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驴儿的理想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驴儿的理想阅读答案
篇一:小学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12
小学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站
这是一个在北方山区常见的小站。

月台正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

红榜旁边是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今早广播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

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

月台上,有两三个挑着箩筐的农民,正准备上车进城。

几步之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

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

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

月台的两头种了几株杏树,花开得正艳,引来一群蜜蜂。

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

1.解释加粗的词语。

一尘不染——
2.用“点缀”造句。

点缀——
3.写出第一段的六个意思。

4.这三段文字都介绍了小站的月台,叙述顺序是:先介绍月台的,再介绍月台的,最后介绍月台的
5.“月台正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

这句话要告诉人们的真正意思是
6.这几段课文总的讲了什么意思?
《小驴儿的理想》答案
1.
①小驴儿设想能滑下能往上走的滑梯。

②小驴儿听了燕子、小猴子、喜鹊说出对自己的打算心里美滋滋的。

③小猴和其他动物见小驴这样发怒都给吓跑了。

④过了一年又一年,小驴儿理想中的房子始终没盖成。

2.放心勤劳
3.心里很高兴
4.略。

5.略。

小站发生的事
初春的一天下午,小站里来了一位军人,要求托运两箱医用光胶片。

()站太小了,()连两位年过半百的老师傅都从没办过这样的事。

‖ 怎么办呢!“请示上级车站!”电话接到南口货运室,又接到康庄货运室,得到的回答都干脆极了,胶片、胶卷一样,全是易燃品,不能运。

‖ 军人鼻子上沁出了汗珠。

他连说带比划,想对老师傅们说明他托运的()易燃品,()安全胶片。

显然,军人的情绪感染了老师傅,为了对国家负责,也对旅客负责,老师傅们认真地思索着。

忽然,一位老师傅从胶片的包装上得到了启发,电话听筒又一次被拿起。

电流在几百里干线上掠过,通到了胶片产地保定。

“保定车站货运室吗?请回答??”
“??这是安全胶片,可以托运!”
小事的结果充满了喜悦!‖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2.填空。

(1)“保定车站货运室吗?请回答??”这句话中,老师傅要求保定车站货运室回答的问题是:
(2)全文已分成三段,请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

3.下面哪一句话正确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思想,请在句后的括号里画“√”。

(1)本文歌颂了铁路工人千方百计为旅客解决困难的精神。

()
(2)本文歌颂了铁路工人遵守制度,对国家负责的精神。

()
(3)本文歌颂了铁路工人为国家、为旅客负责的精神。

()
《小站》答案
1.一点灰尘也没有。

2.略。

3.
①这是一个小站
②讲月台正面的红榜
③讲红榜旁边的小黑板
④讲讲卫生的宣传画
⑤讲等车的农民⑥讲站上工作人员。

4.叙述顺序是:正面,中间,两头。

5.小站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很高。

6.讲了小站工作人员,对月台进行了精心地布置,表现了小站工作人员为旅客服务的高度责任感。

或: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工作人员精心设计布置小站,等。

幸福的回忆
我真幸运,7岁时就见到了全国人民敬爱的邓小平爷爷,还与他老人家合影留念。

那张大照片,一直挂在我家客厅里。

每当我看到那张照片,我就会想到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星期天早上,我和妈妈去展览馆参观。

一路上,我蹦呀跳呀,挺高兴的。

突然,我们发现前面有很多人纷纷汇聚拢来,而且似乎都很兴奋。

妈妈跑上去一打听,原来邓小平爷爷来了,“妈妈我要看邓爷爷,我要看邓爷爷!”妈妈马上背起我,加快步伐赶上去。

我爬在妈妈背上,伸长脖子往人群里瞧,使出吃奶的劲也没看到邓爷爷。

我忍不住大声嚷起来:“邓爷爷,邓爷爷,您在哪儿?我要看看您!”在场的人听了
都笑起来,让出一条缝。

我从妈妈背上跳下来,挤进人群中。

“小朋友,来!我在这儿。

”听到这个亲切的声音,我更加使劲往里挤。

只见前面站着一位老人。

个儿不高,宽宽的肩膀,花白的头发,红光满面,正笑眯眯地看着我。

他不就是邓爷爷吗?邓爷爷走过来,握着我的手,亲切地问:“小朋友,叫什么名
字?”“我叫马千里。

”“哦!千里马儿日行千里,你跑得真快呀!”“是呀!要不怎能见到您呢?”我调皮地做了一个鬼脸。

“你这小嘴真甜呀!”说着,一把将我抱起,轻轻地亲了一下我的脸。

“千里马儿在哪儿读书?”“在育才小学读书。

”“可要听老师的话,不能调皮。

好好读书,头脑里多装点知识,那才是真正的千里马!”我听了,兴奋得直点头。

“千里马,和爷爷照张相好不好?”我太高兴了!连忙转身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和爷爷照相!我要??”“千里马的妈妈也一起来!”邓爷爷向妈妈招手。

妈妈挨过来了,周围的人也挨过来了。

我紧靠着爷爷,甜甜地一笑,“咋嚓”,在这幸福的时刻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1.用“~~~~”在短文中画出和短文第一句相照应的句子。

2.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幸福——()高兴——()
3.摘抄描写邓爷爷外貌的句子:
描写邓爷爷的外貌是为突出邓爷爷的特点。

4.概括三、四自然段的段意。

5.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邓爷爷亲切接见作者,并和作者合影的事,赞扬了邓爷爷,表达了作者。

《小站发生的事》答案
1.因为??所以?? 不是??而是??
2.(1)安全胶片是否可以托运。

第一段:写初春的一天下午,小站里来了一位军人,要求托运两箱医用光胶片。

第二段:请示上级车站,回答是:胶片、胶卷全是易燃品,不能运。

第三段:写负责的师傅们,又一次打电话给保定车站货运室,得到的回答是:安全胶片,可以托运。

3.(3)(√)
字字皆辛苦
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困。

母亲为了把他教育成人,就亲自教他读书作文。

李绅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因此,15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挺不错的诗来。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

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竹诵读古诗,或者用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又改,改了再写。

后来,因为他在佛经没有字的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

李绅离开了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

他有时在山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

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经当过他的住所。

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

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地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其中《悯农》诗就是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写成的。

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十几次修改,才写成《悯农》诗。

他写《悯农》诗时,正值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

人们都摇扇乘凉,唯有李绅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

他脸上、身上满是汗水,衣衫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疙瘩。

然而他把这一切全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悯农诗终于写成了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篇二:小学语文阅读经典训练
家乡的小河
在我家院子的后面,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

小河是娴静的,宛如明镜一般,倒映着红色的花、绿色的树;她又是活泼可爱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在舞蹈,舞姿优美得就像天空的七彩绸。

小河的早晨是迷人的。

绚丽的晨曦中,刚刚苏醒的小河揉了揉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她周围的新鲜东西。

这时水绿得像玉,霞红得似胭脂,袅袅上升的雾气像洁白的羽纱,轻掩着小河姑娘那羞涩的脸蛋。

太阳爬上了树梢,把自己的身躯映在河水中,欣赏着火红的脸庞。

一群白鹅开始了“曲项向天歌”“红掌拨青波”的嬉戏。

鱼儿凑趣地跳跃着,翻起了一个个跟头,顿时河面上鳞光闪闪。

夕阳西下,太阳把余辉洒在河面上,小河里这处是红,那处是绿。

又一阵风来,倒映着两岸和成排的桑树、桃树,都乱成灰暗的一片,像醉汉,可一会儿又站定了。

小河的夜晚可静啦,喧闹了一天的小河带着倦意入睡了。

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小河照镜子。

这时,寒风任意地扫着河岸上的小草,发出一阵窸(9)窸窣窣(s)的声响。

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汪汪的狗叫声,此时的小河更静、更清。

家乡的小河啊,你真美!
1.联系上下文给下面词语中加粗的字选择确切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凝固
①结实,牢固;
②坚硬;
③坚决地;
④本来。

()
轻掩
①遮盖;
②关;
③乘人不备。

()
2.文章的主要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作具体说明。

3.给文章分段(用“‖”在原文中表示)并写出段意。

4.文中哪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写下来。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
6.读第二自然段文章。

用“”画出描写小河动态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小河静态的句子。

用“()”括出一句比喻句;用“[ ]”括出一句拟人句。

7.读第三自然段文章。

这段文章是围绕“”这句话写的其中“”这个词是重点词。

这段文章通过对等事物的描写,写了小河“”这一时间的景象。

读下面的话,想一想,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最正确的答案后的括号里打“√”,不正确的打“×”。

“袅袅上升的雾气像洁白的羽纱,轻掩着小河姑娘那羞涩的脸蛋。


这句话运用了: A.比喻方法()B.拟人方法()C.比喻和拟人方法()
字字皆辛苦
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困。

母亲为了把他教育成人,就亲自教他读书作文。

李绅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因此,15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挺不错的诗来。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

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竹诵读古诗,或者用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又改,改了再写。

后来,因为他在佛经没有字的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

李绅离开了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

他有时在山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

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经当过他的住所。

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 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

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地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其中《悯农》诗就是经过这样
的千锤百炼才写成的。

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十几次修改,才写成《悯农》诗。

他写《悯农》诗时,正值
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

人们都摇扇乘凉,唯有李绅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

他脸上、身上满是汗水,衣衫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疙瘩。

然而他把这一切全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悯农诗终于写成了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快就流传开了。

人们在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李绅刻苦认真写作的态度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字字皆辛苦”。

‖[悯(m!n):同情。

]
1.给短文第三段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按文中“‖”所划分的段落,概括段意。

3.李绅写《悯农》诗的原因是:
人们说李绅写《悯农》诗“字字皆辛苦”的原因是:
4.概括短文的中心思想。

幸福的回忆
我真幸运,7岁时就见到了全国人民敬爱的邓小平爷爷,还与他老人家合影留念。

那张大照片,一直挂在我家客厅里。

每当我看到那张照片,我就会想到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星期天早上,我和妈妈去展览馆参观。

一路上,我蹦呀跳呀,挺高兴的。

突然,我们发现前面有很多人纷纷汇聚拢来,而且似乎都很兴奋。

妈妈跑上去一打听,原来邓小平爷爷来了,“妈妈我要看邓爷爷,我要看邓爷爷!”妈妈马上背起我,加快步伐赶上去。

我爬在妈妈背上,伸长脖子往人群里瞧,使出吃奶的劲也没看到邓爷爷。

我忍不住大声嚷起来:“邓爷爷,邓爷爷,您在哪儿?我要看看您!”在场的人听了都笑起来,让出一条缝。

我从妈妈背上跳下来,挤进人群中。

“小朋友,来!我在这儿。

”听到这个亲切的声音,我更加使劲往里挤。

只见前面站着一位老人。

个儿不高,宽宽的肩膀,花白的头发,红光满面,正笑眯眯地看着我。

他不就是邓爷爷吗?邓爷爷走过来,握着我的手,亲切地问:“小朋友,叫什么名字?”“我叫马千里。

”“哦!千里马儿日行千里,你跑得真快呀!”“是呀!要不怎能见到您呢?”我调皮地做了一个鬼脸。

“你这小嘴真甜呀!”说着,一把将我抱起,轻轻地亲了一下我的脸。

“千里马儿在哪儿读书?”“在育才小学读书。

”“可要听老
师的话,不能调皮。

好好读书,头脑里多装点知识,那才是真正的千里马!”我听了,兴奋得直点头。

“千里马,和爷爷照张相好不好?”我太高兴了!连忙转身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和爷爷照相!我要……”“千里马的妈妈也一起来!”邓爷爷向妈妈招手。

妈妈挨过来了,周围的人也挨过来了。

我紧靠着爷爷,甜甜地一笑,“咋嚓”,在这幸福的时刻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1.用“~~~~”在短文中画出和短文第一句相照应的句子。

2.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幸福——()高兴——()
3.摘抄描写邓爷爷外貌的句子:
描写邓爷爷的外貌是为突出邓爷爷的特点。

4.概括三、四自然段的段意。

5.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邓爷爷亲切接见作者,并和作者合影的事,赞扬了邓爷爷,表达了作者。

小站发生的事
初春的一天下午,小站里来了一位军人,要求托运两箱医用光胶片。

()站太小了,()连两位年过半百的老师傅都从没办过这样的事。


怎么办呢!“请示上级车站!”电话接到南口货运室,又接到康庄货运室,得到的回答都干脆极了,胶片、胶卷一样,全是易燃品,不能运。

‖军人鼻子上沁出了汗珠。

他连说带比划,想对老师傅们说明他托运的()易燃品,()安全胶片。

显然,军人的情绪感染了老师傅,为了对国家负责,也对旅客负责,老师傅们认真地思索着。

忽然,一位老师傅从胶片的包装上得到了启发,电话听筒又一次被拿起。

电流在几百里干线上掠过,通到了胶片产地保定。

“保定车站货运室吗?请回答……”
“……这是安全胶片,可以托运!”
小事的结果充满了喜悦!‖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2.填空。

(1)“保定车站货运室吗?请回答……”这句话中,老师傅要求保定车站货运室回答的问题是:
(2)全文已分成三段,请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

3.下面哪一句话正确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思想,请在句后的括号里画“√”。

(1)本文歌颂了铁路工人千方百计为旅客解决困难的精神。

()
(2)本文歌颂了铁路工人遵守制度,对国家负责的精神。

()
(3)本文歌颂了铁路工人为国家、为旅客负责的精神。

()
小站
这是一个在北方山区常见的小站。

月台正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

红榜旁边是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今早广播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

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

月台上,有两三个挑着箩筐的农民,正准备上车进城。

几步之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

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

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

月台的两头种了几株杏树,花开得正艳,引来一群蜜蜂。

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

1.解释加粗的词语。

一尘不染——
2.用“点缀”造句。

点缀——
3.写出第一段的六个意思。

4.这三段文字都介绍了小站的月台,叙述顺序是:先介绍月台的,再介绍月台的,最后介绍月台的
5.“月台正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

这句话要告诉人们的真正意思是
6.这几段课文总的讲了什么意思?
小驴儿的理想
小驴儿的理想就是盖一所很高很高、四面都有窗户的房子。

房子里设楼梯和滑梯两条路。

上楼的时候从楼梯往上走,下楼的时候“哧溜”一下就能滑下来。

‖小驴儿把自己的理想对大伙儿一说,小动物都齐声说好。

燕子说:“小驴儿,你快盖房吧,到时候我把家安到你的屋檐下,咱们当邻居。


小猴们说:“小驴儿,你快盖房吧,到时候我们天天到你家滑滑梯。


喜鹊说:“小驴儿,你快盖房吧,到时候我搬到你的房顶上住,再也不用担心刮风树摇了。


小驴儿心里美滋滋的。


许多年过去了,懒惰的小驴儿没有准备一块砖,没有准备一根木料,甚至连房基地也没有选好呢!它一遍又一遍地对动物们说着自己的理想。

又是一个春天来了。

小驴儿又遇上了燕子和喜鹊,又对它们说:“等我修好了房子,咱们当邻居。

”燕子和喜鹊都一声不响地飞走了。

这时,心直口快的小猴凑了过来,对小驴儿说:“你说干就干吧,不要光说大话了。


小猴的话刺中了小驴儿的要害,它气得说不出话来。

过了老半天,它突然仰起头,顿着脚,发怒地喊:“我——要,我要盖——盖一所最高最高的房子!”
小猴和其它动物见小驴儿这样发怒都给吓跑了。


一年一年过去了,直到今天,光说不干的小驴儿还没有盖上它理想的房子,它还在想着:“我要盖——盖一所最高最高的房子!” ‖
1.按分好的段归纳段意。

2.写出文章中画有横线的词语的反义词。

担心——
懒惰———
3.“小驴儿心里甜滋滋的”句子中“甜滋滋”一词的意思是
4.仔细地看看文中画有“”的句子,用“甚至”一词写一句话。

5.读了《小驴儿的理想》一文后,您有什么感想?
我爱旅游
我最爱什么?——不瞒你说,我呀,最爱旅游了。

我跟着爸爸登过雁荡山,游过西湖,还钻过金华的双龙洞呢!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去绍兴。

可是,我一到那儿,却像泄了气的皮球。

因为这儿既没有苏州那样小巧玲珑的园林,也没有无锡那样波光粼粼的湖水。

呈现在我眼前的,只有又深又窄的小巷和式样古老的房屋。

真没劲!第二天,爸爸带我到鲁迅爷爷少年时读书的“三味书屋”。

爸爸一手搭着我的肩,一手指着书屋里的一张桌子说:“这就是鲁迅爷爷童年读书的课桌。

他小时候学习很刻苦。

一天,因为上学迟到而受到老师严厉的责备,他就在自己的桌沿上刻了一个?早?字,来时时提醒自己,后来,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我凝视着那书桌上的“早”字,顿时浮想联翩。

我仿佛看到少年的鲁迅早早地背上书包来到书屋认真地朗读课文又仿佛看到他放学归来早早地打开作业本仔细地完成当天的作业鲁迅爷爷的这种早字精神真值得我学习
打这以后,我明白了旅游可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它能让我们在游玩中得到启发,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让我们大开眼界。

我心里藏下了一个愿望:将来一定要跑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1.挑选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打上“√”。

①“我最爱什么?——不瞒你说”这里的破折号表示:
A.意思的转折() B.声音的延续() C.表示底下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②“可是,我一到那儿,却像泄了气的皮球。

”这一句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夸张() C.拟人()
2.在文中用“~~~~”画出联想的句子。

3.给文中未加标点的部分加上标点。

4.归(原文来自: 小草范文网:小驴儿的理想阅读答案)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我家还缺啥
几个月前,爸爸不知怎么下的决心,买了一台电冰箱。

小小的渔村轰动了,大人、小孩都来看希罕。

有来看样式的,赞不绝口;有来听价钱的,看样子也想买一台;也有询问用法的。

爸爸乐呵呵地回答乡亲们这样那样的问题。

‖ 渔村离镇上足有七八里路,菜买多了要变质,买少了有时又没吃的。

有了电冰箱,妈妈再不用为买菜的事发愁了。

冰箱里装满了肉呀菜呀,还有爸爸爱喝的啤酒,弟弟喜欢喝的冷饮。

我和弟弟还自己动手做棒冰。

吃着自家的冰箱冷冻的棒冰,真是凉在嘴里,甜到心上了。


一天,查电表的阿姨来了,阿姨一报度数妈妈皱眉了:“电冰箱买得起,电费可付不起呀!”
吃饭的时候,我们一家四口议论开了。

妈妈的意思是把冰箱卖了,买台洗衣机。

爸爸说:“是得买,但不能卖掉电冰箱。

”弟弟说:“买台彩电,黑白电视看厌了。

”爸爸说:“过一阵子准买。

”我说:“买录音机。

等上了中学,我好去学英语。

”爸爸又点了点头。

妈妈说:“这也买,那也买,好像咱们家真的发财了!”爸爸说:“今年鱼塘搞承包,搞得好,到年底,一个男劳力的收入可能超过5000元。

这不是发财了吗?”几杯酒下肚,爸爸脸上泛着红光,越说越高兴。

大家议论的结果:电冰箱不卖了,别的一样一样买。

“过一两年,你们要的东西置齐了,你们想想,那时还缺啥呢?”爸爸问。

是呀,房子是新造的,自来水装了,电冰箱有了,家具是成套的。

等有了彩电、洗衣机、录音机,那时我家还缺啥呢?弟弟眨着眼睛看着我,我看着妈妈,不知说什么好。

爸爸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他说:“月红呀,你爷爷一个字不识,在旧社会吃了大半辈子的苦;你爸爸只念过小学,现在要学也赶不上了。

”爸爸用期望的目光注视着我:“你说,咱们家到底还缺啥呢?”
“缺少知识。

”我心里一动,脱口而出,“缺少一个养鱼专家!”
听了我的话,爸爸笑了,妈妈也笑了。


1.解释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有来看样式的,赞不绝口。

赞不绝口:
②“过一两年,你们要的东西置齐了……”
置:
2.按分好的三段写出每段大意。

3.写出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我的“小老师”
篇三:中考语文模拟卷(含答案)
泸县五中初20届毕业生综合试卷(二)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A.嘶.哑sī蝼.蚁lóu 干瘪.biē 断壁残垣.yuán B.纤.绳qiān绯.红fēi 虔.信qián吹毛求疵.cī C.深邃.suì 羼水chàn荣膺柱dǐ阴霾..yīng中流砥D.戏谑.ua.mái 骸骨hài鳞次栉.比z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荫庇休憩遍稽群藉折衷是非 B.嶙峋孱弱奄奄一息无精打彩C.臆测瞻望引颈受戮通霄达旦 D.涟漪窈窕海市蜃楼顶礼膜拜 3.下列加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有的人对川剧一知半解,却在川剧名家面前妄加评论,简直是贻笑大方。

B.初中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面临分别,恋恋不舍,大家期望能萍水相逢在高中校园里。

C.云南鲁甸地震时,绿色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人民解放军无愧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D.凭着健壮的体魄,你可以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着旺盛的精力,你可以开垦出一片神奇的土地;凭着巨大的潜力,你可以变得出类拔萃,令人刮目相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在中国举行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际,海外华人华侨纷纷举办活动,表达对死难同胞的纪念。

B.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