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2013.1
一、语言文字运用(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的一项是
4.下列文言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上能概括本段观点的句子。

(2分)
“鸿鹄”们认为“燕雀安知鸿鹄志”,事实上未必如此,“燕雀”们是知道了而不敢说,说了就要倒霉。

所以互相告诫“免谈国事,莫论军情”。

笔者认为倒是“ ”,“燕雀”们有些什么“志”——有些什么想法,有些什么希望?“鸿鹄”们是不屑考虑,不屑过问的。

“燕雀”之志是希望多过几天太平日子,少些折腾,事情就是这么平凡,这么简单。

6. 请概述画面内容,并写出它的寓意。

(分):
这幅漫画的寓意是: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者》
乙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不应而还走 还:(xuán)通“旋”,转身
B.王生惊觉,谢曰 谢:感谢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8.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善假于物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而君变色以去 太医以王命聚之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穷山之高而止
D.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杳不知其所之也
9.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用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善学者要善于思考、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的道理。

B.李生与王生的对话中,批评他虽然有远大的志向,但不注重思考,学习并不得法。

C.荀子在《劝学》中论及的“学”,不仅指学习文化知识,也指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D.说理的深刻性与形象性并不矛盾,《劝学》用比喻论证法,形象地论述了深刻的道理。

10.翻译下列文言语句(10分)
①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 ▲ (3分)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 ▲ (3分)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 ▲ (4分)
三、古诗词鉴赏 (10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长简仲咸①
王禹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②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③共谁论。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贬谪商州任团练副使时。

简:即书信,用为动词。

仲咸:冯伉的字,与王禹同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故诗中称同年。

②伯阳:老子李耳的字。

③牢落:形容无所寄托的样子。

⑴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颈联。

(4分)
? ▲? ?
⑵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6分)
? ▲
四、名篇名句默写 (共8分,每小题1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青,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韩愈《师说》)
(4)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5) 大江东去,、 。

(《念奴娇?赤壁怀古》)(6)凭谁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朱自清《荷塘月色》)
(8)天不如地利?。

(《孟子·公孙丑下》)
父亲提出要我出远门闯荡闯荡,窝在家里不是个办法。

何况,我挨近18岁了。

父亲的说法是你已经吃成人的饭了。

可是,长了这么大,我还没离开过村子。

母亲一会儿想起带上这,一会儿想起拿上那,那个念头又转化为物品堆积起来,好像什么都要紧,我看着塞得鼓鼓囊囊的两个包囊。

我说背着它们,我还咋走?
父亲一个劲地吸烟,像是陷入了困境,终于,他发话了,说:带着那么沉的包囊,还能走多远?父亲端详着我的装束,他说,换换装,不要那么寒伧。

我换了一套父亲认可的服装,好似脱了胎。

母亲一直送我到村边,还一再关照“路上小心”,“注意冷暖”。

村民好奇地问我的去向,我不愿让他们知道,我担心成为他们教训晚辈的失败的例证。

我对未来实在没有把握。

不过,一帮孩子还是关心着我,跟着我走了很远一段路。

我在岔路口,碰到了第一个难题,我不知往哪走了,车辙、蹄印、足迹,我辨认了一番,选了车辙的方向。

可是,突然冒出一个羊倌,说:错了,那是进山的路。

于是,我踏上留有足迹的路,是成人的脚印。

只是,回头再也看不到羊倌的时候,我觉得山岭的树林里,有无数双眼在窥视着我,甚至窃笑。

我想到自己那么稚嫩,不过,我挺起胸,昂起头,摆出一副闯荡世界的架势给他们瞧。

偶尔,我还哼起山歌,只是我的嗓子不争气,光顾着喘气了。

那路,久已不走人了,浮土漫起,我的脚印,模子一样,一个一个地留在上边。

我讨厌别人说三道四,确实,母亲过分宠爱我,可是,这回,我得混出个人模人样来。

那样,父亲的愁眉可以舒展开来了。

我得消除我的行踪,隔个半年一年,突然出现,引来村民的一片羡慕的目光。

我折了两根树枝,开始清扫路上的脚印。

效果实在乐观,我背后的路面,那一长串我熟悉的脚印没了,好像我是个不留足迹的人——来无踪,去无影。

甚至,我的身体轻盈起来。

树枝像我的尾巴,在脚后来回扫荡着,我行进的速度慢了许多,可我十分欣慰,好像终于摆脱了什么。

我沾沾自喜欣赏着我的神秘“失踪”。

我们村里一直凭脚迹观察、判断一个人的动向、愿望,因此,父亲接受了观察过我的脚印的长者的劝告:你的儿子应当出远门。

我想,这一下,你们还能看出什么?我仿佛跟我的过去、我的村庄了断了关系。

我以另一种姿态走上了路。

我想,村里的人真可笑,动不动就拿“早先”怎么怎么来约束我的行为。

我故意蹦蹦跳跳地走。

树木喧哗,似乎受了我的感染,或者是欣赏我的举动。

我发现,天色阴暗下来。

这个时辰,母亲该烧好饭菜,等待着我坐下来呢。

我找着了一个路旁的土坯屋子,它像父亲嗜烟过多的口腔,门框、坯壁留着熏过的烟迹。

我捡了些树枝,燃起火,煨了个烙饼。

我想起家里饭菜的可口。

接着,我又怀念起家里床铺的柔软了。

我醒来时,满耳是鸟鸣,仿佛我是它们的同伴。

它们并不害怕我,一个劲地叽叽喳喳,似乎在讨论我的出现是怎么回事。

我开始想家——我熟悉的村子。

只是,我忽然失却了方向感,我不知哪个是村里的方向,我该走向何处?
那两根树枝躺在门口,绿叶已枯萎了。

我就是用它们抹掉了我来时的足迹。

现在,我找不着回归的路了。

我真想变成一只鸟,跃上蓝天,那样,可以俯视到我的家——我突然觉得村子的可爱可亲。

我懊悔抹掉了自己的足迹。

我哭起来,鸟鸣仿佛是一群小孩在讥笑着我。

走过了,不留足迹是多么可怕。

我盲目地转悠着。

13.文中的“足迹”、“扫脚印”有什么象征意义?(4分)
? ▲
14.“我”在出门远行的经历中,情感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

(6分)
? ▲
15.从全文看,“我”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

(4分)
? ▲
16.根据全文并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段落,分析文章结尾处“走过了,不留足迹是多么可怕”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6分)
【课文链接】
①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 曹文轩《前方》
②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韩少功《我心归去》
③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 ▲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理性维权:一种需要大力弘扬的公民德性潘琦? ▲
18.作者认为“暴力维权、自杀式维权? ▲
19.结合文本,联系实际,你认为如何才能促成理性维权、早日实现建设公民社会的愿景? ▲
七、作文(70分)
20.请以“我的欢乐我的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一语文期末自主命题部分答案
5. 鸿鹄安知燕雀志(2分)
6. 这幅漫画的内容是:一个人拿着一副模具用泥巴塑泥人(1分),塑造出来的泥人一模一样(1分)。

?这幅漫画的寓意是:讽刺了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不能因材施教的机械的模式化教育。

(2分)
11.(1)寓情于景。

(1分)诗人欲排遣闲愁,至庭院赏花,映入眼帘的却只是百花凋零的情景;登楼赏月也只是孑然一身,孤酒一杯。

(2分)诗人通过景物描写寓寄着深深的愁思。

(1分)
(2)全诗刻画了一位仕途坎坷、贬谪异地的孤独、落寞、百无聊赖的主人公形象。

(2分)因为日长地僻官闲,诗人只好白天或掩门读书(杜甫的诗和老子的《道德经》)来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仕途坎坷的悲凉,并希望从道家思想中寻求精神解脱;(1分)或庭院赏花,排遣闲愁;(1分)夜晚登楼对月,借酒浇愁。

(1分)但无论是读书赏花还是举杯对月,都无法消愁,真是花自飘零水自流,此情无计可消除,最终只有将心事写入书信,托与同年。

(1分)
12. (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5)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7)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8)地利不如人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