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老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布与危害
分布与危害
据报道,小地老虎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沿海、沿湖、沿河及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处,土壤湿润杂 草丛生的旱粮区和棉粮夹种地区发生最重,对其他旱作区和蔬菜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10]。小地老虎是多食性 害虫,寄主多,分布广,主要在各类农作物,如豆科、十字花科、茄科、百合科、葫芦科、菠菜、莴苣、茴香等多种 蔬菜以及花生、烟草、麻类、芦笋等106种作物的苗期为害 ,同时也是果园、花卉苗圃以及草坪的重要害虫之一。 全年中主要以春、秋 2季发生较严重。小地老虎低龄幼虫在植物的地上部为害,取食子叶、嫩叶,造成孔洞或缺刻 (图 1A)。中老龄幼虫白天躲在浅土穴中,晚上出洞取食植物近土面的嫩茎,使植株枯死,造成缺苗断垄(图1B),甚 至毁苗重播,直接影响生产。此外,幼虫还可钻蛀为害茄子、辣椒果实以及大白菜、甘蓝的叶球,并排出粪便,引起 产品腐烂,从而影响商品质量。
卵:馒头形,直径0.61mm,高0.5mm左右,表面有纵横相交的隆线,出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色,孵化前 顶部呈现黑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7-47mm,头宽3.0-3.5mm。黄褐色至黑褐色,体表粗糙,密布大小颗粒。头部后唇基 等边三角形,颅中沟很短,额区直达颅顶,顶呈单峰。腹部1-8节,背面各有4个毛片,后2个比前2个大一倍以上。 腹末臀板黄褐色,有两条深褐色纵纹。
其它亚种
其它亚种
茴香地老虎
小地老虎成虫体长16~23毫米,翅展42~45毫米,体翅暗褐色,前翅前缘及外横线至中横线呈黑褐色,其 中有肾形斑、环形斑及剑形斑,各斑均环以黑边。在肾形斑外,内横线里有1个明显的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在亚 缘线内侧有2个尖端向内的黑斑,3个楔形黑斑尖端相对,易于识别。后翅灰白色,腹部灰色。卵扁圆形,高 0.38~0.5毫米,宽0.58~0.61毫米,表面有纵横隆脊线。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色,孵化前呈褐色。幼虫末 龄幼虫体长37~50毫米,头宽3~3.5毫米。体色较深,由黄褐至暗褐色不等,体背面有暗褐色纵带,表皮粗糙, 布满大小不等的小颗粒。头部黄褐至暗褐色。腹部1~8节,背面各节均有4个毛片,呈梯形排列,后2个比前2个 大3倍左右,气门后方的毛片也较大,至少比气门大1倍多。臀板黄褐色,有2条较明显的暗褐色纵带。
地老虎
夜蛾科动物
01 形态特征
03 发生条件 05 其它亚种
目录
02 生活史和习性 04 分布与危害 06 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地老虎是昆虫名,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土蚕、切根虫等。是我国各类农作物苗期的重要地下害虫我国记 载的地老虎有170余种,已知为害农作物的大约有20种左右。其中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白边地老虎 和警纹地老虎等危害比较严重。
蛹:体长18-24mm,红褐色或暗红褐色。腹部第4-7节基部有2刻点,背面的大而色深,腹末具臀棘1对。
生活史和习性
生活史和习性
小地老虎成虫 (于洪春摄)地老虎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蛾子)4个阶段。此处以小地老虎为例:
全国各地发生世代各异,发生代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东北1-2代、广西南宁5-6代。该虫无滞育现象,在 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全年繁殖为害,无越冬现象;在长江流域以老熟幼虫和蛹在土壤中越冬,成虫在杂草丛、 草堆、石块下等场所越冬;在我国北纬33°以北不能越冬。
黄地老虎
成虫体长14~19毫米,翅展32~43毫米;前翅黄褐色,肾状纹的外方无黑色楔状纹。卵半球形,直径0.5毫 米,初产时乳白色,以后渐现淡红斑纹,孵化前变为黑色。老熟幼虫体长32~45毫米,淡黄褐色;腹部背面的4 个毛片大小相近。蛹体长16~19毫米,红褐色。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及甘肃乌鞘岭以西地区及黄河、淮河、海河 地区;也见于苏联、非洲、印度和日本等地。华北和江苏一带年发生3~4代,新疆2~3代,内蒙古2代。
成虫:是一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迁飞能力强,一次迁飞距离可达1000km以上;昼伏夜出,白天潜伏于土 缝中、杂草从中、屋檐下或者其他隐蔽处,夜间出来活动,进行取食、交尾和产卵,以晚间19-22时活动最盛; 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
幼虫:多数为6龄,少数为7-8龄;有假死性,受惊后缩成环形。1-2龄幼虫对光不敏感,昼夜活动取食;46龄表现出明显的负趋光性,晚上出来活动取食。
②集中灭卵。用稻草或麦秆扎成草把,下加竹竿,插于田间引诱成虫产卵,每隔 5 d换 1次,将草把集中烧毁 以灭卵。
③人工捕捉幼虫。在高龄幼虫盛发期,每天早晨认真巡视田间,找刚出现的萎蔫苗、枯心苗,拨开萎蔫苗周围 泥土,挖出小地老虎的大龄幼虫处死。另可采用新鲜泡桐叶、莴苣或烟叶,用水浸泡后,于幼虫盛发期的傍晚放置 于菜田内(约 750片叶/hm2),次日清晨翻开叶片,人工捕捉叶下小地老虎幼虫。也可采用鲜草或菜叶(400 ~ 450 kg/hm2),在菜田内撒成小堆诱集捕捉。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以小地老虎为例
地老虎(4张)成虫:体长16-23mm,翅展42-54mm。触角雌蛾丝状,双桎齿状,桎齿仅达触角之半,端半部则 为丝状。前翅黑褐色,亚基线、内横线、外横线及亚缘线均为双条曲线;在肾形斑外侧有一个明显的尖端向外的 楔形黑斑,在亚缘线上有2个尖端向内的黑褐色楔形斑,3斑尖端相对,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后翅淡灰白色,外援 及翅脉黑色。
各虫态历期: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89℃、10.98℃和11.2℃。在24℃条件下,卵4.25d, 幼虫21.1d,蛹14.43d,产卵前期3.9d。完成一代需要13.68d。Fra bibliotek发生条件
发生条件
小地老虎成虫产卵和幼虫生活最适宜的气温为 14 ~ 26℃,相对湿度为80%~ 90%,土壤含水量为15%~ 20%,当气温在27 ℃以上时发生量即开始下降,在30 ℃且湿度为100%时,1 ~ 3龄幼虫常大批死亡。如果当年 8 ~ 10月份降雨量在250mm以上,次年 3 ~ 4月份降雨在 150 mm以下,会使小地老虎大发生,而秋季雨少春季雨 多则不利于其发生。小地老虎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因此,凡是沿河、沿湖、水库边、灌溉地、地势低洼地及 地下水位高、耕作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块虫口密度大。春季田间凡有蜜源植物的地区发生亦重。凡是土质疏松、 团粒结构好、保水性强的壤土、粘壤土、沙壤土更适宜于发生,尤其是上年被水淹过的地方发生量大,为害更严 重。
谢谢观看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对小地老虎的防治应以第 1代的防治为重点,采取以预防为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 防治措施。
预测预报和调查方法防治小地老虎,关键是要在 3龄幼虫以前扑灭,此时的幼虫未能扩散为害,且抗药性较小。 为能有效地进防治,做好虫情测报和调查工作十分必要 。
物理防治
①减少虫源。根据小地老虎的发生特点,在各种农作物收获之后(或冬闲田),及时进行翻耕晒田,可大量杀死 土中的幼虫和蛹 ;同时,做好田间清洁卫生,清除田边杂草,可有效地减少成虫产卵寄主和幼虫食料,还可减少部分 卵和低龄幼虫;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水旱轮作,或结合苗期灌水,能有效控制该虫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