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与西汉历史文明的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与西汉历史文明的调查报告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长沙市芙蓉区,为一马鞍形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
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
汉墓共出土文物3000余件,其中3件文物世间仅有。
一是辛追遗体,千年不朽。
二是彩绘帛画,天才杰作。
三是素纱禅衣,仅重49克,旷世绝伦。
马王堆汉墓是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完整地再现了西汉初年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图景。
一、调查目的
通过观察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了解汉墓概况,来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各种情况。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
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
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
长沙为汉长沙
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
湖南省博物馆
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
掘了1号墓。
1973至1974年初,发
掘了2号、3号墓。
1973年出版了《长
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
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
(公元前193)卒。
2号墓发现"长沙
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 3颗印
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
仓本人。
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骨质印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
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
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
三、调查方式
首先去湖南省博物馆进行实地观察,然后去省图书馆进行历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四、调查时间
2011年6月28日——2011年7月1日
五、调查内容
1、西汉初年封爵制度与贵族生活
轪侯之位,在高后时期的180多位列侯中,仅位列第120 位,较当时封户最多16 000户的列侯差距悬殊,是当时很小的列侯。
尽管如此,只要是列侯,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就十分显赫。
按照当时的封爵制度,列侯是仅次于天子和诸侯王的第三等级的贵族,直接参预国家大事,利仓及他的妻子和儿女在社会上都享有许多特权。
汉代贵族“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
业”,过着骄奢无度的生活。
仅为百户之侯的轪侯利仓,
作为长沙国丞相每月获得薪俸2万,仅此一项一年就有24
万钱。
据研究,光是利仓每年的薪俸,就相当于当时12
户中产之家全年的总收入,相当于80户耕种100亩土地
的农民不吃不喝、不交租税的全年总收入。
轪侯每年还享
受他的700封户向他交纳的租税,《汉书·食货志》记载
“秦汉之制,列侯封君食租税,岁率户二百。
千户之君则
二十万,朝觐聘享出其中。
”如此看来,轪侯一家从其封
《汉
户手中即可得到14万钱。
而轪侯的封户还会不断增加,
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曾记载:“故逮文景四五世间,
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
”
据此推算,在汉文帝和景帝时期,轪侯的封户可能达到1
400户,那么他一年从封户手中得到的钱财也就达二三十万钱。
此外,轪侯还按四时接受朝廷赏赐的餐钱,其数目至今不详,但估计也应较为可观。
2、西汉初年丝类制品纺织技术
“薄如蝉翼、轻如烟雾”,古人是这样形容贵夫人身上的丝衣的。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向今人展示了古代服饰的美妙。
轪侯夫人墓的东边箱和南边箱,随
葬品的配置表明这是各类属吏和奴仆
工作的地方,他们正在静候主人差遣。
在这个位置,放置着一个头戴高冠、身
着锦衣的男俑和部分彩绘立俑,周围则
摆放盛装食品的一大批漆器、陶器及竹
笥。
东边箱随葬彩绘立俑较多,达59
件,而南边箱仅39件。
东边箱内漆器
数量较多,而南边箱陶器较多。
西边箱
则更像是库房,主要放置竹笥和竹篓。
竹笥达33件,内放丝帛衣物、食品和模型明器等物,竹篓内满盛10万余枚“半两”、“郢称”等泥质冥钱。
另外,西边箱内还殓放瑟、竽等乐器,竹扇、草席一类器具,盛放在麻布袋内的稻、小麦、大麦、黍、粟、大豆、赤豆等粮食作物。
这三个边箱内的随葬品不仅系统反映出轪侯家显赫的门第与惊人的财富,还反映出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
可见虽远在两千年前,这位贵夫人已经享受到了锦衣玉食、奴婢成群、歌舞升平的生活,衣、食、住、行奢华气派。
这些衣物全是用丝绸原料制作,它包括了西汉初年丝织品的大部分种类:轻纱、纹罗、素绢、纹绮、纹锦、绒圈锦、组带等,大多数以染色、印花及刺绣加以装饰,使织物表面达到纹样繁缛丰富、生动多彩的艺术效果。
由此可以看出丝绸在西汉初年的贵族生活中已被广泛应用,也说明丝绸织造技术已很精湛。
“丝绸之路”对世界纺织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可丝绸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并不是一般人可以享用的。
《西京杂记》上说:汉昭帝时,河北巨鹿地区的纺织专家陈宝光的妻子创造了织绫机,使用120镊,即一部机用120根经线,每一线有一个脚踏的镊,其复能织一匹花绫。
汉时的一匹有多大呢?换算成今天的市尺,大概是宽一尺半,长两尺八寸,当时价值三百多石谷子。
那么一件直裙丝绵袍要用衣料23米,价值可谓昂贵非凡。
3、西汉初年饮食及农副业发展状况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人格外重视饮食。
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都可入口。
汉代贵族亦不例外,不仅食物种类庞杂,而且食不厌精。
马王堆汉墓群中出土的食物、调味品及粮食作物、水果等充分地反映出这一点。
马王堆一号墓和三号墓均出土有大量食品,它们主要盛放在竹笥及部分陶器和漆器内。
肉食品有猪、羊、狗、鸡、鸭、鹿、兔、雁、鹤、鱼及鸡蛋等,农产品和水果有豆、枣、香橙、梨、柿、菱角、梅、枇杷、甜瓜等。
这些有机物在历经2000多年的岁月沧桑之后大多保存不佳,有的已经炭化。
结合出土的遣策的记载,墓内随葬的肉食品还包括有鹧鸪、鹌鹑、天鹅、斑鸠、鹬、鸳鸯、竹鸡、火斑鸡、喜鹊、麻雀、枭等飞禽;鲤、鲫、刺鳊、银鲴、鳜、鲂等鱼类。
此外,一些兽类的肉食还按部位加以区分,如分肤、肝、胃、肩、脂等。
这些肉食大多经过烹制,并且烹制
还相当讲究,有的小鱼出土时还串在竹签
子上。
一号墓遣策上记有30种看馔和食
品,光肉羹一项就有5大类、24个品种,
如牛白羹、鹿肉芋白羹、鹿肉鲍鱼笋白羹、
鸡白羹、禺(藕)鲍白羹、狗巾(芹)羹、雁
巾羹、鲫藕肉巾羹、牛逢羹、牛苦羹等
等。
这些羹用各种肉与各种植物搭配,名
字听起来就喷香扑鼻。
结合遣策的记载,当时的烹制方法
就有羹、炙、脍、濯、熬、腊、濡、脯、
菹等;在烹制时使用了盐、酱、姜、糖、
蜜、醋、豆豉等调料。
马王堆三号墓出
土的两件竹笥内还摆放有桂皮、花椒、
茅香、高良姜等调味品和香料。
透过这
些调味品及纷繁的食物名称,我们可以
相信,中国菜的传统风味在汉代己初步
形成,有了酸、咸、甜、苦、辣各种特
色。
马王堆汉墓群中出土的粮食作物有稻、麦、粟、豆、麻籽等,另有芋、笋、藕、菱角及冬葵子、芥菜子等农产品。
其中遣策所记的稻食数量较多,表明当时长沙国一带以稻米为主食,同时还利用稻米掺蜜制成块状或糊状的食品,以及用来酿酒。
这些食物有当地出产的,也有从其他地方运来的,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能够拥有这样丰富的食品可见轪侯一家生活的富足。
丰富的食物也可以窥见汉文帝时期的农副业发展状,也说明西汉初年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
4、西汉初年文字发展及汉语音韵的变化
马王堆三号墓里,有一个黑色的漆盒子,里面有一卷十分潮湿的丝绸。
考古人员本以为是一般的丝绸,谁知一层一层揭开后,竟然是古代的帛书。
帛书即为书写在丝织品之上的书籍,这是由于汉代将丝织品统称为帛或缯的缘故。
在纸普遍使用之前,商、西周时期曾将文字刻写在甲骨之上,东周至魏晋时期流行的书写材料为竹木质简、牍,同时也使用丝织品。
竹木质的简牍一般长23厘米,宽1 一2厘米,在使用中很不方便,一部书需要很多的简,阅读和搬动都极显笨重。
而帛书在这方面较竹木质简牍要优越得多,幅宽质轻,抄写一部书用不了多少绢帛。
然而,造价昂贵的绢帛作为书写
材料只能是高级贵族的专利。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整幅长约0.48米,半幅长
0.24米,除个别的字用朱砂书写外,其余的皆从帛的右端
竖行墨书文字。
这批帛书的书写时间有早有晚,字体风格多样。
有的属
典型小篆和隶书,但更多的则是由小篆向隶书转变阶段的
书体,即所谓“秦隶”,这种书体是研究字体由篆向隶转变
阶段的难得资料,它一经面世,就得到古文字界和书法界
人士的青睐。
此外,在这批帛书中,简体字、同音假借字的
使用相当普遍,这对于研究西汉初年的文字发展及汉语音
韵的变化,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西汉初年天文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天文学自新石器时代萌芽以来,历经漫长的发展,到春秋至秦汉时期已基本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天文学体系。
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的有关天文学方面的帛书,向今人展示出秦汉时期中华先民在观测天象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果。
《五星占》主要记载了金、
木、水、火、土五星占和五星行
度,对五大行星运动进行了观测
记录和规律总结,几种数据都相
当精确。
其中所记述的金星会合
周期比现代测量数据583.92天
仅大0.48天;土星会合周期为377
天,较今天的测量数据仅小1.09
天;土星的恒星周期为30年,今
天的观测数据是29.46年,相差
不远。
这些结论在当时测天工具
十分简陋、数学推理不发达、仅
靠肉眼观察的情况下得出的,实在是令今人惊叹。
《五星占》中还明确映出1度等于240分、一天等于240分的进位,是今天所釆用的60进位4倍,颇为方便,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中国已有了具有一定精确程度的测天仪器。
《天文气象杂占》是一部从云、气、星、彗等四方面利用天文气象占验吉凶的著作。
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有关彗星的部分,它共绘29幅彗星图,除最后一幅“彗星”外,其余均具彗头、彗尾两部分,彗头、彗尾可分不同类型,有的还表现有肉眼所不容易见到的彗核。
所有彗星均作头朝下、尾朝上之势,与彗尾总是背着太阳的实际情况相符。
6、西汉初年地理知识和军事素质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中,《地形图》和《驻军图》展示着西汉初年的地理知识和军事素质。
专家们认为,这两幅地图描绘之详细准确,是我国西汉时期制图学的杰出代表,展示了2000多年前测量学、数学等学科所达到的高超水平。
同时它们还对后世研究西汉初年长沙国南部地区政治、经济概貌及历史地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7、西汉初年医学发展以及医疗体育方法
中国传统医学神秘、高深,在现代医学领域越来越被世界重视,人们一直相信中医的
完整体系是在秦汉时期建立起来的,已知时代最的医书为西汉时期最后写定的《黄帝内经》,第一部药物学著作是东汉时期出现的《神农本草经》,但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则推翻了这一传统论断。
《五十二病方》本无篇名,因为其中共有52个以病名为中心的小标题,所以专家们给它取了这个名字。
全卷长4.3 米以上,现存459行,每整行约32字,总字数在1万字以上。
全书52题,每题阐述一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和症状,以及治疗该病的方法,少的列出一二方,多的则达二三十种药方,现存共283方。
据统计,书中记述的病名有108种,涉及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妇产科等多方面,如内科方面有“伤痉”、“癫疾”等,外科方面有“金伤”、“刃伤”、“股痈”、“骨疽”等,儿科方面有“婴儿病痫”、“婴儿瘈”(小儿惊风)等。
令人感兴趣的是,书中还有“狂犬啮人”一病名,并与“犬噬人”相区别,表明当时人们已对狂犬病有了清楚的认识。
《导引图》中所谓导引,即“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是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与中国传统的气功密切相关。
据文献记载,导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普及,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说西汉初年的一代名臣张良就对导引颇为精通。
《导引图》的出现就是这种状况的具体反映。
拼复后的《导引图》长1米,宽0.5米,上有表现做各式动作的人物图形,人物旁附有简单的说明文字。
全图分上下《导引图》一经发现即引起广泛关注,1977年5 月30日的《体育报》上,刊登了周世荣先生撰写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经把体育锻炼用于防病治病》的文章,引起各方重视。
随后新华社又向海外介绍了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使更多的人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目前人们大都认为《导引图》中的精华就曾被华佗的五禽戏所吸收。
不仅如此,它对今人锻炼身体、焕发精神方面仍有可参考之处。
上下4排,共表现44位人物,人物用墨线勾绘轮廓,内用花青、朱砂、赭石等色料涂色。
图上所绘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且形态各异,有的身披长袍,有的则上身赤裸,下着短裤或短裙,有的赤足;或双手上举,或两手平伸,或身体下伏,或手持不一而足。
它
《导引图》→
们大致可分为类:一类描述运动的姿态;一类介绍这类运动摹仿的是哪种动物的形态,其中包括鸟伸、猿呼等;一类说明用这种运动方法可治疗的病症,如治疗眼病的“痛明”、治疗耳病的“引蒼”、治疗膝痛的“引膝痛”等。
图中所介绍的运动方式包括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和器械运动,从目前的研究看,它反映出能直接治疗12种疾病。
8、西汉初年绘画艺术及髹漆工艺的成就
马王堆汉墓群出土的漆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大都完好如新,工艺独特,制作精细,体现着汉代多姿多彩的装饰和绘画艺术。
汉代漆器一般以黑漆为底,再以红、赭、灰绿等色漆描饰花纹;或用朱砂或石绿颜料调油加以绘饰;或在已髹漆的器物表面用针镌刻各种细
密花纹再加以油彩描画;或用金箔贴饰于表面。
轪侯夫人的寝宫在装饰上也堪称
华美神奇。
第一层棺,内朱外黑,不作
描饰,外面套着羽毛贴花绢的罩片神怪
逍遥的天国景象;第三层棺为朱地彩绘
棺,内外通体髹以朱漆,用青绿、粉褐、
赤褐、藕褐、黄白等色漆或油彩绘出墓
主人憧憬的昆仑仙境:盖面板上龙虎相
斗,头挡板子,另加饰一条0.12米宽
的铺绒绣锦。
这四层棺上双鹿夺峰,
足挡板上二龙穿壁,左侧板上猛兽驯
服,右侧板上仙人引路。
光亮华丽,描
饰精美,想像丰富,表现出西汉时期绘画艺术及髹漆工艺的成就。
9、西汉初年化妆用品的生产及化妆术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双层九子奁,也就是九子盒,盒分上下两层,上面有一个圆盖。
奁盒外表黑褐色,上面是如此加刷一道
很薄的掺有少许银粉的金粉,再用油彩
绘以黄、白、红三色云纹,看上去十
分华丽、璀灿。
上层隔板上,放着手套、
絮巾、组带和绣花镜套子,下层有9
条凹槽,每条槽内放置一个小奁盒,
形状各不相同。
这些小盒子是作什么用
的呢?原来里面装的是化妆用品,也
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唇膏、胭脂、扑
粉等。
这个盒子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化妆
包了。
墓中还有一个单层五子奁,里面除了5只小圆盒外,还放着照脸的铜镜,以及镜擦子、镊子、小刷子、簪子和木梳、木篦等各一件和环首小刀一柄,这些都是梳妆用具。
由此可见,那时化妆用品的生产已经很发达,当时的化妆术也一定很不错。
据史料记载,汉代妇女的妆束就像京剧中的青衣形象,所谓“粉白黛黑施芳泽”,好一个美娇娘。
六、调查结果
从对马王堆出土的陪葬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经济政治: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帝国之一,统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历代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而汉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较稳定。
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使得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汉代贵族“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过着骄奢无度的生活。
列侯是仅次于天子和诸侯王的第三等级的贵族,直接参预国家大事,利仓及他的妻子和儿女在社会上都享有许多特权。
手工业制造:西汉的农业比前代更加发达,普遍应用牛耕和铁农具,使用耧车播种,一天能播一顷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西汉的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冶铁业的规模很大,已经开始用煤来作燃料。
纺织业已经使用提花机,这是纺织技术的一大进步。
西汉初年丝织品的大部分种类:轻纱、纹罗、素绢、纹绮、纹锦、绒圈锦、组带等,大多数以染色、印花及刺绣加以装饰,使织物表面达到纹样繁缛丰富、生动多彩的艺术效果。
由此可以看出丝绸在西汉初年的贵族生活中已被广泛应用,也说明丝绸织造技术已很精湛。
西汉已有接近成型的绣花机器,足以见得当时生产已有一部分脱离了单纯的手工劳作,使得生产率提高。
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起来,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许多商业城市,并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与西亚诸国的外交与商贸等诸方面的交流。
食品烹饪:当时的烹制方法就有羹、炙、脍、濯、熬、腊、濡、脯、菹等;在烹制时使用了盐、酱、姜、糖、蜜、醋、豆豉等调料。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两件竹笥内还摆放有桂皮、花椒、茅香、高良姜等调味品和香料。
透过这些调味品及纷繁的食物名称,我们可以相信,中国菜的传统风味在汉代己初步形成,有了酸、咸、甜、苦、辣各种特色。
丰富的食物也可以窥见汉文帝时期的农副业发展状,也说明西汉初年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
医疗保健: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
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
《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卷保健运动的工笔彩色帛画,为西汉早期作品,不仅年代早,而且内容非常丰富,它使古代文献中散失不全的多种导引与健身运动找到了最早的图形资料,对导引的发展、变化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马王堆《导引图》所反映在导引上的四个方面内容足以说明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应用导引的国家。
欧洲学者马亭伦承认,西方通过艾氏的介绍,从远东抄袭了中国的医疗体操。
所以,西方学者称呼中国是"医疗体操的祖国"。
文字发展:西汉初年的文字属典型小篆和隶书,但更多的则是由小篆向隶书转变阶段的书体,即所谓“秦隶”,这种书体是研究字体由篆向隶转变阶段的难得资料,它一经面世,就得到古文字界和书法界人士的青睐。
此外,简体字、同音假借字的使用相当普遍,说明了西汉初年的文字发展及汉语音韵的变化。
文学成就:汉初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和辞赋的发展上。
汉初文士有战国游士的余风,喜欢奔走于诸侯、权贵之门,比较关心国家和社会的问题,并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促进了政论文的发展。
他们注意总结秦王朝由弱转强、政权得而复失的经验教训,对如何巩固汉王朝的统治,完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
这些政论文议论宏阔,说理畅达,感情充沛,富于文采,对唐宋以后散文创作有明显的影响。
艺术绘画:汉代画在缣帛上的作品很多,但历经千年之后,遗存极少。
马王堆1号墓中出土的帛画的含意最为隐晦,学者们的解释极为多样,但一般都认为帛画的上部和底部分别描绘的是天界和阴间,中间两部分则表现的是死者軑侯夫人的生活场景。
墓主及各种神禽异兽的刻画极为生动,勾线流畅挺拔,设色庄重典雅,显示了西汉绘画的卓越水平。
此外,马王堆3号墓中的三幅帛画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除墓主人外,还描绘有“导引”、仪仗等内容,精美非常。
金雀山的帛画内容与马王堆汉墓帛画相近,上有日月仙山、下有龙虎鬼怪,中间部分描绘的是墓主人的人间生活景象,此画“没骨”与勾勒相结合,反映了汉画技法的多样性。
军事地理:《地形图》和《驻军图》展示着西汉初年的地理知识和军事素质。
专家们认为,这两幅地图描绘之详细准确,是我国西汉时期制图学的杰出代表,展示了2000多年前测量学、数学等学科所达到的高超水平。
同时它们还对后世研究西汉初年长沙国南部地区政治、经济概貌及历史地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七、调查体会
我于6月28日来到湖南省博物馆参观了马王堆汉墓陈列,为其中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所深深折服。
都说实践出真知,我想,如果我只是去图书馆翻翻书本看看图片,我是无法真正体会马王堆艺术品之精妙的。
虽然排队等待十分辛苦,但是我还是觉得是值得的。
之后查找书籍资料,也是很繁琐枯燥的,但完成这篇调查报告时,我觉得辛苦都是有所回报的。
在此感谢社会调查学老师的谆谆教诲,社会调查这门课程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八、参考文献
【1】K878.85/15 《西汉文明之光:长沙马王堆汉墓》作者:侯良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2044468 综合借阅处)
【2】K878.8-49/2 《图说马王堆汉墓:千年不朽的神话》作者:古方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33960 综合借阅处)
【3】I253/751 《西汉亡魂:马王堆汉墓发掘之谜》作者:岳南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文学艺术图书借阅室)
注:以上图书借阅自自湖南图书馆,书名前为索引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