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市10-11学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梧州市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
试题卷1至8页,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4至8页。
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卷9至12页。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
注意事项:
第Ⅰ卷共12小题,1~9小题每题2分,10~12小题每题3分,共27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晕.车(yùn)下载.(zài)供给.制(jǐ)强.颜为笑(qiánɡ)
B.角.力(jué)碑帖.(tiè)夹.生饭(jiā)不着.边际(zhuó)
C.缜.密(zhěn)骠.勇(p iào)通缉.令(jí)称.心如意(chèn)
D.殷.红(yīn)龟.裂(jūn)迫.击炮(pǎi)垂涎.欲滴(xi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矫正俯首帖耳瑕疵赅人听闻
B.陨落赫赫有名青笞集腋成裘
C.绻缩得鱼忘荃琐碎暇迩闻名
D.寒喧张弛有致兑现暝顽不灵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目前,给表演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添枝加叶
....的媚俗倾向很严重,如曲艺里乱加歌舞、乱加灯光布景等,这将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B.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自然环境优美,草原文化浓郁,耳濡目染
....,他的内心滋长了挥之不去的草原情愫,他的诗作也饱含了草原的体温和气息。
C.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打破了海南岛的宁静,车队所到之处十室九空
....,山坡、路边、房顶站满了观战助威的人们,观众的热情给中外选手和嘉宾留下深刻印象。
D.感恩,是一种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向被视为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无论
中外,忘恩负义,投桃报李
....,都是遭人唾骂的恶行恶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民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制约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B.目前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中,每5个孩子就有一个超重或肥胖,肥胖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的生活方式“由动到静”的改变所致。
C.各地公共图书馆不断深化机制改革,在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创新图书馆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及数字化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
D.广州亚运会的火炬形象——“潮流”火炬,既折射出广州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定位——从“海上丝路”的起点到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又寄托了人们对广东继续引领科学发展时代潮流、与亚洲人民共同推进和平与发展的事业的殷切期望。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梧州环城高速公路主线采用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度26米,双向四车道(跨西江特大桥为双向六车道,预留两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每小时100公里。
B.通过知名国际电影节、动漫节,以举办中国特别单元的方式,将中国动漫优秀作品展
示在核心的国际专家、专业观众面前,是推动建立中国动漫的国际品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措施。
C.“2010首都大学生读书节”办得很有特色,既为好书找读者,也为读者找好书,让读者和出版社都明白应该读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书真正适合什么样的读者?
D.12月25日晚上7时半,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利用参加“首届三亚国际数学论坛”
的空闲时间,向300多位海南学子作了题为“研学之乐”的精彩演讲。
6.将下列一组语句组成一段话,最恰当的语序是
①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
穆的神色。
②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③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
④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成了浅红。
⑤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⑥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
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A.④⑥②③⑤① B.⑤③⑥②④① C.⑤①③④⑥② D.⑤⑥②①④③
二、(6分,每小题2分)
7.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命运
②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抑:或者
③旧时栏楯,亦遂增胜.胜:超过
B.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
②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整理
③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归附
C.①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为:形成
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夫:那些
③妪每.谓余曰每:经常
D.①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易:轻易
③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发动
8.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B.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
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D.暴秦之欲无厌
9.下列各句中,与“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何以解忧?
C.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D.沛公安在?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
长达一千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与绵延的万里长城,作为举世闻名的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伟大工程,都是华夏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
长城早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大运河的文物保护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开凿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
大运河在开凿过程中利用了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通的邗沟,在隋炀帝时最终完成,
唐宋繁盛一时,元代截弯取直,明清屡加疏通。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通、水利灌溉的生命线。
大运河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燕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
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
不仅如此,大运河在开凿的长度、年代上还创下了傲视环宇的纪录,特别是沿岸几十座城市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保存了极具特色的内河文化。
但是,作为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结晶的大运河,至今未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肯定和保障它的历史地位。
大运河的保护现状确定令人忧虑。
除千百年来河堤决口、泥沙淤塞、水量匮乏等自然原因外,更有乱开支渠、截流用水、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
由于不少河段利用了天然湖泊和自然河流,很多人认识不到大运河也是文化遗产或文物古迹;而出于局部利益考虑随意改拆遗存的现象时有发生,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也使大运河的保护无法形成综合性的全盘规划。
大运河虽然历尽沧桑,却衰而未亡,江南河段仍然泽被今人;已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涉及到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和利用。
因此,亟需通过文物调查与文物保护研究,提交完整的大运河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大运河及其沿岸相关古迹不仅应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也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10.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原因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河堤决口,泥沙淤塞,部分河段缺水,大运河已经是衰败不堪。
B.乱开支渠,截流用水,管理不善,大运河的保护现状令人忧虑。
C.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大运河沿岸的文物古迹常被随意改拆。
D.分省分段的管理,使大运河的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无法提交。
1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运河实际上是连结中国古代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
B.从开凿时间和规模上看,大运河是世界同类工程所无法企及的。
C.部分河段借用天然湖泊和河流,影响到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地位。
D.大运河的文物价值至今没有得到专门的法律法规的肯定和保护。
12.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有利于提升沿岸文物古迹的文化价值,传扬其“古代文化长廊”的美誉。
B.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大运河将更有利于沟通交流,昔日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胜景将得以恢复。
C.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大运河沿岸文物古迹的保护,从而加速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
D.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历史上极具内河文化特色的大运河将会呈现出新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第Ⅱ卷共11小题,共123分。
四、(37分)
13.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选自《石钟山记》)
译文:
14.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9分)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
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
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
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
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
练兵通州,列上十议。
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
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未几,熹宗即位。
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
既而以疾归。
辽阳破,召起之。
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镇守。
帝善.其言。
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
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
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
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
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
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
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
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
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
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
四年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
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光启雅负经济之才,有志世用。
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
明年十月卒。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五十一》)(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累.疏请练兵自效累:屡次 B.以资.镇守资:帮助 C.复申.练兵之说申:陈述 D.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本:原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①乃.稍给以民兵戎械②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B.①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①以.左侍郎理部事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D.①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帝善.其言”中的“善”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句是(2分)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神宗壮.之
(4)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译文: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甲〕华清宫吴融〔乙〕过华清宫李约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甲〕〔乙〕两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3分)
答:
(2)〔甲〕〔乙〕两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阮郎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①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②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
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①薰风:南风,和风。
《史记·乐书》:“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
②水沈: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勃勃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阔大,韵味悠远。
(2)联系下片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琼珠碎却圆”一句。
(4分)答: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要求:正楷书写,工整美观。
(14分,每空1分)(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诗经·邶风·静女》)
(2)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3)天姥连天向天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5)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6)执手相看泪眼,。
(柳永《雨霖铃》)
(7)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8),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扬州慢》)
(9)生人作死别,?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孔雀东南飞》)
(10),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11)然力足以至焉,,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1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苍茫中原朱以撒这些日子里,经孟州、孟津,到洛阳、安阳、开封,总是会日复一日地迎受一种与江南不同的厚重感。
是这里带有寒意的凌厉的风,是那看起来比故乡大而深红的落日,还是落日背景下那卸去累累果实的无垠原野?感觉总是难以言明。
我只能挑一个我以为合适的词来表达,那就是:苍茫。
这些有过故都兴衰千年激荡的土地,曾经是马蹄翻飞、鼙鼓动地的战场,在经过世事翻覆、鹿鼎频争的烽烟之后,已经变得和其他城市没有什么两样了,现代文明已深深地弥漫其中。
可是,只要你抽身出来,到郊原,到旷野,你仍然会感慨不已。
这方土地曾经有过的英雄气概和草莽纷争,并不因时光的流逝而飘散,只要你有心撩开一角,那些带有图腾、饕餮、甲骨、金文的古风就会扑面而来。
这方水土总是与粗犷豪迈阳刚放纵结缘。
这个晚秋的黄昏,我在远离城区的郊外漫步,原野苍茫秋风苍凉,深红的落日把远山映
衬出一个绵延的剪影。
这么大的空间,散落着一些短粗的城堞纹丝不动。
时日久远,风雨侵蚀无歇,城堞外表如同千疮百孔的马蜂窝,只要看着那厚实沉甸的分量,就很容易使人想到宝剑和英雄,每一块土疙瘩里都可能掉下一则传奇故事,每一阵风卷出的黄尘都可能扬起战马的嘶鸣。
如期而至的黄昏笼罩在空寂的城堞上,引人无限遐想:岁月真是无从再现么?其实我已逐渐能够由此领悟中原的笔墨情怀了。
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特有的意象时时刻刻地熏染,笔下自然就粗犷起来。
亘古的南北有别,是渗透于艺人艺事的方方面面的,你看看他们手执长锋狼毫在雪白的宣纸上驰骋,多是乘势翻卷的草书,与沙场上的箭镞飞鸣、刀光剑影没有什么两样。
只是表现形式更换罢了。
在我们感慨岁月的磨洗使许多鲜明的过往人事化为乌有的同时,还是会看到许多不畏惧风霜刀斧剔抉的古典依然如故。
就像任何时候拨开草丛瓦砾,都可以看到地表萌动的顽强一样。
我看到并抚摸到了这些昔日古都的石像、石碑。
四季轮回春秋迭代,石像中的文官武将,已失却了当年的文质彬彬或威武睥睨,在改朝换代的风云中一脸漠然。
令人乐意驻足的是与石像同存的石碑。
时光的清冷沁入了石表,损伤了点画结构,使句读时不免受阻。
可心灵却因之而酣畅,分明品味出碑文深处蕴蓄的内涵,丰富而深沉。
这使我们面临它的时候,看出旧日创造的美丽辉煌的闪耀;在触摸它的时候,感觉到岁月翩翩远去的雪泥鸿爪,不免能领悟上苍的一点暗喻,一点象征,一点意趣。
这是如今一些雕琢精美的石像石碑所无从具备的。
这些古代的石头荡起的历史回声,很有可能会令我们拾起精神上的一些遗失。
在中原的大地上穿行,有一种纵横六合天高地迥的开阔逼进心胸。
像我这样方向感不强的人,如果向匆匆前行的中原人讨教,他们总是会站定了,缓缓抬手,至眉端,有一种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意气。
我从中得到的暗示是,当年中原逐鹿的后代,血液中还流动着纵横捭阖的气概,犹如指点江山那般。
你同他们交谈有一种冷静严肃升起,心中浮涌着自尊和坚定。
我又一次地见到黄河。
这个季节,黄河正走向安静,两岸萋萋芳草,正随着晚秋的劲风扭腰肢。
河心泥沙浮出水面,浑浊的水流失去了往日的欢歌。
我内心自然有荒凉之意,因为在此之前我才欣赏到壶口那一泻千里的瀑布,怎么也想不到在这里化为宁静。
不过,黄河毕竟是黄河,和芳草碧连天的江南溪流大有不同,还是露出了它的雄浑和宽博。
随便俯身掬一捧水,都可以察觉出积淀下来的桀骜不驯,黄河就是这一捧水的无限放大。
一弯寒月升上来了,远处近处层次分明,衬托出空间的苍茫无限,朦胧色调更平添这一古老地域的神秘与辽远。
流连在历史往事的废墟上,使思想无处不达地展开,灵活并且随意。
在搜寻这方土地上的遗留时,有许多次,视觉是徒劳无获的,只有靠心灵去感受。
像这样有着久远历史积淀的地方,战争的风云、英雄的情操、艺术的拙朴、民气的强悍,根本不会因时光潮水的浸漫而退却。
接收这些飘忽无定若现若隐的气息是有条件在先的,那就是从容平和的心境。
不然,失望就随之而来,使你无从辨认出当年的气象,钩沉出当时的风情,无从与隐于岁月深处的精神作默契沟通。
我想,我也许还有不少机会走入这苍茫的中原。
18.根据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
(1)文章第四段中“中原的笔墨情怀”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答:
(2)请解释第五段画线句“这些古代的石头荡起的历史回声,很有可能会令我们拾起精神上的一些遗失”在文中的含意。
(4分)
答:
(3)请结合全文,指出末段“苍茫的中原”中“苍茫”一词的两层含义?(2分)
答:
19.文章第七段写到黄河,请概括作者眼中的黄河的特点。
(3分)
答:
20.文章第八段写到寒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1.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去感受中原的?为什么作者说“视觉是徒劳无获的,只有靠心灵去感受”?(6分)
答:
六、(5分)
22.请在横线处用反问句式续写一句总结句,要求语言生动,除反问外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5分)
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宜人的春天呢?
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季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人生的哪一个瞬间不是繁花朵朵呢?
所以,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一首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60分)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汪国真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报我以幸福吗?/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要求选准角度,自拟标题,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丰富、鲜活,论证严密、条理性强,语言通顺,有文采,书写规范、工整、美观,标点正确。
梧州市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考
高二语文(答题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第I卷
四、(37分)
13.(3分)
译文:
14.〔 9分,(1)~(3)题每题2分,(4)题3分。
〕
(1)()(2)()(3)()(4)译文:
15.(5分)
(1)答:
(3分)(2)答:
(2分)16.(6分)
(1)()(2分)
(2)答:
(4分)17.(14分,每空1分)
(1)(2)(3)
(4)(5)(6)
(7)(8)(9)
(10)(11)
13)
18.(8分)
(1)答:
(2分)
(2)答: (4分)
(3)答: (2分)
19.答: (3分)
20.答: (4分)
21.答: (6分)
六、(5分)
22.(5分)
答:
七、作文(60分)
100 200
20×24=48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20×26=520
梧州市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考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2分,每小题2分) 1.B (A .“强”应读“qi ǎn ɡ”;C .“缉”应读“j ī”;D .“殷”应读“y ān ”。
) 2.D (A .“赅”应为“骇”;B .“笞”应为“苔”;C .“绻”应为“蜷” “荃”应为“筌”,“暇”
应为“遐”;D .“喧”应为“暄”,“暝”应为“冥”。
)
3.B (A .添枝加叶:比喻叙述或转述时,夸张渲染,随意增添原本没有的内容。
B .耳濡目染:
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中受到影响。
合乎语境。
C .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D .投桃报李:他送给我桃子,我拿李子回送给他。
比喻相互赠答,友好往来。
) 4.D (A .两面对一面,照应不周全。
B .句式杂糅,“重要原因是”与“是……所致”杂糅。
C .搭
配不当,“创新……能力”不搭配。
)
5.C (问号使用错误。
虽有疑问词但无疑问语气,不应使用问号。
) 6.B (注意时间顺序和指代词。
) 二、(6分,每小题2分) 7.A (③胜:美。
)
8.A (A .无通假。
B .莫,通“暮”。
C .圜,通“圆”。
D .厌,通“餍”。
) 9.C (例句及ABD 句均为宾语前置句,C 为被动句。
) 三、(9分,每小题3分) 10.D 11.C 12.A 四、(37分) 13.(3分)
译文: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认为找到了它
的真相。
(3分,“乃”“求”“实”译对各给1分;其他各处大意对即可,译错酌扣,扣完3分即止,不倒扣。
)
14.〔9分。
(1)~(3)题每小题2分,(4)题3分。
〕 (1)D (本:根据,按照。
)
(2)B (A .①副词,才;②连词,于是。
B .均为连词,表转折,但是。
C .均为介词:①凭
借……身份;②用,拿。
D .①介词,相当于“于”;②助词,用于形容词后,“……的样子”。
)
900
1000
(3)A(A.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好处;D.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勇壮。
)
(4)译文:元朝时曾经(预测)应当发生日食却没有发生,郭守敬尚且如此,就不要怪罪台官预测失误了。
(3分。
“食”“尔”译对各给1分,大意对给1分。
)
15.(5分)
(1)(3分)〔甲〕〔乙〕两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
〔甲〕诗宫内宫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1分)。
〔乙〕诗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芜。
(1分)
(2)(2分。
大意对即可。
)〔甲〕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缅于享乐的统治者(1分)。
〔乙〕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1分)。
16.(6分)
(1)(2分)D(“境界阔大”有误)
(2)(4分,景与情各2分。
)
细致地描绘了女子玩水,水花溅到荷叶上像珍珠般圆润晶莹的情景(2分),展现
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17.(14分,每空1分,有错、别、漏、添字的,则该空不得分。
书写潦草、字迹模糊的,当错别字处理。
)
(1)搔首踟蹰(2)久在樊笼里(3)势拔五岳掩赤城
(4)三顾频烦天下计(5)镜中衰鬓已先斑(6)竟无语凝噎
(7)憔悴损(8)纵豆蔻词工(9)恨恨那可论
(10)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11)于人为可讥
(1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3)其致一也
五、(21分)
18.(8分)
(1)(2分,大意对即可。
)
指浸润在中原历史文化艺术(1分)中所表现出的粗犷和豪放(1分)。
(2)(4分,大意对即可。
)中原大地散落的石碑、石像等遗迹(1分),所勾起的历史记忆(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1分),有可能让我们从中汲取遗失的精神气质以及丰富深沉的文化精神(2分)。
(3)(2分,大意对即可。
)①空间的无垠(1分);②历史的悠久与厚重(1分)。
19.(3分,每点1分。
)
①宁静;②雄浑、宽博;③桀骜不驯。
20.(4分。
大意对即可。
)
①衬托(1分)了中原大地的苍茫无限、神秘辽远(1分);②触景生情,引出(1
分)作者对中原历史文化的感悟(1分)。
21.(6分)
第一问:(4分)
(1)自然景观(2分。
如列举式作答,“凌厉的风、落日、无垠原野”给1分,“黄河”给1分。
)
(2)人文景观(2分。
如列举式作答,“城堞、石像、石碑”给1分,“中原人”给1分。
)第二问:(2分,大意对即可。
)因为视觉看到的只是中原的表象(1分),而它深沉文化积淀所带来的苍茫感,必须用思想去领略,用心灵去感悟(1分)。
六、(5分)
22.〔5分。
内容概括得当给2分,概括出“心中有美,人生便美”的大意即可;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给1分;语言生动给1分(如用直白的语言来概括则该点不给分),反问句式
得当1分。
〕
示例:何不把花种在自己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