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简答题——贺州学院版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
一、荷马史诗的的英雄主义和艺术魅力
荷马史诗是一部纯粹的英雄主义和神话主义的史诗。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它的两部曲。

伊利亚特把笔墨集中于众英雄齐心协力冲破万难攻下特洛伊城的经过,众英雄形象鲜明、气质各异,其叙事结构宏大,气势浩荡。

奥德赛则集中叙述了主人公奥德赛回家的经过与他的儿子帖雷马科的寻找父亲以及二人报仇的经过。

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

史诗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身上大部分既洋溢着氏族英雄的气概又显现着早期奴隶主的意识。

阿基琉斯勇猛过人,锐不可挡;他能够顾全大局,不计前嫌,毅然出战;他爱憎分明,因好友的阵亡而悲痛欲绝,杀死对手后又将其拖于战车后以泄愤。

这些都体现了他英雄主义的本色。

可是他因为个人利益蒙受了损失就拒绝参战,并且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要地位而不愿和解,最终导致了希腊军队的重大伤亡,这种易怒与任性正显示了他身上所具有的氏族贵族的个人意识。

相比之下,赫克托尔更具有英雄主义气概和集体主义精神。

他预感到城邦将被摧毁,自己将要阵亡,妻子将沦为奴隶。

可是他毅然代父上阵,身先士卒,最后血洒疆场。

《伊利昂纪》中对于赫克托尔辞别妻子出战和阵亡后全城为其举哀的场面的描写加重了这一形象的悲剧色彩。

奥德修斯是荷马史诗中奴隶主特征最明显的一个人物。

他是伊大卡王,又是希腊军中智勇双全的将领。

他具有作为奴隶主的各种品质和才干。

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他具有百折不挠的勇毅,虽历尽磨难仍一心要返回家乡;他对爱情专一,抵制住了女神们的种种诱惑最终回到了妻子身边;他关心下属,同情奴隶,受人爱戴。

同时,他也有虚伪狡诈的一面,对不忠的家奴也极其残忍。

由此可以看出,史诗在竭力渲染各个英雄人物高贵品质的同时,并没有回避他们的缺点,有时甚至还是严厉的批评。

所以,一直以来,人们还把荷马史诗看作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躯。

应该说,作为一部古希腊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形成的作品,史诗中的贵族化倾向是难以避免的。

在当时,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贵族与平民日益分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个人财富不容侵犯逐渐被当作一种社会准则。

贵族们为集团既得利益而奋勇作战更被看作是一种至高无尚的高德。

史诗所着力刻画的一个个英雄形象也正是这些部落贵族的代表。

他们的思想不仅代表着一种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更代表着与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相匹配的社会道德规范。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它的两部曲。

伊利亚特把笔墨集中于众英雄齐心协力冲破万难攻下特洛伊城的经过,众英雄形象鲜明、气质各异,其叙事结构宏大,气势浩荡。

二、柏拉图好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学观点
柏拉图:他认为文艺是具体事物的描摹,而个别、具体的事物仅是对理念或一般事物的不完全的摹仿,因而文艺是不完全的摹仿的摹仿,是“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

亚里士多德:在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摹仿,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因此作为现实之摹本的文艺也是真实的。

认为文艺不是对现实的表面复述,而应该描写现实中那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就能够达到对现实事物真实意义的熟悉和了解。

他在《诗学》中着重分析了悲剧,指出悲剧是对一个完整而又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以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限。

三.堂吉诃德的矛盾的悲喜剧形象
他首先是一个不满现实、向往古代,用幻想来指导行动的理想主义者。

他痛恨强暴,不满现实,却又将希望寄托在过去,怀念逝去的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向往过去,于是他梦想恢复骑士制度,发扬骑士精神,大无畏地与现实拼搏。

结果在现实中到处碰壁,不仅没有实现他的理想,反而让他所崇拜的骑士之道成为滑稽可笑的东西。

他自己也成了一个主观想象和客观实际相脱离喜剧性人物。

另一方面,堂·吉诃德的理想中又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

他的许多荒唐行为,都是出自善良的动机,
他游侠不仅仅是为了恢复骑士制度,还有锄暴安良的愿望。

他冷静的时候,俨然是一个人文主义学者,他的话题往往是人文主义者所关心的问题。

另外,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国——太古盛世,在这样的原始社会里,人们吃野果,喝泉水,住树皮盖的房子。

他之所以看中这个时代,主要是因为那时候的人还不懂你的和我的之分,东西全归公有。

他还像人所有的人文主义者一样,热烈地歌颂自由。

总之,他身上表现出崇高庄严的品质,为实现理想而在所不辞,因而他又是一个悲剧性的形象。

四.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内涵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思想上的深刻变革。

复兴并非指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人们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得到启发,重新发现了人的崇高价值,认识到人有无限的潜力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

这一觉醒使人摆脱了中世纪封建主义和教会的精神桎捁,使文学、意识、宗教、哲学、科学、政治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

宣告了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诞生。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使人文主义。

这个运动具有明显的思想解放性质。

其“解放”的意义,在于它开始否定和反对中世纪的“以上帝为中心”的神学政治文化和宗教政治制度,这种文化以经院神学与哲学为理论核心,以对上帝的膜拜和对教会权力的绝对服从为根本的伦理和政治信条。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们力图从古代文化中寻找反对教会专制和腐败的思想武器,而开始强调,人作为个人应该具有自己独立的“世俗生活”的自由。

表现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就是人们开始把宗教信仰问题和对教会的服从问题加以区分。

人文主义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人文主义”一词在古代世界或文艺复兴时期都没有出现,到了1808年一个德国教育家F.J.尼特哈麦在一次关于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论辩中,最初用德文humanismus杜撰出来,后来有乔治。

伏伊格特于185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中首先用于文艺复兴,书名是《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的中心思想。

它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

教会以神为宇宙的中心,而人文主义则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来对抗它。

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性;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第四,用户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6.达尔丢夫的主人公形象的分析
伪善的没落贵族,职业宗教骗子。

1表里不一:表面上虔诚教士“把世界看成粪土一般”,实际上是贪图享乐的酒肉之徒。

如:“一顿饭吃两只竹鸡、半只羊腿、一离开饭桌就睡觉”;看到桃丽娜袒胸露背是竟扭过脸去,掏出手帕,要她把胸脯遮起来。

然而,他一边答应做奥尔贡的女婿,一边又向奥尔贡的妻子求婚;当奥尔贡送他一点钱时,他总是说“太多了,一半已经太多”;当奥尔贡把全部家产赠给时,他没说半个“多”字。

2进一步揭露答尔丢夫伪装虔诚的罪恶用心在于贪财好色。

如:一看见欧米耳太太就垂涎欲滴,“要拔去上帝这样一个障碍”。

当他的罪行面临败露时,他伪装深受委屈而不予计较,致使奥尔贡盛怒之下将儿子赶出家门,并立下字据,把全部家产赠给答尔丢夫。

至此,伪君子的罪恶用心已昭然若揭。

3再进一步揭露了答尔丢夫伪善的危害使人家破人亡。

如:把奥尔贡一家赶出大门,还到宫廷告发奥尔贡私藏政治犯的秘密文件,想置人于死地。

并声称:“现在王爷的利益是我的头等重要责任。

”伪善的社会孕育了这类伪善的人。

7.拜伦式英雄
1813—1816年,拜伦写了《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一系列的“拜伦式的英雄”。

《东方叙事诗》是一组典型的浪漫诗,包括《异教徒》、《海岛》等篇。

这些诗以抒情格调为主,抒发诗人自己的感受,诗中描写的环境和情节,都是东方或南欧的,充满异国情调,情节富有传奇性,比较紧张。

诗中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对立的、孤独的反叛者,被称为“拜伦式的英雄”。

这些人物有非凡的性格,追求自由、独立,敢于蔑视现存制度,不向社会妥协,顽强坚定,宁愿为自由而死,不屈辱而生。

但同时又十分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因而往往前途渺茫,悲愤忧郁,注定悲剧的结局。

他们既是社会的叛逆者,又是社会的
牺牲者。

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诗人自身的苦闷失望情绪和渴求斗争的意愿,表达了广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思想感情,又巨大的进步意义。

但作者写的这些英雄是个人主义英雄,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幸福,表现出无政府主义和忧郁悲观的情绪,反映了诗人思想的局限。

8.多余人的形象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生活在贵族阶级走向没落的时期,在反动的专制政体和农奴制下感到窒息,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渴望有所作为,但是又无法摆脱贵族阶级的偏见,远离人民,再加上性格软弱,终于一事无成,成为既不受上层社会欢迎,又不为下层人民接受的“多余的人”。

普希金在《叶甫盖涅·奥涅金》中第一次塑造了“多余人”的典型奥涅金的形象(参照书本)。

小说塑造了40年代俄罗斯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

主人公罗亭青年时代受过进步思想的熏陶,抱有崇高理想。

他对人生意义、美好未来的高谈阔论能使所有的听众为之倾倒。

然而当纯真的少女娜达丽雅被他激烈的言辞所感染,决心抛弃一切随他出逃时,他却顾虑重重、退缩放弃,是“多余人”中最典型的“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孤独、忧郁、冷漠在罗亭身上并没有明显体现,无为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以此来表达主人公因社会的黑暗和个人方面的种种弱点无法实现其理想和抱负而成为社会的“多余”。

作为一个思想的传播者,罗亭是成功的,他在与农奴制的卫道士毕加索夫的论战中让对方狼狈不堪,在与达里雅·米哈伊洛夫娜、庞达列夫斯基等人的对比中,更显出了其人格的高贵,对娜达丽雅、巴西斯托夫、列兹涅夫等青年一代的思想启蒙更是他身上的闪光之处。

9.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两种文学潮流的异同点:
1、共同点:都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最大的共同之处则是都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丑恶现象作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2、浪漫主义文学:注重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
3、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则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情,深入剖析和揭示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
10. 狂飙突进在德国文学史的意义
“狂飙突进”运动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

它因克林格尔同名剧本而得名。

运动的作家们强调文学的民族性,要求发扬文学的民族风格;他们反对封建束缚,强调“天才”,强烈地要求个性解放,他们还接受卢梭的“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歌颂理想化的大自然和淳朴的人民。

赫尔德尔是“狂飙突进”运动的理论家。

他的文艺理论和对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工作,对德国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都从参加"狂飙突进"的狂热反抗开始,登上文坛,以自己卓越的艺术创作,把德国文学从狭隘的范围引入欧洲文学的广阔领域。

11.现实主义的特征
A、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本来面目
B、主张典型化
C、强烈的暴露性与批判性 E、擅长于心理描写
12.但丁的《神曲》如何体现作为一个新时代诗人的成就与矛盾
成就:
《神曲》是一部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的作品。

但丁描写的地狱、炼狱和天堂,受到古典文学尤其是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启示和影响,如维吉尔在《埃涅阿斯记》中关于主人公由神巫引导游历阴间的描写,中世纪作家达·维隆纳的《耶路撒冷天国颂》、《巴比仑地狱诗》和德拉·利瓦的《三卷书》对罪孽的灵魂在地狱接受惩戒,天堂光明、幸福的叙述,都给但丁提供了借鉴。

但《神曲》不像中世纪文学作品那样粗糙庸俗、虚无缥缈,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学、哲学修养和新颖的构思,为三个境界设计了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

他把地狱、炼狱、天堂各分为9层,蕴含着深邃的道德涵义。

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

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凄幽、阴森;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

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
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奇而不诡,精微致深,使人如身临其境。

两重性:
恩格斯认为意大利的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个评述,既指出了但丁的二重性,也是理解《神曲》的二重性的关键。

《神曲》二重性首先表现在如何看待祖国的前途命运。

一方面但丁认识到统一意大利是拯救祖国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他所设想的统一方式却是空想的、错误的,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

其次表现在对待宗教的二重态度上。

一方面主张信仰上帝,为天主、圣徒、苦行僧唱颂歌,另一方面对现实中的教会罪恶做了全面的揭发与批判。

第三表现在对待现世人生的态度。

一方面歌颂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肯定现世人生,赞美人性,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

第四表现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

一方面采用中世纪文学的创作手法,如梦幻形式、象征手法、神秘主义描写;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近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如写实手法、心理描写、运用意大利语写作,促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凡此种种,都表现出《神曲》的二重性,既有中世纪的一面,又有新时代的一面。

《神曲》的主题思想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需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磨练,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

它是作者从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统一的寓言性总结,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13.浪漫主义的特征
A、着重表现作家的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B、歌颂大自然,着力描绘自然景色。

C、重视民间
文学。

D、主张创作自由。

E、广泛采用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18.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源于中世纪所写的浪漫传奇(romance),主要包括中古欧洲的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和抒情诗,这些浪漫传奇是由中世纪各国文学家用由拉丁文演变的方言(roman)所写的。

这些浪漫传奇的特点就是非现实的、富于想像和幻想的、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传奇色彩的。

浪漫主义的名称源于浪漫传奇,也是取了浪漫传奇的这些特征,并把以这些特征为标志的文学题材和风格形式尊奉为典范。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创作方法,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即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都发生过,是一个美学上的范畴。

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注重人的主观内心世界,强调想像的运用,语言热情奔放,手法比较夸张。

这种创作倾向其实早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口头创作时期就出现了,但因其不具备自觉性,未形成大规模的思想运动。

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潮流派或思想运动,是特定历史阶段发生的事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范畴。

它大致发生在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

这个定义可扩大到:浪漫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思想运动,而是对18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社会经历过并且继续在经历的某些状况的综合反应。

浪漫主义运动的鼎盛期是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浪漫主义运动的特征有:主观性、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回到中世纪,对历史及民间文学的尊重、抒情性。

作为流派,浪漫主义在西欧各国都有过很长的尾声,或者是作为传统而成为其它流派的组成部分,不过到了1830年以后,它的鼎盛时期就过去了。

14.卢梭的浪漫主义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

(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15.哈姆雷特的形象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

复杂的性格。

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

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

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

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

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16.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反动势力强大.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少数)为实现美好理想与社会恶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社会罪恶与封建势力交织)所进行的斗争.另一方面,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的局限性.(1)人文主义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哈姆莱特面临理想与现实矛盾时的精神痛苦的内容较复杂,一方面为现实中的罪恶与理想不能实现而痛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个人所遭到的不公平的待遇,个人在精神上的打击而痛心;(2)思想局限更表现在脱离群众,孤军奋战.最后,哈姆莱特身上还存在善于思考不善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及不少旧思想的负担.
总之,哈姆莱特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文学中一个比较完整的理想人物的形象.
作品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矛盾,又歌颂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人物.
附注:只有这些了,其他的要在书上找,现在还没有弄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