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4单元 第3节 我国的减灾防灾课后知能检测 鲁教版选修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4单元第3节我国的减灾防灾课后知能检测鲁教版选修5
一、选择题
1.实施减灾防灾对策要因地制宜,下列对策不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应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上海市要注意采取防止地面沉降的措施
C.我国西南地区要建设护坡工程和抗震工程
D.四川盆地大力植树造林,防治沙尘暴
【解析】充分认识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及时空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地实施减灾对策。
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应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上海市生活生产用水量大,地下水开采量大,已导致地面沉降,所以要采取雨季回灌等措施阻止其继续沉降;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减轻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带来的危害;四川盆地由于多年耕作,自然植被较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较为严重,应注重植树造林,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受沙尘暴影响很小。
【答案】 D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4月15日下午陕西省民政厅派往玉树县灾区的第一批救灾物资就抵达灾区。
据此完成2~3题。
2.我国玉树发生地震后,下列哪些措施不合理( )
A.利用“3S”技术对灾情进行评估
B.准备大量的救灾食物和救生圈
C.灾中应急时对青藏铁路实行交通管制
D.灾后组织募捐活动,恢复生活、生产秩序
3.灾后恢复的目的有( )
A.恢复、重建生命线
B.恢复生活、生产秩序
C.恢复、重建生产线
D. 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增强未来灾害发生的抵御能力
【解析】第2题,救生圈应属于发生水灾时准备的救灾物品。
第3题,A、B、C三项属于灾后恢复的核心措施。
【答案】 2.B 3.D
在《2001~2010年可持续发展纲要》一文中,提出要重点开展自然灾害监测新技术和监测仪器设备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据此完成4~5题。
4.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由国家、区域以及地方等各级组织来监测的
B.只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评估的作用
C.监测平台既有空中的,也有地面上的
D.可以对大气圈中的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进行监测
5.下列选项中不是我国已经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起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是( )
A.气象监测预报网
B.地震前兆和地震观测系统
C.水文监测网
D.资源监测网
【解析】第4题,灾害监测系统主要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作用。
第5题,我国已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起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有:气象监测预报网、地震前兆和地震观测系统、水文监测网和海洋灾害监测预报网等。
【答案】 4.B 5.D
我国西南地区的川、滇、黔交界地区形成以地震、泥石流、滑坡为主的灾害系统。
据此完成6~7题。
6.造成该地区灾害系统的原因有( )
①该地区地震频发,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②降水集中,多暴雨,促使滑坡、泥石流突发③人类活动大肆砍伐森林是该地区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④滑坡导致地壳产生强烈的振动,产生地震,加上多暴雨,进而形成泥石流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7.为防止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采取的正确的防御措施有( )
①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②加固山林③实施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改善生态环境④修筑梯田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西南地区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
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故第6题选A项。
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有:(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此外,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故第7题选C项。
【答案】 6.A 7.C
8.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启动“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草)”两项工程的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旅游B.发展畜牧业
C.改善生态环境D.增加木材产量
【解析】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启动“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草)”两项工程的首要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 C
读“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9~10题。
9.京珠高速广东粤北段沿线受灾,从图中调运救灾物资最近的基地是( )
A.a B.b
C.c D.d
10.图中b、c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
A.冲锋舟B.食品
C.矿泉水D.棉衣
【解析】由图中经纬度可知,a为南宁,b为长沙,c为武汉,d为郑州。
粤北段高速离长沙最近。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洪水灾害,应大量储备冲锋舟。
【答案】9.B 10.A
二、综合题
11.滞洪区是为了抵御洪水而划定的地区,在洪水期来临时蓄水以保证下游河堤的安全。
读“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1)~(3)题。
(1)滞洪区的设立体现了我国防灾抗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方针。
(2)A地区滞洪区较为集中,试分析其原因。
(3)D地区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可从下列哪一储备基地调运救灾物资( )
A.郑州B.合肥
C.武汉D.成都
(4)我国滞洪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
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属教材识记知识。
第(2)题,A地区位于海河流域,地势低平,受季风气候与海河扇形水系的影响,加之这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易发生洪涝灾害。
第(3)题,明确四地的位置很易做答。
第(4)题,我国西部地区降水较少,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洪涝灾害的发生次数较少。
【答案】(1)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自然原因:7、8月份降水集中,多暴雨,海河水系呈
扇形,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严重,导致下游排水不畅,加之地势平坦,极易出现洪
涝灾害。
社会原因: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
(3)C
(4)我国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地势起伏大,不易发生洪灾。
12.(2011·福建高考)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 mm。
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数。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
【解析】冰雹为固体降水,对地面的破坏极大,不仅会击毁农作物,还可击伤人畜及房屋等建筑物。
防御气象灾害的措施主要是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答案】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
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