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中图版(2019)高二上地理同步练习(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高中高二上地理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
考试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 (选择题)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0 小题 ,每题 4 分 ,共计40分 )
1. 假设黄赤交角变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变大度
B.北寒带变大度
C.北温带变大度
D.南寒带缩小度
2. 极昼现象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的时期是( )
A.春分日到夏至日
B.夏至日到秋分日
C.秋分日到冬至日
D.冬至日到春分日
3.
学生小理到野外考察,对一条河流的某一河段画了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河流该河段( )
A.自北向南流
B.自南向北流
C.弧形自西向东流
D.弧形自东向西流
(2)河流一侧大量沉积物的形成,可能是因为( )
26'25∘2244
A.该侧水流速度慢
B.该侧地转偏向力大
C.该侧为凹岸
D.该侧河床陡
4. 读北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小面小题。
(1)甲地的时间为()
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
(2)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景部分为7月7日,甲地的时间为()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3)北京为()
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
D.7日20时
5. 图1和图2分别为北半球两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值出现的频次图(实线和黑点代表实际存在),完成下列小题。
(1)当太阳直射19°N 时,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值的年内出现频次分别为( )
A.4次和2次
B.3次和2次
C.3次和1次
D.4次和1次
(2)图1中正午太阳高度为86°34′(即86.5°)出现的日期可能为( )
A.4月22日
B.5月22日
C.8月10日
D.9月22日
6. 当地时间某日14时,一架飞机从东京国际机场(东9区)起飞,大约3小时后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时的北京时间约为( )
A.14时
B.15时
C.16时
D.17时
7. 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锋(塔)夕照”的同时,也领略“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水面风来”的情境.(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完成
题.
若该旅行团在时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并欣赏到“雷峰夕照”,那么这时期( )
A.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
B.长江三角洲油菜花盛开
C.松嫩平原稻谷飘香
D.山东半岛瑞雪迎春
8. 昼夜形成的原因是( )
A.地球的自转
30(1)∼(3)(3)1840
B.地球的公转
C.黄赤交角的存在
D.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9. 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回答下列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5°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2)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若黄赤交角变为0°,不可能出现的是()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
C.无大气环流出现
D.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
10. 下图为上海(121°E)某日日出日落及预报时间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与该日最接近的下列节气是()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图示时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南半球,向南移
B.北半球,向南移
C.南半球,向北移
D.北半球,向北移
(3)该日后的一个月内,玉林市的昼夜变化是()
A.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B.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
C.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
D.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卷II(非选择题)
二、解答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60分)
1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示意某日地球光照状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非阴影部分表示昼半球。
(1)说出该日北半球的节气及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2)分析比较图中甲、乙、丙三地的昼长。
(3)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计算该日丙地太阳能热水器吸热面板的坡度角α应当调节的大小。
12. 下图为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虚线分别表示回归线和极圈,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C、D四点中,自转线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序是___________。
(2)南、北半球看,图示为_____半球;此时,太阳直射在A、B、C、D四点中的______点,D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时。
(3)这一天,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A、B、C、D四点中,白昼最长的是________点,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
13. 读“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_。
(2)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纬线名称和纬度:
②名称:________,纬度:________。
(3)图中字母表示的范围有阳光直射的是________,有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_。
(4)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
14. 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A点是________时,A、B、C、D四点中白昼最短的是________。
(2)B点的日出时间约为________时,昼长为________小时。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4)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
(5)导致南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6)地球表面的物体沿A点向H点方向作水平运动,将向________(填“偏东”或“偏西”)偏转。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中高二上地理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0 小题 ,每题 4 分 ,共计40分 )
1.
【答案】
B
【考点】
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图示
【解析】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必定向高纬度移动,北回归线北移,南回归线南移,地球上能被太阳直射的范围扩大,被太阳直射的范围扩大当然热带范围就必然扩大.极圈的纬度数与回归线的纬度数的和为,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向高纬度移动,北回归线北移,南回归线南移.那么北极圈必将南移,南极圈必将北移,所以,寒带的范围也必然扩大.热带和寒带都变大,则温带变小.
【解答】
解:、黄赤交角增大,热带增大,故不符合题意;
、黄赤交角增大,寒带范围也增大,故正确;
、黄赤交角增大,北温带缩小,故不符合题意;
、黄赤交角增大,寒带范围也增大,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2.
【答案】
A
【考点】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其地理意义,需要结合到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解答】
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北移到北回归线,极昼现象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
90∘A 2∘4∘B 2∘2∘C 2∘4∘D 2∘2∘B
故选A。
3.
【答案】
D
A
【考点】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解析】
(1)材料中所述情况默认为我国某学生,图示区域按北半球考虑。
图中河流有两个断面,东侧断面根据沉积物判断。
(2)学生小理到野外考察,对一条河流的某一河段画了地形剖面示意图,河流一侧大量沉积物的形成,可能是因为该侧水流速度慢、地转偏向力小、河床缓。
【解答】
(1)左侧沉积,说明右侧侵蚀,水流应向里流。
西侧断面河岸左侧坡度较陡,说明被侵蚀强,右侧平缓,说明侵蚀弱。
根据地转偏向力判断,水流从里向外流。
东西两断面为同一河流,所以河段水流方向是弧形自东向西流。
故选D。
(2)河流一侧大量沉积物的形成,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可能是因为该侧水流速度慢,故A符合题意;
河流一侧大量沉积物的形成,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该侧地转偏向力小,故B不符合题意;
河流一侧大量沉积物的形成,由图中信息无法判断该侧是凹岸,故C不符合题意;
河流一侧大量沉积物的形成,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该侧河床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答案】
B
C
B
【考点】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时差
【解析】
(1)此小题是关于地方时的计算,难度相对较大,由题意知,中心点为北极点,故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白天与黑夜的分界线为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故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各地昼夜等长,日出(晨线)为6点,日落(昏线)为18点,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判断出
晨线和昏线。
下半部分的昼夜分界线为从黑夜转到白天的,为晨线,为6点。
甲点位于晨线所在经线以东,相差45度经度差,根
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得出甲地方时为6+45°/15°=9点。
B正确,
ACD错误,
故选B。
(2)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则阴影与非阴影的分界线为日界线: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和180经线。
根据日界线
两侧日期变化规律:随着地球自转,过0时线进入第二天,过180度经线,日期减1天,可知哪条是0时线,哪条是180度经线。
由题意知,左下分界线为0时线。
根据甲点位于0时线所在经线以东,相差45度经度差,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得出甲地方时
为0+45°/15°=3点。
C正确,
ABD错误,
故选C.
(3)由题意知,左下分界线为0时线。
右上为180度经线。
故0时线所在的经度就为0度经线。
北京所在东经120度经线上,时刻比0度
经线早,比0度经线早了8个小时,故北京时间为8点,过0时线进入第二天,故日期为7日。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5.
【答案】
A
B
【考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解答】
(1)图1表示该地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说明其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由该地最小太阳高度为46°34′(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可算出其纬度为20°N。
图2表示该地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说明其纬度为23°26′N。
当太阳直射19°N时,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89°和和85°34′。
对照两图可以看出,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值的年内出现频次分别为4次和2次。
故选A。
(2)当图1中正午太阳高度为86°34′(即86.5°)时。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太阳直射16.5°N,此时应该在春分后或秋分前两个月,故B正确。
故选B。
6.
【答案】
C
【考点】
时差
【解析】
先将起飞时间转化为北京时间,利用东加西减法则,计算出起飞时间为北京时间13时,再加上飞行时间3小时,得出到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北京时间约为16时。
【解答】
飞机从东九区14时(即北京时间13时)起飞,再加上飞行时间3小时,则到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北京时间约为16时。
故选C 。
7.
【答案】
A
【考点】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形成
【解析】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昼长大于小时;我国将、、三个月划为春季;、、三个月划为夏季;、、 三个月划为秋季,、、三个月划为冬季.题设中在时分左右欣赏到“雷峰夕照”,此时正日落,此日昼长(日落时刻)小时分钟,昼长夜短,杭州的夏至日昼长介于小时分到小时分,因此此时杭州是夏季.
【解答】
解:.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月上旬,正值夏初,故正确;
.长江三角洲油菜花盛开,月份,初春时节,故不符合题意;
.松嫩平原稻谷飘香,月份,秋季,故不符合题意; .山东半岛瑞雪迎春,冬季,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8.
【答案】
D
【考点】
昼夜更替
【解析】
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123456789101112121840=−12×2=132013131451A 6B 3C 9D A
天,为昼半球;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为夜半球
【解答】
解:
.由于地球自转使昼夜不断地交替,故不符合题意;
.地球的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使昼夜长短发生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地球的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使昼夜长短发生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为昼半球;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为夜半球,这是昼夜产生的原因,故正确.
故选:.
9.
【答案】
D C
【考点】
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图示
【解析】
(1)主要考查了黄赤交角的相关知识,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
(2)主要考查了黄赤交角的相关知识,若黄赤交角变为0°,太阳永远直射赤道,由此判断地理现象的正确性。
【解答】
(1)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故不符合题意;
B.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故不符合题意;
C.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故不符合题意;
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故符合题意。
故选D 。
(2)若黄赤交角变为0°,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赤道地区热,两极地区冷,仍然会形成有规律的大气环流。
故选C 。
10.
【答案】
C A C
【考点】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
A B C D D
(1)本题考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2)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解答】
(1)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计算得出,今日昼长11时50分,明日昼长11时48分。
昼长时间接近12时且逐渐变短,该日最接近秋分。
故选C。
(2)今日昼长11时50分,明日昼长11时48分,可以得出,此时时间已经过秋分,但还未到冬至。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逐渐向南移动。
故选A。
(3)该日后的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逐渐向南移动。
玉林市位于北半球,所以昼短夜长,且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故选C。
二、解答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60分)
11.
【答案】
(1)夏至日;23.5°(或23°26')N,180°。
(2)该日南、北极圈之间越往北昼越长,三地由南到北排序为乙、甲、丙,昼长由短到长。
(3)因为H=90°-23.5°,α=90°-H,所以α=23.5°(或23°26′)
【考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图的判读。
(2)本题主要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本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解答】
(1)读图时可将图逆时针旋转90°,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此时南半球极圈以内皆为夜晚,推测为北半球夏至日;图中夜半球的平分线为0°经线,故昼半球的平分线为180°经线,即太阳直射点为(23°26'N,180°)或(23.5°N,180°)。
(2)此时南极圈范围内都为极夜,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越往北白昼越长,越往南白昼越短,即丙地昼长>甲地>乙地。
(3)由光照图可知,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丙地在赤道上,从而可计算出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要使吸热面板获取的能量最多,需使太阳光线与吸热面板垂直,从而计算出吸热面板与水平面夹角的大小。
12.
【答案】
(1)B<A<C<D
(2)北,C,12
(3)夏至,B,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考点】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形成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时差
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自转线速度。
(2)本题主要考查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地方时。
(3)本题主要考查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答】
(1)A、B、C、D四点中,自转线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序是B<A<C<D。
(2)南、北半球看,图示为北半球;此时,太阳直射在A、B、C、D四点中的C点,D点的地方时是12时。
(3)这一天,北半球的节气是夏至,A、B、C、D四点中,白昼最长的是B点,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3.
【答案】
(1)北寒带
,北温带,热带
(2)南极圈,66°34′S
(3)C,A
(4)从低纬地区(赤道)向高纬地区(两极)减少
【考点】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形成
【解析】
(1)五带的划分是根据有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极夜现象来划分的。
(2)主要考查了纬线名称和纬度。
(3)主要考查了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4)主要考查了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解答】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名称A为北寒带、B为北温带、C为热带。
(2)②虚线为南极圈,对应的纬度为66°34′S。
(3)太阳直射的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对应的是C;有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是极圈和极点之间,对应的是A。
(4)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由低纬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
14.
【答案】
(1)
(2)
(3)
(4)
(5)
(6)
【考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更替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