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恰奔布拉克一带金矿成矿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恰奔布拉克一带金矿成矿探讨
晚石炭世末,准噶尔-哈萨克斯坦与西伯利亚板块发生陆-陆碰撞,形成大型双重逆冲推覆构造,同时伴随对应成矿带的形成。
形成一系列金、铜矿或矿点(如多拉纳萨依金矿、赛都金矿等),恰奔布拉克一带金矿同样位于该构造带(成矿带),因此我们对其成矿特点研究、并与相邻矿床对比,对今后进一步的找矿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标签:晚石炭世末;恰奔布拉克一带;金矿;成矿特点
目前,在我国资源逐渐短缺,特别是金矿资源匮乏的当下,我们就亟需寻找更多的矿产,特别是金矿支持国家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就必须对已知和未知的金矿进行论证、开采和勘查。
那么,新疆恰奔布拉克一带金矿成矿特点的研究为我们寻找更多矿产资源提供了一些依据。
一、矿床地质特征
本区位于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阿尔泰陆缘活动带克兰弧后盆地与哈巴河弧间盆地接壤处,为哈萨克斯坦矿区阿尔泰的东延部分。
玛尔卡库里—玛因鄂博俯冲带从工区南部通过。
褶皱和断裂线的基本一致性是該地区的一个显著特点。
区内因构造运动、岩浆侵位破坏,矿区地层缺失,工区岩性组合呈以英云闪长岩(γδο42c)为主要岩性,杂有闪长岩、石英脉、流纹斑岩脉和少量闪长玢岩脉。
闪长岩明显受北西向剪张节理控制,呈北西向脉状产出,宽多为1-10米,长20米到数百米不等往往片理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较发育,结合原有资料成果认为,在片理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同时存在并发育的岩段具有较好的含矿显示最高达4.43×10-6。
流纹斑岩脉受北西、北东向节理控制,硅化较发育偶见片理呈细粒状分布的黄铁矿。
石英脉受工区北北东或近正北向剪张节理控制,是工区主要的含矿、找矿指示地质体,往往切穿与其接触的其他脉体,地表呈宽0.2-5米,长0.5-150米,不同程度的发育褐铁矿化,且其周围往往伴随破碎蚀变岩发育,依据原有资料成果显示在两者同时出现的部位往往具有较好的含矿品位显示0.25×10-6-67.83×10-6。
根据以往的地质工作成果及竖井、斜井硐探的相关地质资料,认为该工区的石英脉主要有二期,第一期为自形晶立方体状,表面大多氧化,粒径1~5mm,局部含量1~2%;第二期为断续细脉状,金属光泽,以它形粒状为主,细脉宽1~3mm,分布不均匀,围岩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普遍。
因此石英脉与破碎蚀变带组合是本次工作的重点。
工区由于其大地构造位置处在哈巴河大断裂和玛尔卡库里大断裂之间造就了以北西向主构造线方向,北西、北东向构造、节理相互交错的构造格局。
地表所见断裂通过处多为较明显的线型地形,特别是北东向断裂往往伴有切穿错断脉岩现象,断距5-20米不等,区内主要含矿地质体(石英脉、破碎蚀变岩)均受其严格控制。
二、含矿地质体
经过我们的工作,初步查证恰奔布拉克一带金矿含矿地质体分为两类:1、石英脉依据脉体走向将矿区内石英脉分为两类,一类为北东-北北东向;一类北西向分布。
但含金石英脉为前者。
2、蚀变岩矿区蚀变岩不很发育,主要岩性为蚀变英云闪长岩、蚀变闪长岩。
含矿地质体往往沿后期剪张节理分布,地表及井下测得产状(195°-220°)∠(65°-82°)部分(350°-355°)∠75°。
二者接触部位往往伴随强烈的矿化蚀变。
三、矿化蚀变
蚀变带内蚀变种类多,并存在交替叠加现象。
主要矿化蚀变类型有:云英岩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及高岭土化等。
云英岩化:矿区较为普遍发育的蚀变类型,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往往分布于破碎蚀变带内或石英脉与英云闪长岩接触部位,往往云英岩化发育的岩石,含矿显示好、含金品位越高。
黄铁矿化:是本区最普遍的蚀变类型,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形成期次较多,常与硅化、绢云母化相伴出现,形成黄铁云英岩化。
早期形成的黄铁矿多呈立方体自形晶,含金性较差;其后形成的黄铁矿,一般呈半自形与他形晶,并多呈聚晶出现,颗粒较细,多呈星点状及细脉状分布,含金较高;晚期形成的黄铁矿常与碳酸盐矿物共生。
硅化:是本区最普遍的蚀变类型之一。
有多期次叠加,在区域变质阶段,硅质条带常沿围岩节理面分布;热液阶段常呈细小集合体交代长石类矿物,呈石英脉、石英碳酸盐脉产出。
绢云母化:是本区普遍的蚀变类型。
表现十分强烈,存在于整个成矿过程。
热液期主要是由长石类矿物蚀变而成,绢云母常呈团块状、细脉状沿裂隙交代充填。
绿泥石化:形成于区域变质期和热液期。
区域变质期形成的绿泥石多呈细鳞片状集合体,沿岩石片理面分布,常被绢云母交代;热液阶段主要发育在岩石强烈破碎地段,多沿劈理及裂隙交代充填,常与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相伴出现。
碳酸盐化: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部分为铁白云石及白云石。
早期为长石类矿物受热液交代形成细粒方解石;中期碳酸盐化常与金属硫化物相伴出现;晚期多呈石英-碳酸盐脉产出。
高岭土化、水云母化、褐铁矿化主要分布于地表氧化带中。
高岭土化、水云母化与原油夺中碱金属淋失有关,褐铁矿化为黄铁矿被氧化形成。
蚀变作用顺序,初步认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及绿泥石化蚀变作用,
从区域变质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热液期较晚阶段。
碳酸盐化主要发生在热液晚期阶段。
蚀变岩空间分布受构造破碎带、糜棱岩化带以及岩石裂隙控制,各种蚀变岩石常交替叠加出现。
闪长岩等中酸性脉岩,常表现为钠长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组合。
黄铁矿化最强烈的地段。
往往与高品位矿体分布范围相吻合
四、结论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工区找矿标志:①岩石标志石英脉及蚀变岩;②矿化标志深部黄铁矿化,地表近地表褐铁矿化,并伴有高岭土化、绿泥石化;③构造标志节理特别是北东向节理密集发育。
进而我们推断工区矿床成因:早期英云闪长岩体侵位破坏前期地层,随后晚期构造主要是北西向断裂及次级构造(节理)发育,中性岩浆沿节理侵位分布,形成了区内基础地质特征;伴随最后一期构造(北东、北北东向)发育,石英脉带有成矿热液、金属硫化物热液顺节理裂隙上升侵位,由于温度、压力条件影响在石英脉侵位接触部位次级节理密集发育给含矿热液向围岩运移扩散提供条件,进而形成工区含矿、成矿特征。
因此初步综合分析认为工区成矿类型为石英脉和破碎蚀变岩综合成因类型。
参考文献:
[1]何国琦,韩宝福,岳永君等.中国阿尔泰造山带的构造分区和地壳演化.新疆地质科学,第2辑.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9~20
[2]徐九华,张国瑞,谢玉玲等.阿尔泰山南缘赛都金矿床的构造-成矿流体及其演化.北京:岩石矿物学,2009
[3]张汉清,刘勇,许索倡等.恰奔布拉克一带金矿详查报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