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州市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于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的故事。

B.“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说明了诗人追寻之路漫长曲折,充满艰难阻隔。

C.“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描写。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2.古诗阅读
山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注。

新睛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释】离披:分散下垂、纷纷下落的样子。

(1)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到了暴雨突袭后的情形,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3.古诗阅读
上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________的心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诗人感情有什么作用?
(2)“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阅读《观刈麦(节选)》,完成各题。

观刈①麦(节选)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③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④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⑤,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⑥尽,拾此充饥肠。

【注释】①刈(yì):割。

②覆陇黄:小麦黄熟时盖住了田埂。

③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④但惜:只是珍惜。

⑤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⑥输税:缴纳租税。

(1)《观刈麦》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两句借助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了当时________的社会现象。

(2)本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你分析它们的共同点。

6.古诗词鉴赏。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的________,下阕写梅花的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具体说说。

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光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中的“漏断”“幽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

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夭
《诗经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天,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

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内容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诗经》中常用“比”的手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中“比”的手法。

10.阅读下面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③。

莫忘小桥
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诗人选用梅子、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标题中“闲”字的理解。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13.古诗赏析
山亭夏日
高骈(唐)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三、四两句的画面。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一、二句中的“阴浓”“入”用得好,为什么?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分别解释加点的“涵虚”和“端居”的意思。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5.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诗中“驱将”的意思是________,“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________的心理。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既是讽喻诗,又是叙事诗,它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心”、“牵”几个简洁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官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翩翩”本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表现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恶。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16.诗歌理解
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
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1)“卷香风十里珠帘”是倒装句,其正常语序是________
(2)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前七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并点明主旨。

B.抓住江南多水的特点,写出了美丽的水乡风光。

C.采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了江南美景。

D.“一、两、再三、十”等数词,表现了江南景色的雄奇阔大。

1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随意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诗中的“长夜”既指凄风苦雨的秋夜,又暗指当时因安史之乱造成的动荡艰难的时局。

D.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8.古诗阅读
从军行
[唐]陈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释】①海:湖泊
(1)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1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

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D
解析:(1)D
(2)运用“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来起兴,渲染了深秋时节迷离、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和孤独。

(答出“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
2.(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可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看出他不是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写自身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何绍基的《山雨》以一个山行者、山雨的体验者的角度而写,感情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马上衣襟任沾湿”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喜雨之情。

雨后诗人直抒胸臆,一“奇”字既言明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诗人惊奇之情,将诗人的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解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
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

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

《山雨》作者写途中遇雨,作者在山林中穿行,虽只戴短笠,还是被茂密的树枝挂缠和阻挠,他一路观山望景,兴致很好,只觉天气凉爽宜人,没有想到下雨。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二句写出雨来迅疾,使人回不过神来。

好奇之感,通过"忽来"、"不知"等词语,自然流露出来。

"马上衣襟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一个"也"字,从物我同情中得到几分慰藉,而一个"任"字则表现出雨中人的从容与泰然。

突然,雨脚为之一收,天就放晴了。

这时比雨前的物象,又有一番清丽:云雾全失,峰峦尽出,斜阳相迎,虹霓随之,一片明朗璀璨景象。

山雨虽然住了,但雨水化成无数山泉奔流下山,跳坡注涧,又作"万瀑齐飞"的壮丽景观。

据此分析可知何绍基的《山雨》以一个山行者、山雨的体验者的角度而写,感情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马上衣襟任沾湿”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喜雨之情。

雨后诗人直抒胸臆,一“奇”字既言明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诗人惊奇之情,将诗人的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可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看出他不是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写自身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何绍基的《山雨》以一个山行者、山雨的体验者的角度而写,感情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马上衣襟任沾湿”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喜雨之情。

雨后诗人直抒胸臆,一“奇”字既言明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诗人惊奇之情,将诗人的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3.(1)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

(意思相近即可)
(2)希望尽兴游玩
【解析】【分析】(1)后两句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

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

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

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据此理解与分析描述即可,注意语言不要准确、生动、形象。

(2)“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

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

(意思相近即可)
⑵希望尽兴游玩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绘诗句的画面,切忌翻译诗句的意思。

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准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最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连词成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4.(1)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分析】(1)“红叶黄花秋意晚”:叶子红了,菊花开了,无不提醒我已到晚秋,我思念的千里之外的人儿还没有消息。

“红叶黄花”指秋天,秋天给人一种悲凉,凄切的情感,用秋意来衬托诗人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故答案为:⑴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⑵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重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5.(1)租税过重(答到税重的意思即可)
(2)①都是心理活动描写。

②都描写了矛盾心理。

(或:都有反常对比。

)③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不幸。

【解析】【分析】(1)“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意思是“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故可以得出:租税过重。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意思是“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是一种变态心理。

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 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故共同点是:都是心理活动描写;都描写了矛盾心理。

(或:都有反常对比。

)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不幸。

故答案为:⑴租税过重
⑵①都是心理活动描写。

②都描写了矛盾心理。

(或:都有反常对比。

)③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不幸。

【点评】⑴本题考查主旨的理解与分析。

抓住诗歌中的句子的理解分析。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明确两句诗人物描写的的相同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相同点。

6.(1)生存状态(艰难恶劣的处境);品格精神(高洁坚贞的品质)
(2)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词人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

【解析】【分析】(1)上阕:“驿外断桥边”,“寂寞”“风和雨”等展示了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无意”“香如故”等表现了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2)诗歌表面是在写梅花的傲然不屈,实际是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这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故答案为:⑴生存状态(艰难恶劣的处境);品格精神(高洁坚贞的品质)
⑵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词人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赏析。

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考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其表达方式的运用,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7.(1)“漏断”:深夜;“幽人”:幽居之人。

(2)孤鸿挑遍了寒枝却不肯栖息,甘愿独宿荒冷沙洲,忍受寂寞寒冷,表现了词人被贬到黄州时孤独寂寞(孤高……)和坚守理想(不随波逐流……)高洁志趣(傲岸……)的感情。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意思是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

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漏断”:深夜;“幽人”:幽居之人。

⑵孤鸿挑遍了寒枝却不肯栖息,甘愿独宿荒冷沙洲,忍受寂寞寒冷,表现了词人被贬到黄州时孤独寂寞(孤高……)和坚守理想(不随波逐流……)高洁志趣(傲岸……)的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借助于诗句的理解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8.C
解析:(1)C
(2)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解析】【分析】(1)C项,“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表述有误,“牛困人饥日已高”表明时间不是清晨。

故选C。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
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这里运用心理描写,“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

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C;
⑵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出选择;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附参考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9.(1)重章叠句。

反复咏唱,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渲染气氛,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热烈真挚的表达了对新娘的赞赏和祝福。

(2)以桃设比,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解析】【分析】(1)“桃之夭夭……”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通过铺陈渲染,热烈真挚的表达了对新娘的赞赏和祝福。

(2)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