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多元史观解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多元史观解题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
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

高考热点:历史“全球史观”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的内涵: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
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

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

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二)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三)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不同文明
(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附表1 世界市场形成示意图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苏联(斯大林)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准确理解现代化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

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

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表3 近现代科学家、文艺家及其贡献
附表4 世界经典文艺作品及地位
三、文明史观与相关考点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
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Ⅱ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的关系
文明史观更具有宏观性,着眼于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而现代化和全球史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史,强调的是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兴起和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扩散的历史,是文明史观的一个特定阶段
Ⅲ运用方法或正确态度
①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②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③坚持以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为标准评价历史④承认文明多元性
⑤各种文明虽有强度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分,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
⑥重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附表5 古今不同的政治文明与贡献
附表6古希腊与古罗马政治文明比较
四社会史观
一、基本内涵:
指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

社会史观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社会问题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相关问题;
特点: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
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五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学习时,当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响时,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这一方法。

基本特点:
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联系历史条件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强调实事求是。

六生态史观
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生态史题目出现于高考历史试题之中,绝非偶然,下列因素使之必然出现:
1、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而且是一个难题,急待解决。

2、我国已将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而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需总结和借鉴人类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经验,总结和记取破坏生态环境的教训。

3、历史课程具有公民教育的功能,引导年青一代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和增强其生态环保意识。

七、“革命史观:
亦称“阶级斗争史观”或“反帝反封建史观”。

持“阶级斗争史观”的学者通常认为:近代中国各种灾难的基本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

拯救中国的基本途径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了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和分期标志。

因为它们是把中国拉出半殖民地半封建泥沼的过程,是进步的过程。

八英雄史观
强调个人英雄对历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过往往会犯(课本上的)唯心主义错误,片面的强调个人对历史的绝对性作用;
九、正统史观
这种史观主要处于君主专制的历史时期,君主为了维持自身统治,而倡导“正统”一说,即自身身为君主的合法性和确定性。

主要表现在君主神化(如:出生有异象或教皇授冕)或者贤明化(即早期贤王名臣的后裔),以及“五行更替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