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药学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临床药学的研究
近年来,运用现代科技方法研究中医药理论,并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研究中药,取得了一定成绩。
同时,中药临床药学也面临严峻的考验。
笔者着重介绍目前中药临床研究的概况,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1 对传统中药配伍理论的研究
采用现代药理学、毒理学、药物分析等方法对配伍禁忌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通过试验可证明其中有些配伍可导致毒性增加或药效降低,通过合理的配伍可达到药效增加,降低不良反应,为临床科学、合理配伍提供参考。
2 对中药性味、归经等理论的研究
采用现代药理学及药物分析等方法对传统中药性味、归经等理论加以解释,证明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性,为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帮助。
中药归经理论是进一步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基础,值得深人研究。
3 药代动力学研究
主要采用化学测定法和生物效应法开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化学测定法以药物在血、尿及组织内的浓度为依据,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其特点是药物成分明确,有相应的测定方法及检测设备。
化学测定法常用的仪器有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
通过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效果及检测限度,促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4 中药炮制研究
应用现代研究方法对传统炮制理论进行研究。
如通过炮制前后毒理学及药效学研究表明炮制可降低甘遂、牛膝、苦杏仁等的促癌活性及甘遂的皮肤刺激作用,达到保留药效或增效目的。
以证明传统中药炮制理论的合理性。
5 中西药之间的配伍研究
当前对中西药配伍有多种模式:中西药的同时使用,联合运用中西药,中药西化,西药中化等。
中西药同时使用可取长补短,使药物的疗效更好,如消渴丸、感冒清。
所谓联合运用中西药,就是患者在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分别使用中药和西药,从而提高疗效。
如药物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治疗肿瘤的同时,配合滋阴润燥清热,或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或健脾运气、和胃降逆的中药,如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以及一些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的中药(如人参、田七、白花蛇舌草等),以降低放化疗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增强临床疗效。
中药西化,如临床用麻黄素、黄连素、降压灵等属此类。
西药中化方面,据观察表明,抗生素类、磺胺类药物一般性寒凉,味苦,多具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感染火热毒邪所致的病证;阿托品类药性温燥,多具燥湿、解痉止痛之功,适用于性偏凉的内脏痉挛性疼痛、腹泻稀水样便、盗汗等;维生素B族、助消化药多具健脾养胃、调畅气机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或中焦气机逆乱所致病证;解热镇痛药有发表之功,适用于表证;利尿药有渗利水湿之功,适用于水湿内停之证。
西药中化还表现在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治疗原则,指导运用西药。
如肿瘤患者的扶正与祛邪,出血患者的止血与化癖等,都是中西药物运用值得发挥的长处。
6 对传统中医药配伍理论的研究
采用药理、毒理及药物分析等方法对“十八反、十九畏”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证明其中某些配伍确可导致毒性增加或使药效降低,如人参与黎芦配伍应用于小鼠耐疲劳能力的研究表明,配伍后人参的抗疲劳作用明显减弱。
对经典处方,四逆汤中甘草对附子的解毒作用分析证明,附子与另两味共煎,有减毒增效作用。
大量试验表明,很多经典古方通过合理配伍可达到药效增强、不良反应降低的效果,证明了传统中药配伍理论的科学合理性。
7 药代动力学研究
主要采用化学测定法和生物效应法开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化学测定法以药物在血、尿及组织内的浓度为依据,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其特点是药物成分明确,有相应的测定方法及检测设备。
化学测定法常用的仪器有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
通过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效果及检测限度,促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8 煎药方法研究
对中药机煎法与直火加热法、蒸汽煎药法制备中药汤剂质量以总固体含量及微生物限度为指标,进行比较,评价此3种方法的优劣。
通过对药物单煎与共煎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比较,对传统中药配伍及煎煮方法进行试验研究证明,黄连与黄柏共煎,其有效成分小聚碱含量增高,提示两者配伍的科学性。
而对茎、叶、花、根、果实、果皮、枝干、皮藤等53种中药及其煎煮容器、浸泡时间、温度粉碎度、加水量、火候、煎煮时间和煎出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可完善中药煎煮方法,提高疗效。
9 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研究
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受到人们普遍重视,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有所增加,而且对中药不良反应引起的原因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如对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与成分间的关系进行的分析;对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体质、给药方法的关系进行的分析等多项研究,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对合理用药和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