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螺旋类型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
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
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整体过热,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来,如何有效地应对和化解通胀对国民经济带来的风险是经济学界所关心的问题。
本文着重从输入性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通货膨胀;输入性通货膨胀;成因;对策一、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按经济学的定义就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
具体来说,按形成通货膨胀原因的不同,通货膨胀大致可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输入型以及结构型等。
笔者探讨了一下关于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中国现阶段已经进入了经济滞涨期,经济运行速度总体水平在下降,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高烧逐渐退却,只有投资短期内仍维持在高位。
在经济下行的同时,CPI却居高不下,维持在4%以上的常态,货币购买力持续下降,经济面临着通胀威胁。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也和美国一样采取了增发货币的政策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但在中国却导致了通胀压力,造成这种和美国截然相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银行信贷过快增长,加大了基础货币的投放;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不利于支持进口,难以通过进口来平抑国内的物价,因此,政府一增发货币,其不良效应立刻就反映在国内商品价格上;更为重要的是,增发的货币并没有以社会福利的形式直接返还给人民以形成收入增长,而是大都投向了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很多投资项目投资周期较长,短期内收益不明显,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重复性建设,只有少部分用于改善国计民生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上,导致民众形成了“收入增长缓慢、物价上涨剧烈”的普遍认知。
笔者认为输入性通胀持续增强是形成当前国内通胀压力上升的外部因素。
输入性通胀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
输入型通货膨胀与开放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开放的程度越大,发生的概率越大。
形成途径: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使本国产品价格上涨,推动本国物价总水平上涨;落后国家初级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实行对外开放后,由于外部需求猛增导致本国产品价格上涨。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不少于1000字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通货膨胀成因1.经济增长导致的需求拉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的收入逐渐增加,推动了消费需求。
同时,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也加剧了大规模投资和消费需求,使得市场需求急速上涨,导致物价的不断攀升。
2.货币供给过剩货币供应过剩也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2009年开始至今,中国货币供应的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货币总量已经成倍增加,而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并没有跟上,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3.外部因素冲击外部因素比如食品、燃油、工业原材料等价格的上涨,也会直接推高我国的通货膨胀率。
4.劳动力成本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但随着国家进一步提高劳动标准,使劳动力成本提高,从而使得厂商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反过来压缩了厂商的利润,生产成本上升也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二、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购物量减少,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人们的消费需求将会减弱,进而影响生活水平。
2.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通货膨胀会使得生产物资的成本上升,而生产厂家的利润将被腰斩。
企业因物价波动而面临的生产成本和产品销售价格的失衡问题,企业效益急剧下滑,这将迫使企业裁员、停产。
3.妨碍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货膨胀会使商业机构在经营中承担更大的风险,间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开销。
因为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加突出,处理创业风险变得更加困难。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建议1.掌握货币供应政策货币供应政策是控制通货膨胀率的关键。
政府应掌握货币供应政策,以实现适度的货币供应,并防止过度增加。
2.加强物价管制政府应该加强物价管控,将物价的上涨率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试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相关治理对策
试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相关治理对策通货膨胀的原因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主要观点是以需求过度解释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引起价格水平持续上升。
这种通货膨胀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对价格水平产生拉上作用的过度需求有两个方面: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
实际因素包括过度的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等,其中主要是过度投资。
货币因素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度导致总需求过剩。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ost-push inflation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指对社会商品和劳务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因生产成本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成本提高的原因基本有两个:一是工资增长率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二是一些垄断企业为了获得垄断利润,经常大幅度地提高垄断产品的价格三、结构型通货膨胀(structural inflation )基本观点是,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和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看齐的过程而影响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
这种结构型通货膨胀可分为三种情况:1. 需求转移型2. 部门差异型3. 外部输入型1.需求转移型。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某个部门的一部分需求转移至其他部门,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这时需求增加的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就会上涨,而需求减少的部门的产品价格却未必相应下降,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2.部门差异型。
英国经济学家萨尔沃用部门间的差异来解释结构型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产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服务业部门,但两大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却大体相同,而且这种增长速度是由产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决定的,结果造成服务业部门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其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这种部门间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和货币工资的一致增长,形成服务业部门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从而成为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
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
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目前我们身旁的社会环境正好处于通货膨胀这个状态,很多人可能都会疑惑通货膨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通过大量资料和有关人士的证明通货膨胀的成因有以下几点:(一)外汇储备太大,使货币的供给量增加由于中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所有的外汇都必须由中央银行收购,而为了收购外汇,央行就必须额外发行基础货币。
另外,从国际收支情况来看,我国长期表现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 。
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巨额顺差导致国家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二)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引发一系列产品成本上升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石油需求增加,政治、自然等因素导致石油供应数量不确定,再加上各种投资基金等投机商的哄抬物价,从2005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高。
由于此次石油价格上涨多为期货价格,因此,其滞后影响也将主要在今后两年显现。
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受此次石油价格的影响比较明显。
首先,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其次,我国目前对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还缺乏发言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第三,作为一种基础能源,石油涉及的产业链比较长,其将以产业链的形式带动整个社会价格水平的上升,从而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三)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攀升的主要动力从国际方面看,粮食上涨主要是需求增长的原因,正常的食用需求增长倒还不是主要原因,制造生物燃料的需求“异军突起”才是主要原因;而之所以要用本来是供人食用的粮食去制造燃料,主要又是为了满足汽车特别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汽车那饥渴的胃口。
国内方面来看,是我国城市化的推进造成了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从而抑制了粮食的供给能力。
与此同时,随着城镇低收人群体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的粮食需求水平却呈刚性增长。
我国近年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
我国近年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近几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通货膨胀做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使人们生活水平并没有像GDP增长那样显著提高,反而让人觉得,钱越来越不值钱了,东西越来越买不起了,挣得似乎还不够花的。
就这个通货膨胀问题,它的成因及对解决它的一些措施,在此写下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成因分析:出现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我国当前需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受国际和国内两个因素的影响。
从国际市场来看,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再加上大量粮食用于燃料乙醇生产,造成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价格不断上涨。
这些因素向国内市场传导,助长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上涨。
从国内市场来看,粮食涨价除了受国际市场、气候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以外,还和我国国内耕地面积减少,务农劳动力减少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密切相关。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从成本推动的因素来看,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带动消费价格上涨。
首先,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生产成本增高。
从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看,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引起国内产品成本增加。
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和工资收入,使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推高物价的总水平。
3、结构性通货膨胀。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猪肉和粮食等价格的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
从市场实际情况看,总体上粮食、生猪、玉米等产品的总供给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矛盾突出,引发了价格的上涨。
4、也有一些临时性的因素,比如2010的蔬菜价格上涨就是因为当年的灾害天气导致的。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大全五篇)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大全五篇)第一篇: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11、通货膨胀的成因、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以及治理对策?1)、通货膨胀的成因:1、需求拉上说:这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以至于“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多的商品”而引起的。
或者说,因为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了按现价可得到的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2、成本推进说: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的。
3、供求混合推进说: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
4、“结构型”通货膨胀说:该理论认为即使整个经济生活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也会发生。
5、通货膨胀预期说: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价格,就会在出售和购买商品是把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直至其达到预期价格以上。
2)、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1、强制储蓄效应2、收入分配效应3、资产结构效应4、产出效应3)、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1、需求管理政策,包括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包括削减政府支出;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和公共福利支出和增加赋税。
紧缩性货币政策既控制货币供应量,缓减货币的增长速度,遏制总需求的急剧膨胀。
2、收入政策,具体政策包括指导性为主的限制;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强制性限制。
3、收入指数化政策,又称指数联动政策,是指在货币性契约中订立物价指数条款,使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以及货币收入按照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行调整。
第二篇:2011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分析浅谈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摘要:作者结合目前国际、国内主要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趁势,对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如何进行通货膨胀治理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今年召开的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2011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由于治理全球金融危机的扩张性政策刺激,中国国宏观经济形势自2009年11月开始由通货紧缩想通货膨胀转变,原材料价格、农产品价格、股价、房价急速上扬。
这些都使人明显感觉到前段时间的经济衰退正在演变成资产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货币数量增速大于实物数量增速,普遍物价水平上涨,于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通货膨胀的恶化将动摇一国经济健康增长的基础,现阶段快速上涨的CIP不仅给低收入阶层生活带来了影响,而且还扩大了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
因此控制通货膨胀不仅关乎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还关乎社会公平正义。
因此要积极处理好基本生活必需品涨价的负面影响,确保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这样也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政府要重视通货膨胀的治理,保证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合理性,使国民经济平稳增长。
要做到以上所述,首先要分析引起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加剧的主要原因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另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而从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出现通货膨胀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一)农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农产品和石油涨价较多,而国内石油涨价是国际石油涨价所致,而农产品涨价有部分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因素。
但是从蔬菜、养猪业、食用油赚取暴利的事实看,农产品涨价后期主要是短缺所致,当产品供不应求时,物价就会上涨,这是很浅显的经济学中供求关系引起价格波动的道理。
(二)全球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形成通货膨胀对我国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多以美元计价,由于次贷危机及美元贬值的影响,国际各大投资机构纷纷运用大宗商品投资对冲美元贬值的风险。
因此,在弱势美元格局未变的情况下,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将有可能长期居于高位,而国际商品市场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正是我国通货膨胀的诱因。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上涨并且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它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对个人、企业和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可行的治理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1.1 货币供应过多当货币供应过多时,需求上升导致价格的上涨。
政府过度印钞、货币政策过于宽松以及银行信贷扩张都会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多,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1.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生产成本的上升引起的。
例如,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原材料价格的提高以及能源成本的增加都会导致生产者的成本上升,最终转嫁给了消费者,推动了通货膨胀。
1.3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需求超过供给引起的。
当需求增加,但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价格就会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这可能是由于人口增长、政府支出增加以及出口增长等原因引起的。
二、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2.1 货币政策调控通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加息和降低货币供应量,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提高基准利率、提高银行准备金率以及收回超额流动性,以抑制货币供应过剩,从而遏制通货膨胀。
2.2 控制成本上涨政府可以通过监管来降低成本的上涨速度。
例如,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改善劳动力素质,减少原材料的不稳定性,利用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等等。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控制企业垄断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等手段来降低成本的上涨。
2.3 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实体经济,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和供给能力,从而稳定价格。
2.4 积极财政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例如,适度增加税收、减少赤字,提高利润,抑制通货膨胀。
此外,政府还可以增加政府支出,增加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缓解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担忧,进一步稳定市场。
三、结论通货膨胀是一个经济问题,其成因复杂多样。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一、引言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亦是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货膨胀不仅会对经济形势、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权益。
因此,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将从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的表现、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通货膨胀这一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
二、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通常指的是一种物价总水平普遍上涨的现象,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单位购买力下降为特点。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其数量和价值的变化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1、货币供应过度货币供应过度是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当货币发行量超过实际经济需求时,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下降,物价就会迅速上涨。
货币供应过度的原因包括政府财政赤字、外汇储备减少、金融机构过度发行货币等。
2、需求扩大当国内总需求上升,而市场供应无法完全满足时,物价就会出现上涨。
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信贷松动、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等都会导致需求扩大。
3、成本上升当成本上升时,厂商为了保持正常利润,会将成本上升转嫁到最终消费者身上,从而导致物价上涨。
成本上升的原因包括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等。
四、通货膨胀的表现通货膨胀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物价上涨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最直观表现。
物价上涨会导致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从而减少消费者的消费能力。
2、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因此会导致货币贬值。
3、收入下降当物价上涨超过收入增长时,收入就会下降,这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
五、通货膨胀的影响1、对消费者的影响通货膨胀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失掉购买力后降低了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让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
2、对企业的影响通货膨胀会影响企业的成本和效益。
物价上涨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经营效益下降。
浅论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及治理措施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担忧。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过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针对我国通货膨胀问题,其主要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造成了需求过热。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人们的购买力增强,需求持续旺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大于供应,导致了物价上涨。
其次,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的通货膨胀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际市场上,部分重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如石油、钢铁、有色金属等,这对我国能源、建筑业、制造业等各个领域的生产成本造成了巨大压力,从而推动了价格上涨。
第三,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宽松也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我国采取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其中包括放水冲击,增加货币供应量,导致了货币超发,物价上涨。
最后,一些市场垄断和价格操纵的行为也是通货膨胀的成因之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企业或个别经营者通过掌握垄断地位或操纵市场供求关系来牟取暴利,导致物价过高。
为了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从根本上控制货币供应量。
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力度,避免货币过度流通,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并适时进行逆周期调节,稳定货币供应量。
其次,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管和调控。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打击价格操纵和市场垄断行为,保障市场竞争公平有序,防止物价过高。
第三,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能力。
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能力,缓解供需失衡问题。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降低原材料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通过多边贸易协定,稳定和调控国际原材料市场,降低我国进口成本,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总之,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包括需求过热、原材料价格上涨、宏观调控政策宽松以及市场垄断等因素。
治理通货膨胀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控制货币供应量、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
论述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论述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货币购买力普遍下降,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的原因复杂,包括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货币供应增加等多个因素。
治理通货膨胀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等多方面措施。
通货膨胀的原因:1.需求拉动:当需求增加超过经济能力时,企业会提高价格以满足需求,导致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推动企业成本增加,压力传导到产品价格上。
3.货币供应增加:当中央银行过度发行货币,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货膨胀可能会加剧。
4.外部冲击:如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汇率波动等因素,可能对进口商品价格产生影响。
5.通货膨胀预期:如果人们普遍预期未来物价会上涨,他们可能提前购买商品,导致需求增加,进而推高物价。
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1.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影响通货膨胀水平。
2.财政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增加或减少公共支出来影响整体需求水平,从而对抗通货膨胀。
3.汇率管理:稳定汇率可以降低进口通货膨胀的风险,有助于抑制外部冲击。
4.结构性改革:通过改善市场竞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等手段,可以减缓通货膨胀的成本推动因素。
5.监管和市场竞争:通过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垄断行为,促进市场竞争,有助于控制价格上涨。
6.提高生产能力:投资于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提高经济的生产能力,有助于满足增长的需求而不引起通货膨胀。
需要注意的是,通货膨胀治理措施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同时综合考虑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
通货膨胀与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与治理对策通货膨胀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导致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治理对策。
本文将从通货膨胀的原因入手,探讨通货膨胀的危害,并介绍有效的治理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货币供应过度增长以及供需失衡。
首先,货币供应过度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央行过多地发行货币,导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增多,而商品总量并没有相应增长,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其次,供需失衡也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当社会上的需求超过供给时,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会提高商品价格。
这样一来,商品价格上涨,也将推动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危害通货膨胀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许多危害,首先是对购买力的侵蚀。
由于通货膨胀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人们用相同的货币购买同样的商品时,实际购买力下降,生活成本上升。
其次,通货膨胀还会引发财产分配不均。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资产价格通常会上涨,持有资产的人会获得利益,而没有资产或者资产不足的人则会因为生活成本的上升而受到冲击,加剧社会的财富分化。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影响企业经营环境。
通货膨胀导致企业成本上升,生产经营的风险增加,尤其是对于那些依赖进口原材料和外汇的企业来说,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压力。
三、有效的治理对策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治理对策。
首先,央行应当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
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考虑经济的实际情况,避免过度发行货币,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的发生。
其次,政府应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刺激生产效率的提高。
通过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增加实际产出,缓解供需失衡,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另外,政府还应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经济监测与预警。
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及时调整经济运行的节奏,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论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在经济领域,通货膨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它指的是货币供应量过大,而商品和服务供应量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导致物价上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通货膨胀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一、货币供应过大货币供应过大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政府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发行大量的货币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就会增加。
人们手中的货币增多,购买力提升,从而导致商品和服务需求增加,价格水平上涨。
二、需求过热需求过热也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当经济发展迅速,人们信心提振,消费意愿增加,投资增加,就会导致市场需求过热。
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价格就会上涨。
三、成本推动成本推动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当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如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涨等,企业为了保持利润,就会提高商品和服务价格,从而使通货膨胀加剧。
四、外部冲击外部冲击也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际市场的商品价格上涨,会对国内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此外,当发生自然灾害或战争等不可控因素时,生产和运输受到严重干扰,导致物价上涨。
为了有效应对通货膨胀,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货币政策的稳健政府应当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控制货币发行量,避免货币供应量过大。
适时收紧货币政策,稳定市场预期,控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二、调控需求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需求,避免需求过热导致通货膨胀。
加强投资管理,控制金融风险,抑制过度投资和过热消费。
三、增加供给政府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增加物资供给,并提高生产效率,从而缓解供需矛盾,抑制通货膨胀。
四、加强监管政府需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价格操纵、垄断行为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确保市场价格的合理稳定,防止通货膨胀的加剧。
五、加强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对于抵御通货膨胀也是至关重要的。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减少外部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运行所需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2007年1-9月,我国CPI数据逐月上升,已连续超出央行设定的3%这一通货膨胀警戒线。
2007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止全面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重要目标,可见2007年前9个月的通胀预示着发生全面通胀的可能性。
2008年1月,CPI较去年同期上涨7.1%,4月份达到8.4%,创11年新高。
从这些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已发生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一)需求拉动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一方面国内商品相比国外商品显得更加便宜,由此造成该国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一增一减,最终引起国内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而供给在短期内具有黏性,难以及时扩大,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最终引起整个物价上升,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这也就是凯恩斯学派所谓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二)国外输入1.粮食进口因素对于粮食而言,受产量下降、需求增加的影响,世界粮食库存下降,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
世界粮食价格自2006年9月份起持续上涨并延续到今,导致我国在进口粮食上的成本日益上升;而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
根据“一物一价”原理,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会构成国内物价水平的一部分,从而造成“通胀”进口的现象。
2.石油因素目前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石油需求增加以及其它因素导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日益攀升。
对于石油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还缺乏发言权,对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只能被动接受。
而我国是石油进口国,全年进口石油量相当庞大。
石油价格的上涨最终引起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三)外贸顺差我国持续的经常项目盈余导致外汇供给持续增加以及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强制性结汇、限制性售汇的外汇管理制度。
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
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论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摘要:提到通货膨胀,很多人可能会有谈虎色变的感觉。
通货膨胀预期加大,这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也给各国带来了一定程度压力和负面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类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等结合当前实际状况分析,进行论述并提出解决通货膨胀的建议和政策。
关键词:通胀定义原理通胀类型和例子通胀产生的原因解决通胀的对策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及理论(一)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在若干场合中,通货膨胀一词意为提高货币供给,此举有时会造成物价上涨。
若干(奥地利学派)学者依旧使用通货膨胀一词形容此种情况,而非物价上涨本身。
因之,若干观察家将美国1920年代的情况称之为“通货膨胀”,即使当时的物价完全没有上涨。
以下所述,除非特别指明,否则“通货膨胀”一词意指一般性的物价上涨。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随着银行信用的发展,结算制度的改进,支票流通的扩大,货币的范围已不仅限于纸币,而是扩大到银行的全部存款。
货币范围扩大后,通货膨胀的概念应该相应的改变为: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市场货币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减少,引起物价上涨,这种经济现象称为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具体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又分为不同的学派,普遍可分为如下三种:1、货币主义对于通货膨胀最广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论是:通货膨胀导因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
此说主张以比较GDP平减指数与货币供给增长来作测量,并由中央银行设定利率来维持货币数量。
以此观点来说,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弗里德曼如是说。
2、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说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说的理论主要集中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经济供应力(其潜在输出)相关。
浅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浅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对策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持续上涨,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水平飞涨的现象。
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具有多方面因素,主要包括货币供给过度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外部因素影响等。
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我国可以采取多种对策,包括紧缩货币政策、控制物价上涨、调整经济结构以及加强跨境监管等。
首先,货币供给过度增长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度印钞、扩大货币供应量会导致货币超发,进而引起通货膨胀。
在我国,过去的经验表明,一些政府部门为了推动经济增长,过度放松货币政策,以加大投资和支出规模,引发了通货膨胀。
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第一步就是要控制货币供应量,避免货币超发。
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力度,控制货币投放量,抑制通胀压力的积累。
其次,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也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呈现出投资拉动型、出口导向型的特点,这导致了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增大。
为了治理通货膨胀,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消费升级,提高内需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规范和整顿,防止企业滥发低价产品导致通货膨胀。
第三,外部因素也可能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国际油价上涨、粮食价格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我国物价水平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为了应对这些外部因素带来的冲击,我国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效率,以降低进口成本,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
综上所述,治理通货膨胀需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经济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
在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同时,还应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消费升级,提高内需水平。
此外,还需要加强跨境监管,防止外部因素对我国通胀率的影响。
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治理,才能够牢固控制通货膨胀水平,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试析通货膨胀机理及政策应对
试析通货膨胀机理及政策应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出现了新一轮通货膨胀,本研究秉承经济学家弗里得曼的经济思想,综合分析了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发生的时代背景、现象和机理,指出扩张性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增加、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最终导致社会总需求进一步上升,是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决策部门应采取的更为科学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建议。
标签:通货膨胀机理货币经济政策新世纪伊始,我国的经济即进入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周期,经济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也为决策部门治理通货膨胀带来了压力。
本研究综合分析了此次通货膨胀形成的机理及其表现的复杂性,为科学治理通货膨胀提出了建议。
一、我国新世纪通货膨胀机理分析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发展动力的经济全球化,正在以跨国公司全球运作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商业部,2013),如今正处于发展的第四阶段:即生产过程在国际之间更加细分,国际分工日趋专业化,不仅带动了贸易全球化和投资全球化,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这就是我国最新一轮通货膨胀发生的时代背景。
2.国际国内通货膨胀现象。
2001年始,全球范围内开始出现能源等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007年之后全球CPI出现显著上涨;我国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也先后经历了房地产、股市以及CPI、PPI的轮番上涨,继之出现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都形象地描述了各农产品轮番上涨的情况。
随着原材料、农产品等价格的大幅上涨,随之而来的是物价总水平的明显上涨。
3.通货膨胀机理分析。
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水平的持续性上升,而不是相对价格变化和价格水平的一次性跳跃。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各国经济刺激政策频出,我国为了尽快促进经济复苏,也加大了财政支出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出现了货币供给增加和货币供给失控,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最终推升了社会总需求,导致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螺旋类型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螺旋类型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潘石周琳2012-9-14 9:12:29 来源:《学习与探索》2012年2期【内容提要】所谓通货膨胀螺旋是指通货膨胀产生或推动通货膨胀,并形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螺旋式上升的现象。
通胀螺旋主要有货币供应超量型、成本推动型、利润推进型、结构失衡型等类型,当今中国的通胀螺旋是上述诸种类型通胀螺旋的综合体与混合物,亦称混合型通胀螺旋,其形成基础是追求数量扩张的传统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
必须依据通胀螺旋类型及其形成机理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
目前中国综合治理总体方略应是:控货币、降成本、逐正利、涨工资、防“外输”、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抓改革、促发展。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螺旋经济增长何谓通货膨胀螺旋?在已有的通货膨胀理论研究中很少涉及。
赫尔穆特·弗里希的《通货膨胀理论》一书中只有“工资——物价螺旋上升”[1]的提法,未有关于通货膨胀螺旋的明确定义。
帕尔伯格在《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中指出:德国于1922年进入通货膨胀的“螺旋上升阶段”[2]72,仍未对通货膨胀螺旋范畴给出确切的界定。
李拉亚指出:“企业按预期通货膨胀率预先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居民按预期通货膨胀率努力争取更高的名义货币收入,甚至政府也不得不预先增发货币,以应付物价上涨带来的货币需求量增加。
此时,出现通货膨胀,产生通货膨胀现象。
”[3]笔者把这种通货膨胀产生或推动通货膨胀,形成居民物价水平螺旋上升的现象定义为通货膨胀螺旋。
其基本内涵有二:一是通货膨胀螺旋在通货膨胀基础上产生或形成的,二是物价水平是呈螺旋状持续上升的。
依据上述通货膨胀螺旋范畴及其内涵界定,可以确定当今中国确已发生通货膨胀螺旋。
2010年5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达3.1%,已发生了通货膨胀。
此后,虽然6月降至2.9%,但7月升至3.3%,8月达3.5%,9月为3.6%,10月升至4.4%,11月高达5.1%。
2010年底至2011年初,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进行强力打压,但到2011年3—5月仍跃上高位,分别达到5.4%、5.3%、5.5%,进入6—7月,再创新高,分别为6.4%、6.5%。
#“中国式”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和治理对策
“中国式”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2009-01-21 16:56:43[摘要] 本文认为,我国当前此轮通货膨胀主要源自难以为继的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作为出口导向模式配套的本币低估的汇率政策,加之失控的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等导致的基础货币的超量供给,并提出在从紧货币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基础上,严格控制城镇化进程,着力进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对企业进行减税激励和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适时放开石油和电力等的价格管制,允许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在适当的范围内上涨等治理对策。
(中经评论·北京)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最为敏感的经济现象之一。
它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通常是由货币泛滥引起,而通货膨胀出现或恶化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导致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并由此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
2007年下半年以来,连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中国再一次遭受着通货膨胀的威胁:初级产品全面涨价,CPI 居高不下,特别是2008年4月份CPI同比上涨高达8.5%,使控制全年CPI增幅在4.8%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人们的通胀预期正在形成并逐步提高。
据央行通货膨胀问卷调查显示,2008年2季度预期生产资料和物价将持续上涨的企业家和居民分别达到了44%和50%,并可能进一步导致价格上涨的扩散和自我强化。
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仍处高位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如何控制物价上涨趋势以避免经济出现明显通货膨胀,把握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压力的最佳平衡点,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一大挑战。
因而,寻找本轮通胀的形成机理并有的放矢地提出治理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目前,中国经济是否出现了通货膨胀?对那些注重逻辑、而不是纠缠于数据的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
通胀螺旋的成因及对策
宏观经济通胀螺旋的成因及对策刘娅娟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国民生产总值得到大幅提升,然而经济实力不断加强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由通货膨胀推动的通货膨胀——通胀螺旋,正在影响着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通胀螺旋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根据成因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未来应对通胀螺旋有所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胀螺旋;物价水平;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F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15-01通胀螺旋一词最早由经济学家穆尔穆特提出,主要是指由通货膨胀推动的通货膨胀,并因此形成的物价水平(CPI)的持续螺旋式上升。
通胀螺旋表现为CPI上升速度快,弹性大,存在明显的价格欺诈、投机性和结构性。
其成因牵涉原因广泛,多为各方面综合作用造成。
一、通胀螺旋的成因1.美国通货膨胀的传播与输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相对开放的经济体,我国在世界经济出现波动时,受到的干扰较大。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美国为摆脱自身危机推行了过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债权国受到冲击。
在危机爆发后,美国为解决本国的经济萎靡、失业率上升问题,选择通过加大政府公共事业投资的方法刺激经济,推行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流通中注入大量纸币,使世界范围内流通的美元不断增多,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国家,承担了不必要的损失——“通胀税”。
由此可知,我国通胀螺旋的形成与美国此次经济危机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很强的输入性。
2.货币供应及投放过量通货膨胀从字面意思上解释:“通货”指在流通的货币,“膨胀”则指超正常的快速增长。
现代货币专家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本是一种货币现象。
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时,我国大幅度扩张了财政性投资和信贷性投资,以期通过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刺激、拉动国内经济,而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一直持续到经济危机结束也没有停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货膨胀螺旋类型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潘石周琳2012-9-14 9:12:29 来源:《学习与探索》2012年2期【内容提要】所谓通货膨胀螺旋是指通货膨胀产生或推动通货膨胀,并形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螺旋式上升的现象。
通胀螺旋主要有货币供应超量型、成本推动型、利润推进型、结构失衡型等类型,当今中国的通胀螺旋是上述诸种类型通胀螺旋的综合体与混合物,亦称混合型通胀螺旋,其形成基础是追求数量扩张的传统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
必须依据通胀螺旋类型及其形成机理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
目前中国综合治理总体方略应是:控货币、降成本、逐正利、涨工资、防“外输”、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抓改革、促发展。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螺旋经济增长何谓通货膨胀螺旋?在已有的通货膨胀理论研究中很少涉及。
赫尔穆特·弗里希的《通货膨胀理论》一书中只有“工资——物价螺旋上升”[1]的提法,未有关于通货膨胀螺旋的明确定义。
帕尔伯格在《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中指出:德国于1922年进入通货膨胀的“螺旋上升阶段”[2]72,仍未对通货膨胀螺旋范畴给出确切的界定。
李拉亚指出:“企业按预期通货膨胀率预先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居民按预期通货膨胀率努力争取更高的名义货币收入,甚至政府也不得不预先增发货币,以应付物价上涨带来的货币需求量增加。
此时,出现通货膨胀,产生通货膨胀现象。
”[3]笔者把这种通货膨胀产生或推动通货膨胀,形成居民物价水平螺旋上升的现象定义为通货膨胀螺旋。
其基本内涵有二:一是通货膨胀螺旋在通货膨胀基础上产生或形成的,二是物价水平是呈螺旋状持续上升的。
依据上述通货膨胀螺旋范畴及其内涵界定,可以确定当今中国确已发生通货膨胀螺旋。
2010年5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达3.1%,已发生了通货膨胀。
此后,虽然6月降至2.9%,但7月升至3.3%,8月达3.5%,9月为3.6%,10月升至4.4%,11月高达5.1%。
2010年底至2011年初,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进行强力打压,但到2011年3—5月仍跃上高位,分别达到5.4%、5.3%、5.5%,进入6—7月,再创新高,分别为6.4%、6.5%。
从上述物价走势不难看出,2010-2011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已发展成为通货膨胀螺旋,尽管其处于初始阶段,但上升势头依然强劲,不可小觑与低估。
由于通货膨胀螺旋是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表现为CPI水平逐渐提升,尽管它与通货膨胀存在着范围、水平上的差异,但却有着本质与基础的同一性。
因此,通货膨胀有什么类型特征,通货膨胀螺旋大体上就具有什么类型特征,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基本上就是通货膨胀螺旋的生成机理。
通货膨胀因其生成机理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类型,针对不同的通货膨胀类型及其形成机理,提出切实有效的治理对策,是本文的主旨与任务。
一、货币供应超量型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及其适度调控任何通货膨胀都与货币供应超量或纸币发行过度有关。
弗里德曼有句名言,“通货膨胀总归是一种货币现象”,探寻通货膨胀及通货膨胀螺旋的生成原因,如果离开了货币供应或投放问题,是不可能阐释清楚的。
所谓通货膨胀也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膨胀,亦即货币发行过度。
帕尔伯格指出:“所有案例都呈现出通货膨胀的共同特征——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它们的起因都是太多的货币。
”[2]10他还指出:“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就操作层面而论则只有一个,即纸币过度发行。
”[2]170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人们:所有的通货膨胀都起因于货币供应量过多,都是由于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操作”失误使货币过量或过度发行造成的。
当今中国也不例外,本轮通货膨胀正是由于财政货币政策操作失误,致使货币过度发行而造成的,因此这种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螺旋也可以称作“政策失误型”,即从操作层面上由政府货币当局的财政货币政策操作失误造成的。
首先,财政政策过度扩张。
2008年,中国为应对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中央政府果断推出4万亿投资基金,以刺激就业与经济增长。
这在当时被称为“下手快,出重拳,下狠招,收奇效”,为遏制世界金融—经济危机,阻止失业增长与经济增速下滑,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
但这一举措却使中国的财政政策成为当时世界最为扩张性的,占GDP的比重高达13.3%,而经济危机发源地的美国,其财政扩张的规模仅占GDP的6.8%。
更为严重的是中央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示范带动效应颇为巨大,各省市地方财政性投资几倍乃至十几倍地增加,形成了财政投资扩张热潮。
这数以几十万亿计的财政投资资金最终都要从银行流出来,进入市场流通。
其次,货币政策“超宽松”。
2008-2010年,中国名义上推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实际执行的却是“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此前的正常年份,每年新增贷款一般控制在2万亿元以下,基本上能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在2006年,新增贷款3万亿元,已是略有扩张,2007年猛增到4万亿元,已是明显扩张了。
2008年各项贷款规模已达30.34万亿,2009年新增贷款9.6万亿,贷款总额高达39.96万亿元之多,已超过当年GDP总量。
2010年预增贷款7.5万亿,年中开始严加调控,但到年底仍实际增贷7.96万亿[4]。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7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已达403 442.2亿元,仅隔一年,2009年即猛增至606 225亿元,到2010年底,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已高达72万亿之多,是2010年GDP 的200%左右[5]。
如此急速大剂量供给货币,不能不谓之“过度宽松”或“超宽松”。
既然通货膨胀是由财政货币政策双扩张或双过度宽松所引发,所以治理通货膨胀,防止通货膨胀螺旋发生,必须实行财政与货币的“双紧”政策。
首先,针对货币供应超量,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是必要的。
其次,财政政策必须与货币政策相配合,同步紧缩,才有可能控制通货膨胀,防止通货膨胀螺旋发生。
最后,“双紧”也要适度,切不可过度。
凡事都有界限或“度”,过犹不及。
财政货币政策的“双紧”也是如此。
当今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主要问题是货币政策“紧缩过度”,而财政政策依然扩张过度,这就不能不导致通货膨胀加剧与通货膨胀螺旋产生。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与控制由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螺旋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加剧发展的结果,成本推动是它们形成的共同机理与类型特征,因此必须深入分析成本要素以及成本要素是如何推动价格刚性上升的。
1.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推动。
能源、原材料是企业生产的必备要素,它们构成企业生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电力、石油、煤炭是当今中国企业生产的主要能源。
由于电力紧张,并且要优先保障民用(尤其是炎热的夏季),企业生产用电价格一涨再涨;国内石油供应50%以上要依赖进口,尤其是国际市场油价不断攀升,迫使国内市场油价节节走高,企业生产用油必然加大成本;煤炭供应因保护资源与环境,降低生产安全事故,大量强行关闭小煤窑,致使煤炭供应明显减少,企业需求紧张,煤炭价格大幅上涨,无疑加大了企业成本压力。
原材料作为企业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上涨直接加大了企业成本。
铁矿石是钢铁厂的基本原材料,中国钢铁厂对铁矿石进口的依存度超过70%,绝大部分要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
铁矿石价格在以前的高位上2008年又上升65%[6]。
铁矿石的价格上涨,必然推动钢铁产品成本上升,从而推动钢铁产品及相关产业产品价格上升。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推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每一次通货膨胀几乎都是从农产品价格上涨开始的,而每一次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又都是由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所推动的。
这次通货膨胀及其在较短时间就演进为通货膨胀螺旋,仍主要是由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所推动的。
据农业部的测算,2004-2006年,粮价年均上涨2%,总生产成本年均上升6.6%,其中,人工、土地、物质与服务费用分别增长3.5%、12.4%、2.8%;2007-2009年,粮价年均上涨7.1%,总生产成本年均上升11.7%,其中人工、土地、物质与服务费用分别增长11.3%、29.2%、15.0%。
近些年来,农业生产资料总体呈现不断上涨趋势,化肥、农药、种子、农机等价格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必然推高农产品价格,而农产品价格升高,又必然推动相关产品成本升高,从而推动相关产业产品价格上涨。
比如,作为饲料工业生产用的玉米、大麦和豆粕,2007年平均价格分别比2006年上涨17.9%、102.4%、91.7%,直接引起2008年年初混合饲料平均价格上涨到2.6元公斤,比2007年年初上涨41.3%,比2006年初上涨62.5%[7]。
而饲料价格的上涨,又必然加大养殖业的生产成本,2011年猪肉、鸡蛋价格几乎成倍上涨,无疑与饲料价格大幅度上涨有直接关系,基本上是由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推动的结果。
3.“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持续相互推动。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形式,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工的工资收入是呈快速增长趋势的,工资上涨具有明显的刚性,但应该承认,工资的上涨总是在物价上涨之后,不仅其上涨刚性弱于物价上涨刚性,而且其上涨幅度总是小于或低于物价上涨幅度。
凯恩斯指出:“虽然工资和其他社会成本会追赶物价上升,但(根据以上假设)物价会始终不断地提前20%,不论工资提高多少,花费这些工资的行动会始终把物价在前面推进许多。
”由于工资上涨相对于物价上涨存在一定的时滞,因而在追求“充分就业”目标的形势下,必然产生“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局面。
赫尔穆特·弗里希指出:“在原有的充分就业假设下,商品市场上的超额需求会造成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压力。
这种情况连同企业主有利可图的前景,会导致货币工资在一般物价水准以前上涨的范围内充分提高。
一旦实际工资恢复到它们原来的水准,它们就会在商品市场上创造出新的通货膨胀缺口,这新的通货膨胀缺口会导致物价再次上升。
如果货币工资在下一轮中相应地跟着提高,这种情况就会导致物价进一步上升。
结果形成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局面。
”[1]220在这里,通货膨胀缺口的产生与存在是“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关键与枢纽。
所谓通货膨胀缺口就是消费品和劳务市场的超额需求,它是“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重大推动力量。
这个缺口的产生是货币工资提高到原来实际工资水平的结果,同时它的存在又使货币工资上升,从而推动物价上升,而物价上升又推动工资再上升,工资上升再进一步推动物价上升,如此循环往复,工资与物价不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形成“工资—物价螺旋上升”。
正是在工资追赶物价的螺旋式上升进程中,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应当看到,中国工资成本上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与趋势,并非是坏事。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各地政府普遍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企业为了解决用工难,尤其是劳动者提高了协议工资的自主能力,工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