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三古诗鉴赏《偶成三首<梦破南窗>(邓肃)》详注+译文+鉴赏+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高三古诗鉴赏《偶成三首<梦破南窗>(邓肃)》详注+译文+鉴赏+试题+答案
偶成三首(其二) 邓肃
梦破南窗袅水沉,卧看素壁挂瑶琴。

丝丝细雨晚烟合,阁阁鸣蛙蔓草深。

但得瓮边眠吏部,不妨胯下辱淮阴。

何时楼上登晴景,一醉聊舒万里心。

注释:
1.偶成:偶然写成。

多用于诗词题中。

2.邓肃:宋南剑州沙县人,字志宏。

徽宗时入太学。

时贡花石纲,肃赋诗言守令搜求扰民,被摒出学。

钦宗立,授鸿胪寺簿。

金兵攻宋,受命诣金营,留五十日而还。

后擢右正言,不三月,连上二十疏,言皆切当,多见采纳。

李纲罢相,上疏争之,触怒执政,罢归。

有《栟榈集》。

此诗作于其被黜家居之后。

3.梦破:犹梦醒。

4.南窗:向南的窗子。

因窗多朝南,故亦泛指窗子。

5.袅:烟气缭绕的样子。

6.水沉:木名。

即沉香。

指这种香点燃时所生的烟或香气。

7.素壁:白色的墙壁、山壁、石壁。

8.瑶琴:用玉装饰的琴。

9.阁阁:象声词。

象蛙鸣声或皮鞋声等。

10.蔓草:生有长茎能缠绕攀缘的杂草。

泛指蔓生的野草。

11.但:只,仅仅。

12.瓮边眠吏部:典出《晋书·毕卓传》毕卓,晋代新蔡人,大兴末为吏部郎,性嗜酒,邻宅酒熟,卓至其瓮间盗饮,为掌酒者所缚,明晨视之乃毕吏部,即解缚与主人共饮瓮侧。

后世多将其用为嗜酒的代称。

13.不妨:表示可以、无妨碍之意。

14.跨下辱:《汉书·韩信传》:“淮阴少年又侮信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

’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

’于是信孰视,俛出跨下。

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后以“跨下辱”指胸有大志的人,能屈能伸,甘受小辱。

跨,通“胯”。

15.聊:姑且,暂且。

16.舒:伸展;宽解(拘束或憋闷状态)。

译文:
偶然写成的三首诗其中的第二首
宋邓肃
梦醒了,南窗之下,水沉袅袅。

我躺卧在床上,看悬挂在白色墙壁上用玉装饰的琴。

细雨丝丝,暮霭四合,鸣蛙阁阁,蔓草深深。

只要能够像晋代的吏部郎毕卓一样醉眠酒瓮之侧,即使受到如同淮阴侯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也不妨。

什么时候才能登上高楼纵览晴好的美景,酣饮沉醉,让忧国忧民、壮志难酬之心暂且舒展一次。

鉴赏:
这首诗通过写家居的日常景象,抒写遭受贬谪的失意、悲愤、孤独与黯淡心绪。

首联写诗人梦破南窗卧看瑶琴。

梦破,即梦醒,既指现实中从睡梦中醒来,又暗示着人生之梦的破灭。

“南窗袅水沉”与“素壁挂瑶琴”,写诗人所处的环境,突出了“静”的特点,折射出诗人孤独、落寞、黯淡的心境。

卧看,躺卧着看,通过动作与情态的描写,一方面流露出诗人孤寂、冷落的心境,另一方面具体点出诗人看的是“瑶琴”,暗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苦闷与伤感。

颔联写烟雨暮合鸣蛙蔓草的环境。

丝丝细雨,写雨之形态,不是狂风暴雨倾盆大雨,而是如发如丝绵绵细雨,就像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缠缠绵绵无法断绝。

同时,暮霭沉沉,充塞天地,就像诗人厚重浓郁的忧怀,渺渺漠漠无可化解。

阁阁鸣蛙,写枯燥单调的蛙鸣。

蔓草深,写雨后蔓草疯长的情态。

在这里,诗人运用以声衬静和哀景写哀情的手法,通过蛙声来突出环境的暗淡、冷寂,又用环境的暗淡、冷寂来衬托诗人灰暗、低落的心境。

颈联写诗人但得瓮边眠不妨胯下辱的愤激之情。

诗人借助毕卓和韩信的典故,倾吐哪怕胯下受辱也要但求一醉的心声。

这是诗人对愤激之言,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酣醉一次的渴望。

这句话反而点明了现实中诗人忧愁满怀想借酒浇愁而不得一醉的窘迫,从而曲折地变现了诗人忧愁悲苦之深重。

尾联写诗人期盼登临晴景舒展万里之心。

诗人期望天气晴朗时登
楼揽胜畅饮酣醉以便暂时地舒展一下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心情。

诗人热切期盼晴天向往一醉,实在是因为当前的阴雨绵绵天气里诗人的愁苦煎熬无法化解与承受,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浓重沉郁的悲愁苦闷。

另一方面,自然现象的“晴”与“雨”,在诗人的笔下,似乎也具有了别样的意味,颇耐寻味。

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偶成二首(其二) 邓肃①
梦破南窗袅水沉,卧看素壁挂瑶琴。

丝丝细雨晚烟合,阁阁鸣蛙蔓草深。

但得瓮边眠吏部,不妨胯下辱淮阴。

何时楼上登晴景,一醉聊舒万里心。

注释:
①邓肃:宋徽宗宣和年间,东南各地贡花石纲,他曾赋诗指责守令“搜求扰民”,因而被斥,此诗作于其被黜家居之后。

②瓮边眠吏部:典出《晋书·毕卓传》毕卓,晋代新蔡人,大兴末为吏部郎,性嗜酒,邻宅酒熟,卓至其瓮间盗饮,为掌酒者所缚,明晨视之乃毕吏部,即解缚与主人共饮瓮侧。

后世多将其用为嗜酒的代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梦醒之后,窗边沉香袅袅,诗人看到墙上的瑶琴,顿生久未抚琴、知音难觅之感。

B.颔联由室内转至室外,细雨、暮烟、鸣蛙、蔓草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迷离的黄昏雨景图。

C.尾联一语双关,暗示时局动荡不安,诗人希望天气放晴,并想象放晴后舒心畅饮的场景。

D.全诗大开大合,随目光所至以写景,由思维驰骋而言志,通篇透出通达狂放的人生态度。

15.“拗折”就是结构上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转换。

本诗结构安排不落俗套,尤其五、六句的“拗折”,颇有新意,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6分)
答案:
14.(3分)D【解析】“通达狂放”错。

前两联中的“梦破”“挂”“雨”“烟”等字眼及意象,透出了一股失意落寞之感,低沉忧郁;后两联中的“但得”“不妨”两词显出人生的无奈,由“何时”“一醉”可知,诗人仍憧憬美好的未来,通篇折射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并非“通达狂放”。

15(6分)①本诗前四句写景,八句用设想的未来收束全诗,开合有度。

前四句集中写景,窗边的沉香墙上的瑶琴、丝丝的细雨、傍晚的暮烟、阁阁的鸣蛙、深深的蔓草等充满个性特点的意象,营造出了萧瑟低迷的氛围,可谓句句写景,烘托出诗人醒后孤寂落寞的心情。

七、八句收于虚写的想象中的理想之境,引人思索。

②五、六句用典,于前面观景的闲适落寞中突然爆发出激昂的情怀。

诗人以古人自况,写如果自己能够像毕吏部那样醉眠瓮旁,那自己宁愿受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

这是一种借酒浇愁而不得的感伤。

③全诗张驰有度,开合自由,五、六句的“拗折”,由三、四句的写景转入。

这两句用典抒情又和最后两句的想象达意传承街接.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形成了思路上的创造性转换。

【解析】考生需要读懂题干,解析五、六句的同时,需要解读其前后句的内容,这样方知其如何“拗折”。

每点2分,共6分,只要内容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