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做兼职擦亮眼谨防落入打工陷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期做兼职擦亮眼谨防落入“打工陷阱”
每年暑假都是学生们兼职打临工的高峰期,不少学生都想趁着假期打短工做兼职,既充实生活也可以赚点零花钱,同时还可以体验生活,多积累一些社会经验。
家教、卖场促销、餐厅服务员、网络兼职、发传单……近期,众多招聘暑期兼职的小广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学生找暑期工作时常遭骗局,一不小心,涉世未深的同学们就陷入诈骗中。
在此提醒广大同学们,假期打工不要盲目,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提高警惕,谨防一些非法个人和中介利用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伺机进行诈骗。
常见的求职陷阱
骗子的手段多种多样,防不胜防,而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正是骗子眼里的“大肥羊”。
他们常常会设计各种陷阱来欺骗大学生,那么常见的陷阱有哪些?
1、兼职“刷钻”日赚300。
正逢暑期,不少学生急于寻找暑期短工岗位,部分网络骗子抓住此心理设下“圈套”,在QQ 群或社区等平台发布如“高薪兼职,日赚300”的信息,号称“只要会上网,每天1~2小时就能赚300-500元”,来骗取学生各种信息窃取财物。
专家表示,不要轻信所谓“刷钻”等兼职信息,对网络兼职不能轻信,让你汇款更不要听!找兼职要上正规的招聘网站,不要轻信QQ群、博客、论坛上看到的招聘信息。
实际上,刷点、
刷钻、刷积分等都不合法,相关的网上兼职也基本上都是欺诈。
此外,“卡单”、“掉单”、“付费激活订单”等几乎都是欺诈
专用术语,见到此类词语,基本可以断定对方是骗子。
2、中介收费后不履职。
许多非法中介看准在校学生缺少
社会经验,又挣钱心切的心理,在收取中介费后却不及时为大学
生找合适的工作;或者给学生找一家招聘公司,但该公司又以种种
名义推脱。
甚至是等学生交钱后,工作没落实,中介的人却跑了。
在选择中介机构时,先看对方是否有正规营业执照。
正
规中介机构除具有中介许可证之外,一般会将营业执照悬挂在大
厅等较显著位置。
3、上岗前要交押金、保证金。
一些用人单位会在上岗前,要求暑期工交纳押金,并承诺交了押金后就可以上班,但交钱之
后又以人员已满等各种借口要求大学生回去等消息,而且拒绝返
还押金,最后就没有音讯了。
有的单位收取保证金,称以此“保证”学生按要求上班,并答应在打工结束后归还。
可到结算工资时,保证金却不见踪影。
此类押金还包括资料费、登记费、服装
费和培训费等。
任何招聘单位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报名费、培训费等
行为,都属非法行为。
招聘单位培训本单位的职工也不准收取培
训费,求职者遇到此类情况可坚持拒交并举报。
4、高薪诱惑到外地工作。
一些单位以工作轻松、待遇高
的名义将学生骗去外地,一旦得手便控制该学生人身自由并被,
这常见于传销组织中。
但也有些非法中介或私招滥雇者为外地企
业或总公司以高薪相诱惑招聘,但后面可能存陷阱,学生可能被
骗钱。
不要轻信天上能掉馅饼,找工作时保持理性,勿盲目听
信高薪工作。
如一旦陷入传销,应及时报警。
5、不签订书面协议。
有些单位以种种借口拒绝与学生签
订书面“协议书”,结果打工结束后,因没有书面协议,劳务费
无处可讨。
有的单位在协议里为自己规定的权利很多,而给大学
生的权利很少,这样的协议要谨慎对待,要求其权责明确。
大学生上岗前一定要跟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协议,协议内
容包括工资标准、劳动时间、工作岗位、甲乙双方应承担的权利
和义务等。
如果企业因临时招工等原因不愿签订协议,大学生一
定要注意保留一切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的证据,如工资单、
工作服、上下班打卡记录,一旦发生纠纷,才有证据来维权。
6、针对女学生的求职陷阱。
一些不法之徒把目光盯在女
大学生身上,利用在校大学生社会经验少、轻易相信人的弱点,
进行色情犯罪活动。
一些不法分子以高薪聘请家教、秘书等欺骗
学生。
一不小心落入陷阱后,轻则失身,重则危及生命。
要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对所谓的应聘
企业要多方考证,了解清楚后再去面试,切不可盲目赴约。
切记
不要单独和对方见面,谨防遭遇危险。
温馨提醒
劳动部门提醒,学生找暑期兼职时,一定要放平心态,
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不要被什么“月入万元”的广告冲
昏头脑,导致自己最后得不偿失。
前去应聘的时候,一定要对这
个单位做全方位地了解。
切勿将身份证等证件交给用工单位保管,更不能向用工单位缴纳任何费用,例如押金、保证金、体检费、
考试费等等,用人单位扣押应聘者身份证件和收取费用都是非法的。
在去用人单位务工前,要将自己务工的信息告知家长、同学、
老师。
在务工期间,要注意保留一些与务工有关的证据,例如用人单位制作的工作证、考勤记录等。
最好与求职单位签订临时用工合同,这样才会有保障。
如果在求职时遇到用工单位提供虚假就业信息、扣押身份证、其他证件或违法收取押金等行为,可直接向劳动监察机构投诉。
遇到用工单位拒绝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况,要及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遭遇诈骗或用工单位限制人身自由等情况时,应当及时向工商、公安部门反映,寻求帮助,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
此外,学生自己也需提高辨别能力,能够识别出常见的诸如“变相传销”、“骗取中介费”等“招聘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