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教辅资料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闻两则
新知导学知识梳理要点透视
(一)查阅资料,走进课文
1.作家常识。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
2.作品常识。
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晚开始,6月2日结束。
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毛泽东亲自撰写的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3.名句抄写
有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
(二)查阅词典,注音释义
4.给加点字注音。
荻.港()高屋建瓴.()锐不可当.()
歼.灭()阻遏.()鄂豫皖
...()
5.词语解释。
高屋建瓴:
阻遏:
基础训练立足课堂夯实基础
(一)课文阅读
6.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荻.港(dí) 泄.气(xiâ)弃城逃窜.(chuàn)
B.阻遏.(â)殷.切(yīn)豫皖.苏区(wǎn)
C.溃.退(kùi)歼.灭(jiān)高屋建瓴.(líng)
D.要塞.(sài)绥.靖(suí)恶.霸分子(â)
7.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是:()
A.业已督战锐不可当
B.渡江企图减租减息
C. 封琐管辖回肠荡气
D. 阻隔消耗气势磅礴
8. 对下列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政府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泄气”使用了口语,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
)
B.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
..繁昌……(“突
..安庆、芜湖线,渡至
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渡至”仅表示“抵达”之意。
)C.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
..二十三日可渡完。
(“余部”军事术语,剩下的部队,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
)
D.战犯汤恩伯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
..作用。
(“丝毫”指作用极小或很少,勾画了汤恩伯捉襟见肘的狼狈相。
)
9. 文体知识填空。
(1)新闻就是及时快速、简要明了、真实准确地报道社会上最新发生的事件的实用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
其中是新闻的生命。
(2)新闻的六要素就是、、、事件发生的、、。
(3)新闻的结构通常包含、、、、五个部分。
10.选出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
A.看标题可以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
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
B.《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情况,还分析
了东西两路军所遇之敌毫无斗志的原因。
C.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的挽回。
D.《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二)中考写真
11.下列文字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欣赏,触摸,聆听,口味,你会发现;生活原本就是这样绚丽丰富,有一季的纯美,淡淡的馨香,一如风清,一如云烟!
①一抹月色虚幻与缥缈的神秘②一片花絮无奈与伤情的飘零③一夜春雨轻声
与细语的滴答④一朵雪花浪漫与晶莹的滑落
A.④③①②
B.②④③①
C.①④③②
D.②①④③
12.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4月24日,在韩国“岁月”号客轮失事8天以后,韩国安山市檀园高中各年级学生陆续恢复上课。
在岁月号遇难和生死不明的乘客中,绝大多数是这所中学高二的学生。
开学之后,整个这一年级的学生,将只有13人。
韩国媒体报道称,檀园高中高三学生们从4月25日开始恢复教科课程,每天前四课时正常上课,第5至6课时接受心理治疗。
高二学生和高一学生计划于4月28日恢复上课,但是,原本有多个班的高二年级,届时将仅有13人出现在课堂上,这13人因各种原因,未能乘“岁月”号赴济州旅行。
截至25日,他们的300余名同学,仅有70多人获救。
能力提升拓展思维探究实践
(三)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第12—14题。
(10分)
【材料1】我希望诸君至少要做一个人,至多也只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
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
诸君.要做一个80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做一个18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创造利益。
会创造利益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陶行知《学做一个人》
【材料2】最后,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不要依赖任何人。
不要因为有父母、知心的好友、有权势的亲戚可依靠,就自己松懈下来。
在这一切都在变动的世界上,一切都会很快过去的,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再去依赖谁呢?孩子们.对自己一定要有坚强的信念,因为在这世界上没有人可以陪伴你一生。
即使你有了人生伴侣.你也终究会有孤独的一天。
要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多充实自己,尽可能地养成自己的独立性。
你们知道吗?千万不能养成依靠别人的心理.上帝也只帮助那些自己肯帮助自己的人。
孩子们.记住你们的命运是由你们自己来掌握和主宰的,相信命运,只不过是弱者的托词罢了!
(美国)赵丽莲《临别赠言》
【材料3】在我看来,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掌握独立的意义。
荣辱的区别、君子小人的区别.归根到底也在于其人是否独立。
人的智力有限.向他人请教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人与人之间也有互助的义务;但是人的一生可能遇到千般万种的事情,只依赖他人,而缺乏独立思考.就等于自身似有而若无。
惟听他人之言以决定自身进退,这是无知之人的所作所为。
因此要完全掌握独立的意义,就必须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见闻。
你们在学校已学习多年,今后走向社会对不熟悉的事情向别人请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不可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借用他人的智慧是不行的。
我深信不疑的是。
你们是具备了独立要素的人。
(日本)福泽谕吉《告毕业生》
13.【材料2】中的“独立性”指的是“不要依赖任何人”,【材料1】中的“独立”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4分)
14.【材料2】提出“养成自己的独立性”要“尽可能地多充实自己”,【材料3】中阐释应该怎样充实自己的一句话是——。
(3分)
15.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说说三位教育家对我们的共同期望是什么。
(3分)
(四)现代文阅读
换暖(包利民)
①腊月的风如杀猪般在窗外嚎叫着,叫醒了炕上的老两口。
老李头蜷在暖暖的被窝里不想动,老李太太却一边穿衣服一边隔被踹了老李头一脚:“快点儿,车就要开过来了!”
②老李头嘟囔着:“去那么早干啥?也没人抢你的!”
③老李太太白了他一眼,说:“老人说过,多受点苦,后辈儿就多享点福,咱们多冻一会儿,孩子就能多暖和一会儿,说一百遍你也记不住!”
④两人收拾停当,各夹着一个旧丝袋,手里都拿着笤帚和搓子,老李头则多了一杆点着了的烟袋。
一推门,大雪就像扯碎了的棉花套子从天上掉下来。
两人呼着团团的白气,挟裹着一身的雪花向不远处的土路上走去。
⑤他们就站在路边,天已经放亮,浓密的雪花遮住了向远处看的目光。
老李头狠吸了一口烟,说:“我说出来早了吧?”
⑥“能冻死你?”老李太太说,“这么冷咋没把你的烟冻灭呢?”
⑦烟袋锅里的烟叶在风雪中固执地燃烧着。
这时,几声汽车喇叭声穿透呼啸的北风传了过来。
两人立刻后退了几步,引颈张望。
一辆大卡车从东边远远地开过来,像一团移动的影子。
车速慢了一些,可能是因为土路不平整,加之雪厚,车时快时慢地颠簸着从他们身边驶过。
⑧这是一辆装满了煤的军用卡车,随着颠簸,许多煤块纷纷滚落下来。
两人看着车跑远,就像融进大雪里没了影儿,才各自向着一个方向沿路去扫拾那些煤块儿。
两人其实并不老,也就五十左右的年纪,可是长年的农事操劳风吹日晒雨淋雪打的,使得看上去就像七老八十的样子。
⑨当天大亮起来,村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地传来,两人已经各自背着一丝袋的煤汇合在刚才的等车处。
老李头的烟袋像枪一样别在腰上,A老李太太脸上全是笑意:“今儿比往天都多,看来这场雪下得真好!”
⑩来时的脚印已经被雪填平,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自家的院子。
院子西侧有一个小小的仓房,老李头一脚把门踹开,把一袋煤哗啦一声倒进去,然后接过老伴儿的那一袋也倒了进去。
老李太太伸头往仓房里看了看,里面已经堆了不小的一堆煤,B于是脸上的笑就更灿烂了。
⑾从房后抱了一捆柴禾,老李头进屋后开始烧炕点炉子。
C老李太太兀自一脸的笑,问:“你说,再捡上半个多月的煤,等儿子放假回来,够不够烧一个月的炉子?”
⑿老李头低哼一声:“就你能惯着他!从小就在这屋里长这么大,也没冻坏,就你咸吃萝卜淡操心!”
⒀老李太太却说:“那不一样,儿子上大学,住的是楼房,屋里热乎着呢!这都习惯了,冷不丁回家,肯定受不了!再说儿子这是第一年去上学,放假回来,咱们家咋地也得整热热乎乎的!你这死老头子是不是没长心?咱们也就起早出去那么一会儿,又冻不死,让儿子好好在家过个年能怎么的?”
⒁老李头低下头,偷偷地笑了一下,继续烟熏火燎地往灶坑里塞柴禾。
不一会儿,炉子也点着了,炕也暖了,两人盘腿坐在炕上吃早饭,屋里渐渐地暖和起来。
⒂外面依然是风吹雪舞。
就在刚才的那条路上,在很远处,在军用卡车里,两个年轻的小战士正在闲聊。
旁边坐着的问开车的:“怎么每次经过这个屯子你的车开得都不那么稳当了?”
⒃开车的战士说:“那是我故意的。
你没看到天天都有两个老人站在路边等着吗?他们就是想捡些咱们车上掉的煤,我开得不稳当,就能多颠下一些煤去!我想起了自己的爸妈,他们也在农村,很不容易啊!咱们掉那点煤不算什么,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天的暖和,用那点煤换来两个老人的暖和,我觉得挺好!”
两个人沉默下来,心里却都充盈着一股暖意,便忽然觉得,用那一点煤换来这种心里的温暖,真好!
(摘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4期)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记叙的两件事?
(1)
(2)
17.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换暖”含义。
18.请从修辞和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19.第⑨、⑩、⑾各有一处写老李太太脸上的笑,请根据上下文分析这三个笑容所包含的人
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20.第⒂段战友问开车的战士“怎么每次经过这个屯子你的车开得都不那么稳当了?”开车
的战士回答自己是故意的。
其实在前文已有句子作了暗示,请找出并写在下列横线处。
(五)迁移写作
写作提示:请你运用老师教给你的关于新闻写作的方法,写一篇题为《开学第一天》的新闻。
2.芦花荡
新知导学知识梳理要点透视
(一)查阅资料,走进课文
1.作家常识。
孙犁(1912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
现当代、,被誉为“”的创始人。
“荷花淀派”也叫“白洋淀派”。
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等。
2.作品常识。
这是一篇诗情画意扣人心弦的小说。
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老英雄,帮助部队运送资源和护送同志,用自己的本事同敌人进行英勇无畏的抗争。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还表现在他的过于上。
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3.名句抄写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二)查阅词典,注音释义
4.给加点字注音。
提.防()飒.飒()荷花淀.()转弯抹.角()
5.词语解释。
(1)央告:
(2)转弯抹角:
基础训练立足课堂夯实基础
(一)课文阅读
6.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淀(diàn)船舱(cuāng)疟子(yào)
B.梢(shāo)撒网(shǎ)泅水(qiú)
C.和谐(xiã)楷书(kǎi)摧垮(kuā)
D.吆喝(yāo)寒噤(jìn)仄歪(zâ)
7.下列各组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
B.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蒿。
C.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报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
D.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谜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8.依据文意填词,依次填写恰当的一组是()
老头子过于和。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撒网那股的心情着船,
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A.自信自傲闲散撑盘算
B.自信自尊悠闲划盘算
C.自信自尊悠闲撑编算
D.自信自傲闲散撑编算
9.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
(3)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
10.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
(2)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
(3)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
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4)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
11.对课文整体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还表现在他
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B.读了这篇小说,可以感受到,在解放战争时期,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
英雄的中国
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C.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都很有特色。
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
隽永。
D.《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绝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
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二)中考写真
12.根据下列一则短信息的情境,给空格处选填最恰当的语句是()
欣赏朋友,是一种境界;善待朋友,;关心朋友,是一种品质;理解朋友,是一种涵养;帮助朋友,是一处快乐;学习朋友,;团结朋友,是一种能力;想念朋友,;祝福朋友,是真心真意,朋友,愿你幸福。
A.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习惯是一种胸怀
B.是一种胸怀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智慧
C.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习惯
D.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习惯是一种胸怀
13.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不超过12个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
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活,题型新。
比如
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
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
”除笔试外,考生还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能力提升拓展思维探究实践
(二)综合性学习
最近,上海市统计局在本市16周岁及以上常住市民中展开了一次关于时间够不够用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4.从左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有(多选题)( )
A、半数以上的市民认为时间够用。
B、大部分市民认为时间不够用。
C、超过四成的市民认为时间不够用。
D、极少数市民认为时间不够用。
15.根据调查统计,最受市民认同的有关时间的名言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补充填写句子)
16.如何解决“时间不够用”的问题呢?请你提出两条合理而有效的建议,用简洁的语言写在下面,注意两条建议不能交叉重复。
(1)
(2)
(四)现代文阅读
尘世小暖(顾晓蕊)
①她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佝偻着腰,脸上的皱纹刻画出岁月的年轮。
我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每天衣着光鲜地坐在办公室里,重复着冗繁单调的工作。
我们来自不同的天地,只因偶然的机缘,让彼此的生命从此有了交集。
②多年前的一天,我端着茶杯急步去茶水间,把迎面而来的人撞了个趔趄。
她是位年长的清洁工,俯身扫地,额头上渗满细密的汗珠。
我正要开口道歉,她反而先问道:“姑娘,撞到你了吗?”我笑着摆手说:“我走得太慌了。
”
③不久后的一天,我倚窗而立,见她在楼下打扫落叶。
她挥舞着大扫把一下一下地扫着,金黄的落叶映衬着她瘦弱的身影,显得执著而清寂,让我莫名地想起远在家乡的母亲。
我整理出一摞旧报纸,然后喊她上楼,说:“这些报纸堆在地上挺碍事,你搬走吧,还可以换些零花钱。
”她感激得连声道谢。
那以后,我经常把一些旧报纸送给她。
④时间久了,渐渐地知道了她的一些事情。
她的爱人曾是公司的职工,因病去世,这对一个原本清贫的家来说是雪上加霜。
公司为了照顾他们母子,同意让在乡下务农的她到厂里
做清洁工兼看自行车棚,两间值班室成了她的居所。
一晃十余年过去,她的儿子到建筑工地打工,且已娶妻生子。
这时,90多岁的老母亲却又瘫痪在床。
为了多挣些钱给老母亲看病,也为了减轻儿子的负担,原本应安享晚年的她仍在辛苦劳作。
然而,说起这些时老人却是一脸的平静,她说:“在我小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在的生活很好,很知足了。
”
⑤有一天临时加班,直忙到暮色四合,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厂门口时,见她站在风里眺望。
看见我后,她赶紧迎上来说:“我今天从老家回来,给你背了半袋面,等了半天终天等到你了。
”她又说:“你对我那么好,我都不知道给你点啥好,这是自家磨的玉米面,烧稀饭可香了。
”
⑥那一刹那,仿佛有千万朵荷花在眼前盛开,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感动。
她没读过几年书,“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她说不上来,但她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并把它当做一种感恩。
这让我感到羞赧,我给予她的是舍弃的“旧物”,而她还报给我的是汗水凝成的“礼物”。
我抱着那半袋面离去,如同怀抱着一颗沉甸甸的心。
⑦此后她不时从老家为我带来新鲜的蔬菜或甜脆的瓜果,为了不拂她的好意,我笑着接了过来,之后再用别的方式,悄悄地还之以礼。
有时她在清扫地面,看到我走过,会停下手里的活,朝着我温和地笑笑。
如果看我不是太忙,还会上前搭几句话。
闲聊中,她得知我爱好写作,话语里更多了几分敬重。
⑧一天,她在路上等我,递上一卷透着香气的烙馍。
我谢过她正要离去,老人关切地说:“姑娘,写文章很费脑子的,你看上去瘦了,记得多吃点饭啊!”我点点头,认真地说:“好,我记得了。
”就在我转身的那一刻,只觉得心绪如同起伏的波涛,万千奔涌。
在这座城市里,除了老公和孩子以外,我没有别的亲人。
她称呼我姑娘,留意到我的胖瘦,我知道她是真的心疼我。
⑨那天下班路过车棚,看见老人坐在大树下,怀里抱着孙女,一边拍一边轻轻地哼唱。
阳光透过树隙散落一地斑斓,我缓缓地从她面前走过,两人相视一笑。
恍然间,觉得有点像黑白老电影里面的场景,我多么希望时光停留在这温馨的一刻。
(有改动)
17.第②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描写,其作用是。
18.第⑧段划线句“只觉心绪如同起伏的波涛”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其表达效果是
19.文中我和老人之间相识交往的具体事件有:
(1)我和老人在茶水间相撞
(2)
(3)
(4)
20.对本文主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表达对老人的愧疚之情。
B、歌颂人与人之间真诚付出的美好
C、提醒我们要关心弱势群体。
D、赞美勤劳善良乐观感恩的品质。
(五)迁移写作
写作提示:请补写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3 蜡烛
新知导学知识梳理要点透视
(一)查阅资料,走进课文
1.作家常识。
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他的诗歌《等着我吧……》和文章《蜡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2.作品常识。
《蜡烛》讲述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像母亲一样埋葬一位红军战士,并把自己珍藏45年的点在战士的坟头的故事,歌颂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名句抄写
奉承是一枚依靠我们的虚荣才得以流通的伪币。
(拉罗什福科)
(二)查阅词典,注音释义
4.给加点的字注音。
瓦砾.( ) 地窖.() 颤.巍巍()
5.解释词语。
(1)精疲力竭:
(2)永垂不朽:
基础训练立足课堂夯实基础
(一)课文阅读
6.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地窖.( jiào) 瓦砾.(lì) 迫.击炮(pî)
B.削.去(xiāo)闪烁.(shuî) 孤零零
..(líng)
C.屏.障( píng) 拂.晓(fú) 一模.一样(mï)
D.鞠.躬(jū) 腋.窝(yâ) 颤.巍巍(zhàn)
7.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被这一振,耳朵也聋了。
B.她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缰硬了的手臂弯过来。
C.她已经经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D.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8.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1)方场上散布
..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2)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
慢地爬.出了地窖。
9.请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抬,举)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严肃)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踉踉跄跄.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10.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有误的一项是()
A.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描写) B.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描写)
C.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烧,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抒情、议论)
D.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抒情、议论)
1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
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 )
(2)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神情来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