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概述)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与免疫有关的出血性疾病,故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

其特点是循环血中血小板减少,骨髓中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出现多部位多脏器的自发性出血,大部分患者查到增多的血小板抗体或补体C3。

本病有急性型、慢性型与反复型三种类型,在小儿中以急性型多见,约占80%,大多能在半年内痊愈.约有10%-20%转为慢性型及反复发作型。

慢性型大约需要3年时间才能恢复.发病年龄以2—8岁最为常见,9岁以后很少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每年以春季的发病率为最高,约占全年的三分之一左右,其预后较成人为好。

主要死亡原因是颅内出血。

可在疾病早期4周内出现。

此外,感染和外伤引起的大出血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由于本病的主要症状是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瘀斑,常伴有鼻衄、齿衄等,故属于中医学中的血证范畴,与虚劳、肌衄、葡萄疫、鼻衄等病证相近.
中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总有效率约8l。

7%,其特点是见效较慢,但副作用远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细胞毒类药物为小。

起效时往往先出现自觉症状改善,自发性出血现象好转,继而血小板计数逐渐上升,疗效较为巩固,反复较少。

疗程一般需要2个月到半年,难治病例需长期调治。

如遇大出血危重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病因病理)
一、病因
1。

外感因素外感风热燥火疫毒等不正之气,内扰营血,灼伤血络,使血液渗出于血脉之外,留著于肌肤之间而出现紫癜。

2.内伤因素由于饮食、疲倦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虚损,尤以脾肾虚损为要,使气不摄血,脾不统血,精血不足,阴虚火旺,阴阳失
衡。

阳络伤则血外溢而见肌衄、鼻衄、齿衄;阴络伤则血内溢而见便血、尿血。

二、病理.
1.风热伤络外感四时不正之气,尤以风热邪毒入侵,酿成热毒,郁于皮肤,血络受损,血液外溢而形成紫癜。

2.血热妄行不论外感之热毒或内生之郁热,均可使血脉受到火热薰灼,热迫血行,血从肌肤腠理溢出脉外,少则成点,多则成片,瘀积于肌肤之间而成紫癜。

3。

气不摄血脏腑内伤,脾气亏虚,正气不足,不能统血摄血,血液散漫,外溢肌肤形成紫癜。

若久病不愈,反复出血,血出既多,气亦随血而损,以致气血两虚。

气虚则不能摄血,脾虚则不能统血,血失统摄,溢于肌肤而成紫癜。

4.虚火灼络反复大量出血之后,阴血耗损,肾阴不足,精血匮乏,虚火内生;或久服温热之剂,脏腑阴阳乖张,阴不能抑阳,均可导致虚火灼络、血脉受损而成紫癜。

5.脾肾阳虚病情迁延,气随血损,阳气日耗,虚寒之象显露,精血难以化生,血脉失去温煦,血液溢于络外。

现代研究认为本病的前驱病多为病毒、细菌感染。

由于免疫因素的作用,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寿命缩短,血小板数量减少,质也发生变化;加上巨核细胞发育障碍和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从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986年10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小儿血液病专题座谈会上,拟订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标准如下。

1.诊断依据
(1)皮肤粘膜出血,多为出血点、瘀斑、鼻衄等。

(2)血小板<loO×10。

/L。

(3)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幼稚型及(或)成熟未释放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加.严重或长期出血可表现失血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

(4)排除其它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

有条件的单位可做:血小板抗体(PA IgG,M、A)、免疫复合物检查、血小板寿命及血小板转换率。

对出血程度重于血小板减低程度者,可做血小板功能检查。

2。

临床分型
急性型:病程≤6个月。

慢性型:病程2>6个月。

反复型:疾病恢复正常(出血消失,血小板>100×10,/工.),停药2个月后复发者.
3。

病情分度
轻度:血小板>50×10。

/I.,一般无出血,仅外伤后易发生出血或于手术后出血过多。

中度:血小板≤50×109/I.而>25×10’/L,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或外伤处瘀斑、血肿和伤口出血延长,但无广泛出血。

重度(具备下列一项即可):
(1)血小板<25×10。

/L而>10×10。

儿,皮肤粘膜广泛出血点,瘀斑或多发血肿。

(2)消化道、泌尿道或生殖道暴发出血,或发生血肿压迫症状.
(3)视网膜或咽后壁出血。

(4)外伤处出血不止,经一般治疗无效。

极重度(具备下列一项即可):
(1)血小板(10×109/L或几乎查不到,皮肤粘膜广泛出血、血肿及出血不止。

(2)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包括颅内出血)。

二、鉴别诊断
1.过敏性紫癜皮肤紫癜多见于四肢,尤以下肢伸侧面多见,呈对称分布,形态多为点状出血,高出皮肤,伴荨麻疹样反应,常兼见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尿血.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收缩均属正常。

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见于急性感染(如败血症、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伤寒、麻疹、上呼吸道炎、粟粒型肺结核、疟疾等)。

因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而致血小板减少,出现紫癜.
3.脾功能亢进脾脏明显肿大,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血小板形成正常。

4.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均可导致血小板减少,但各有血象和骨髓象特点。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辨别虚实一般急性型多邪毒伤络,血热妄行之实证;慢性型多气阴两虚,血失生化统摄之虚证。

实证者发病较急,病程常少于6个月,1—3周前常有外感病史,紫癜色紫红暗瘀,出血部位以上半身为主,常伴有鼻衄、齿衄,口腔及舌上出血,出血量较多,贫血较轻,常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虚证发病缓慢,病程常超过6个月,一般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紫癜颜色淡红;分布以下肢为主,一般不出现口腔及舌粘膜血泡,出血量较少,贫血较重,常不发热,或有低热;舌淡红或舌尖红,苔薄或花剥,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数或弱。

2。

辨轻重一般急性型较轻,慢性型较重;先见风热表证后有紫癜者较轻,未见风热表证而反复发作者较重;出血量少者轻,出血量大者重.
3。

辨标本急性者以邪毒为本,脏腑为标,邪毒廓清,脏腑可安;慢性者以脏腑为本,血瘀为标,脏腑气血安宁,瘀祛方能生新。

二、治疗原则
l。

止血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虽是治标之策,然也是稳定病情必不可少的一步。

为达到止血的目的,实热者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虚损者宜补气摄血,滋阴凉血。

2.增加血小板数量与延长血小板寿命是治疗之根本。

急性型重在廓清邪毒,使血络安宁,慢性型又需补益脾肾,使血有所生,髓有所化,精血旺盛,方可使血小板的数量增加,质量提高。

3.活血化瘀是治疗过程中的圆机活法。

血液一旦离经即成瘀血。

瘀热互结,又势必加重出血。

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出血不止,故活血化瘀也不可偏颇。

由于化瘀较易伤正,故不宜太过。

实验证明,活血化瘀药物有抗变态反应及抑制抗体形成的作用,通过调整免疫功能及抗炎等作用,进而消除外源性的致病因素,并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阻断疾病的发展。

临床观察也证实活血化瘀药物能使ITP患者血小板增多,降低血小板抗体(PAIgG),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故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加三七、丹参、丹皮、紫草、赤芍、川芎、鸡血藤、云南白药等活血而不伤正的药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三、分证论治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风热伤络
证候表现多见于婴幼儿,每在春季发病,,先有寒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红,全身酸痛,食欲不振等病史,后见针尖大小的皮内或皮下瘀点,或大片瘀斑,分布不均,以四肢较多,常伴有鼻衄、齿衄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多见于急性期或慢性型急性发作,先有风热表证,后见皮肤紫癜,或表证与紫癜并见。


治法主方祛风清热,凉血安络。

银翘散加减。

方药运用常用药: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荆芥、板蓝根、紫草、蝉蜕、茜草、生地、丹皮等。

若咳嗽咽红者可加杏仁、黄芩;鼻衄者可加白茅根、仙鹤草、藕节炭、血余炭;大便出血者可加苦参、地榆炭,槐花炭等;出血较重者可加阿胶珠、参三七粉(吞)等。

本证若邪毒不能廓清则血分始终不得安宁,故务必先疏风解毒为要,勿视其方药平淡轻清而等闲视之。

往往随着风热邪毒的疏解,血小板计数上升。

若再次感冒后又出现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时,应加重银花、连翘的用量,并伍以羊蹄根等,以加强疏风清热解毒凉血之功
效。

2。

血热妄行
证候表现起病较急,出血倾向较重,除出现皮肤瘀斑、斑色深紫外,多伴有鼻衄、齿衄、咽红等,甚则可见壮热面赤、烦躁口渴、咽干喜冷饮、大便于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或有瘀斑、苔黄燥、脉弦数或滑数.
辨证要点本证多见于急性型,其证里热著,出血多,也可兼见表热或阳明里热证。

治法主方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清瘟败毒饮加减。

方药运用常用药:生石膏(先煎)、知母、水牛角(先煎)、生地、玄参、丹皮、赤芍、黄连、栀子、黄芩、紫草等。

若风热未尽可加连翘、竹叶、桔梗;鼻衄量多不止者可加白茅根、茜草根炭;血尿者加小蓟、仙鹤草;便秘者加制大黄;大便出血者加地榆炭;烦躁不宁者加青黛、钩藤;若热陷心营,邪陷心包而见神昏谵语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神犀丹..
本证热势充斥,邪毒炽盛,故宜苦寒直折里热,同时注意宣透与通下,使邪热分解,势孤而平。

症状缓解后为避免反复,应根据气阴耗损程度,适当加入益气养阴药,如黄芪、鳖甲、地骨皮等,并撤去或减轻苦寒药的使用。

3.气不摄血
证候表现紫癜反复出现,斑色较淡,面色萎黄或苍白少华,神疲乏力,纳少肌瘦,头晕心悸,唇舌淡红,舌苔薄白,脉象细弱。

辨证要点本证多见于慢性型,病程较长,因反复发作而现虚象。

治法主方补气摄血,滋养化源.归脾汤加减。

方药运用常用药:生晒参、黄芪、白术、熟地、白芍、当归、阿胶、景天三七等。

肾虚精血亏损可加萸肉、女贞子、枸杞子、桑椹子、鹿角胶、菟丝子、肉苁蓉等;若阳虚寒凝,肢冷便溏者加附子、肉桂、炮姜炭;血热者可加生地、丹皮,黄芩,血瘀气滞者加土大黄、红花、桃仁、丹参、蒲黄。

若因大量出血而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逆等阳虚欲脱之象时,应宗“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
固”,急服独参汤(以别直参、野山参为佳)益气固脱,病情较缓者也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本证多见于慢性型,因病程迁延,病情反复,气血耗损日久,脏腑内伤,睥胃之气受损,不仅令血生化不足,且摄血统血之功能削弱,治疗应以补益脾胃为主,可适加黄精、山药、莲肉等健睥益气之味。

纳呆厌食者加山楂、麦芽、陈皮、鸡内金等。

若伴有白细胞下降者,可用黄芪建中汤加仙灵脾、补骨脂;若伴贫血者,宜加重黄芪、当归用量。

4。

虚火灼络
证候表现皮肤紫斑时发时止,病程较长,兼有鼻衄,齿衄,低热,盗汗,心烦不宁,手足心热,口燥咽干,两颧潮红,舌红少津。

脉细软。

辨证要点本证多见于慢性型。

因营血暗耗,日久渐成阴虚火旺诸证。

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多见此等证候。

治法主方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大补元煎合茜根散加减。

方药运用常用药:生地、丹皮、玄参、知母、龟版、女贞子、旱莲草、茜草、侧柏炭、阿胶(烊化)、甘草等、若阴虚明显者可加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盗汗明显者加生牡蛎、红枣;鼻衄齿衄者加焦栀子、白茅根、乌梅等;兼有腰膝酸软者加二至丸。

本证常见于慢性型。

因反复出血而阴血耗损,虚火内炽,灼伤血络,血溢脉外,若系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者,亦可用三甲复脉汤加减,或用左归丸加减。

症情日久不愈,阴损及阳,,治宜阴中生阳,可酌用枸杞子、肉苁蓉、仙灵脾、巴戟天等温肾助阳.若睡眠不安者可选用五味子、珍珠母、石菖蒲敛阴安神。

由于本证病程日久,起效较慢,需长期守方治疗,以利于巩固疗效、防止反复。

若长期服药有困难者,可改汤为丸。

部分患儿因长期服用大剂量激素后,呈阴虚火旺之势,也可用知柏地黄汤滋阴降火,以抑制激素的副作用。

5.脾肾阳虚
证候表现皮肤紫癜色暗,以下肢为多,可伴有齿衄、鼻衄,兼见形寒肢冷,面色少华或苍白,头晕气短,精神困倦,纳少便溏等,舌
质淡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沉或细弱。

辨证要点本证常见于慢性型,病情反复,出血不已,或素体脾肾阳虚,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升后又降,或无效而停药,日久脾肾阳虚诸证日渐显露,气血虚衰,生化乏源,迁延不已。

治法主方温补脾肾,益血生髓。

右归丸加减。

方药运用常用药:生地黄、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萸肉、菟丝子、鹿角胶(烊化)、龟版胶(烊化)、补骨脂、当归、墨旱莲等。

气虚者加黄芪、玉竹、白术;阳虚者加巴戟天、肉苁蓉、鹿茸等,血瘀者稍佐参三七、丹皮.赤芍;脾虚纳呆者酌加山楂、茯苓、砂仁等。

本证常配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若激素治疗已经取效,按疗程准备减量或停用时.为防止病情反复,可在激素递减过程中应用此方药治疗,温阳药物可随激素递减而逐渐增加,以稳定病情,巩固疗效。

当病情稳定时,亦可用《景岳全书》全鹿丸口服缓调之。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贞芪扶正冲剂适用于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气不摄血证。

2.知柏地黄丸适用于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虚火灼络证。

也可用于激素治疗中出现阴虚火旺证候。

二、单方验方
1.水牛角粉(片) 水牛角粉每次l-2g,1日2次,或水牛角片每次lO~30g,煎'30分钟后代茶;连服2—3个月。

用于血热妄行证。

2.甘草红枣汤炙甘草30g,红枣20g。

煎汤代茶食枣。

用于气不摄血证。

若服用过程中出现浮肿、血压增高时,甘草宜减量或停服。

3.羊蹄根9—15g,水煎服,每日3次。

用于各种出血证.
4。

丹皮12g,鳖甲25-30g,生地15~3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8剂。

用于虚火灼络证。


三、食疗方药
1.鲜牛骨髓1根,不加油盐,炖汤喝,连服l一2个月,/g于脾肾两虚证。

2.羊骨粥生羊胫骨1—2根,敲碎,加水适量,煮1小时,去渣后加糯米适量,红枣10—20枚,煮稀粥,1日2"---3次分服。

用于脾肾两虚证。

四、西医疗法
1.肾上腺皮质激素急性型中度以上有明显症状者,应早期使用激素治疗,常用泼尼松,剂量每日l~2mg/kg bw。

出血严重者,可增加至每日3mg/kg bw,分3次口服。

危重出血者也可短期内用氢化可的松,剂量每日lO~20mg/kg bw,分2—3次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症状缓解后可改泼尼松口服。

当血小板回升到接近正常水平时,即可逐渐减量,疗程不超过4周。

慢性型如有出血症状,血小板低于500×10。

/L,可用泼尼松每日1~2mg/kg bw,连用3—4周,出血减轻后减量,每周减少约1/4,最后减至每日0.25mg/kg bw,隔日1次,维持2个月,如血小板保持在接近正常水平时,即可停药。

2.输全血或血小板出血严重导致明显贫血者可输新鲜血,急性大量出血时为紧急止血,可输浓缩血小板,通常剂量为每次1U。

3.脾切除激素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脾切除,手术年龄最好控制在5岁以后进行。

4。

免疫抑制疗法主要用于对皮质激素及脾切除治疗无效的慢性型难治病例。

常选用硫唑嘌呤,剂量每日2-2.5mg/kg bw,分2次口服;或用环磷酰胺,剂量为每日2—3mg/kg bw,分2次口服。

一般需治疗1-2个月后血小板才开始上升,平均疗程约10个月。

如用药3个月无效则应停药。

5.其它疗法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剂量为每日0.4g/kg bw,共用5天,血小板可在2--5天内上升,部分病例可获持续缓解.(预防护理)
一、预防
1.平时注意适当户外活动及一定的体育锻炼,注意调养身体,增强体质。

2。

预防感冒、肺炎、腹泻、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传染性
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等病的发生。

若已患本病,病程中尤应注意避免罹患上述疾病,以免加重病情。

二、护理
1。

急性期出血量多的小儿应尽量卧床休息,避免外伤。

2.忌用对血小板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如阿斯匹林等。

3。

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出血的量、色与部位,若出现头痛眩晕者乃颅内出血之先兆,应及时报告及做好抢救工作。

4.饮食易于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虚证宜食血肉有情之品,血热妄行者宜食清凉食品,如藕汁、茅根汁等,忌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文献选录)
《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


《景岳全书.杂证谟。

血证》:“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动血之由,惟火惟气耳。

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

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

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
《幼科金针》:“葡萄疫乃不正之气使然,小儿稍有寒热,忽生青紫斑点,大小不一,但有点而无头,色紫若葡萄,发于头面者点小,身上者点大。

此表证相干,直中胃腑,邪毒传攻,必致牙宣,十有八九,久能虚人。


《血证论。

阴阳水火气血论》:“血虚则肝失所藏,木旺而愈动火,心失所养,火旺而益伤血,是血病即火病矣。

治法宜大补其血,归地是也。

然血由火生,补血而不清火,则火终亢而不能生血,故滋血必用清火诸药。

四物汤所以用白芍,天王补心丹所以用二冬,归脾汤所以用枣仁,仲景炙甘草汤所以用二冬、阿胶,皆是清水之法.至于六黄汤、四生丸则又以大泻火热为主,是火化太过,反失其化,抑之即以培之,清火即是补血。

又有火化不及,而血不能生者,仲景炙甘草汤所以有桂枝,以宣心火,人参养荣汤所以用远志、肉桂,以补心火,皆是补火生血之法。

其有血寒血痹者,则用桂枝、细辛、艾叶、干姜等。

禀受火气之药,以温达之,则知治火即是治血,血与火原一
家。

知此乃可与言调血矣。


.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1993年以前,因为没有适当的ITP动物模型,少量药效学实验往往用马利兰、X线照射或环磷酰胺等方法造成骨髓抑制动物模型进行研究,但这类动物模型与I丁P发病机理不尽一致,不能用来研究中药治疗17P疗效机制。

杨宇飞等1994年报道用免疫法建立I了P动物模型,并应用于中药治疗ITP的药效学实验。

此外,检测人体免疫学指标,如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自身抗体GPⅡb、Ⅲa、Ⅰ b,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淋巴细胞
亚群、甲皱微循环、骨髓巨核细胞电镜观察及骨髓巨核细胞体外培养等,均可作为客观指标进行疗效评价。

C1)
二、临床研究
时毓民等报道用益气补肾活血法治疗儿童ITP 41例。

结果治愈率及恢复率达73.3%,总有效率达97。

6%,基本方为生地、当归、赤芍、茜草各9g,补骨脂、炙黄芪、菟丝子各12g,鸡血藤30g,大枣15g,生大黄6—9g(后下),对32例进行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32例应用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其中20例同时应用肾上腺素诱导。

此外,对52例正常儿童进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其中39例同时应用肾上腺素诱导作为正常对照组。

采用比浊法测定,使用PPP自动平衡血小板聚集仪。

嘱患儿早餐禁食脂肪类食物,于清晨采血2.7ml,置于3.8%枸橼酸钠为抗凝剂的试管中,在室温下离心,先以36G离心2分钟,取出上清液为富血小板血浆,以后将余血再用1300G离心10分钟,分离出贫血小板血浆作为对照,再将富血小板血浆中血小板调至150×10。

/L。

于两种血浆中分别加入ADP 最终浓度1MM,或肾上腺最终浓度5弘M,观察结果用1和5分钟血小板聚集率表示。

结果说明治疗前患儿血小板聚集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降低,治疗后已达到正常。

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2,史亦谦等报道用辨证分型治疗血小板减少120例,分为邪热内扰、阴虚火旺、气血亏虚、脾肾阳虚和瘀阻血络5个证型。

其中邪热内扰
型治疗宜重用水牛角片、连翘,用量达30--~45g;阴虚火旺型初起即服中药疗效较为理想,若长期或大量应用激素后再服中药则见效较慢,治疗时可选用百合地黄汤合生脉散益气生津;气血亏虚和脾肾阳虚证,治疗上除辨证用药外,常可选用沙氏鹿茸草、槐米、薏仁、制僵蚕、赤豆、红枣;瘀血阻络型重用益气活血宁络之品。

临床中观察到血小板虽升高不显,但紫癜、衄血等出血倾向显著消失,其它症状也明显改善。

因此认为中药除有提高血小板作用外,尚有改善其它凝血机制和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C3,曹风娥等报道用中药治疗小儿慢性ITP 14例,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为治则。

基本处方为;黄芪20g,太子参、党参各15g,熟地、当归、枸杞子、女贞子各12g,肉苁蓉、巴戟天、仙灵脾各10g,茜草、白芍、生白术、山萸肉各9g,阿胶3g(烊化)。

出血严重时茜草可用至20g,加银花炭、大黄炭、地榆炭适量;伴继发感染出现低热、盗汗者重用黄芪、白芍、阿胶,并可加用连翘、丹皮、旱莲草滋阴养血、凉血止血之品,酌减温阳诸品之量。

除1例正在应用泼尼松仍按原方案服用外(6周后撤完),其余均用中药治疗。

8例在出现疗效,病情相对稳定后,按上述基本方为主制成水丸,继续巩固治疗,疗程1.5—21个月,平均5.9个月。

治疗结果,按1986年全国小儿血液病专题座谈会标准,治愈8例,恢复1例,好转5例,治愈恢复率为64。

3%。

对治愈8例中的6例进行随访,停药1年以上均未见复发。

在临床中体会到慢性ITP整个病程中以虚为其主要病机特点。

除表现为症情日久不愈、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反复出现及衄血、齿龈出血等以外,还多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色淡、精神萎顿、神疲乏力、腰酸足软、畏寒神怯或稍动则气短、心悸等肾精亏虚、肾阳不足、气血双损之证候,故用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补益肾精,肉苁蓉、仙灵脾、巴戟天等温肾助阳;黄芪、党参、白术补气养血;白芍、阿胶滋阴养血止血,当归补血调血;茜草、连翘消瘀止血。

全方以补虚为主,兼以止血,即使在缓解期也较适合。

崔淑珍等报道用活血化瘀法治疗17P,其中56例以活血化瘀中药为主配合西药治疗,44例单纯西药治疗。

具体方法是:对照组用泼尼松每日1—2mg/kg bw,分3次口服。

观察组以活血化瘀法拟方:川芎5g,丹参、赤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