁水注入内空且为球形的砂箱,冷却后铸成一个铁球
C.脱湿衣服感觉很费劲
D.绸布伞有缝隙但不漏雨水
11、质子与中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其中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形成过程中均可类比核聚变。
β衰变时,核内的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和电子,质子质量约为1.6726×10-27kg,中子质量约为1.6749×10-27kg,电子质量约为9.1096×10-31kg,真空中光速c=3.00×108m/s。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中子转化的核反应式为n01→H11+−01e
B.弱相互作用是引起衰变的原因
C.上、下夸克的质量差为2.3×10-30kg
D.一次β衰变释放出的能量为1.3×10-14J
填空题
12、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涉及许多实验的探究及众多科学家的创造性思想。
(1)1897年,汤姆孙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图甲),断定阴极射线是________(填“电磁波”或“电子”),进而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提出原子“西瓜模型”或“________模型”;
(2)1909年,卢瑟福与他的学生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图乙),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下列对此实验与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α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B.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主要是因为电子的质量太小
C.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大角度偏转,是因为其受到金原子核的强库仑斥力
D.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13、若对物体做1500J的功,可使物体温度升高5℃;若改用传热的方式,使物体温度同样升高5℃,那么物体应吸收_______J的热量。
如果先在绝热过程中对该物体做3000J的功,物体的温度升高10℃,再经过单纯的传热过程物体放出600J的热量,则物体的温度又降低_______℃。
部编版高中物理选修三综合测试题带答案(十九)参考答案
1、答案:A
A.根据题述产物可知,该核反应方程为
H23e+H12→H24e+H11
A正确;
B.H24e和H11是稳定的元素,二者都不具有放射性,B错误;
C.该核反应
H23e+H12→H24e+H11
属于核聚变反应,而
N714+H24e→O817+H11
属于人工核转变,C错误;
D.该核反应和核反应
H12+H13→H24e+n01
都属于核聚变,都需要高温高压,D错误;
故选A。
2、答案:A
假定水银柱两边气体的体积不变,即V1、V2不变,所装气体温度分别为T1=273 K和T2=293 K,当温度降低ΔT=10 K时,由查理定律可知
p T =
Δp ΔT
则
Δp=p
T
ΔT
因为p2=p1 T2>T1所以
Δp1>Δp2
即A内压强减小得更多,所以最终A内压强更小,水银柱将向A移动,故A正确。
3、答案:D
①是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粒子而转变为另一种元素的过程,属于原子核的衰变;②是重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
的原子核,属于核裂变;③是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使之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的过程,属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④是轻核结合成较重的原子核,属于核聚变。
所以以上反应类型依次属于衰变、核裂变、人工转变、核聚变。
故选D。
4、答案:A
酸雨主要是由煤、石油等燃料尤其是煤燃烧所释放的SO2和氮氧化物在降水过程中溶入雨水形成的,因而为减少酸雨的影响,少烧煤和燃料脱硫是有效的方法;开发新能源也是减少煤使用量的方法,另外美人蕉和银杏
对SO2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所以①②④⑤正确,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答案:D
玻璃片脱离水面的一瞬间,除了受重力、拉力外,还受到水分子对它的引力。
所以拉力大于玻璃片的重力。
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6、答案:B
A.饭盒爆炸前,盒内气体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但是不是盒内每一个气体分子速率都增大了,故
A错误;
B.饭盒爆炸前,盒内气体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所以气体压强增大导致饭盒爆炸,故B正确;C.在饭盒爆炸的瞬间,气体体积增大,气体对外界做正功,故C错误;
D.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爆炸前气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在饭盒爆炸的瞬间,气体对外界做功,其内能应减小,盒内气体温度急剧下降,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B
A .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X 为H 12,故A 错误;
B .设X 的质量为m ,则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可知
m +3.0161u −4.0026u −1.0087u =
17.6
931.5
u 解得
m ≈2.0141u
故B 正确;
CD .核聚变反应释放的核能等于生成物的总结合能减反应物的总结合能,而中子没有结合能,由此可知H 24e 的
结合能大于H 13和H 12的结合能之和,所以H 24e 的比结合能大于H 13的比结合能,故CD 错误。
故选B 。
8、答案:D
A .根据题意可知,越往上温度越高,故气泡温度升高,内能变大,故A 错误。
B .气泡体积变大,外界对气体做负功,根据 △U =W +Q 可知
Q >0
气泡内能增大,故气泡吸热,故B 错误; C .气泡上升
P =P 0+ρg h
深度h 减小,汽包内其他压强减小,C 错误;
D .根据气体压强定义及其微观意义,气泡内气体压强减小,气泡内分子单位时间内对气泡壁单位面积的撞击力减小,故D 正确。
故选D 。
小提示:分析的过程注意温度、体积的变化情况,再结合热力学定律等进行解答。
9、答案:ADE
A .分子的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故A 正确;
B.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外界对物体做功的同时物体可能在对外放热,由热力学第一定律
ΔU=W+Q
知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故B错误;
C.布朗运动是由于液体分子对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碰撞引起的,它反映了液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不变,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故D正确;
E.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故E正确。
故选ADE。
10、答案:AD
A.游泳时弄湿了的头发黏在一起是由于液体的表面张力造成的,故A正确;
B.熔化的铁水注入内空且为球形的砂箱,冷却后铸成一个铁球,铁球的形状决定于砂箱的形状,与液体表面张力无关,故B错误;
C.脱湿衣服费劲是分子间作用力造成的,故C错误;
D.由于雨水表面存在表面张力,虽然布伞有孔,但不漏水,与表面张力有关,故D正确。
故选AD。
11、答案:AB
A.β衰变时,核内的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和电子,根据质量数和核电荷数守恒,中子转化的核反应式为
n01→H11+−01e
故A正确;
B.弱相互作用是引起原子核β衰变的原因,即引起中子-质子转变的原因,故B正确;
C.由题中“形成过程中均可类比核聚变”可知,夸克形成质子、中子过程质量有亏损,故
1.6726×10−27kg≠2m
上+m
下
,1.6749×10−27kg≠m
上
+2m
下
无法计算上、下夸克的质量差,故C错误;D.β衰变中的质量亏损
Δm=1.6749×10−27kg−1.6726×10−27kg−9.1096×10−31kg=1.39×10−30kg
释放出的能量为
ΔE=Δmc2=1.39×10−30×9×1016J=1.25×10−13J
故D错误。
故选AB。
12、答案:电子枣糕 CD##DC
(1)[1]汤姆孙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断定其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断定阴极射线是
电子。
[2]汤姆孙认为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提出原子“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
(2)[3]A.α粒子散射实验不能证明原子核内部存在质子,也不会证实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故A错误;B.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主要是因为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故B错误;C.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大角度偏转,是因为其受到金原子核的强库仑斥力,故C正确;
D.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故D正确。
故选CD。
13、答案: 1500 2
[1]做功和传热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是等效的,因此如用传热的方式,也使物体温度升高5℃,物体应吸收
1500J的热量。
[2]如在绝热过程中对物体做功3000J,温度升高10℃,则物体温度升高1℃需要外界做功或吸收热量300J,
因此物体在单纯的传热过程中放出600J的热量,物体的温度降低2℃。
小提示:本题综合考查了功与内能的改变、热与内能的改变。
在绝热过程中,功是内能变化的量度;在单纯
传热的过程中,热量是内能改变的量度。
同一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要的能量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