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五四制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单元测试(卷一)(含答案)01302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部编版五四制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单元测试(卷一)试卷
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0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0分)
2.(10分)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________,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万籁此都寂,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________,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7)陆游《卜算子·咏梅》中赞美梅花即使化成泥土也不忘向人间播撒芳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40分)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为什么“神曲”能洗脑?
①从“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到“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再到“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有些“神曲”的旋律就像病毒一样侵袭你的耳朵,整天回旋在你的脑子里,甚至还会从嘴里不由自主地哼出来,科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作“耳虫”。

根据国际音乐理解与认知大会的数据,91%的人每星期都会至少有一次的“耳虫上脑”经历,其中四分之一的人每天都会,每次时间一般会持续八秒钟。

②科学家对这种现象也感觉十分迷惑,但研究起来难度却很大,因为没有办法能确定一个人在什么时候会被“神曲洗脑”。

纽约大学心理学及神经科学教授大卫·珀佩尔表示,所谓耳虫发作有很多诱因:记忆、特殊环境、甚至是偶然的环境刺激。

他认为可能是某个地点、或者是能激发人某种强烈情感的情形让人突然想起某首歌。

③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环境并不是第一重要的刺激因素。

伊丽莎白·玛格丽丝是美国阿肯色大学音乐感知实验室负责人。

她认为,“耳虫现象”可能和音乐如何影响人脑的运动皮质层有关。

当人听音乐的时候,人脑的这个区域活动增强,尽管人可能还坐在那儿不动,脑海里已经“动”了起来。

④反复听一首歌也会“孕育”耳虫。

整体来看,只有10%的听歌时间听的是新歌。

当一首歌听了四到五遍以上,一般人都能对曲调熟悉起来,能感知到一个音符之后是什么音符。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詹姆斯·克莱瑞斯研究音乐对记忆的影响。

他认为,乐曲的结构是决定“洗脑指数”的关键因素,不可否认的是那些简单、重复甚至多少带一些“不和谐”色彩的曲调更容易被大众熟知,也就是人们平时说的“上口”。

⑤瑞士卢塞恩大学应用科学与艺术系的研究人员曾分析了50多首流行歌曲,被不同人提到三次以上的曲调被认定为“耳虫”。

结果发现,“耳虫”曲调中的音符节拍通常较长、音程较小,即有这两个
特点的乐曲难度低、唱起来更容易。

⑥研究人员还发现,人在疲惫、压力大或是愣神儿的时候容易脑子里唱歌,平日比较神经质、有轻度强迫症的人更容易“耳虫”上脑,持续时间也更长。

通常情况下,这些人头脑中某些思绪处理的重复性更高,“耳虫”就是大脑在唱歌,强迫症的人反复唱一句歌就不难理解了。

⑦如果已经厌烦一首歌,它还总是自己跳出来怎么办?卢塞恩大学的威廉姆森表示,最好的办法是做一些需要使用语言或说话的事情,比如做个填字游戏或是和朋友聊聊天。

第二个方法听起来很没有创意,就是反复听整首“耳虫”歌,因为“耳虫”只是片段化的音乐,听整首乐曲会减轻“耳虫”效应,使其自行走向“消亡”。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辛辛那提大学的詹姆斯·克莱瑞斯认为,乐曲的结构是决定“洗脑指数”的关键因素。

B.伊丽莎白·玛格丽丝认为,“耳虫现象”和音乐如何影响人脑的运动皮质层有关。

C.“耳虫”曲调中的音符节拍通常较长、音程较小,有这两个特点的乐曲唱起来更容易。

D.人在疲惫、压力大或是愣神儿的时候容易脑子里唱歌。

(2)请解释一下什么是“耳虫”。

(3)请你根据上文有关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位网友称自己最近经常被“神曲”《卡路里》困扰,耳朵边经常回响“燃烧我的卡路里”的歌词,不自觉就跟着哼唱,后来他上网查找资料,才知道这就是“耳虫”困扰。

这导致他无法集中注意力,感觉大脑的“处理器”和“内存”被这些歌曲占用了太多太多,因而很沮丧。

怎样帮助这位深受“耳虫”困扰的网友呢?请结合文章内容给他提相关的建议。

4.
忆读书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膺!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
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作者认为读书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好处?
(2)“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你知道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指的是哪四本书吗?
5. 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________
6. 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
(加拿大)普林格尔
①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

但近年的考
古发现,早在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

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
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

②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
以为人的标志。

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③世纪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


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
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

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
万年至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

这些用具和工具
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
魔法。

”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④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
巨大差异。

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
维度。

⑤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

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
,与黑猩猩相仿;万年前的直立人约;而万年前的现代人为.在这样的
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
个突触。

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
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

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
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

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平空间增大约
,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

“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
综复杂的交流。


⑦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会通过以往的某
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

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
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
间的联接。

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帮助
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

“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
够的”,“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


⑧大约在万年前左右,我们祖先的思维就已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
境将其点燃。

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旁,一只雌猩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
一端插入松软的土中,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

当蚁群爬满细枝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
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

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
会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

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
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

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
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

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
轮效应”。

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

伦敦动物行为学家刘易斯•迪
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有创造力而黑猩猩却没有:拥有认知能力,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举
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

⑨不止如此,伦敦大学进化遗传学家马克•托马斯,从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
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大群体内,越是
经常与他人接触的人,越有可能学到新发明。

伦敦大学考古学家考沃德研究年考古发现,认为
由于大约万年前南非由人口密度增长而带来了技术复兴,并得出结论“像病毒一样,文化创新需要
特定的社会环境加以推动”。

这是创造力产生更为重要的原因。

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四、 综合读写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0分 )
42020907.7107.2450cm 3160930cm 3101330cm 31.651.5×101450%1010420127.1
7. (10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渴”的“全民阅读”漫画大赛作品,请描述画面内容,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五、名著阅读(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30分)
8. 《昆虫记》中,作者以人性的眼光去描写虫类,将昆虫的世界描绘得如人的世界。

请你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特点。

9. 名著导读。

(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在捕获食物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樵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剪”下精确的圆叶片来……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_写的《昆虫记》,被誉为“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2年部编版五四制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单元测试(卷一)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0分)
1.
【答案】
C
【考点】
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C中“倾巢而出”是贬义词,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对。

二、填空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0分)
2.
【答案】
(1)天涯若比邻
(2)气蒸云梦泽
(3)但余钟磬音。

(4)黄发垂髫
(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浮云游子意
(7)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卜算子·咏梅(陆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送友人(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桃花源记(陶渊明)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此题要注意“涯”“蒸”“磬”“贱”等字词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40分)
3.
【答案】
B
(2)“耳虫”是指有些“神曲”的旋律整天回旋在人的脑子里,甚至还会从嘴里不由自主地哼唱出来的现象。

(3)可以和朋友聊天,还可以做个填字游戏,也可以反复听导致“耳虫”的整首歌曲。

【考点】
说明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说明文)
理解说明文中词语含义或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对应文章第③段,“她认为,‘耳虫现象’可能和音乐如何影响人脑的运动皮质层有关”表达的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绝对性。

(2)根据第①段“有些‘神曲’的旋律就像病毒一样侵袭你的耳朵,整天回旋在你的脑子里,甚至还会从嘴里不由自主地哼出来,科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作‘耳虫’”可以概括出“耳虫”的定义。

(3)根据最后一段可知,要想解除“耳虫”的困扰,“最好的办法是做一些需要使用语言或说话的事情,比如做个填字游戏或是和朋友聊聊天。

第二个方法听起来很没有创意,就是反复听整首‘耳虫’歌”。

4.
【答案】
(1)作者认为读书是其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作者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2)表达了作者很想知道下面的情节那种急切、期盼、不舍的心情。

(3)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分别为《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考点】
散文阅读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文学常识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解析】
【解答】
(1)根据文章第六段“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可得出答案。

(2)联系前文可知,“我”被舅父讲的《三国演义》所深深吸引,但是舅父每次讲半个小时就干公事去了,“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体现了“我”很想知道下面的情节那种急切、期盼、不舍。

(3)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巨著。

5.
【答案】
摹状貌
【考点】
苏州园林(叶圣陶)
说明方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拿状貌就是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6.
【答案】
示例:
示例一:如第⑤段说明人类脑量的变化时,运用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更大的脑,令人信服。

示例二:如第⑥段说明人类大脑主要分区在经历重新改组时,以现代人和黑猩猩为例,进行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现代人进化的生理特点。

【考点】
说明方法
说明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
仔细阅读文章,我们发现第⑤段中“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与黑猩猩相仿;万年前的直立人约;而万年前的现代人为”,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更大的脑,令人信服,第⑥段中“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将现代人和黑猩猩进行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现代人进化的生理特点。

四、 综合读写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0分 )
7.
【答案】
示例一:书籍里盛满了聪明的泉水,人们如饥似渴地汲取书中的水分,希望能变得聪明睿智。

示例二:书是聪明泉,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汲取养分。

【考点】
450cm 3160930cm 3101330cm 3
综合读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读写的能力。

【解答】
首先要结合题目读懂漫画,然后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漫画的内容,注意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这是一幅题为“渴”的“全民阅读”漫画大赛作品,叙述内容时要重点关注画面中的“聪明泉”和人物。

五、名著阅读(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30分)
8.
【答案】
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
【考点】
蝉(法布尔)
《昆虫记》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这道题考查对名著写作特点的理解。

《昆虫记》一书,除了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以外,作者利用自身的学识,通过生动的描写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认识体系搬到了笔下的昆虫世界里。

比如在“圆网蛛——它们的财产”这一章里,法布尔写了这种圆网蛛之间的争斗。

有时候一只圆网蛛会跑到另一只圆网蛛的领地,把这只同类吃了,然后再占据原本不属于它的这块领地。

这和人类通过战争掠夺土地,并且把资源、财产占为己有一样。

9.
【答案】
法布尔 ,昆虫的史诗
【考点】
《昆虫记》
作家作品
观点评价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作者,姓名、国籍、主要作品、成就等。

作品内容包括: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结合“蝉、蟋蟀、螳螂、樵叶峰”可知,这段文字出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又
被译为《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10.
【答案】
(1)法布尔
B
(3)示例一: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昆虫的外形特主点、习性和特殊本领,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诗意。

示例二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行文活泼,趣味盎然,就像动物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示例三:作者并不是客观记录昆虫的活动,而是用饱含感情的文字描写昆虫们的生活,赞美它们的各种本领和可爱可敬,富有感
染力。

示例四:《昆虫记》被称为“昆虫的史诗”,因为它用诗一样优美的语言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场景。

【考点】
《海底两万里》
《红星照耀中国》
蝉(法布尔)
《昆虫记》
《朝花夕拾》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

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

文中的“我”就是法布尔。

(2)根据下文中“特别在松软的土壤中更是百试百中”一句中的“百试百中”可以推测出这里的“爽”是失误的意思。

故选B.
(3)此书是为昆虫谱写的生命乐章,也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

它将作者对昆虫的细心观察、潜心研究和人生体会熔于一炉,不仅使人们在阅读时获取相关的科学知识,而且睿智的思想哲理跃然纸上,在作者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书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读者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