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州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报告(共五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广州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报告(共五则)
第一篇:关于广州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报告
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报告
中文摘要:本文结合近期试行的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阐述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的必要性及其环境管理现状和问题,分别提出了分类收集、集中处理的环境管理对策,最后整合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环境管理原则以及提出了各个国家的参考案例。
中文关键字: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环境管理
广州实行垃圾分类首日举步维艰
中国国内首部有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规定--《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4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广州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同时也标志着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垃圾分类工作在中国大中城市的正式展开。
但是,实行首日的效果却不甚理想,由于配套设施不足、市民意识不深刻、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广州的垃圾分类之路举步维艰。
城市生活垃圾
城市生活垃圾(以下称垃圾)是指城市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而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建筑垃圾和渣土,但不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
我国垃圾产生量逐年上升,2001年清运量1.18亿吨,仅有60%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处置,无害化处理的不到六分之一。
废旧家用电器、建筑废弃材料、报废汽车和废旧轮胎等回收和安全处置的问题日益突出。
露天堆放垃圾会产生硫化物、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滋生病源微生物、蚊蝇和老鼠,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严重危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
垃圾围城、垃圾爆炸也严重危害了居民生命健康、生活和工业生产。
垃圾污染和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已成为我国城市急需解决的四大环境问题。
垃圾分类收集中的环境管理
试点城市(广州)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是提高垃圾环境管理水平的
重大举措。
垃圾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填埋垃圾。
我国对垃圾环境管理实行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原则。
垃圾分类收集既提高废品回收率又便于危险废物单独处置。
垃圾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难度。
首先垃圾混合收集,容易混入危险废物如废电池、日光灯管和废油等,不利于我国对危险废物的特别环境管理,并增大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难度。
其次,我国人均资源和能源并不十分丰富,垃圾混合收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浪费。
垃圾混合收集不利于垃圾中可利用物质的回收和循环利用,降低了可用于堆肥和焚烧的有机物资源化和能源化价值。
混合收集后再利用(分选)又浪费人、财、物力。
再次,垃圾混合收集可能造成严重的交叉污染和二次污染。
垃圾混合收集具有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低,以及对人员素质和技术数量程度的要求低的特点。
与之相对,垃圾分类收集具有有利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6]的优点,但具有投入人、财、物多的劣势。
垃圾分类收集增加了垃圾收集设施和垃圾运输车辆的数量,要求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垃圾收集,同时增大了环境管理的难度。
国家实行了垃圾分类收集先试点再推广的政策,试点城市在法律政策、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实行分类收集规范管理。
在条件成熟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垃圾分类收集。
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市民的分类收集意识并不高,管理部门采取的宣传教育措施也是短期的、急功近利和运动式的。
第二,分收集处理费用靠政府全额财政拨款,配套资金缺乏,缺乏融资渠道,尤其是利用外资方面。
第三,垃圾收集主体间衔接不合理,缺乏中间环节,尤其是在没有物业管理公司的小区。
第四,公众参与不够,公益性环保组织参与停留在宣传教育的阶段,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其环境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
第五,环卫部门和保洁单位习惯于传统垃圾收集方式,不适应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如工作人员对垃圾分类方法和收集方式掌握不准。
第六,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效率低而技术含量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缺
乏足够数量和适宜素质的工作人员。
第七,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设备不能适应有地方特色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方式的需要。
垃圾分类收集环境管理对策
垃圾分类收集要坚持“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6],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
生活垃圾环境管理应从源头抓起,逐步过渡到垃圾收集企业负责社区、小区、居民住宅等源头的生产垃圾收集工作,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
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
鼓励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
尽快淘汰敞开式收集和运输方式。
结合资源回收和利用,加强对大件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
应当以各地经济能力、社会条件、分类收集现状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合理安排垃圾分类收集环境行政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措施。
垃圾集中处理中的环境管理
分类收集和混合收集后的垃圾都应集中处理。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采用无害化和资源化 [1] 的处置方法集中处置城市生活垃圾。
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关键在于国债资金的有力支持。
垃圾集中处理环境管理面临着众多的问题,重视卫生管理,忽视环境保护。
除了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外,很少有适宜的环境管理方法。
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选址和构造,必须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和城市环境卫生标准。
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确需关闭、闲置或拆除的,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核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做出批复。
垃圾集中处理还应与垃圾减量化、家庭自身无害化处理以及资源化相结合。
如广州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类收集、净菜进城、包装容器循环利用以及垃圾发电相结合。
垃圾集中处理的方法
填埋:填埋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大多数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简易填埋,忽视了处理中的环境管理。
填埋导致的大气污染、
水污染等二次污染严重。
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理必不可少的最终处理手段。
兴建填埋场应当实施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
堆肥:食物垃圾约占生活总量的1/3。
食物垃圾和其他一些有机垃圾具有分散、量大、处理困难、容易污染环境等特点,对其集中处理,如堆肥,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而且使之与其它垃圾成分分离,加快了垃圾分类,有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全面处理。
堆肥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发酵不成熟堆肥效果不理想。
堆肥产生大量甲烷,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爆炸。
堆肥场所应远离地下水源地,易通风。
焚烧:焚烧的成本很大,在我国应有并不普遍。
焚烧易产生局部大气污染。
垃圾焚烧场的建立应严格遵守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标准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
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环境管理原则
盲目追求对垃圾良好环境管理的一蹴而就,既不可能也不可行,但我们可以借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和分类收集试点的契机,对有经济和能力条件的城市尝试对垃圾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境管理。
垃圾分类处理和集中处理是一种末端控制措施,应该和源头控制和产生控制相结合。
由于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具有不经济性,单位和个人一般不会主动承担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义务。
在具备条件的城市,要强化环境管理,严厉处罚不执行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
对于居民生活垃圾,通过实行居民分类收集付出成本2~3倍的罚款并责令其限期分类收集或代履行收取相应费用的方式,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
对于工业区、街道等公共场所的垃圾,场所设置单位或主管部门必须设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任何人投掷垃圾必须投入且必须按分类标准或方法将垃圾投入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处以罚款,对违反规定的个人予以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
垃圾的环境行政管理要与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管理结合,以形成结构互补、功能配套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环境管理体系。
市人民政府制定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办法,居住小区、大厦和工业区具体实施,大
类粗分,厨余垃圾就地绿化。
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应实行面向社会、公开发包、平等竞争、有偿服务的原则,鼓励单位或个人举办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的专业化服务企业。
各国试行生活垃圾分类参考日本
初到日本的外国人,都会对其叹为观止的垃圾分类所折服。
瞥其一斑,日本的垃圾分类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分类精细,回收及时。
最大分类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粗大类,有害类,这几类再细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可分为孙项目,以此类推。
在回收方面,有的社区摆放着一排分类垃圾箱,有的没有垃圾箱而是规定在每周特定时间把特定垃圾袋放在特定地点,由专人及时拉走。
如在东京都港区,每周
三、六上午收可燃垃圾,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周二上午收资源垃圾。
很多社区规定早8点之前扔垃圾,有的则放宽到中午,但都是当天就拉走,不致污染环境或引来害虫和乌鸦。
二是管理到位,措施得当。
外国人到日本后,要到居住地政府进行登记,这时往往就会领到当地有关扔垃圾的规定。
当你入住出租房时,房东也许在交付钥匙的同时就一并交予扔垃圾规定。
有的行政区年底会给居民送上来年的日历,上面一些日期上标有黄、绿、蓝等颜色,下方说明每一颜色代表哪天可以扔何种垃圾。
在一些公共场所,也往往会看到一排垃圾箱,分别写着:纸杯、可燃物、塑料类,每个垃圾箱上还写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韩文。
三是人人自觉,认真细致。
养成良好习惯,非一日之功。
日本的儿童打小就从家长和学校那里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
如果不按规定扔垃圾,就可能受到政府人员的说服和周围舆论的压力。
日本居民扔垃圾真可谓一丝不苟,非常严格:废旧报纸和书本要捆得非常整齐,有水分的垃圾要控干水分,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用过的喷雾罐要扎一个孔以防出现爆炸。
四是废物利用,节能环保。
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报纸被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纸”为荣;饮料容器被分别送到相关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废弃电器被送到专门公司分解处理;可燃垃圾燃烧后可作为肥料;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
日本商品的包装盒上就已注明了其属于哪类垃圾,牛奶盒上甚至还有这样的提示: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
美国[4] 垃圾回收作为一种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回收产业正在全国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以美国3个城市巴尔的摩、华盛顿和里奇蒙为例,过去回收垃圾每处理1吨需要花40美圆,分类处理以后,这些回收的垃圾在1995年就创造了5100个就业机会。
在美国这3个城市只是很小的一个地区,其垃圾回收不仅节约了处理垃圾的费用,而且创造了5亿美元的财富。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走在大街上,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
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
居民对政府的垃圾分类工作也表示了极大的支持。
这不仅表现在他们每个人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耳熟能详;而且,在这里为垃圾分类处理出钱,就像为能饮用到洁净的自来水付费一样天经地义。
其他国家
垃圾分类不仅是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的时尚,也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趋势。
在巴西,许多社区都实行的垃圾分类,这位市长把市政大厅正门口的分类垃圾箱作为该市的荣耀。
而附近的二十多个海滩,分类垃圾箱更像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菲律宾的一些地方,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为清洁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垃圾分类是这个运动中的主要内容。
后记
如今我们的生活好了起来,于是我们便不再吝啬卖破烂换回的那几毛钱。
勤俭节约,废物利用,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却在逐渐丢失。
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又是垃圾的受害者,但我们
更应是垃圾公害的治理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垃圾分类来战胜垃圾公害。
参考文献:
[1]郑连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目标[J].城市规划会刊 2001年04期
[2] 唐鸿寿、王如松等编著;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管理[M].气象出版社.2002 [3] 王灿发;我国综合资源利用立法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环境保护 1998年08期
[4]张小平;美国城市居民住宅垃圾回收系统[J].环境导报1996年05期[5]郝天文;珠三角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探讨[J].环境工程1998年04期 [6]赵由才主编;生活垃圾资源化原理与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7]王中民主编;城市垃圾处理与处置[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8]广州市建设委员会、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编];广州市环境卫生总体规划[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9]刘喆;垃圾分类工作任重道远[J].广西城镇建设 2010年05期
[10]姜朝阳、周育红;论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2期
[11]沈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意义及实施建议[J].科技信息2009年25期[12]戴启钟、黄红波;关于推行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思考[J].中国城市环境卫生 2009年06期
第二篇: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调查
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调查
导语: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增加,城市生活垃圾数量剧增,广州作为一线人口集中的大城市更不例外,目前每天进行填埋和焚烧等终端处理的生活垃圾在1.4万吨左右,新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现有处理设施超负荷运作,造成处理能力和垃圾产量严重不匹配,广州已逐渐走入垃圾围城的困境中,此时的城市生活垃圾已不能再简单通过填埋焚烧的方式处理,一方面污染环境一方面占用了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同时处理成本很高,因此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被赋予了重要
使命,意在实现垃圾源头减排。
广州首个在内地城市中立法规范了垃圾分类工作,出台了《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将城市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把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纸、玻璃、塑料、金属等废弃物进行有效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使其不再成为垃圾。
该规定从今年4月1日轰轰烈烈实施以来至今已有5个月的时间,这项新举措在广州城市居民社区中落实的怎么样,效果如何?同时又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呢?
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已走过了10多个年头,1998年按照“先开放、后规范;先试验、后推广,逐步普及”的思路,在荔湾区侨苑小区开始了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工作; 1999年按照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三种分类,正式开始垃圾分类投放和收集,在东山、海珠、荔湾、越秀、天河5个区进行试点,每个区不少于3000户居民;2000年被建设部列入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2002年在东山、海珠、荔湾、越秀、天河、黄埔、芳村、白云区分设了八个试点小区,小区内设置了分类收集垃圾桶,但是分类方法各不相同;2004年市环卫部门主编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评价标准》,由国家建设部作为国家行业标准颁布实施。
随后,又印发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方案》和《垃圾分类标志和分类方法》,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大件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等五大类;2009年市环卫部门称要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力争到2014年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80%以上,资源回收率达到30%。
用2年左右在学校、社区,5年左右在全市普及生活垃圾分类;2011年2月,万市长颁布了《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于4月1日起实施。
广州市的垃圾的分类收集工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实际困难,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还没有在全市全面推行。
广州市垃圾分类工作在政府颁布管理规定后,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在交通要道上可见大幅的宣传海报,内容大多是垃圾分类好处多,大家要齐心协力的做好分类;各个小区中出现了大小颜色各异的四类不
同功能的垃圾桶,部分小区还专门派发了可盛装厨余垃圾的垃圾桶,但物业管理中心在派发垃圾桶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宣传,为什么要发垃圾桶,居民应如何使用,所以居民只是觉得占了便宜,多了一个垃圾桶而已;各级主要职责部门的领导前往试点小区开展宣传,检查分类工作,领导一出面,后面就跟着一群陪同人员,浩浩荡荡深入居民区开展宣传,接着就是电视媒体详细报道。
尽管以上的各项宣传措施声势浩大,但是广州的垃圾分类工作好似再一次成为历史,逐渐销声匿迹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年垃圾分类新举措的政策效果。
广州自今年4月1日起,率先在市、区(县级市)、街党政机关、16条街、6个社区、1500所中小学校和万科集团、保利集团管辖住宅小区及岭南集团属下的宾馆、酒店和商场等区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先行试点,以上区域均属于强制分类区域,至今已过去5个月,这些先行先试的区域落实的如何呢?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五羊南社区是广州最早开始推广垃圾分类的,是垃圾分类的“明星社区”,笔者首先对这个社区开展了调查,五羊南社区有37栋住宅楼,现有25个环卫工人,现在每个星期都会统计一次垃圾分类的情况,居民分得好不好都会记起来,现在已经有三至四成的居民能主动参与垃圾分类了。
同时,为了预防环卫工人将居民分好的垃圾再次混收,东华物业专门安排了负责人巡查。
“明星社区”的居民虽然分类意识很强,但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却并不让人满意。
由于居民分类分得不是很好,本来预计分好之后每天的厨余垃圾会有1.8吨至2吨左右,但是目前只达到了0.5吨至0.8吨,效果连一半都达不到。
笔者继续调查其他的试点小区,发现效果更加不理想,例如有的小区只在花园范围内的公共区域摆放了分类垃圾桶,在楼道里却还是象以前一样只有一个白色垃圾桶,居民楼里的垃圾全都混合堆放,楼下不同颜色功能的垃圾桶里也是什么垃圾都有,并没有进行分类,成为了摆设。
几个不在“强制范围”内的住宅小区内,笔者更没有发现有实施垃圾分类的现象,在小区内对过往居民进行了随机调查,发现有的居民知道广州实施了垃圾分类,有的甚至不知道。
以上调查反映了广州今年轰轰烈烈推行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举措
收效甚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结果。
笔者分析如下:
一、垃圾分类的前期宣传过于仓促
管理规定明确为4月1日施行,政府却对外公告为一个月之后执行,一方面反映出政府在垃圾分类执行前的宣传不够,如果前期准备充足的话,不需要在法规施行一个月之后再执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策的儿戏,大大降低了垃圾分类政策在群众中的威信度。
大洋网的一项网上调查表明,有70%参加调查的网友不清楚垃圾怎么分类,可见前期宣传的欠缺。
垃圾分类的执行主体中居民是决定性的起始环节,如果连居民都不清楚垃圾分类是怎么回事,那这个政策如何得以执行,法规中的处罚条款又如何落实呢!
笔者对广州市某小区的居民进行了民意调查,在天河区某小区B 出口进行随机调查,在4个小时之内由该门出入的有132人,其中83人接受了调查。
首先是居民态度的调查,83人中有72人对垃圾分类处理表示赞成,5人不发表意见,6人不赞成垃圾分类处理;其次对垃圾分类施行时间的调查,赞成的72人中认为马上实行垃圾分类的政策不可行或者不能接受的有65人,5人表示坚决反对,认为可行的只有2人。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绝大多数支持垃圾分类的处理方法,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缺乏宣传,居民不知道如何进行分类,固然不能在这种情况下对个人进行处罚,自然新的政策也就无法落实,一个没有处罚又没有奖励的政策如何促使人遵守。
二、缺乏相关配套工作
首先是配套的法规支持,广州市虽制定了管理规定,明确了处罚条款,在以上所述情况下处罚条款无法执行,相当于没有了违规后的惩罚,同时也没有相关的鼓励或奖励政策,市民自然就没有了垃圾分类的动力,不执行垃圾分类没有惩罚,执行了垃圾分类也没有奖励,缺乏政策的动力机制。
其次缺乏配套的垃圾分类清理运输的链条和资金,物业管理中心在垃圾分类之后需要增加清洁工和垃圾预处理设施,垃圾分类清理增加了原有的工作量,需要增加人手,在垃圾分类初级阶段,住户的垃圾分类工作还有很多不足,需要物业管理公司在垃圾运输之前进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