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高效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T高效沟通,做省心父母(云香)第1课为什么你好好说,孩子还是和你对着干?
要点:区分行为与标签
我们从今天起正式进入P.E.T.课程的学习,我会用四节课的内容来给你讲述P.E.T.的几个重要的概念和原则。
这些理论是学习P.E.T.的基础,只有弄清楚这些,我们才能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学习应用P.E.T.来与孩子沟通。
今天首先来了解两个概念:行为和标签。
什么是行为,什么是标签呢?我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经常会有父母问我问题:“云香老师,我家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呀?”
“我家孩子特别叛逆怎么办??”
“我家孩子很自私怎么办?”
听到妈妈们的这些问题你的感受是什么?会不会觉得很头疼,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不说孩子不听话怎么办,而是很具体地说:“我们家孩子跟他说了不要说什么屎尿屁之类的话,他明明答应了,可是转头又继续说,我该怎么办呢?”
这样一说问题是不是立马变得简单很多?
在P.E.T.中,我们把孩子具体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叫做“行为”。
对那个行为的评价,叫做“标签”。
简单来说呢,就是能用照相机拍下来,能用录音笔录下的,就是行为。
你说孩子磨蹭,这个能拍下来吗?肯定不能,所以这是标签。
再举几个例子。
你喊了孩子三遍,孩子还是没有去做作业,这个是行为;因为孩子没去做作业,你说孩子不懂事,就是标签。
你说孩子今天哭了三次,这是行为;你说孩子没事儿就爱哭,这是标签。
别小看这一点点的差别,沟通过程中,你是习惯描述别人的行为还是习惯给别人贴标签,那差别可太大了。
贴标签的第一个弊端就是会让问题扩大,导致沟通失败。
比如我们说:“你这孩子实在太磨蹭了,天天早上上学迟到,你就不能快一点吗”,孩子可能立马就和你呛起来了:“谁天天迟到了?我昨天早上不是没迟到吗?”
这就是用标签沟通的常见情况,因为你一贴标签,孩子就会觉得你指责他,当然他就生气了,马上和你对着干。
所以你会发现自己明明已经忍着气,好言好语和他沟通了,他怎么就是对着干呢?这不是逼着大人发脾气吗?本来沟通是想好好解决迟到的问题的,结果因为父母贴标签,激起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在原本的问题上又增加了新的问题。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这样跟孩子说:“宝贝,你这个星期迟到三天了,妈妈很着急,担心今天再迟到呢。
”如果你是孩子,会不会感觉舒服很多?会不会更愿意改变自己来配合妈妈?
让别人感觉好,愿意听你说话,沟通才有可能。
所以,我们说话的时候,要想想这话说出去,是不是带有指责,会不会让别人感觉不好呢?
贴标签的第二个弊端是会引发父母的心理焦虑。
标签本身对一件事情的强化,本来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行为,你却用标签给他盖棺定论,这样其实会加重双方的负面情绪。
想想看,你有一个磨蹭、不听话、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
是不是让人感觉很焦虑?关键是,越焦虑就会越没办法解决问题,还会让人看不到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一直陷在问题中拔不出来。
因为焦虑侵占了你所有的心理资源,让你腾不出空间来解决问题,这才是最可怕的。
与成人沟通的时候也是这样,一旦你给他贴了标签,比如你觉得他这个人很自私,那么还没沟通,你就已经很有情绪了,光在想“他怎么这么自私,他怎么能这么自私?”所以一出口就是“你这个人就是自私,凡事只想着自己,从来都不关心我”
说完,就被人抓住把柄,“我从来都不关心你?我哪次哪次怎么怎么关心你了,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讲理?”有理也会变成没理,最后两人大吵一架。
所以,不管是与孩子沟通还是与其他人沟通,都需要从行为入手,看看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实事求是地沟通。
贴标签的第三个弊端是让孩子感觉到被指责,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甚至会激发孩子朝向标签方向发展。
通常被父母批评磨蹭的孩子会越来越磨蹭,被批评不听话的孩子,会越来越不听话,批评不会带来改变,只有爱才可以让一个人真正改变。
“你怎么这么没用?”“笨鸟先飞,你这么笨还不努力,能行吗?”这类的话,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父母的这些评判就像催眠一样,印在我们脑子里,让我们不敢放松,不敢不努力,关键是即使努力了成功了,却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
有人说心理学上有三大课题,那就是自卑,自卑,还是自卑。
所有的心理治疗到最后都是为了提升我们自我价值感。
所以,要想让孩子有比较高的自我价值感,一定不要用标签去评判孩子,你可以批评他的行为,那绝不要批评他这个人。
这里说的是负面标签,正面标签能不能贴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如何夸孩子才能越夸越自信”那节课讲,这里就不多讲了。
沟通之前,不要用标签去和孩子沟通,那么面对孩子不同的行为,我们该怎么办呢?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你可以接纳的,一种是你不接纳的。
比如说孩子回家很高兴地和你说:“妈妈,今天我画了一幅特别漂亮的画!”
这个行为父母通常都是可以接纳的。
比如说,叫了三遍孩子还没起床,马上就要迟到了。
这个行为对大部分父母来说是不可以接纳的。
再比如,孩子帮父母做事情,这属于可接纳行为;孩子打妈妈,这就是不可接纳的行为了。
如果将孩子所有的行为,都用一个方框来表示的话,这个方框就要可以一分为二:上面是对于父母来说可接纳的行为,下面是父母觉得不可接纳行为,中间的那条分界线,就叫做接纳线。
这个方框,我们称之为“行为窗口”。
图1 行为窗口
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在这个行为窗口中找到相应的位置。
要么在行为窗口上方,是父母可以接纳的;要么在行为窗口的下方,是父母不可以接纳的。
那么,接纳还是不接纳,有没有判断标准呢?
有,那就是父母的感觉,父母是否希望孩子改变。
如果你觉得没问题,孩子这样挺好,就是可接纳行为;你觉
得不高兴,希望孩子改变,那就是不可接纳。
所以在沟通之前要先搞清楚自己怎么想的,后面才能谈到怎么去沟通的事情。
有些父母可能就会说:“不是这样啊,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到底是接纳还是不接纳啊?比如孩子要买玩具,不给他买吧,他又哭又闹;给他买吧,家里又已经有很多玩具了,我到底接纳还是不接纳啊?”
你可以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来讲这个问题。
总结下今天的内容,我们今天学习了行为和标签这两个概念,行为是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是客观发生的事实;标签是指我们的主观评价。
在沟通过程中,给孩子贴负面标签会把问题扩大化,增加父母的心理焦虑,还会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甚至让孩子的行为往标签方向发展。
所以沟通之前,先看孩子具体的行为,然后弄清楚自己到底接纳还是不接纳。
孩子的行为只分为两种,可接纳的,不可接纳的。
而接不接纳看的是父母自己的感觉,想接纳就接纳,不想接纳就是不接纳。
下面呢,我要给你布置一个作业:留意你在和别人沟通过程中,哪些是描述行为哪些是贴标签?你最喜欢贴的是那些标签?这些是不是你自己经常在心里骂自己的话?
第2课孩子一哭闹,你就不得不服软?
要点:区分虚假接纳和真实接纳
上节课我们讲了行为和标签的区别,也讲了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行为只有两种,要么是可接纳的,要么是不可接纳的。
当时我还问了一个问题:“孩子要买玩具,不给他买吧,他又哭又闹;给他买吧,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
这到底是可接纳行为还是不可接纳行为?”
在我看来,这是不可接纳行为,因为接纳的标准就是父母的感觉。
你觉得开心就接纳,觉得不愿意就是不接纳。
他要买,你不愿意,所以这是不可接纳的。
至于孩子哭怎么办,我们会在后续的课程中讲。
那种明明不愿意买,但是架不住孩子哭闹最后买了的,就叫做“虚假接纳”。
也就是说,你表面上是接纳了,但那是假的,不是发自内心的。
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对孩子虚假接纳,比如明明不想给孩子买手机,可是一看孩子同学都买了,也就不得不给孩子买了。
问题是,买完以后,只要看到孩子一玩手机,心里就火冒三丈。
再比如,有些妈妈明明不想陪孩子玩,可是不陪心里又愧疚,陪着陪着就忍不住发火……
虚假接纳是最损害亲子关系的一种养育方式。
第一,虚假接纳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因为他不知道你的界限到底是什么,所以他会一直试探你的底线,而且这个试探行为会越来越升级,直到你妥协为止。
我在一个学校做讲座的时候,有个家长就说:“孩子非让我给他买手机,我不给他买,他就不上学!”我明确告诉他:“你威胁我也没用,我不怕你威胁。
”结果他在床上躺了三天真的没去上学!最后怎么办,只能给他买了!你看,这个妈妈还说不受孩子威胁?这不是受了吗?
我要是孩子,下次我要买个游戏机,你要不同意,我就五天不上学。
你还不同意,好,一个月不去,看谁搞得过谁?再长大点,给我买房?不买?自杀给你看!看你买不买?这绝对不是笑话,是真事,南京一个大学生嫌父母
只给四十万买房太少,留下遗书要自杀。
眉山一名23岁的男子,父母不给买房就烧炭自杀,这样的新闻网上一搜多得很。
每次舆论都会说不孝子怎么怎么不好,这些孩子当然是有问题的,但是他们变成今天这样,与父母从小没有底线的骄纵是分不开的。
做父母的一定要承认自己是有限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不可能无条件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
我们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但是我们要做有原则的人。
接纳就是接纳,不接纳就是不接纳。
第二,虚假接纳会让孩子没办法说出自己真正的需要,你以为满足了孩子,实际上你根本没有看到孩子的需要是什么,所以他才会不停地找事。
举个例子,我有个学员,他孩子经常动不动就说:“妈妈,我今天不想上幼儿园了。
”
妈妈问:“为什么不想去啊?”
孩子说:“我就是不想去了。
”妈妈觉得要给孩子自由,不能强迫孩子,所以即使不愿意,也会马上答应孩子,不去就不去吧。
结果,孩子真的就不去幼儿园了。
她家孩子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两三天是不去幼儿园的。
妈妈上了课以后才意识到,孩子说不想去幼儿园,不一定要真的答应孩子才是爱孩子,换种方式会更好。
所以,第二天她孩子又说不想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开始倾听孩子:“哦,你不想上幼儿园啊。
”孩子马上就说:“对啊,幼儿园中午总是要睡觉,我睡不着好难受。
”“哦,中午睡不着啊。
”“对啊,我不喜欢中午睡觉,妈妈,快点,咱们要迟到了!”
妈妈还没反应过来,孩子已经背着书包准备去上学了。
后来,孩子还有好多次又说不想上幼儿园,基本上每次倾听都会说出一些事情来。
但是都是说完就完了,该上还是去上了。
这时候她才知道,孩子说不想上幼儿园其实只是他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而已,就跟我们会抱怨“真不想上班”是一样的。
第三,虚假接纳会让孩子焦虑不安,他不知道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不会跟他算总账,所以哪怕你答应了他的要求,他心里也是很恐惧的。
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女孩要买冰激凌,妈妈开始大发脾气,可是孩子又哭又闹,妈妈最后只能买了。
孩子低着头,就好像犯了罪一样拿着冰激凌,咬一口看一眼妈妈。
妈妈表情稍微一变化,孩子马上就哭了:“是你同意我吃的!”妈妈也急了:“我说什么了吗?啊?不买你哭,买了你还哭,就知道哭哭哭,没事就哭,你看看哪个孩子是你这样的!”
第四,虚假接纳会让孩子陷入矛盾当中,进退两难,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妈妈嘴上说不同意,看起来又好像有点不忍心,要不再搞一搞?妈妈嘴上说好吧你买吧,脸上又很愤怒,到底买还是不买?要不,不买了?结果妈妈一听说不买,又愧疚了,你买,给你买!怕了你了!孩子这时候就陷入错乱了:偶滴娘啊,你到底让我买还是不让我买啊?
最后,虚假接纳还会让父母情绪失控,变得喜怒无常,有几个人不是在虚假接纳之后,没事找事,一点小事也会大发脾气的呢?买玩具的时候是没骂孩子,路上孩子摔一跤,你可能就骂他了。
算账,那是迟早的事儿。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讲讲虚假不接纳。
所谓虚假不接纳,就是明明你是接纳的,可是你假装不接纳。
比如孩子
考试考了98分,父母明明很高兴了,但是怕他骄傲啊,所以敲打敲打他:“怎么才98分,剩下两分丢哪了?”考了一百分,父母的话又变成:“一百分有什么好骄傲的,你看看你同学,钢琴都过了六级,你不努力能行吗?”
这种虚假不接纳当然也会损伤亲子关系,你以为孩子能体谅你的苦心,是,二十年后,他确实能体谅你了。
但是,在这个当下,他可是被你气得眼泪汪汪的,长此下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糟。
所以,为人父母,切记一个原则,那就是你不需要有多完美,但是你一定要真实。
真实才是最好的关系,真实才是最大的疗愈。
那你可能就有一个担心了,如果别人都对孩子那么好,那么如果我做不到接纳孩子,那是不是对我的孩子伤害很大?
在这里,我们就要讲一讲,影响我们接纳线的三个因素了,这三个因素分别是,自我,环境和他人。
举个例子,就拿孩子看电视这件事来说吧,有些妈妈是完全不能接受孩子看电视的,有些妈妈觉得看看也没事。
所以不同的人,接纳线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是环境,平时不允许孩子看电视,可是坐火车的时候电视开着,你让不让孩子看呢?过年回了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带孩子稍微看下电视,你是不是同意呢?可见,环境不一样,接纳度就会不一样。
影响接纳线的第三个因素就是他人,也就是孩子了。
三岁的孩子,我们不同意他看手机;十三岁的孩子,我们可能就会同意他在某些时候看手机了。
家里两个孩子,对女儿和对儿子的接纳度很可能就会差别很大。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面对的环境是不一样的,他所养育的孩子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对孩子的接纳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再回到刚才那个问题,如果别人都对孩子那么好,那么接纳孩子,如果我做不到,那是不是对我的孩子伤害很大?
确实,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接纳度特别大,他们的孩子相对来说肯定会更轻松更幸福一点。
但那是他们,不是我们啊,他们再好,我们也做不到啊!
怎么办呢?学P.E.T.啊,P.E.T.有一套完整的方法,教大家在接纳的时候可以怎么做,在不接纳的时候又可以怎么做,也让关系变得越来越好。
方法我会在后续课程中教一点点给你。
但是,应用方法的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得是一个真实的人,这个我就没办法代替你完成了。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给你布置一个作业:回去观察下,你在生活中是否会经常虚假接纳或者虚假不接纳呢?欢迎给我留言。
一句话,父母定了,孩子就稳了。
你,定了吗?
第3课一家人的教育观念不一致怎么办?
要点:P.E.T.的两大原则
上节课我们讲了影响接纳线的三个因素:自我、环境和他人。
我们今天再具体说一说,一个人的自我是如何影响接纳线的,以及家人之间对孩子行为的接纳程度不一致该怎么办。
也就是平时常说的,育儿观念不一致的问题。
在P.E.T.中,我们称之为“不一致原则”。
不一致原则是指,不同的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可以不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他的接纳程度也可以不一致。
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每个人对孩子的行为的接纳度是不一样的,这很好理解。
比如,看到孩子哭,A会觉得很烦,怎么又哭了?你
有嘴巴不会说吗?一天到晚就知道哭哭哭。
那么对于这样的父母来说,孩子哭就是不可接纳行为。
B看到孩子哭,可能会觉得很心疼:哎呀,孩子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我要听听孩子怎么说,看看怎么帮助一下这个孩子。
那么对于这样的父母来说,孩子哭就是可接纳行为。
所以孩子哭这件事对于A和B来说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可接纳行为,一个是不可接纳行为。
非常善于接纳孩子的父母,他们的接纳度很大,很多时候都会对孩子产生温暖和接纳的情感。
也有不善于接纳孩子,要求比较高的父母,孩子的很多行为他们都不能接纳。
那有没有父母能接纳孩子所有的行为呢?答案是没有的。
亲子之间,父母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一定有矛盾的时候,对孩子百依百顺,全部接纳,其中定然有大量的虚假接纳。
接纳线除了受父母本身是个什么样的人影响之外,也会受到父母当下状态的影响。
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什么都能接纳。
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很多事情你都接纳不了。
比如,今天领导说要给你升职加薪,你心情舒畅。
回到家,看到孩子在看电视,你可能会说:“哎呀,宝贝儿,作业做了没有啊?没做作业怎么就看电视了?乖,看完这一集,就去写作业啊。
妈妈给你切块西瓜吃!”
第二天去了公司,领导说:不好意思,你的升职报告没有批下来,老总看上的是你另一个同事。
这时候心情肯定跌落到低谷回到家,看到孩子看电视,心里肯定一肚子火:看看看,一天到晚就知道看电视,我辛辛苦苦就养着你看电视的吗?所以,心情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接纳线。
在父母的自我这一块,还有一个影响接纳线的重要因素,就是父母的身体状态。
身体好,感觉舒服的时候,对孩子的接纳度就大;身体不舒服,或者感觉特别累的时候,很多原来可以接纳的行为,这时候也不可以接纳了。
这个我们可能都有感觉。
孩子让你给他讲故事,是在你晚上困得的时候,还是在你很精神的时候,我们的接纳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教育观念,父母教育孩子必须始终保持一致。
如果你今天不允许孩子做的事情,你最好明天也不要允许,否则你就是不一致的。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始终保持一致是很难做到的?
今天不允许他吃零食,明天你可能因为忙着和朋友聊天,没时间和他纠缠,孩子喊着要吃零食,你就会买给他吃。
再比如,立了规则每天晚上九点钟要睡觉。
可是孩子中午睡多了,或者家里来客人了,你还非要坚持九点钟睡觉吗?
自我、环境、他人这三个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接纳线。
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要维持一个不变的规则,简直太难了。
所以,我们允许父母对孩子前后接纳的程度不一样,只要你是真实的就行。
同时这个不一致,也包括对孩子的感觉。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看到孩子喜欢得不得了,看着就想亲一口。
可有时候被孩子气得半死,真想掐死他算了。
这都是正常的,父母是人,不是神,只有神才可以做到二十四小时无分别地爱世人,人是做不到的。
当然,不接纳孩子会非常容易让人心里有愧疚感。
当我们会害怕自己的不接纳伤害孩子的时候,会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爱你,但是妈妈不能给你买这个玩具。
”我们觉得这样既表达了爱意,又有界限,简直不要太完美了,对不对?
可是,如果你是孩子,你的感受是什么呢?这就好比,老公说:“老婆,我爱你,但是这件衣服不能买。
”“老婆我爱你,但是今天的早餐你必须得做。
”
你会感受到被爱吗?会不会觉得很假,直接说衣服太贵不能买,不是更好吗?还用什么我爱你来做幌子呢?那么如何表达不接纳,才能做到不伤害孩子不伤害关系呢,这是我们后面课程要学习的。
我们再来说说家庭养育冲突的问题,在家庭中,每个人的自我不同,肯定对孩子行为的接纳度是不一样的,这时候一旦处理不好,就会演化成家庭矛盾。
有人提倡说,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要保持一致,不然孩子就会钻空子。
保持一致当然很好,问题是,你做得到真心保持一致吗?这件事能一致,下一件事,下下件事呢?
没有两个人的接纳度是完全一致的,除非他们为了保持一致,虚假接纳或者虚假不接纳。
可是孩子多机灵啊,只要发现你是虚假的,那他就会缠着你,直到你妥协为止。
举个例子,以前在我们家,关于孩子吃糖,我和我老公经常发生矛盾。
我是同意孩子吃糖的,但是我老公是坚决反对孩子吃糖的。
所以,当孩子要吃糖的时候,他会来找谁?肯定找我对不对?在我没有学习P.E.T.之前,我们家场景通常都是这样的:
孩子问:“妈妈,我可不可以吃糖?”
我说:“可以啊,你吃吧!”
爸爸说:“不可以吃!吃糖对牙齿不好!”
孩子说:“妈妈同意我吃的。
”
爸爸火了:“妈妈同意也没用,这个家我说了算!”
孩子喊:“妈妈同意了的!”
爸爸很愤怒地瞪我:“就是你妈把你给惯坏了!”最后搞得孩子哭,爸爸骂,我也气得半死。
如果我不同意孩子吃呢,孩子就会哭啊闹啊,搞得我半死。
后来,我学了P.E.T.以后,开始运用P.E.T.去解决问题。
孩子问:“妈妈,我可以吃糖吗?”
首先,按照不一致原则,家人之间是可以不一致的,我和爸爸可以有不同的观念,我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所以,我会说:“妈妈是同意你吃糖的,不过妈妈很尊重爸爸,爸爸有点担心吃糖会影响你的牙齿呢!”
孩子马上去找爸爸:“爸爸,爸爸,我可以吃糖吗?”
爸爸有可能同意,那这就没问题了。
如果爸爸不同意呢,孩子可能就会哭着来找我:“妈妈,爸爸不同意我吃糖!”如果是以前我可能就说爸爸了:“吃块糖能怎么着?你就同意他吃一块吧!”好了,再次引火烧身,爸爸就会转头和我吵架。
其实这时候,需要用P.E.T.的第二个原则:问题归属原则。
问题归属原则是指,谁有情绪,谁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就拥有问题。
在爸爸和孩子吃糖的这个问题上,爸爸不高兴,孩子也不高兴,他们都拥有问题。
可是这是他们俩之间的事情,与我没有任何关系,谁的问题谁负责,谁的情绪谁负责,所以我压根就不需要插手。
答应不答应,都是孩子和爸爸之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