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PPT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主旨
这三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再现了诗人的革命斗争经历,充分 表现了诗人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 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时诗人又充满激情 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未竟的事业,表达了坚信革命必 将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返回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招旧部
梅 追忆往昔 斩阎罗
至死不渝、誓战到底
精读课文
诗中有哪些巧妙的关键词?
投身
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义无反顾的革命 情怀。
表明诗人从“血雨腥风”的茫茫黑夜中看到了黎明的
应有涯 曙光,坚信反动派的残暴统治会有终止的时候,革命
必定成功。
取义成仁
《孟子》《论语》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 ,表现了诗人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
精读课文
助学资料
文体知识 • 绝命诗
绝命诗是中国传统诗歌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凡临终赋诗均
可称为绝命诗(或绝笔诗),看一个人的诗词就可以了解他的生
活状态和人生境界。如: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助学资料
文体知识 • 组诗
组诗,是指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 品。组诗中的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又有内在的联系 ( 或 是主题相同,或是内容相关,或是空间、时间上的相近),目 的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取向上力求全面、透彻地反 映事物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组诗以独特的文体特征折射出诗 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影响着其他文体,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 特殊的意义。
初读课文
整体探究
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指出处境的艰难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 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说明情况危急
显出诗人的镇定自若
“小序”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以及诗人以诗明志、 革命到底的决心。
精读课文
品味第一章
设问,总领全篇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流血牺 牲换来的 。 他们直面残酷黑暗,面对困难,从未低头 ; 面对 敌人,从未退缩 ; 面对死亡,从未畏惧。正是因为他们的勇 敢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才有了现在强大的中国。今天,我 们一起来学习陈毅的《梅岭三章》,感悟革命先辈的大无畏 精神。
返回
助学资料 返回
作者简介
陈毅(1901.8.26—1972.1.6),名 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华人民共和 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 领导人,军事家,素有“一代儒将”“元帅 诗人”的美誉。主要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 选》《陈毅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 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6年冬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 毅同志在大庾岭遇险受伤,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 蔽在一个山坳里。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 大人物”,又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陈毅因担心不 能脱险,在危急情况下写下了《梅岭三章》。
精读课文
第二首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妙?说说你的看法。
借用春秋时期伍子胥的“悬昭东门”的典故, 头、悬、国门 表达了诗人不畏牺牲、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
利的坚定信念。
飞来
有轻快、翩然而至之意, 拿 纸钱祭死者,带有 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 用 捷报当纸 钱,凸显出豪迈爽朗的气概,妙语天成,壮而 不悲。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指古代边境有敌 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 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精读课文
“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哪个典故?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这里活用了伍子胥悬昭东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关心革 命、即使牺牲了也要亲眼看到同志们取得战斗胜利的愿望, 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对革命忠贞不二的崇高品质。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
,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返回
课后作业
1. 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_曹__操__(人名)的组诗《观__沧___海__》 。 2. 结合具体词句,简析词的“时空美”。
初读课文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初读课文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初读课文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回首征程—过去 勉励战友—现在 展望未来—将来
精读课文
第二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第二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视死如归, 勉励同志们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英魂。
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崇高 愿 望 , 以及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精读课文
朗读技巧:本章朗读重音为“正”“悬”“多”“当”。 前两句要读出豪迈之情;后两句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恳切 之情,音调昂扬激越。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 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 ,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
第一首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第二首表达对战友的勉励; 第三首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和革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小结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2.*梅岭三章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分析三首诗 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重点) 3.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 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难点)
返回
新知导入
积累拓展
诗歌鉴赏: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 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 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全诗表达了对阻挠变法 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 献身的壮烈情怀。 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 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豪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 色。
预习思考
思 考 1 : 这首诗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
思考2:这首诗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思考问题
速读 课文
思考3:这三首诗 分别表现了诗人怎 样的爱国热情?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 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 解。
返回
初读课文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第 三 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 派必将失败,革命必将胜利。
表现了诗人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 精神。
精读课文
朗读技巧:本章朗读重音为“家”“应”“事”“遍 种”“花”。前两句要读出坚定的语气;后两句要读 出向往、豪迈之情。
精读课文
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它们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精读课文
品味第三章
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借喻:战争。对应“百战 多”“烽烟正十年”。
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前景。 表达了作者的欢欣、豪迈之情。
作用: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 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跟踪检测
示例: 我认为举办这样的活动非常有必要。
理由一:举办实践活动可以舒缓同学们考前的紧张情绪,使 同学们调整状态,更好地投入到后续的复习中。理由二:可以 学习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事迹,在复习备考中积蓄精神力量。 理由三:在户外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可以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 叙写见闻感受,这本身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想象 借助想象抒发豪迈的革命意气。
通过学习课文,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
精读课文
朗读技巧: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凛然正气。“意如何”“艰难”“招”“斩 ”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精读课文 各位同志。
品味第二章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借指军士。
借代凶残的敌人。
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借代、比喻
返回
精读课文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 样的精神?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 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召集旧部英魂继 续战斗。
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至死不渝、誓与反动 派 血 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预习思考
学习字词
旌旗(jīn ) •g 悬 (xuá) •n
阎罗(yá ) •n 捷报( jié)
•
烽烟(fēn )
•g
当纸钱(dàn)
•
g
返回
预习思考
理解词义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 间的神。
旌旗:旗帜的总称。诗中借指军士。 血雨腥风:血溅得像下雨一样,风里带有腥气,形容残酷 屠杀的景象。也作“腥风血雨”。 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 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精读课文
诗中哪些关键词能体现这种精神?
断头 招 斩
写出了诗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体现了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革命声势的浩大, 表达了诗人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
表现出巨大的威力,笔力千钧,充分展现了 诗人死后也要奋勇杀敌的决心。
精读课文
从表现手法上,分析第一首诗。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写实 创业艰难的现实
岭 面对当日 头悬国门 死不瞑目、激励战斗 崇高的理想
三
诸君努力
坚定的意志
章
展望未来 取义成仁 人间自由
信仰坚定、革命必胜
跟踪检测
一、下列加彩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旌(shēng)旗
艰(jiān)难
投身(shēn)
革命
B. 阎(yán) 罗
捷(jié)报
腥(xīn)风血雨
C. 诸(zū)君
(三个理由答出其一即可)
积累拓展
狱中题壁
望门投宿。
装死。谭嗣同
不长的时间。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屠刀,意谓就义。
返回
积累拓展
典故:张俭、杜根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 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 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 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 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 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 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杜 根传》。
烽(fēng)烟
取义成仁(rén)
D. 创(chuàng)业 悬 (xuán)挂
人间遍种(
返z回hòng)
跟踪检测
二、(2019海南中考改编)“五四”青年节前夕,学校 九年级(1)班在革命纪念园举办主题为“缅怀革命烈士, 传承革命精神”的实践活动。
这次活动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有些同学认为,马上就要 中考了,还举办这样的活动,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对 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下来,要有理有据。
精读课文
典故:悬昭东门
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 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 , 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的人说: “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而他的诅 咒竟如审判,如天罚。九年后,越王勾践那支浩浩荡荡的大 军,攻进吴国城门。
上阕“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 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下阕“往事越千年”由今 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 今之豪情。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 力,尽显词的时空美。
典故:取义成仁
用典“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 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
借典故表达作者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决心。
精读课文
第三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