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知识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句式知识纲要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翻译时要加上判断词“是”。
判断句的常见形式有“……者,……也”“……,……也”“……,……者也”等,也有主语直接加表语而没有任何语言标志的。
(一)……者,……也
陈涉者,阳城人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二)……,……也
此天子气也
是寡人之过也
此余之所得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者,……
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四)……,……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注意:这句话省略了主语:这个人,来人)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五)……,……(主语直接加表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以上各式,“……者,……也”可以看作是判断句标准格式,其他则为其省略或变化的形式。
有时用某些动词或副词帮助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将军既帝室之胄(《赤壁之战》)
固一世之雄也
注意:古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如果在判断句中出现“是”,那就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这”。
如:
是寡人之过也
是吾剑之所从坠(以上“是”担任主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以上“是”担任表语)
二、祈使句
祈使句的主语一般是第二人称。
古汉语祈使句常用祈使副词来加强祈使语气,常用的祈使副词有“唯”“其”等。
如:
唯君图之
唯大王命之
安陵君其许寡人!
汝其善抚之(《与妻书》)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将子无怒
否定祈使句则使用否定副词“无”“勿”等。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祈使句的主语有时是第一人称,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一起将要采取某种行动。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三、被动句
古汉语被动句一般不用专司表被动的介词“被”,常用表被动的
介词有“为”“于”“见”。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吾属今为之虏矣!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氏子蟠,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为人明敏,以材干见称(《郭崇韬传》)
“为……所……”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表被动的固定结构,并已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为仲卿母所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注意:“为所”是“为……所……”的省略形式)
四、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省略句,但古代汉语省略句更普遍。
常见的省略句有:
(一)省主语
(公)许之。
(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
(太子)乃令秦武阳为副
(王羲之)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
(二)省谓语
古今汉语中省略谓语的现象均不多见,因为谓语是表达句子意义最重要的成分,省去后会影响意义的表达。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论)。
“俱”后的谓语经常省略。
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之)俱
(三)省宾语
具告(之)以事
毋从(之)俱死也
项王未有(话)以应
注意:我们所说的“省宾语”是指省动词宾语,省介词宾语,通常不简称为“省宾语”。
(四)省介词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取之(以)百金(省介词)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沛公欲王(于)关中
注意:省介词,在补出被省略的介词后,再遵循介宾结构后置的规律翻译,将被后置的介宾结构提到谓语动词前面改作状语。
如:“见燕使者(于)咸阳宫”译作: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五)省介词宾语
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
以(匕首)试人,血濡缕
人不敢与(之)忤视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注意:介词“与”的宾语经常省略。
竖子不足与(之)谋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六)省中心词
“的身份、名义、头衔、资格”这样的中心词经常省略。
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
“以乡人子”即以乡人子的身份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指南录后序》)
“以祈请使”即以祈请使的头衔
五、宾语前置(提宾句)
(一)三种有条件提宾句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吾知其亦已兮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以解忧?
客何为者?(为,wéi,动词)
何为其然也?(为,wèi,介词)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3.“之是”提宾句
“之是”提宾句就是通过结构助词“之”或者“是”将宾语提前。
夫晋,何厌之有?(“何厌”是“有”的宾语,通过“之”将其前置)
宋何罪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恐怕要责备你吧?“尔”是动词“过”的宾语,通过“是”将其前置)
马首是瞻(唯余马首是瞻)
还有: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敌是求/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注意:“唯×是×”是“之是”提宾句的特殊形式,前面加上副词“唯”,强调宾语的唯一性。
(二)三种无条件提宾句
1.反身代词作宾语,无条件提前。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亦自缢于庭树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2.方位词作宾语,无条件提前。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侯生果北乡自刭(“乡”通“向”)(《信陵君窃符救赵》)
3.介词“以”的宾语有时无条件提前。
秋以为期(成语:一以当十,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
六、介宾结构后置(有的书称为状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介宾结构常置于句尾做补语,翻译时通常要把它提到谓语前面改作状语。
有的资料称之为“状语后置”。
介宾结构后置在文言文中是家常便饭。
以其无礼于晋
具告以事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得复见将军于此
不能喻之于怀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七)定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
马之千里者
后置定语是动词结构,多采用“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后置定语是形容词,多采用“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八)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译:颜回是多么有修养的人啊!
谁与,哭者?(《礼记》)
译:哭的人是谁?
甚矣,汝之不惠!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一共有以上8种
主要按语气、语态划分,有下列4种:
一、判断句
二、祈使句
三、被动句
四、省略句
按语序划分,有下列4种:
五、提宾句(宾语前置)
六、介宾结构后置
七、定语后置
八、主谓倒装
【练习】翻译下面的一段文言文
解(郭解)出入,人皆避之。
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
客欲杀之。
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1]曰:“是人,吾所急[2]也,至践更[3]时脱之。
”(《史记·游侠列传》)
注释:[1]尉史,县尉手下的书吏,古代管户口的小官。
[2]急,重也。
[3]践更,按期轮番服役。
说明:1、未注明出处的,为人教版必修1、必修2课文以及初中课文。
2、除部分固定句式外,文言句式的基本知识都包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