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
渗透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之中所包含的教育意义、影响作用等十
分深远,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无法比拟的教学价值。
小学时期学生正处
于启蒙阶段,其对于善恶是非的明辨并不成熟,为了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
值观,必须合理借助传统文化的作用,小学语文这一科目有着较强人文性,是渗
透传统文化的最有利渠道,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将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借此实
现学生素养与能力的进步。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措施
引言
小学语文这一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也应该明确,教学活
动的进行不能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更多的是应该提高学生能力与意志品格。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仅依靠课本中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
的作用与价值,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深化学生对
于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进步。
一、借助传统节日学习中华文化
传统节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关联,节日也是传承文化以及继承文化
的载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想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就应该合理借
助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与典故,让学生明白,过传统节日不只是为
了放假休息,而是为了纪念古人,纪念传统,纪念历史。
语文这一科目具有较强
的人文性,是所有学科之中文化渗透性最高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节日
为着眼点进行文化渗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启蒙。
为了实现这一
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科学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之中收集相应的知
识资源与信息,并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1]。
教学案例一:笔者将端午节作为实例来分析,教师可以在教学前期阶段先借
助科学技术,收集关于节日的相应内容,如图片、动画以及微课视频等,在实际
教学中,可以先对学生进行节日典故的讲解,并让学生观看动画,小学阶段的学
生好奇心较重,喜欢新奇事物,也喜欢玩闹,在授课中通过故事引导,可以有效
提高学生的动力与热情,让学生积极投入进知识的研究进程中。
在学生对传统节
日有了初步了解以后,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经典书目,如《粽子的故事》等,并节选片段带领学生阅读,通过阅读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
课堂结尾,教
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端午祭》等类似的直播视频让学生观看,这种教学方式比
之以往的授课措施来说,更加充满趣味性与实效性,动画与视频之中的内容丰富,组成教学主题,让学生仿佛切身投入进了端午节的环境氛围下,给学生带来一种
身临其境以及设身处地之感,在多样的音乐以及宏大的气势之下,更加有效地激
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于节日的深刻理解,切实有效提升了学生传统文化
素养,实现学生人文精神与知识的累积提高。
二、创设国学氛围
要想实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精神素养,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构建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氛围环境中被感染,被影响,从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语文教师
可以在班级的墙壁上粘贴一些国学经典语句,或者在班级的黑板报上进行一些传
统文化内容的分享,以此来构建文化环境,让学生每次路过、每一次抬头都可以
看到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有效加深印象,受到熏陶[2]。
教学案例二: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组织进行“我是国学研究员”活动,在
每一节语文教学开始的初始时期,教师可以为学生们留出大概五分钟的时间,并
让班级中的学生们轮流前往讲台上讲一讲自己所了解的国学知识,每天一名学生
上台演讲即可,不需过多,否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过于繁多的知识也会导
致学生产生排斥心理。
在学生演讲的进程中,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看到的传统文
化语句,也可以讲解自己所喜欢的古诗,也可以分享国学知识。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一来让每一名学生都对国学知识提高重视程度,在课后时间或者闲暇时间,
有意识地自主收集与浏览国学知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二
来,通过上讲台讲解传统国学知识的方式,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
学生不再怯场,而是敢于说话,敢于交流,这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也符合新
课标要求。
三来,还可以丰富每一名学生的国学知识,提高学生文化品位。
在课
前五分钟这一活动举行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国学竞赛活动,借此来考
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创设出全员参加的优良环境氛围,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
实效性与质量提高。
三、深化作业内涵,渗透人文知识
作业是语文教学体系之中的关键构成,语文作业具有巩固学生所学习知识,
深化知识素养,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掌握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想实现传统文
化的有效熏陶,就必须对作业的布置提高重视程度,革新作业的设计方式,将传
统文化元素引入进语文作业之中,从而让学生在做作业时也可以受到传统文化的
熏陶,提升作业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双减政策的落实,对于小学语文作
业也有了全新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进程中,应该秉持双减原则,
设计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作业,从而让学生提高做作业的热情,并在做作业时学习
到传统文化知识,切实实现一举多得的作用。
教学案例三: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司马光》这一课文有,教师就可以
为学生布置一篇作文《我所认识的司马光》,并为学生下发几个任务清单:清单一:自主查阅关于司马光这一历史人物的资料;清单二:请你在小组中与其他学
生一起讨论一下司马光这个人物,说一说通过他的事迹,为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清单三:书写作文《我所认识的司马光》。
通过这样一种作业布置方式,学生们
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就不会只限制在课本中,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与研究,对历
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同时,本作业中实践内容较多,学生们需要自主查
阅资料、相互研讨分析,这些任务都是需要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来完成的,在实
践下,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历史人物以及其事迹有了更深的认识与印象,也让学
生学习古人的聪慧与智慧,实现了传统人物促进学生成长的目标。
这样一来,就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个人水平,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也对于学生未来的
成长进步具有较大帮助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进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进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知识相互融合,并经由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如课前演讲、氛围构建等,借此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思维,实现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1]温小军.实用与文化:语文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困惑与突破[J].课程教学研究,2019(02):4-7+26.
[2]张一山,孙优.传统文化:语文学科的根与魂——语文学科在“传统”中的地位与使命(一)[J].语文知识,2015(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