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检测试卷A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家庄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检测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3分)
1. (3分) (2019高一下·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
热爱大自然。
把它列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是因为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
这也许怪不得他,()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
懂得与自然协调地相处,懂得爱护无言的植物的人,,他多半也可能会爱惜更多的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等等,有敬仰之心。
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
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由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做到了的人是伪善。
你可以跪在泥里,但你不可以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地说到处都是污垢。
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
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
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光片。
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教养不但活在我们的皮肤上,而且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
B . 不是教养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
C . 不是教养活在我们的皮肤上,而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
D . 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而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
(2)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渺小。
B . 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渺小。
C . 因为不经教育,一个人很难自发地懂得人类的渺小和宇宙之大。
D . 如果因为不经教育,一个人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渺小。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①推而广之②以身作则③煞有介事④锦上添花
B . ①推己及人②身体力行③盛气凌人④繁花似锦
C . ①推而广之②身体力行③煞有介事④繁花似锦
D . ①推己及人②以身作则③盛气凌人④锦上添花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9分)
2. (3分) (2016高三上·平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
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
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
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
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
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
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
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 . 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 . 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 . 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 . 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
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 . 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 . 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 . 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 . 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3)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 . 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 . 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 . “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自从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4)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 . 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 . 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 . “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自从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 . 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 . 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 .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中华饮食文化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将被世界各国认可。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 . 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 . 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 .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中华饮食文化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将被世界各国认可。
3. (3分) (2019高二上·海淀期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肖邦之夜
① 四季之夜,秋夜在北京最美。
去年北京的秋夜,因有一夜是傅聪①演奏的“肖邦之夜”,更是平添了一分难得的美丽与温馨。
②音乐并非与北京无缘。
北京有无数的夜晚,歌吹乐喧,有的是“迪斯科”和伪摇滚,也不乏酒吧的靡靡之音,还有大街上劣质音箱里迸发出的燥热的电子乐声。
只是没有肖邦,肖邦似乎在遥远的巴黎或者华沙。
③是傅聪①为我们带来了肖邦,从异国他乡,从夜的深处。
④傅聪走上台来,一件黑色的燕尾服,和18年前回国演奏时好像没什么两样。
他的手指还是那样的美,虽然缠着绷带,却依然柔若无骨,触动琴键时连琴键也变得柔软得如一匹黑白相间的丝绸。
我坐在楼上的第一排,他的手指看得格外清楚,清风临水一般掠过琴键,那美妙的琴声便像是荡漾起一圈圈清澈动人的涟漪,偌大的剧场和我的心都被这琴声抚摸得有些湿润了。
⑤看傅聪坐在钢琴前弹奏,让我不禁想起了柏辽兹当年看肖邦在钢琴前演奏时曾经说过的话:“他变成了一位诗人,歌颂着自己幻想中的主人公奥西安式的爱情和骑士风度的功勋,歌唱着他遥远的祖国。
”在我眼中,傅聪和肖邦在钢琴旁叠印着,融为一体。
想想他和肖邦共同的身世,萍飘絮泊,浪迹天涯,便越会体味出柏辽兹话中的滋味。
⑥说实话,傅聪带来的肖邦的钢琴曲,我有许多的遗憾。
我并不大想听肖邦的前奏曲,虽然才华横溢,但怎么也脱不出练习曲的痕迹,是太小的小品。
而我想听的那些情爱缠绵、美丽而忧郁的夜曲,他此次并未演奏,比如被誉为“抒情诗篇”的升F大调和降D大调夜曲。
但他毕竟为我们带来了那样动听的、明朗而宁静的降B小调、降E 大调夜曲,凝神谛听,琴里关山,梦中明月。
还有他年轻时弹奏、得到了肖邦钢琴比赛大奖而就此走向世界的、他最拿手的玛祖卡……这就够了,因为它们毕竟都是玲珑剔透的诗。
在一个枫树已不再那样火红、银杏已不再那样
金黄的“污染”严重的季节,在一个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世界变得王纲解体却王旗频变的季节,一颗赤子之心尚存,一粒诗的种子尚存,不仅保护得那样好,还能让它绽放出如此美丽清新的花朵来,已是实属不易之事了。
⑦是的,“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
那样,就误会了肖邦,也误会了傅聪。
听肖邦,确实能听出美丽与缠绵;但的确也能听出断鸿声远、天涯望尽,听出万里寒烟、一片冰心,听出心律如歌、思念似海……
⑧演出结束了,大家拼命地为他鼓掌,他双手抱在胸前深深地向大家鞠躬。
⑨那晚的夜色真好,好像真的滤掉了许多喧嚣和浊热,好像真的充溢着几分宁静和沉思,好像真的在路的远方、在夜的深处有关切的呼唤和等待……是因为有这美妙的琴声,像花香一样弥散在夜色之中;是因为有“肖邦”向我们走来,用那有些冰凉却柔软的手指,用那善感的心和美好的音乐,将夜色和我们一起拥抱。
我知道以后会有许许多多的夜晚在等待着我们,但肖邦之夜并不会多。
许多的美好,就是这样的短暂易逝,却会长久地印在我们的生命里。
⑩回家的路上,肖邦渐远。
起风了,吹起的尘埃飘荡在秋日的夜空,与落叶同飞。
1998年10月(有删节)
注:①傅聪,世界著名钢琴艺术家。
1959年,因其父傅雷(大翻译家)被划为右派,出走英国,后加入英国国籍。
文革期间不能回国。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北京的秋夜最美,夜色浸润了作者细腻的心,也为傅聪演奏的“肖邦之夜”,平添了一分难得的美丽与温馨。
B . 第②段写北京夜晚音乐的喧闹浅俗,为肖邦音乐会铺垫了底色,不仅可反衬其高雅,也表达着作者的好恶。
C . 文中对傅聪“手指”及琴声的描写,优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及其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D . 傅聪那晚弹奏的降B小调、降E大调夜曲,歌颂着奥西安式的爱情和骑士风度的功勋,犹如玲珑剔透的诗。
E . 作者以细腻的笔调,将自己对肖邦、傅聪及其音乐的深刻理解与挚爱娓娓道来,行文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北京的秋夜最美,夜色浸润了作者细腻的心,也为傅聪演奏的“肖邦之夜”,平添了一分难得的美丽与温馨。
B . 第②段写北京夜晚音乐的喧闹浅俗,为肖邦音乐会铺垫了底色,不仅可反衬其高雅,也表达着作者的好恶。
C . 文中对傅聪“手指”及琴声的描写,优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及其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D . 傅聪那晚弹奏的降B小调、降E大调夜曲,歌颂着奥西安式的爱情和骑士风度的功勋,犹如玲珑剔透的诗。
E . 作者以细腻的笔调,将自己对肖邦、傅聪及其音乐的深刻理解与挚爱娓娓道来,行文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3)①第⑥段中作者认为“这就够了”的原因是什么?
②“是的,‘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
”这里的“情”,指的是什么感情?作者为什么说“那样,就误会了肖邦,也误会了傅聪”?
(4)①第⑥段中作者认为“这就够了”的原因是什么?
②“是的,‘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
”这里的“情”,指的是什么感情?作者为什么说“那样,就误会了肖邦,也误会了傅聪”?
(5)关联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段中的画线语句“秋夜”描写的作用。
(6)关联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段中的画线语句“秋夜”描写的作用。
4. (3分) (2018高三下·山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
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
众声
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
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 .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 .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 .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 .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 .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虽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 .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4分)
5. (4分)(2019·阜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邓艾字士载,少孤,为农民养犊。
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遂自名范,字士则。
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
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
诣大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嘉平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将姜维。
维退,淮因西击羌。
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
”于是留艾屯白水北。
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
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
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
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
景元四年秋,召诸军征蜀。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
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
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
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
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
艾遣子忠出其右,司马师纂出其左。
忠、纂战不利,并还,曰:“贼未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