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水气病治法
水气病,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运行障碍,致使水湿停聚,泛溢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症的疾病,亦即水肿病。

“水气”最早见于《内经》,《金匮要略》将水气病专篇论述,并创立了一套相应的方剂。

仲景对水气病有三种分类方法,一种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类型,第二种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和肾水五种,还有一种分为水分、气分、血分三类。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仲景讨论了水气病的发病机理,论述了水气病的辨证论治,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仅从治法角度,对《金匮要略》水气病的治法特点探析如下:
1利小便
《水气病篇》有“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一般水气病患者,若见腰以下肿,因腰以下为阴,属里,水湿之邪在里在下,故用利小便法,使水湿通过小便而排出。

利小便虽然是治疗水气病的很重要的方法,但是《水气病篇》中却没有使用单纯利小便的方剂,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辩证,利小便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水气病篇》27条指出:“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此乃水湿停聚,湿热内壅,阳气阻隔,不达四肢所致的手足厥冷,故治疗用蒲灰散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小便通利,水肿消除,厥冷之症得以解除。

体现了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

2 发汗
《水气病篇》有“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若见腰以上肿,因腰以上为阳,属表,水湿之邪在表在上,故用发汗法,使水湿通过汗液而散除。

发汗所治之水气病,是由外感邪气侵袭上焦肺卫,肺卫郁闭,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气不行,留滞而泛溢肌肤所致,故主要用于治疗风水,皮水也可用之。

发汗能宣通肺气,肺气得以宣通,则水道通调,小便也就会由此而通畅,这就是“提壶揭盖”法的集中体现。

《水气病篇》22条指出:“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腹痛加芍药。

”此处为水泛肌表,表卫气虚不固所致的风水病,故治疗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除湿,本方仍属发汗之剂,是在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使卫阳振奋、风水顺势得以解除。

《水气病篇》23条指出:“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此处为风水挟热的证治,为风邪在表、水气泛滥已有化热趋势,故治疗用越婢汤散邪清热,发越水气。

《水气病篇》24条指出:“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此处为脾虚水液留滞于肌肤,治疗用防己茯苓汤通阳华气,分消水湿。

《水气病篇》25条指出:“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皮水夹热,用越婢加术汤发散水气,兼清郁热,皮水无里热而欲发汗,则用甘草麻黄汤宣散水气。

《水气病篇》26指出:“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

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即已。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此处正水肾阳不足而脉象沉细,故选择麻黄附子汤温经助阳发汗;风水病证脉浮说明邪在表,其水与肺有关,等肺受其邪,通调失职所致,其肿偏于上,故用杏子汤宣肺散邪。

3攻下逐水
《水气病篇》24条指出:“夫水病人,目下有卧斜,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邪盛而正不虚,水气太盛不能用利小便和汗法除去,且水肿明显,尤其是腹水增多,故可以攻下逐水之法治疗,虽然《水气病篇》中只提出了治法,但没有相应的方药予以治疗,可以参考《痰饮咳嗽病》的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等,也可以参考后世医家的神佑丸、舟车丸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攻下逐水法的时候一定要注
意患者正气是否能够耐受攻伐,还有就是要出现水停较重的患者才能使用。

以上三法是水气病治标的方法,属祛邪法,虽然仲景强调祛邪在水气病的治疗中占有很大的作用,但其在祛邪的同时也考虑到正气一面,如在祛邪的同时也采用了一些健脾、温肾等扶正方法,使祛邪不伤正气,如发汗法中用温经发汗、益气固表;除湿利水中健脾利水;攻下中以大枣缓和药胜等方法。

当然了,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当我们临床上遇到风水病人时,又当认真思考,给予正确的治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