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本书作文]人生的三本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三本书作文]人生的三本书
人生的三本书一:生活是一本书作文四篇
生活是一本书作文一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本独一无二的百科全书,上面记载着人们成长中需要的锦囊,每当人们不知道怎样度过时,翻看这本书,就会了然,原来应该这样做。

一个闷热的午后,我出门买东西。

夏天独有的烈日炙烤着这座小城市的每一寸土地,粘在裂开道路上的沥青也被融化,变得泥泞不堪。

我拎着一大袋子东西,站在一棵打蔫的树旁等车,因为旁边的站台太小无法帮我挡住烈日。

不一会儿,公交车轰隆隆地来了,带来浓重的汽油味,让人呼吸一窒。

我拖着大袋子,费力地上了车,挺小的车厢里只坐着一个老人,倒也显得空旷。

我挑了一个最后排中央的座位,没有多少阳光,两边开着窗户,应该很凉快。

刚刚一坐下,汽车便徐徐行驶起来。

不一会,我就受不了了,汽车在路上行驶,总是经过裂缝或者小石头,最后排的座位更是颠簸,我坐在上面晃晃悠悠,被弹起的次数我也数不清。

胃里翻江倒海,我一边开始回想早上吃了什么,一边祈祷不要吐出来。

这时,突然有一瓶水跑到了我的眼前,我循着方向一看,是刚才那个老奶奶,她似乎很担心地看着我。

我立马恢复了一点意识,想:这人大热天还带着口罩,穿着长裤长衫也太
奇怪了吧,应该不是什么好人。

于是我连忙摆摆手,拒绝了这瓶水。

我的胃还真是不配和我,刚才的翻江倒海现在立马升级成了巨浪滔天。

我捂着嘴巴,勉强压下那种吐出来的冲动。

老奶奶又把水递过来了,我皱着眉头,心想:这也太有毅力了,不知道我不想喝她的水吗?我又摇了摇头。

她终于开口了:“小姑娘,喝点水会好受点。

”我说:“我不需要。

”她好像犹豫了一下,说:“你都难受成这样了,还是喝点吧。

”我不耐烦起来:“你这人怎么这样啊,不依不饶的。

”我的话把司机大叔引来,他停下车,走了过来:“小姑娘,你是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帮忙吗?”我连忙说:“这个人非要让我喝她的水。


我永远忘不了她口罩下的脸。

有皱纹,还有。

一条触目惊心的红道子,像是胎记i,狰狞吓人。

她在司机大叔的逼问下把口罩拿下来,对着我们震惊的目光,似乎并没有什么疑问,好像早知道我们会有这种反应似的。

她沉默地把水递给了我,开门,下车。

她远去的背影,萧条又落寞。

我不记得是怎么从车上下来,独自走回家的。

那瓶水呢?好像被表弟喝了。

社会现实就是这样,不提防别人不行,可是也不应该过度吧。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进步而逐渐减少。

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

我想我以后应该学会去更多的信任他人。

这就是生活所教给我的。

生活是一本书作文二
生活如同一本书,刚出生时,书中空空如也,等到长大后,我们用心灵五彩的颜色点缀它,每一页都有我们的喜怒哀乐。

当自己死后,这本写得满满的书就永远留在了人间。

生活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是因为它有心灵的点缀。

假如生活没有了颜色,这本书就会变得很枯燥。

我们用红的去点缀烈火,给生活带来了激情,给人一种热情,温暖那一个个冷漠的心灵。

用火的温暖给盲人光明。

我们用蓝色来点缀蔚蓝的天空,让心空变蓝,让人生变得更高远。

让人生变得如同天空一样广阔。

我们用绿色来点缀生活这本丰富多彩的书。

让生活之书变得更有生机。

装饰心灵的眼睛。

如缺少这个颜色,到处将一片荒凉。

我们用白色涂去内心的黑暗,让内心变得更加纯洁。

我们用黄色点缀麦子,黄色让人们尝到丰收的喜悦。

我们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描绘;用心去感悟;用心生活。

让生活这本书变得丰富多彩,让人生变得快乐幸福。

生活是一本书作文三
每一个人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书记载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每一章节都是那么的精彩因为那里有正真一内心,人生是一本书_作文。

没有一个人可以闯入那里的。

书,中记载着许多流星的闪落,划过的是新望是,是期盼,是努力。

许下的愿望,是前进的动力,也是失败时的糖果。

无助
那时就会发觉朋友的重要。

不是只有成功才有用的,失败时更是有用的。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是不需要朋友的没有人可以孤立的活下去,总会需要朋友的支持和鼓励的。

没有人是不需要朋友。

朋友像彩虹一样永远鲜丽,鲜花盛开,笑容灿烂,初中一年级作文《人生是一本书_作文》。

新的生活就在我们心中,幻想人世间最美好的是什么呢?可能答案不一。

但人和人之间的零距离和纯洁友谊是每个人所期待和向往的吧!
中,我们应为知去奋斗,努力。

是果树就会结出甜美的果,蓓蕾总会开出美丽的花。

我们需要的是信念和坚持。

每每生活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悲剧的氛围中感受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的生命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生活是一本书作文四
有人形容人生如海,潮起潮落试炼弄潮儿;也有人说人生如梦,梦中欢笑梦中哭泣品尝着百味。

人生就是一本好的书籍,教人学会说话、走路、进而成长,成功失败历练心智。

这本书也描绘爱情、亲情、友情,蓝天永远眷恋大地充满生机流水环绕;大地自始至终仰慕天的高高在上,白云悠悠。

曾经翻开它的第一篇章,畅游在它的怀抱里享受无限的温柔呵护,用多彩的画笔涂着颜色装点她的美丽。

梦想着有一对羽翼
像白鸽那般飞翔衔来和平的橄榄枝,数着星星肯求玉帝拆毁银河成全牛郎织女。

那时童真的心智品尝不出人生的味道。

走进下一章节,年少的轻狂和叛逆觉得束缚太多,四书五经有的酷爱有的反感,浅薄的意识里觉得它是如此的简单浮云流水般的日子,没有精彩的绽放,花开了又凋谢还不是一样的四季。

不会感悟梅花香自苦寒来百炼成金,更不会珍惜伟人笔下的《沁园春。

雪》时光逝去不复还,多了忧愁和乏味。

七色彩虹在天空闪现,一个人可以随意撒欢执拗的年纪渐渐地远去,长大了面临诸多的事物才明白应该珍惜什么。

开始叹息人生的沧桑路的百转、爱恨情仇。

栀子花开芬芳的季节,那是夏日一道美丽的风景,也许是我的多愁善感总会有淡淡忧伤和秋的惆怅。

有人写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问世间心为何物,为何生出如此多的幻想。

爱是什么,它的真谛在哪里?阡陌红尘相遇是缘,注定今生的相知相守,一段美丽的邂逅,其结果是哭也好、笑也罢,生活就是这般的多彩。

浮华尘世,一杯清酒,一份回忆,一路相随,一弯瘦月,几缕清风,宠辱皆忘...
翻阅人生的每一页都有不同的感触,当你真正明白它骨子里的刚强、外表的柔顺,当你真正学会了珍惜和一份淡定的情怀,可能已经步入中年或者老年。

蹉跎岁月,不经意间失去了很多却也有秋天般的收获,或成正比或成反比。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追求中前进,岁月变换季节交错添加了它的页数,痛苦和欢乐中一本
沉甸甸的书珍藏在心里不被人发现的角落,什么时候能读懂它真的说不清楚,也许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也许是...。

人生的三本书二:初中语文名著说课稿
篇一、初中语文名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朝花夕拾》是语文新课标教学大纲推荐初中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之一,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附录一“名著引读(四)”的一个篇目。

在此之前,七年级教材已对《繁星.春水》、《名人传》等名著进行了引读,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继续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经典名著,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这部名著共有10篇精美散文,内容丰富,而这节课仅是从作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也是想通过这节课教会学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名著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
经过接近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大多学生对新课标教材的知识内容与体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能认识到名著阅读是语文教与学中的一部分,但由于地域和学校条件的影响,学生们很少能真正接触到这些名著作品,所以就不能系统的去阅读,更谈不上仔细欣赏了。

所以教师有针对性的导读或引读至关重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的内容与特点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②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②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依据上述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四、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
然”,语文阅读教学更要如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所以,结合本节课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激励法、读书指导法、思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课前准备
为了让本节课教学内容更丰富,我除了认真研读课本上的知识点之外,还查阅并搜集了大量的课外资料,进行取舍,做成课件;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课前先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朝花夕拾》这部作品及与其相关的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1、新课导入
(1)可以由以前学过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

如:我们以前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鲁迅先生的哪部作品呢?
(2)也可以歌曲《朝花夕拾》导入。

本节课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导入的。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通过这个环节来引发全班学生对作品的回顾,起一个总领作
用。

3、然后教师点拨度这类作品的常规方法,即“读书三功”。

(二)考纲解读
出示新考纲要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新的考试大纲,有目的和针对性的阅读。

(三)走近鲁迅,了解创作风格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代表发言)
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先让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归纳)目的是检查学生课外预习和搜集整理资料的习惯与能力,促使他们养成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

同时也是为后面进一步了解作品做铺垫。

(四)进入文本,了解背景(课件)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课件展示,一是为了控制课堂时间,二是让学生了解更多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为更好的阅读作品并理解作品主题思想打下基础。

(五)合作交流,概括内容
1.阅读文本,把握整体内容,列出《朝花夕拾》目录。

2. 小组讨论:(1)你读过其中那几篇?能慨说它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吗?
(2)你最喜欢哪篇?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3.代表发言,发表独到见解。

4、课件展示“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朝花夕拾》具体有哪些篇目,并大致了解各篇目的主要内容与思想。

让学生谈自己比较熟悉或喜欢的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开学生的扩散思维,为深入文本积蓄能量。

对于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部分,以课件形式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读(可以用齐读的方式,也可以用个别轮流朗读的方式),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达到了解认知的目的。

(六)联系作者,分析人物
请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

先学生讨论交流,后师生小结归纳。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掌握作品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并教会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概况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特征(从有关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着手)。

(七)指导阅读,归纳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3、善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这一环节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教师提示指导为辅,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通过(五)(六)(七)三个环节着重突破重点、难点。

(八)片段赏析,真题演练
紧扣新课标对名著阅读的要求,切合新考纲,从作品中精选了四个文段作为演练题:1、《阿长与三海经》,2、《五猖会》片段,3、《狗猫鼠》片段,4、《范爱农》。

分别从作家作品、基本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及阅读体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巩固性训练,真正做到讲练结合、即讲即练的实效。

(九)布置作业
回家后继续阅读《朝花夕拾》,选择你感兴趣的故事片段,并将它讲给你的家人、朋友们听。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课堂的余热保留到课外,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增大阅读量,开阔视野,积累更丰富的课外知识。

篇二、初中语文名著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我的第一本书》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所选的五篇文章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
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我的第一本书》讲述的是牛汉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那本书承载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即使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人生征途,饱尝了世间甘苦,回首往事,依然铭记那“第一本书”,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抓着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一起在品味,分享这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重点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通过课文,认识和了解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在复述中感受生活的困苦和无奈,感受人情的友善,领会文章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
和情趣,培养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互助友爱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重点,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2、难点:认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会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思路:
整体感知__复述故事__自主阅读(品味关键词句)__合作探讨阅读(研读赏析)__拓展延伸(课后练笔)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痛苦和磨难造就了伟人,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指出人生是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贫困 .忧虑.孤独和辛苦.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面人生;惟有与苦难的搏斗,才能使人经受残酷的命运..贝多芬,米开郎琪罗,托尔斯泰正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苦难的生活,学习牛汉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

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
含义。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2、默读课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积累几个重点词语,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文中,写一本书仅仅指那课本吗?明确:否
(2)、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写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点拨:父子之情,同学友谊,人与狗的情趣。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明确: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4)、探究:讨论“我的第一本书”的深层含义。

明确:“我的第一本”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
第一课。

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三)研读与赏析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明确: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穷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特意地补述了他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蓝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什么“出息”?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交待?
明确: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这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乔元贞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

这样,那半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
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
明确:这里的“枉”可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的,无意义地。

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

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作者巧妙地运用双关的修辞,“本”既指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四)小结
本文是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五)拓展延伸
我知道,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苦,也有乐。

(留守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你们的苦难也许要多一些.)请大家来畅谈我们的苦难,让我们正确认识生活的苦难。

苦难是一个人成长中的一笔终身受用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也不能忘本!
作业:写一写,自己成长中的苦难
八、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写作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特别注意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在合作探究中提深对课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的认识,去想象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

篇三、初中语文名著说课稿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小说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