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学小学课程弊大于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前学小学课程弊大于利
其实,让幼儿们深感头痛,枯燥难学的小学知识,在孩子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再给予是轻而易举的事。
如果把这些知识拿到幼儿园里提前学习那就显得艰难了。
许多幼儿教师都认为这样的学习没有太大的意义,浪费幼儿宝贵的时间,使幼儿教师没有时间对幼儿进行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许多小学教师也曾反映过:幼儿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弊端很多。
首先;幼儿提前学习了小学课本知识,到上一年级后,对课本知识的新奇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减少。
这些孩子在课堂上溜号,不专心听见,对提问不感兴趣等现象比没有提前学习的孩子明显突出。
这表明提前学习败坏了幼儿的学习胃口。
同时还会使幼儿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的不良习惯。
其次;在幼儿园里花大量时间学习小知识,只是一种短期效应,从长期看作用不大,实践证明提前学习的幼儿只是在小学一年级时略显其优势,随着年级的增加,这种优势就不明显了,到了高年级几乎没有差别。
所以提前学习只能使幼儿一时领先,随后后劲不足,让孩子在学习上体会到的是一种由高峰渐渐滑向低谷的感觉,这样会挫伤孩子们的自尊心。
另外;部分幼儿园教师在教授知识上没有达到小学教师水平,知识传授的不准确,幼儿一旦形成了错误的认知,到了小学后,教师往往下大力气也难以纠正。
幼教专家指出:幼儿教育小学化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还系统都很脆弱。
长时间注意力太集中大脑易疲劳。
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此时幼儿心理发展还不够完备,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
过早地强制灌输知识,还会使孩子产生厌学和恐惧的情绪。
专家认为长期处在机械的读、写、算的状态中,会扼杀孩子想象力。
死记硬背的训练方式又限制孩子的思维发散,影响孩子的创造力的发展。
今年3月初,中央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栏目曾报道:幼儿被过早地强制灌输知识,过度用脑,会导致智力下降。
再从幼儿的生理发育来看,虽然幼儿时期其骨骼比婴儿的要硬些,但仍需保护,防止变形。
幼儿的手指、手腕的小肌肉群尚未发育成熟,还不够灵活、协调。
过早写字,孩子只知道要拿住笔,却不管是否拿对笔。
这样会产生握笔姿势不正确、近视、驼背等不良症状。
眼科专家近来发现,因握笔姿势不正确造成儿童近视几率比由于眼睛离书太近造成近视的几率高许多。
一些家长也表示幼教小学化不仅让幼儿身受其害,家长也苦不堪言。
孩子学习中的疲劳和痛苦首先传导给家长,使家长的情绪也焦躁。
家长既想和孩子完成幼儿园不该学的知识又不想让孩子太苦了。
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
因此幼教小学化也常常让家长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幼儿教育小学化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要制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必须先让幼儿教育正常化。
为此,家长朋友们就要清楚的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
幼教《纲要》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那就是幼儿园要让孩子在各种游戏中完成其学习任务,并在保育教育并重的基础上保证幼儿的语言表达力,空间想象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创造力均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
幼儿教育绝不是让幼儿写几个字算几道题那么简单。
幼儿园应给幼儿培养出其人生发展所需要的诚心、礼貌、爱心、乐观、坚强、自信、宽容等等良好习惯。
为幼儿今后的成功发展奠定基础。
家长同志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切不可为实现这美好的愿望而操之过急,人的教育是有其发展规律的,幼儿是人生发展不可缺少的阶段,把幼儿变成小学生这是一种急于求成的错误做法。
家长们不会不懂得拔苗助长,欲速不达的道理吧。
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有快乐的童年,也许您曾用孩子童年的快乐时光去换取一时的辉煌。
满足了家长之间互相攀比的虚荣之心。
那么现在您就该还童年以快乐,还童年以游戏。
最后,祝每个家长都拥有一个杰出的孩子。
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孩子们在幼儿园是最后一个学期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做好幼小衔接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什么是“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其实就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幼小衔接工作就是帮助幼儿形成一种适应小学生活规律的行为模式。
而这项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的不仅仅是说教、检查,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将其细化,具体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点滴积累、培养、逐步的形成、完成的。
1、关注生活细节促进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立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教育是保教结合的,老师会对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给予细心的照顾。
而升入小学后,在仅仅1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里,孩子们要完成喝水、小便、放松调节自己等多项内容,容易出现下课了先去玩,等到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才会急急忙忙去厕所或是来不及喝水和上厕所就上下一节课的现象,久之对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所以,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然大班的孩子们已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但幼儿园里教师不间断的提醒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许多孩子如果没有教师提醒的话,自己是想不起来该喝水还是入厕的,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的工作重点就不仅包括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指导行为中细节的转变来促进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意识。
2、调节说话方式提高幼儿的听觉理解能力。
进入小学后,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还包括由于听不懂老师提出的要求,造成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差。
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讲话方式不同;二是孩子不会倾听,不能够抓住老师说话的重点。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调节讲话方式是关键。
(1)、讲话突出重点,忌罗嗦。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都比较有耐心,会很细致的说明要求,有的时候还会形象化、具体化的加以说明,这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大班教师来说,要控制自己的就是要避免罗嗦,不要怕孩子听不明白而反复强调要求,如:在集体活动前,我们就会提出好多相关的要求,像玩具收好,手放好,别讲话,眼睛看老师等,其实一句“请小朋友坐好”就可以表达所有的要求了。
久之,形成了孩子们听话时只听老师不让做什么而不明白老师到底让做什么,行为的自觉性必然会降低。
所以说:教师提出要求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确自己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然后用最直接简洁的语言提出要求,使孩子能明白老师让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就可以了。
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幼儿会出现一些抓不住重点,无所适从的现象,但是,教师说话方式的改变一定会促进幼儿倾听方式的改变,所以改变中的不适应和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包括把这个适应过程提前到幼儿园而不是推到幼儿升入小学以后。
(2)、要求只讲一遍,忌反复提醒。
留意到自己的说话方式,我又发现了一个工作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虽然在活动前强调了要求只说一遍,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由于担心孩子们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不断的提醒孩子们注意这样、注意那样,结果孩子们会产生依赖性:我听不清要求没关系,反正老师一会儿还会说的。
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还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复提醒,使幼儿懂得老师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认真听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容易弥补的,从而督促幼儿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教育目标要着眼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但在具体工作上则一定要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
学前教育准备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这些具体细节的训练、培养和引导,来帮助孩子们积累起更多的生活、学习经验,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心去迎接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越来越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