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提到“茶道”,人们大多将其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

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也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它创始于村田珠光,集大成于千利休。

形成这种“茶道”发展史共识的根据来源于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

该书记述了日本茶之汤的两条发展脉络:一个是以能阿弥为首的贵族茶,一个是以村田珠光为首的庶民草庵茶。

这两条发展脉络在千利休这里汇合,因此才有了千利休乃日本茶之汤集大成者之说;千利休又将村田珠光奉为日本茶之汤的创始人:所以后世习茶者便因袭此说,不求甚解的后学也跟着以讹传讹。

但是,这种“共识”并不可信。

首先,《南方录》于17世纪后期方才问世,书中记载的很多内容明显不属于千利休所生活的时代。

那些无法判断真伪的内容,究竟有多少是千利休所为,无人说得清楚。

其次,村田珠光的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史料来确证此人的存在。

而且,“茶道”一词开始见诸日本的相关文献,也只是17世纪中后期的事,此前及其后,人们在称谓独具日本特色的茶文化时,更习惯使用“茶之汤”或“佗茶”,而非“茶道”。

即使在今天,虽然很多茶文化的出版物均冠以“茶道”之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道”的称呼,但“茶之汤”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

虽然中国古代茶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大多是吉光片羽,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都还很薄弱,以至于茶业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也不敢断定“茶道”原本为何国语言。

随着对茶文化资料整理、研究的进展,学者们发现,“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

例如,“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饮茶歌》);“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于是茶道大行”(封演《封氏闻见记》)等等。

上述引文中提到的陆鸿渐,即《茶经》的作者陆羽。

诗僧皎然与陆羽是“忘年之交”,封演与陆羽也是同时代人。

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陆羽的旷世名著《茶经》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了。

简言之,据目前所能查阅到的史料而言,《茶经》中记述的内容不仅是陆羽的茶论,同时也应该是“茶道”一词的本义所在。

所谓“茶道”的本义,大体可界定为以养生或养心为目的的制茶、吃茶的技法和精神理念。

可以说,陆羽的《茶经》首次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了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

诗僧皎然和茶人封演则赋予了中国茶文化以“茶道”之名,方才有了“茶道”概念的传世。

由此可见,说“茶道”源自日本显然是不可信的。

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亦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并将其发展成为“茶道”文化的国家,这是无争的事实。

(选自张建立《茶道溯源》,有删改)
1.下面各项中,不能作为“‘茶道’源自日本不可信”这一结论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A.千利休被认为是日本茶之汤的集大成者,但此说法所依据的《南方录》一书,所记内容很多明显不属于千利休生活的时代,那些真伪难辨的内容也很难确定有多少是他所为。

B.村田珠光被千利休奉为日本茶之汤的创始人,但其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史料来确证他的存在,后学者也只是盲从此说,以讹传讹。

C.“茶道”一词在中国唐代就出现了;而在日本则到17世纪中后期才见诸相关文献,此前及其后,人们更习惯用“茶之汤”或“佗茶”来称呼日本的茶文化。

D.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的国家,并且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茶文化遗产,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并对“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史达成了共识。

B.从《南方录》的记述来看,千利休在日本“茶之汤”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贡献之一是将贵族茶和庶民草庵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加以汇合。

C.“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这从皎然的《饮茶歌》、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和陆羽的旷世名著《茶经》中均可以得到证实。

D.《茶经》既是陆羽的茶论,也是对当时茶文化的记录,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此书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将“茶道”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而对中国的茶文化遗产却知之甚少,这是中国学界对茶
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很薄弱造成的。

B.在今天的日本,很多茶文化出版物都以“茶道”命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道”这一称呼,这更容易让人以为“茶道”是日本特有的传统文化。

C.从文中引自茶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的那段文字来看,陆羽“为茶论”“造茶具”,影响甚远,对当时“茶道大行”的局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D.“茶道”之名是由皎然和封演赋予的,而将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茶道精神的则是他们的同时代人陆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A项,“这是……造成的”说法太绝对。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

少时,日记书数千言。

父宏,筑楼铁崖山中,绕楼植梅百株,聚书数万卷,去其梯,俾诵读楼上者五年,因自号铁崖。

元泰定四年成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

狷直忤物,十年不调。

会修辽、金、宋三史时,维桢著《正统辩》千余言,总裁官欧阳元功读且叹曰:“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

”将荐之而不果,转建德路总管府推官。

擢江西儒学提举,未上,会兵乱,避地富春山,徙钱塘。

张士诚累招之,不赴,遣其弟士信咨访之,因撰五论,具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

又忤达识丞相,徙居松江之上,海内缙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无虚日。

酒酣以往,笔墨横飞。

或戴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

或呼侍儿歌《白雪》之辞,自倚凤琶和之。

宾客皆蹁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太祖召诸儒纂礼乐书,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

维桢谢曰:“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邪?”明年,复遣有司敦促,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御,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

”帝许之,赐安车诣阙廷,留百有一十日,所纂叙便例定,即乞骸骨。

帝成其志,仍给安车还山。

史馆胄监之士祖帐西门外,宋濂赠之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盖高之也。

抵家卒,年七十五。

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瓚、昆山顾瑛为诗文友,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方外友。

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维桢徙松江时,与华亭陆居仁及侨居钱惟善相倡和。

两人既殁,与维桢同葬干山,人目为三高士墓。

(节选自《明史•杨维桢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B.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C.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D.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平时的积累与识记即可。

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维桢朋友甚众甚杂,在松江居住时,经常与朋友饮酒赋诗属文,吹弹伴奏咏唱中,宾客皆翩翩起舞,以为是神仙中人。

B.杨维桢淡泊名利,张士诚多次聘请他,他坚持不就;太祖召集诸儒士编纂礼乐书,维桢辞谢,并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呈,以明其志。

C.杨维桢年少时,他的父亲在铁崖山中修筑一楼,然后拿走楼梯,让维桢在楼上读书,时达五年。

维桢因此养成了急躁耿直的性格,易与人不合,以至于十年都没有升职。

D.杨维桢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诗风奇谲瑰丽,独步一时,诗体被称为“铁崖体”,其古乐府诗、
论文等被当时大家如宋濂等高度称赞。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具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

(5分)
(2)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

(5分)
【答案】(1)(杨维桢)详细复信给张士诚,反复讲述顺应时势、违背时势,成功和失败的理论,张士诚没有采用。

(“复”“反覆”“告”“用”各占1分,句顺1分)(2)因维桢是前朝有声望的文学之士,(太祖)派遣翰林詹同带着礼物去登门聘请。

(5分)(“以” “老文学” “币” “诣” 各占1分,句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复”复信,“反覆”反复,“告”讲述,“用”采用。

(2)“以” 因为,“老文学”有声望的文学之士,“币” 礼物,“诣”去。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

年少时每日记诵数千言。

父亲杨宏在铁崖山中修筑一楼,绕楼植梅数百株,楼中藏书万卷,拿走楼梯,让维桢在楼上读书,时达五年。

维桢因此自号铁崖。

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代任天台府尹,后改任钱清场盐司令。

维桢禀性急躁耿直,易与人不合,以至于十年不能和好。

编修辽、金、宋三史时,维祯著《正统辩》千余言,总裁欧阳元功读后赞叹说:“百年后,公论定在其中。

”于是推荐他参与三史的编修,未被接纳,转任建德路推官。

后提升为江西儒学提举。

尚未上任,反元斗争蜂起,维祯避乱于富春山,后迁居钱塘,张士诚多次聘请他,他坚持不就。

又派弟张士信去访求咨询。

维祯撰写五论,并复信张士诚,反复讲述顺逆成败之说,士诚未能采用。

维祯得罪了丞相达识,因而迁居松江之上,海内扌晋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每日登门邀请,常常是酒酣以往,秉笔而书;或戴华阳巾,披羽衣,坐在船中,吹铁笛,做《梅花弄》;或呼歌女唱《白雪》之辞,自己以琵琶伴奏,宾客皆翩翩起舞,自以为是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1369),太祖召集诸儒士编纂礼乐书,因维祯是前朝有声望的文学之士,遣翰林詹同带着礼物去登门聘请,维祯辞谢说:“岂有将入土的老妇再嫁的吗?”第二年又令地方官府去敦促他入京,维祯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呈,并称“:皇帝可以使我用尽自己的才能,但不能强迫我做不能做到的事,否
则我就跳海自尽。

”帝只得允许他不参加礼乐书的编纂工作,但仍赐车接他来朝廷,留住了一百一十天。

他所写的编纂凡例定稿后,即呈请回乡,太祖成全了他的愿望,仍备车送他归还。

史馆高级官员在西门外设置饯别帷帐,宋濂赠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

”对他十分尊崇。

维祯抵家不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

维祯的诗名噪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瓒、昆山顾瑛为诗文之友,与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僧道之友。

张雨称维祯的古乐府诗与杜少陵、二李不相上下,有绝代金石之声。

宋濂称赞维祯的论文,如看商周的青铜器皿,云雷成文,寒光四射。

其诗震天动地,严峻庄重,下笔如神,不愧为名家之作。

维祯迁居松江时,与华亭陆居人及侨居的钱帷善一唱一和。

陆、钱二人死后,与维祯同葬于干山,人们视为“三高士”墓。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
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2分)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3分)
【解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2分)城里的桃李愁风畏雨,而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自由自在,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2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最后宕开一笔写景,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相比,意谓桃李之娇弱不如荠菜之顽强,言外之意,也就是城市生活不如田园生活也。

另外,词人对质朴平凡而生命力旺盛的荠菜花的赞颂,也体现了词人顽强进取的人生观和崇尚自然朴素的美学观。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城市中的春天当然也是美好的,但是那里的春天和美艳的桃李花联系在一起,那里的春天也像桃李花一样暂短,经不起风吹雨打。

诗人用了一个“愁”字点出了他的倾向。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3)《赤壁赋》中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的语
句是:,。

【答案】(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解析】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珠子灯
汪曾祺
⑴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

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

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

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

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

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

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⑵一堂灯一般是六盏。

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

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

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

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

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

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

旁边是麒麟送子,琉璃泡子挂在四角。

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

点亮了。

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

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

⑶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

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但很柔和。

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

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

⑷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

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

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⑸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

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

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

⑹孙小姐是个才女。

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

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

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⑺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⑻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


⑼但是说了也无用。

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

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

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⑽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

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⑾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

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

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

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

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

里屋炕几上有一套茶具:一个白瓷的茶盘,一把茶壶,四个茶杯。

茶杯倒扣着,上面落了细细的尘土。

茶壶是荸荠形的扁圆的,茶壶的鼓肚子下面落不着尘土,茶盘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个干净的圆印子。

⑿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

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

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⒀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屋里一点声音没有。

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听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⒁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

她这样躺了十年。

⒂她死了。

⒃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⒄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

(节选自《汪曾祺全集》)(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结尾一段形象地写出了孙淑芸的命运,语言含蓄,内涵丰富。

B.孙小组变得古怪了,这是因为她无力反抗命运,而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封建伦理的不满。

C.“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这句话暗示读者,王常生婚后不到三年就死了。

D.⒀段借助孙淑芸的听觉,写出内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女主人公虽向往自由和幸福却又被贞节观禁锢而空守凄冷、寂寞的心境。

E.小说开头描写了当地元宵送灯的风俗,颇为详细,虽然与小说主体没有什么关系,却体现了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喜爱。

【答案】BE(选对1个给2分,两个全对给5分)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文章开头花大量笔墨介绍“这里的风俗”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案】①点明了题目。

②说明送灯的用意是娘家人替出嫁的女子祈求幸福多子。

③渲染了送灯时的热闹和喜庆氛围,反衬下文中孙淑芸的寂寞与哀伤。

④通过对“送珠子灯”这一特定民俗的描写,渲染了孙淑芸悲剧故事的社会背景。

(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考点定位】考点: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孙淑芸”这一人物形象。

(6分)
【答案】孙淑芸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1分)但有非常浓重的封建贞节思想(1分)的旧中国女性形象(1分)。

她虽然受过较为开明的教育,接触过新的思想,但却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

丈夫死后,她为了恪守封建贞操观,维护家庭“荣誉”,在“新房”里默默地躺了十年,终于寂寂死去。

(3分)(也可分3点作答,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文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去塑造孙淑云的形象,有直接概括性格的句子,如:有点怪,是个才女;通过动物的活动间接刻画人物形象;找出来加以分析归纳即可。

分析人物形象,需要结合文本中对人物的叙写,包括言行举止、心理刻画、客观叙述等加以分析即可。

从文中“孙小姐是个才女。

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

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

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

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

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

”等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小说为什么以“珠子灯”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

(8分)
【答案】①因为珠子灯是小说线索,在小说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②因为珠子灯表现了风俗人性、传统文化,为小说营造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社会环境;③因为珠子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它的华与衰与小说人物的兴与亡是同步的;④因为珠子灯表现主题,通过珠子灯的这一形象,作者了对孙小姐悲剧命运的同情与深度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