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院士深入山区好技术让橘农脱贫增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编辑|彭扬
|封面故事|
“柑橘主要产自山区,这些山
区有很多是贫困地区。

几十年来,我们跟柑橘打交道,也是跟贫困地区打交道,希望让老百姓通过种植柑橘尝到甜头。

”邓秀新说。

湖北省秭归县种植柑橘已有2000多年历史。

但由于品种单一、上市时间集中,秭归脐橙的收购价曾一度跌至3毛钱一斤。

柑橘是湖北第一大水果,也是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的首选产业,直接关系着当地农民的收入。

当时还在华中农业大学工作的邓秀新敏锐地提出“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主张选育优质品种:“三峡库区人口多、土地少,只有种出品质好的柑橘,才能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科技推广必须要讲经济效益,让农民增收的技术才是真正的好技术。

”邓秀新一席话说得实在,“我们要从当地生产要素中找到特殊性或唯一性,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

”对秭归县来说,最独特的莫过于气候条件。

三峡大坝蓄水后,冬季形成的峡江气候较同纬度地区温度稍高,又没有霜冻,无异于一个巨大的“水果保鲜库”。

于是,邓秀新为当地引进“伦晚”等晚熟品种,与其他地区错开脐橙上市的
高峰期,填补了市场空白,秭归脐橙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

为实现“一树脐橙红到春”,邓秀新示范推广“留树保鲜”栽培技术,有效延长了鲜果采收期,使秭归脐橙“晚熟晚采晚上市”,成为全国柑橘鲜果供应期最长的产区。

仅此一项,就使农民增收30%以上。

以前,所有橙子都在11月、12月这两个月的成熟季内采摘下来。

现在采摘时间从11月一直拉长到第二年5月。

每亩地收入从5000元左右提升到1万元以上,最多能达到2万元。

当地橘农喜上眉梢。

科学家必须要计算投入产出比,不但要考虑技术上可行,更要考虑经济上可行。

柑橘院士深入山区
好技术让橘农脱贫增收

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三峡大坝库首。

当地农民大多以种植脐橙为生,“春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红橙,冬有纽荷尔”,树上一年四季都结果,秭归脐橙卖到了全国各地。

原本不愁销路的秭归脐橙,今年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滞销。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邓秀新院士来到国内某电商平台的直播间,做起了秭归脐橙的“带货主播”,从种植、口感、食用价值到科普知识,他如数家珍地向网友介绍:“通过科学防疫、严格品控,湖北水果是安全的。

”一场直播下来,6万斤脐橙售罄。

30 | Grand Garden of Science
. All Rights Reserved.
从品种改良到“覆膜增糖”技术,从“交替结果”到果园密改疏……邓秀新带领团队在湖北、江西等省份建立了28个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和多个良种繁育中心。

被称为“柑橘院士”的邓秀新,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柑橘产业的发展上。

他至今难忘1990年第一次踏上赣南老区这片红土地时的情景:光秃秃的荒山上沟壑纵横,当地老百姓砍光了树,就用稻草取火烧饭。

讲课时,在四面透风的礼堂里,很多农民挤不进来,只能趴在窗户上听课。

这给当时刚刚学成回国的邓秀新带来极大震撼:“赣南是柑橘原产地,适合发展柑橘产业。

但由于科技落后,柑橘的品质不如进口品种,农民因此陷入贫困。

”他下定决心,要让赣南脐橙走出困境,给红土地一个产业依靠。

从1990年起,邓秀新先后46次来到赣南老区,与赣南脐橙结下了不解之缘。

赣南脐橙的产业发展经历了爬坡过坎的过程。

1999年,一场冻害让刚刚有了点起色的赣南脐橙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不少橘农在继续种脐橙还是其他果树间陷入迷茫。

邓秀新一个果园一个果园跑下
来,结合对国际上柑橘产区气候资
料的分析,摸清了这次冻害的来龙
去脉,给出了自己的判断:“脐橙
适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如果没有信
心,这个产业很快就会垮掉,再找
一个很难。

”他的话语给很多人吃
了“定心丸”。

2000年前后,赣南
重整旗鼓,脐橙产业逆风翻盘,品
牌口碑也逐渐树立起来。

柑橘黄龙病是一种细菌病害,
会导致大批柑橘果树死亡。

2013年
前后,赣南的柑橘黄龙病暴发,造
成死树毁园,不少橘农又动摇了。

于是,邓秀新带领团队抓紧攻
关,研发推广以“营造生态隔离系统、
使用优质健康容器苗木、常态化清
除病树”等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
使赣南柑橘黄龙病发病率由最高时
期的19.7%,下降到目前的4%以内。

灾害暴发的势头得到根本遏制,既
巩固了脐橙产业扶贫成果、防止返
贫,又提振了果农复种开发的信心。

经过近30年的发展,脐橙成为
赣州名副其实的农业“当家树”、
农村“致富树”和农民“摇钱树”。

截至2019年,当地柑橘种植面积达
214万亩、产量154万吨,远销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9年底,赣州
市贫困人口从实施精准扶贫之初的
115.03万人减至2.82万人,贫困发
生率降至0.37%。

如今,邓秀新每次去赣州,果
农们就围着他请教技术。

他也亲身
感受着乡亲们生活的变化:“2006
年左右,骑摩托车的人不少;最近
几年,很多人都是开着汽车来听课。


邓秀新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
果树学博士。

在他的主持下,我国
首次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分离、细
胞融合、培养及再生技术体系。


还带领团队在全球率先完成了甜橙
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绘制与分析,破
解了甜橙基因“密码”,研究人员
可以锁定甜橙成熟期、色泽、含糖
量、产量、抗病性等农艺性状,培
养出更好、更健康的品种。

除了实验室,邓秀新一年至少
有50多天泡在果园,这一习惯多
年来从未改变。

全国柑橘产区28
个综合试验站,他每年都要去十几
个,我国绝大多数种植柑橘的地方
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在他看来,实
验室跟田间地头并不矛盾。

“科技扶贫不只是单向输出,
更多是一种互动。

”邓秀新介绍,
近年来他所在团队研究的绝大部分
课题都来自生产一线,其中不少就
是与三峡库区、赣南等产地合作开
展的,因为这些地方已有几十年的
数据、素材积累。

“科研选题要从
生产中来,科研成果要回到生产中
去。

只有地基刨得深,大楼才能盖
得更高。


邓秀新经常把科技扶贫比作
“四两拨千斤”。

他说:“‘四两’
可以拨‘千斤’,但一定不能代替‘千
斤’。

科学家必须要计算投入产出
比,不但要考虑技术上可行,更要
考虑经济上可行。

”多年来,邓秀
新的研究范围不局限于品种培育、
栽培模式创新等纯技术问题,还覆
盖了采后处理、品牌打造及市场营
销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支撑了我
国柑橘产业体系建设。

邓秀新格外看重贫困地区本土
科技人才的培育。

“扶贫要看实效,
不仅要看眼前,更要管长远。

”他
认为,产业成熟起来后,长效机制
还是要靠本地化的人才队伍。

因此,
科技扶贫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二
传手”。

“如果我离开当地了,农
民还能干起来,那才是真正的好技
术。

”邓秀新说。

———————————————
◎ 撰文|谷业凯
◎ 来源|
人民日报(有删减)
Grand Garden of Science |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