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

2.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

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

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前两句的句意分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使人联想到孤独难眠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联想到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久久地望月苦思: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诗人表达心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借景抒情,二是直抒胸臆。

该诗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借景抒情,“地白”“栖鸦”“冷露”烘托出诗人一种凄凉的心境,结合后两句的苦思: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可见诗人心境的凄凉。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根据题意,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托物言志、以动写静、借景抒情、侧面烘托、忽然宕开、对比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是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二是抒发情感含蓄,委婉,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2.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展开想象,描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
【答案】
1.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面四周,生长茂盛的青草,一只只白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

2.愉快(或高兴、愉悦等)“人意好”(或“好”“意好”)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画面: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欢跃的群莺在不停的鸣叫;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心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全诗内容,抓住词语“人意好”来分析表达诗人的心情即可;注意要抓住“愉快的心情”来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其二①
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①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

②恰似,正如。

③得,唐人口语,语助词。

(1)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2)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示例:“欺”是欺侮的意思,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春风欺侮主人,一夜之间吹折了主人手种的数枝鲜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不满(怨春、恼春)或对时局的不满。

(2)示例:安史之乱,时局动乱,诗人背井离乡,流落西南,借埋怨春风,委婉地抒发了身世飘零的伤感,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动乱时局的不满。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的意思是“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春风的怨恨。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

“自经丧乱少睡眠”的意思是“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命运坎坷的感慨。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早年漫游途中所作,被喻为咏泰山的绝唱,“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

B.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最后两句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C.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意境开阔高远,气势雄伟浑朴,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杜甫诗作的艺术风格。

D.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诗人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洋溢着年轻人蓬勃的朝气。

2.本诗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请说说这两个字妙在何处。

【答案】
1.B
2.示例:“钟”是聚焦的意思,“割”是分的意思,“钟”字写出了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割”写出了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从侧面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

【解析】
1.B.有误。

诗歌的第一、二句式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第三、四句式近望,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第五、六句是细望,写诗人为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而着迷,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是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

2.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

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

“钟”字是聚集之意,这里的意思是“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字是分割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侧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赏析“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色彩描写的作用。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燕脂”、“夜紫”既烘托了战地的悲壮场面,又暗示了战事的惨烈。

(或:暗示战事的惨烈,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句写友军支援做铺垫。

意对即可)
2.表现了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决心。

【解析】
1.此题考查了诗歌的色彩美,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为了追求奇,本诗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

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作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加以赏析。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一定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黄金台”是用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
1.C
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
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考查诗句中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

“兴”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
它的殉葬品。

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7.古诗鉴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思乡之情。

(意对即可)(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

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解析】
【详解】
(1)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往往会在诗歌的最后一句体现出来。

《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诗歌的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中流露出来,从这句可以看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做此类题目,不仅需要掌握诗句的翻译,还要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让所描绘的画面更加生动饱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在做题时,可以结合翻译,加入一些形容词,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8.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词中的“八百里”“斫”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两首词的结尾在写法上各有不同,请任选一首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八百里:酒食;斫:砍。

(2)甲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
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

“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

八百里:酒食。

“斫去桂婆娑”意思是“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

斫:砍。

(2)考查对诗歌的分析与理解。

甲诗,结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直抒胸臆,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乙诗,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结合词的上片,说说这首“壮词”是如何描写“壮景”的?
2.“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示例一:回忆梦中情景时,调动多种感官,构成形与声的军营画面;示例二:引用“八百里”的典故,写出官兵分食的豪壮情景;示例三:“沙场秋点兵”,在特定的自然环境里,写出主帅的威力,组成壮美雄豪的景象。

2.对军营的生活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作者年迈无法实现理想,充满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意思为“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如: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分析:“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

“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说: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

也就是说,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

这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

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表达了作者年迈无法实现理想,充满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冰塞川”“雪满山”比喻自己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高昂乐观的思想感情。

D.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2.请结合诗句,分析前四句是如何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的。

【答案】
1.A
2.第一二句写出朋友用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盛宴为李白饯行,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但三四句急转而下,写出李白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扔筷不能食,拔出宝剑心里茫然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乐景写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选项,BCD三项正确。

A项错误。

前两句朋友为诗人设盛宴款待,可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

所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是错误的。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得基础上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的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

这是盛景,乐景。

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这是哀情。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既然题为《望岳》,为何不开门见山写“望”之所见,而以设问开篇?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明了诗人什么决心?
【答案】
1.写出了作者乍望(远望)泰山时,其巍峨壮丽,令诗人惊喜,不知如何形容,也表现出一种迫不及待的仰慕之情。

2.只有不畏艰难的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或:“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可以)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技巧的理解。

首句“岱宗夫如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同时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所见的泰山的壮美景色,从而产生了登岳的想法,用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理解作答。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B.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宁静、欢悦的气象。

C.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2.后人研究发现,宋诗往往具有特有的理趣。

请结合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说此联蕴含了什么哲理。

【答案】
1.D
2.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解析】
1.D项说法有误,全诗不都是写实的,如最后一联。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句含义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词,整体上把握诗词内容主旨,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诗词,找到要把握内容鉴赏情感的部分,仔细阅读,根据句子表达的内容,联系自己生活学习领悟其蕴含的哲理。

本句意思是:走过了重重的山峦,曲折的河水,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花红柳绿的小山村。

这就情况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中面对重重艰难险阻,只要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这一联的上半联诗人描述了山水曲折萦绕的迷路感觉,下半联写诗人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

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13.诗歌赏析。

(甲)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南乡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1)简析两诗中写景的作用。

(2)两诗一写秋景,一写春景,都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但诗歌表达的感情却不样,请简要分析两诗表达的情感。

【答案】(1)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两诗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野望》抒发了向伯夷、叔齐两位隐士看齐的惆怅、孤寂的情怀;《南乡子》抒发了诗人遥居异乡的思乡之愁。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识记诗词写景的作用。

诗词一般写景的作用是:点名时令:既营造了氛围,也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有时也间接抒发了诗人的特定情感。

本题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写景时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野望》中:傍晚时分,诗人望着山野景色,看到打猎的人各自随意而归,不禁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心情抑郁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的“采薇”之句。

这里诗人借伯夷、叔齐不愿为周臣的典故,流露出几分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的心情以及避世退隐的欲望。

《南乡子》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①
独怜②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晩来急,野渡③无人舟自横。

注:①韦应物:中唐前期诗人,先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他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但是无能为力。

②独怜:唯独喜欢。

③野渡:郊野的渡口。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春潮带雨晚来急”中的“急”字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3.这首诗情景交融,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象,并揣摩这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第一句从视觉角度,第二句从听觉角度,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意境。

2.春水上涨,水流迅疾。

3.注意要将“横”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并将景物的意境与人物的心境联系。

示例一:在郊野的渡口,看不见人迹,只有一条小船孤零零地横斜在水边,潮水不断拍打它的这沿,它无助地晃动着。

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对现实无力而茫然的心情。

示例二:在夜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经没有人渡船,只有一条小船悠闲自得地飘荡在水面,任意东西。

可以看出作者摆脱了世俗纷扰,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描写角度的理解。

诗句“独怜幽草涧边生”是从视觉角度来描写的,“上有黄鹂深树鸣”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的。

通过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勾勒出了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宁静的意境。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诗句“春潮带雨晩来急”中的“急”字,传神地写出了春潮携着春雨的情形,突出了春水上涨,水流迅疾的景象。

3.试题分析:(1)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

本题作答要抓住“野渡”“舟”两个意象来设置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勾勒小船在水中任意漂浮的景象。

(2)诗人用“野渡无人舟自横”写出了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含着作者的一种思想——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即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感伤的情怀。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了世俗纷扰,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军城早秋
严武(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