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行业研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糖药行业研究
前言
一、降糖药介绍
1、降糖药定义
2、糖尿病介绍和分类
二、降糖药分类与作用原理(优缺点)
1、双胍类
2、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
3、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4、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
5、肠促胰岛素类(GLP-1受体激动剂、DPP-IV抑制剂)
6、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三、市场分析预测
1、糖尿病发展人数分析
2、降糖药整体市场分析
3、中国降糖药市场药品分析
4、市场占有率前5药品分析
5、降糖药著名企业分析
6、降糖药创新研发趋势
四、自身产品对比分析
1、产品介绍
2、产品定位及技术革新
3、市场竞争分析
4、产品优势及劣势分析
前言
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之一。

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在近10年翻了近两倍。

2010年,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患者总数已超过9000万,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同时,糖尿病前期的糖耐量受损人群达到了1亿4千8百万人,患病率为15.5%。

糖尿病是一个巨大且不断加重的全球问题,糖尿病给社会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在所有的国家,处在社会低层的人反而更容易患糖尿病并承受相对更重的负担。

糖尿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健康问题,解决糖尿病的问题需要社会多个方面具体的政策和行动。

2013年,国内糖尿病治疗药物市场总量为176亿元。

由于生活方式改变与收入水平的上升,以及糖尿病发病率的提高,孕育了巨大的潜在市场。

国内新医改的推动,必将提高居民诊断、治疗糖尿病的意识,从而带动相关药物的使用与升级。

这将直接带来市场扩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提出了胰岛素治疗理念的更新,指南明确指出,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同时指南建议: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物(OHA)联合治疗的基础上仍未达标者,即可开始加入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一般经过最大剂量口服降糖药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仍>7.0%时,就应该开始启动胰岛素治疗。

可见,指南在胰岛素的使用方面展现出了更加积极的姿态。

同时2009年版医保目录中包括了所有的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这一举措将有利于切实降低糖局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将更进一步带动胰岛素产品的使用。

从而孕育了巨大的商机。

但胰岛素是生化药,技术水平很高,重组人胰岛素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难度大,关键是如何扬长避短,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胰岛素非注射给药制剂市场早已是国际各大制药公司以及国内本土企业觊觎的一块的大蛋糕,在这方面的竞争已经白热化。

无论国际上还是国内都已有几个产品正在开发中。

要在该市场立有一立足之地,关键是要在技术上扬长避短,在营销上有自己的特点,创出自己的品牌。

一、降糖药介绍
1、降糖药定义
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降低人体血糖含量的药,其主要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通俗来说,一般将降糖药分为中药和西药。

中药降糖药基本处于一个辅助地位,其在治疗糖尿病的疗效上并不明显,但是往往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和提高身体水平上起到意向不到的好处;而西药往往更加侧重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对于降低血糖有很好的效果,但副作用相对比较明显。

所以一般来讲,对于降糖药的使用,则是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相结合治疗。

2、糖尿病介绍和分类
2.1介绍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其主要病因主要集中在遗传和环境上,在现代社会中的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都是环境因素引发的,多见于饮食肥胖者。

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多见于I型糖尿病)、疲乏无力、肥胖(多见于II型糖尿病)。

通常的检测指标主要集中在异常血糖检测上。

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

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

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尿病所带来的并发症主要表现在全身微循环的障碍,可以发生在心脏血管、脑血管、眼的视网膜、四肢周边血管及肾脏,也可引起神经病变: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长期的高血糖环境会损伤视网膜血管的内皮,引起一系列的眼底病变,如微血管瘤、硬性渗出、棉絮斑、新生血管、玻璃体增殖甚至视网膜脱离。

一般糖尿病出现十年以上的病人开始出现眼底病变,但如果血糖控制差,或者是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则可能更早出现眼底病变,故糖尿病患者需
要定期到眼科检查眼底。

2、糖尿病肾病:可分成五个阶段,最终可能引致肾衰竭。

3、糖尿病足:初期只是脚部伤口难于愈合,若处理不当可引致截肢。

2.2糖尿病分类
I型糖尿病
I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

它的主要特征是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从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

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病因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在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

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I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

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

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I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

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4、其他因素
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病症
此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此为第一特点。

除了儿童之外,实际上I 型糖尿病也可能发生在一生中各个年龄段,特别是更年期。

I型糖尿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发病一般比较急骤,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症状十分明显,有的患者首发即有酮症酸中毒。

I型糖尿病的第三个特点是最终将无一例外地使用胰岛素治疗,所以I型糖尿病原来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治疗
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目标是保证患者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即尽可能避免严重的低血糖发生)和稳定控制代谢水平(即积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年龄较大的患者也可加用二甲双胍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

胰岛素类似物与传统的胰岛素相比具有药代动力学上的优势。

无论采用何种胰岛素治疗方案,患者都应该首先接受特殊的宣教,并学会定期自行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促使血糖达标。

II型糖尿病
II型糖尿病,旧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

特征为高血糖,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相对缺乏引起。

I型糖尿病与其为之不同的是,I型糖尿病患者身体因为胰脏里的胰岛细胞已经损坏,所以完全丧失了生产胰岛素的功能。

II型糖尿病的典型病征为多尿症、多饮症以及多食症。

II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者中的90%左右,其余10%主要为I型糖尿病与妊娠期糖尿病。

因遗传因素而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中,一般认为引发I 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肥胖症。

II型糖尿病的早期是通过增加运动以及改变饮
食习惯来控制病况的。

如果这些办法无法把血糖降低至适当水平,可能要用到二甲双胍或胰岛素之类的药物。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一般需要定期检查血糖水平。

病因
1、遗传因素
与I型糖尿病一样,II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

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确定,有些尚处于研究阶段。

2、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II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3、年龄因素
大多数II型糖尿病于30岁以后发病。

在半数新诊断的II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时年龄为55岁以上。

4、种族因素
与白种人及亚洲人比较,II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发生。

5、生活方式
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II型糖尿病的发生。

病症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多尿症、多饮症、多食症以及体重减轻。

诊断时其他常见的症状包括:视力模糊、皮肤瘙痒、周围神经病变、反复阴道炎、疲劳等病史。

然而,很多人在最初数年间不会出现病征,一般在常规体检中才被诊断出来。

患有II型糖尿病的人或会罕见地出现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一种高血糖伴有意识水平下降及低血压的病况。

治疗
适当的饮食和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更大的运动量可产生更好的结果。

有氧运动可使HbA1c下降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耐力训练也有作用,而这两种类型的运动的组合可能是最有效的。

促进减肥的糖尿病饮食是很重要的。

尽管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饮食类型尚有争议,但已发现低血糖饮食可改善血糖控制。

文化上适当的教育可以帮助II型糖尿病人控制血糖水平,至少达6个月以上。

如果生活方式的变化未在六个月内改善轻度糖尿病的血糖,则应考虑药物治疗。

目前有几类抗糖尿病药。

由于有证据表明二甲双胍可降低死亡率,因此通常将其作为第一线治疗药物。

如二甲双胍不足以控制病情,则可使用另一个类的辅助口服制剂。

其他类别的药物包括:磺酰脲类、非磺脲类分泌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以及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二甲双胍不应该用于患有严重肾脏或肝脏功能异常的患者。

胰岛素注射可用于配合口服药物治疗,或单独使用。

大多数人最初都无需注射胰岛素。

当使用时,通常在夜间采用一种长效制剂,同时继续口服药物。

剂量随后增加至起效(血糖水平达到很好的控制)。

当夜间胰岛素不足,每日两次胰岛素可达到更好的控制。

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同样安全、有效,并不比中性NPH胰岛素更好,但因为花费明显更高,所以它们不具备成本效益。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间的糖尿病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妊娠前已确诊患糖尿病,称“糖尿病合并妊娠”;另一种为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或确诊的糖尿病,又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DM)”。

糖尿病孕妇中80%以上为GDM,糖尿病合并妊娠者不足20%。

GDM发生率世界各国报道为1%~14%,我国发生率为1%~5%,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

GDM患者糖代谢多数于产后能恢复正常,但将来患II型糖尿病机会增加。

糖尿病孕妇的临床经过复杂,母子都有风险,应该给予重视。

病因
在妊娠早、中期,随孕周的增加,胎儿对营养物质需求量增加,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葡萄糖是胎儿能量的主要来源。

孕妇血浆葡萄糖水平随妊娠进展而降低,空腹血糖约降低10%。

胎儿从母体获取葡萄糖增加;孕期肾血浆流量及肾小
球滤过率均增加,但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率不能相应增加,导致部分孕妇排糖量增加;雌激素和孕激素增加母体对葡萄糖的利用。

因此,空腹时孕妇清除葡萄糖能力较非孕期增强。

孕妇空腹血糖较非孕妇低,这也是孕妇长时间空腹易发生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病理基础。

到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皮质醇和胎盘胰岛素酶等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增加而下降。

为维持正常糖代谢水平,胰岛素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

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妊娠期不能代偿这一生理变化而使血糖升高,使原有糖尿病加重或出现GDM。

病症
1、多饮、多食、多尿症状
2、反复发作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
3、孕妇体重大于90公斤,或超过正常体重20%以上
4、本次妊娠伴有羊水过多或巨大胎儿
5、两次空腹晨尿尿糖阳性
治疗
饮食控制很重要。

理想的饮食控制目标是既能保证和提供妊娠期间热量和营养需要,又能避免餐后高血糖或饥饿性酮症出现,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

多数GDM患者经合理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治疗,均能控制血糖在满意范围。

孕早期糖尿病孕妇需要热卡与孕前相同。

孕中期以后,每周热量增加3%~8%。

其中糖类占40%~50%,蛋白质占20%~30%,脂肪占30%~40%。

控制餐后1小时血糖值在8mmol/L以下。

但要注意避免过分控制饮食,否则会导致孕妇饥饿性酮症及胎儿生长受限。

口服降糖药在妊娠期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未得到足够证实,目前不推荐使用。

胰岛素是大分子蛋白,不通过胎盘,对饮食治疗不能控制的糖尿病,胰岛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

胰岛素用量个体差异较大,尚无统一标准可供参考。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并根据病情、孕期进展及血糖值加以调整,力求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

妊娠不同时期机体对胰岛素需求不同:①孕前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妊娠早期因早孕反应进食量减少,需要根据血糖监测情况及时减少胰岛素用量。

②随妊娠进展,抗胰岛素激素分泌逐渐增多,妊娠中、后期的胰岛素需要量常有不同程度增加。

妊娠32~36周胰岛素用量达最高峰,妊娠36周后胰岛素用量稍下降,特别在夜间。

妊娠晚期胰岛素需要量减少,不一定是胎盘功能减退,可能与胎儿对血糖利用增加有关,可在加强胎儿监护的情况下继续妊娠。

其他糖尿病
有别于第一型,第二型和妊娠的糖尿病,包括:β细胞基因缺陷(β细胞分泌胰岛素)、遗传性胰岛素抗拒、胰脏疾病、荷尔蒙失调、化学或药物导致。

二、降糖药的分类与作用机理
1、双胍类
定义
双胍类降糖药可以抑制肝糖元异生,减少葡萄糖的来源,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

因此它对胰岛功能正常或已丧失的糖尿病人均有降血糖作用,但不能降低正常人的血糖。

使用时要依个体化剂量使用,并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有无贫血。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丁福明、是肥胖的糖尿病病人有效的一线用药,在有些国家还被推荐为非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

双胍类药物单用不会引起低血糖,是口服降糖药中的元老。

降糖作用肯定,不诱发低血糖,具有降糖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如调脂、抗小血板凝集等,但对于有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良的患者,不推荐使用。

为减轻双胍类药物的胃肠副作用,一般建议餐后服用。

作用机制促进吸收
促进吸收
抑制分解
双胍类药物
肝糖原
小肠肌肉血糖降低
关于双胍类降糖药作用机制,并不能片面的理解,但主要作用并不以胰腺β细胞为靶器官,而是胰腺以外的组织。

即①空腹时抑制肝糖原分解;②抑制餐后肝糖原分解;③促进糖在小肠内的吸收;④抑制餐后小肠对糖的吸收;⑤促进肌肉对糖的吸收等。

由此可见,双胍类制剂没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故单独使用时很少能引起低血糖反应,因此与其认为其具有降低血糖的效果,莫如认为其减低了胰岛素的有效浓度。

双胍类制剂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之外,还具有降低体重、降低血压、改善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PAI-1(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1)活性等良好作用。

因此对胰岛素抵抗综合症,X综合症,死亡四重奏、内脏脂肪堆积综合症等有发生心血管病危险的病例有效。

适用人群
1、适应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经饮食和运动疗法仍未达标者,作为首选降糖药;
2、在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
3、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与胰岛素联用,可加强胰岛素作用,减少胰岛素剂量;
4、在不稳定型(脆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可使血糖波动性下降,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毒副作用
1、乳酸性酸中毒
双胍类降糖药,尤其是降糖灵的最严重的副作用就是乳酸性酸中毒。

当降糖灵的剂量大于每日150毫克时,就会使体内乳酸的生成量有所增加。

老年人,或者年龄虽然不太大,但心血管、肺、肝、肾有问题的糖尿病病人,由于体内缺氧,乳酸的生成增多,而其代谢、清除发生障碍,容易发生乳酸性酸中毒,这类病人如服用较大量的降糖灵,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的危险性就明显增多;
2、消化道反应
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腹泻等,降糖灵引起胃肠道症状的可能性比二甲双胍大,其程度也比二甲双胍严重;
3、肝、肾损害
对于肝功能不正常、转氨酶升高的糖尿病病人,或是对肾功能不好,尿蛋白持续阳性,甚至血中肌酐和尿素氮等废物堆积、升高的病人,双胍类降糖药有使肝、肾功能进一步变坏的危险,最好不用;
4、加重酮症酸中毒
降糖灵能促进酮体的生成,所以有酮症酸中毒或酮症酸中毒倾向的糖尿病病人不宜用之。

主要产品
序号主要品种代表公司商品名
①苯乙双胍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
盐酸苯乙双胍片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
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②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格华止
诺和诺德瑞格列奈二甲双胍片
默沙东捷诺达Alphapharm Pty Limited迪化唐锭
2、胰岛素促泌剂
定义
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磺脲类药物由磺酰基和辅基构成,磺酰基决定降糖作用,辅基决定降糖的效能。

SU 降糖的主要作用位点是胰岛β细胞膜的ATP 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空腹喝餐后血糖。

格列奈类药物与SU 类似,作用位点也是胰岛β细胞膜的K-ATP,通过与SUR1的结合导致Kir6.2的关闭,最终导致细胞的胞吐作用,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但是,格列奈类药物与SUR1的结合部位与SU 不同,它与SUR1的结合和解离速度更快、作用时间更短。

作用机制胰岛素分泌增加
胰岛素促泌剂
葡萄糖
分泌异常正常
胰岛素
血糖正常血糖异常(上升)
血糖降低
我们正常人的血糖控制有两个激素,一个是降糖激素,一人升糖激素。

当这两个激素水平达到平衡时,我们的血糖就在正常范围反之,则出现血糖异常。

胰岛素是降糖激素,当分泌异常时,就会出现血糖增高的现象。

所谓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主要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胰岛素的分泌上有两个缺陷,一个是分泌失效的缺陷,一个是分泌量上的缺陷。

所以促胰岛素分泌应该解决这两个问题。

从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量来看,这类药物有促进胰岛素分泌总量的作用,它们主要作用在胰岛素分泌的细胞上,这些细胞是这些药物作用的受体,药物结合受体以后,能够达到促进分泌的作用。

那么它可以促进循环,还有一些胰岛素,除了胰岛素的分泌失效,这个是糖尿病很重要的问题,比如说胰岛素注意事项应该跟它同步,对于胰岛素分泌量有缺陷的病人,能够尽早应用一些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尽快有外源进入以后,可以减轻剩余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负担,可以减少胰岛细胞分泌失效发生的危险。

这就像我们打仗一样,要有个先锋部队,帮助遏制战争的恶化。

模拟餐时胰岛素分泌,可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而且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对体重影响小,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仍可使用。

餐时即服,方便灵活,病人依从性好,对于进餐不规律者或老年患者更适用。

磺脲类药物失效时,改用格列奈类仍可有效。

适用人群
促胰岛素分泌剂是有特定的使用人群的。

按照糖尿病分型,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缺失,胰岛素缺乏现象严重,一般不应用促分泌剂,而是规律地注射胰岛素。

2型糖尿病胰腺能继续产生胰岛素,有时甚至胰岛素水平超过正常人,然而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抵抗,导致胰岛素相对缺乏。

所以对于2型糖尿病的病人,也不能笼统的说都适用促胰岛素分泌剂。

如果病人属于胰岛素分泌量缺陷的,可以应用促分泌剂,如果是胰岛素抵抗,可以应用胰岛素增敏剂。

毒副作用
胰岛素促泌剂问题在全球使用半个世纪,总的来说不管是糖尿还是非糖尿,相对这个药物常规使用是非常安全的。

主要的不良反应就是临床应用过程中一些
不规律的情况。

例如,用药的量大时,如果病人吃饭再延迟,有的时候就会发生低血糖的情况。

所以我们不管是糖尿病还是非糖尿病,这类药物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药物剂量使用不合适,或者是延迟进餐,或者是药跟食品的搭配不规律,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如果不发生低血糖,胰岛素促泌剂这一大类的药物,对肾脏的影响、对肝功能的影响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足2%,相对来说没有什么危险,是一类很安全的降糖药物。

主要产品
序号主要品种代表公司商品名
①磺脲类
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甲苯磺丁脲片
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格列本脲片
②格列奈类
诺和诺德诺和龙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孚来迪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
贝加正和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那格列奈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