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课时 周测 月考》 《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像山那样思考
Ⅰ.学习目标:
1.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2.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Ⅱ.学法建议:
此文是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文章语言简洁传神,挟裹着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
开篇就是对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的特写,这也是此篇文章的文眼,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震撼和思考。
因此教学中我们就准备以此为着眼点和突破口,紧紧围绕这一声饱含有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号叫,展开和深入全文。
同时,由于本文的语言充满着诗意美,因此可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体味。
Ⅲ.课前预习:
(一)字词读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嗥.叫()(2)驯服
..()(3)迸.发()(4)湍.急()
(5)蠕.动()(6)蜿蜒
..()(7)悚.然()(8)饿殍.()(9)嬉.戏()(10)艾蒿.()
2.请辨别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弹丸禁受
弹奏禁锢
(二)字形识记
3.把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写在横线上。
①毛骨耸然②残羹冷渍③饿莩
(三)词义辨析
4.再读课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毛骨悚然
..
....(2)饿殍
(3)无动于衷
..
....(4)嗥叫
5.汉字中有很多形似字,请你细心辨别下列字形,并试着组词:
嗥抨蜿濡
翱怦婉蠕
(四)文学常识
6.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土地伦理学家。
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
本文选自。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蠕.(rú)动湍.(tuān)急莴苣
..(wōjù) 毛骨悚.(sǒng)然
B.嗥.(háo)叫艾蒿
..ài hāo) 揣.(chuāi)摩青面獠.(liáo)牙
C.迸.(bèng)发饿殍.(fú) 篱笆
..(cúlái)山
..(líba) 徂徕
D.蜿蜒
..(wān yán) 驯.(xùn)服追溯.(shuò) 自怨自艾.(yì)
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疲惫艾篙赤字毛骨悚然
B.蜿蜒蠕动迸发眀思苦想
C.湍急内涵饿殍无动于中
D.驯服嗥叫嬉戏悚人听闻
3.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
B.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
C.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
D.当它爬上岸朝向我们,并摇晃着它的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这是一只狼。
4.下面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古诗中有许多惯用的意象,它们表达的已经约定俗成,如“杨柳”表惜别怀远,归雁表游子思乡······
②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环形山”照片,是那样清晰,消释了多少代人对“皎皎银盘”上阴影的。
③浮躁风气和商业投机心理着学术,一些学者偏离正轨,或见利忘义,粗制滥造,或取媚世俗,热衷炒作。
A.含义疑窦侵蚀
B.蕴含疑虑侵蚀
C.含义疑虑侵袭
D.蕴含疑窦侵袭
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
....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书中主人公的命运和你息息相
...关,当厄运来临,你想扔下书逃走,可办不到,就像你不能摆脱自己的命运。
C.实现四个现代化世伟大的事业,要靠全国人民长时期的艰苦奋斗,不可能一挥而就
....。
D.为贫困地区所捐的衣物,以把仓库堆满了,简直到了无以复加
....的地步。
二、课内语段阅读
我现在想,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一座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而且,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
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
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
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时代的和平。
用这一点去衡量成就,全部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过,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也许,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6、“牛群也是如此”中“此”指代什么?“正因为如此”中“此”指代什么?
7、最后一段“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中,“这”指代的意义相同吗?指代什么?最后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8、这三段文字结构上有何特点?
(2007年高考山东卷)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
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
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
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在大山里,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
天地浑然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憧憧,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
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摸索,直至一盏灯像萤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
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
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
我读高中时正值“文革”,深夜值班站岗,四周万籁俱寂,心头还是害怕的,但回头看一眼同伴的眼睛,便相信这两个小时不会出事。
现在回想起来,因为无知,反而坦然。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给我们的刺激。
有时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
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
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
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向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
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
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
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
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
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影,会左右我们的言行。
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境界。
能够不与人伍的独钓又是一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
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
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惟一自持者。
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
我说,
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4分)
3.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云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4.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
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期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你的看法。
(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
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
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
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
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
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
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
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
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
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
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
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
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
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
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
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
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
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
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
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
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
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2年8月号,有删改)1.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2.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3.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
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只它们的精神。
D.本文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大生命。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旌旗遒劲兢兢业业泾渭分明B.自刭脖颈杀一儆百美好憧憬
C.当今当权螳臂当车罚不当罪D.差距差劲差可告慰差强人意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积腋成裘猝不及防曲突徙薪盘根错结
B.委屈求全遍体鳞伤歪风邪气急公好义
C.优柔寡断源远流长钟灵毓秀常年累月
D.自立更生贻笑大方弱不经
风气势凶凶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为了写这篇文章,刘教授查找文献,寻章摘句,做了上千张卡片,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B.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C.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D.林林自卫失手致人死命,的确有罪,但罪不当死;判林林死刑,量刑过重,罚不当罪,同样有损法律的公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对于这种侵害顾客利益的行为,商场负责人拒不认错,于是几位顾客只好状告法院,以求公正。
B.世界水文专家协会主席来歇尔曾披露:全世界至少有五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
C.据报道,北京将投资167亿元扩建首都机场,备受关注的首都机场新航站区建筑方案中标方案为具备世界一流机场的建筑功能和特色的B方案。
D.目前台湾岛内按人口平均消费咖啡已达38.5杯,这一数字,显示台湾人对咖啡的喜爱。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从这一意义上看,我们_______不能说云南纳西族人保存至今的东巴文字没有价值,但这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系统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却难以发挥更大的影响。
(2)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_______群体关系,运用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感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3)但是在场有一个人对孩子们打架事件的_______非常过度,这就使事件有了另外一个高潮,一个戏剧性的高潮。
A.固然调整反映 B.固然协调反应
C.当然协调反映 D.当然调整反应
二、课外语段阅读
大明湖之春
老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
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宇,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
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
“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
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
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
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
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
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
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
假若能把“地”
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
这个,也许一时作不到。
不过,即使作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
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
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
水,可太难找了。
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
泉,池,河,湖,四者具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
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
设若我们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
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
懂得什么叫做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道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药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菱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
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
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
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得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
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
“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撅子”——大概是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
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原栽1937年3月16日《宇宙风》第37期,略有删节) 6.第一段强调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7.是哪些原因造成了“大明湖之春”的名不副实?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大明湖之春”名副其实?
8.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一再说“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它还应当算作名胜”,这反映作者怎样的情感?
(2)“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句话意在说明什么?
9.本文原本是写“大明湖之春”,但最后却用一定篇幅写了“大明湖之秋”,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这样写的作用。
像山那样思考
1.(1)háo (2)xùn (3) bèng (4)tuān (5)rú
(6)wān yán (7)sǒng (8)piǎo (9)xī (10)hāo
2.弹丸 dàn 禁受 jīn
弹奏 tán 禁锢 jìn
3. ①“耸”应为“悚”,②“渍”应为“炙”,③“莩”应为“殍”。
4.(1)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悚,害怕。
(2)饿死的人。
(3)号叫,大声叫。
(4)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
5.嗥叫翱翔抨击怦然心动蜿蜒婉转濡染蠕动
6.作家生态学家《沙乡年鉴》
一、基础训练
1、A(B.揣.chuǎi摩;C.饿殍.piǎo ;D.追溯.sǜ)
2、C(A.“篙”为“蒿”;B.“眀”为“冥”;D.“悚”为“耸”)
3、D(A.括号应在逗号前;B.“认为”后的逗号改为破折号;C.“长寿”后的顿号去掉。
)
4、A
5、B(A.没有不干的事情。
指什么坏事都干;C.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D.不可能再增加。
指程度达到了极点。
)
二、课内语段阅读
6.第一个“此”指牛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草原就要在对它的牛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第二个“此”指牧牛人杀死狼,不知像山那样思考。
(解答代词指代含义的题目,应注意上下文,尤其是相邻的上文内容。
)
7.一样。
指人类用自己的奋斗换来了和平,但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由于狼的消失导致鹿增加,从而使大山伤痕累累,维护生态环境这也是山的愿望。
但人类却为了短期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没有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人类悲哀之所在。
8.层层递进。
(先写对狼的消失、鹿的增多导致后果的直接认识,依次类推到牧牛人杀死狼,再联想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长远的危险”,从而得出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结论。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发人深思。
)
1.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2.第一个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
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3.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
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4. 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
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