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轶事(贵妃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轶事(贵妃篇)
原创:邓远行QQ:604551484 公元719年六月,杨玉环出生于蜀州(今四川)的一个小官僚家庭,父亲杨玄琰是蜀州司户参军,是一名主管户籍的小官员。

玉环10岁时,父亲去世。

从此,她离开四川,寄养在河南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

杨玉环的少年时代,正值大唐王朝的开元盛世。

那时,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风气空前开放,人们以“胡装”“胡俗”为时尚。

而洛阳城,是盛唐时的东都,更是繁华富庶,时尚风流,处处弥漫着大平享乐之风。

在叔父杨玄珪家里的六年时光里,玉环随着年龄的长大,越长越美,不仅容颜艳丽、肌肤如雪,而且在叔父的精心培养下,音乐歌舞更是高超精湛。

她成了洛阳城公认的第一美女。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七月,唐玄宗李隆基与其最宠爱的武惠妃东幸洛阳,为他们的女儿咸宜公主举行大婚。

由于玉环与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是亲戚关系,加之其国色天香的美貌,她成为咸宜公主的伴娘。

婚宴中,杨玉环“艳压群芳”,精湛的舞技和高超的弹奏琵琶的技艺,成为整个婚宴亮丽的焦点,也给武惠妃留下深刻且美好的印象。

武惠妃为此十分喜欢杨玉环,且由于杨玉环的先祖是隋
朝皇族,觉得把杨玉环娶来给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正合适,于是向玄宗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玄宗由于宠爱武惠妃,自然满口应允。

五个月后,也就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十二月,十七岁的杨玉环正式成为寿王妃。

婚后,玉环和李瑁恩恩爱爱,日子过得相当甜蜜。

按理说,他们将会像民间夫妻那样,生儿育女平静而又幸福地度过一生。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五年之后,玉环与李瑁、李隆基的关系竟发生根本的变化:玉环与李瑁的关系由夫妻变成母子,而与李隆基的关系则由公媳变成夫妻。

而造成这根本变化的转折点,与玉环与李瑁婚后两年后,武惠妃的突然死去。

的确,李隆基太爱武惠了,为了武惠妃,他于公元724年以王皇后搞“厌胜”之术为借口,废掉与他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王皇后,并打算立武惠妃为皇后。

然而,由于武惠妃是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儿,是武则天的堂侄孙女,李隆基深知要想武惠妃为皇后的阻力极大,因为朝廷内外对武则天及武氏家族深恶痛彻,因此他采用拖延战术,捱过两年后即公元726年,才正式把立武惠妃立为皇后这一愿望列入朝廷的议事日程,尽管如此,仍遭到群臣的强烈反对,监察御史潘好礼上书道:“武氏乃不戴天之仇,岂可以为国母!”。

一时间,群情汹涌,尽是一片反对之声。

面对如此强大的阻力,李隆基
只好作罢。

从此,他彻底打消立皇后的念头,自此之后,皇后之位一直空着,既然心爱的武惠妃不能立为皇后,那么,他也不愿意将皇后之位赐给其他嫔妃。

其实,武惠妃并非善良之辈。

由于她的父亲早死,幼年时就被武则天接入宫中抚养。

六岁时,武则天死,武姓势力一落千丈。

族人被杀的杀,被逐的逐,武姓家族凋零殆尽,她也沦落为宫中的小宫女。

由于家族地位的大起大落,她从小就性情乖巧,善于逢迎。

而李隆基登基十年后,武惠妃正值十四、五岁的豆蔻年华,此时的她娇容艳丽、风情万种,时年二十九岁的李隆基正值盛年且酷似其祖父李治那样好
色多情。

很快,武惠妃就得到李隆基的欢心,专房专宠,渐渐地,万千宠爱于一身,而李隆基在情感上对她的依赖也日益加深,甚至达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

随着李隆基对武惠妃的宠爱日甚一日,武惠妃那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野心也日益显露出来,她知道当皇后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了,为此,她开始处心积虑,想方设法让玄宗李隆基废掉太子李瑛,以便让李瑁登上太子之位。

但李瑛有群臣护着,武惠妃的阴谋始终没有得逞。

转眼间又过了十年年,到了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武惠妃终于等来机会。

她通过女婿杨洄向玄宗诬告:太子李瑛私藏兵器“谋反”。

为了坐实太子瑛谋反,武惠妃派人欺骗太子李瑛、鄂王李瑶与光王李琚说:“宫中有贼,请介以
入。

”也就是要他武装入宫。

得知太子应承之后,武惠妃就直接找到玄宗报告说:“太子与二王谋反,已全副武装准备入宫了。

”玄宗闻知立即派宦官亲往侦察,果然所言属实。

为此,太子瑛与鄂王瑶、光王琚废为庶人。

不久又被赐死。

这就是史书所称的“三庶之祸”
武惠妃的目标第一步如愿达到了,内心十分高兴。

但是很快她发现,无论是在朝廷上还是民间议论中,予头都直指向她。

由于心中有鬼,武惠妃内心十分恐惧。

渐渐变得精神恍惚。

每到深夜,总是见到“三个男鬼”在寢宫游荡,向她“索命”。

从此,她大病不起,于当年十二月初七,在太子李瑛含冤惨死八个月后,也惊恐万分中死去。

死时38岁。

武惠妃之死让玄宗十分悲痛。

自登基以来,武惠妃在宫中陪侍了他二十多年,几乎经历了整个“开元盛世”。

这二十多年的感情,非一言一语能够说清,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忘记。

由于李隆基对武惠妃在情感上依赖太深,虽然他隐隐约约感到或者可能知道太子李瑛兄弟三人的死与武惠妃直接的关系,但他始终不愿正对现实,不愿追究武惠妃的罪过,甚至在武惠妃死后不久,还追封武惠妃为“贞顺皇后”,给予隆重的待遇。

在武惠妃死后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李隆基的心情一直处于极度抑郁状态。

虽然后宫佳丽无数,却无一人能让他摆脱心中的寂寞与惆怅。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初春的一天,玄宗心情郁闷在后花苑散步,恰好杨玉环也在与宫中的贵妇们追逐嬉戏。

由于迎驾匆忙,来不及更衣,便在一群争奇斗艳的盛装妇人中山呼“万岁”。

或许玉环在那一群贵妇中间是那样与众不同,或许他感觉杨玉环的神韵太像武惠妃了。

刹那间,玄宗的眼光就聚焦到杨玉环身上。

玄宗呆呆地望着她,许久都回不过神来,高力士怕玄宗失态,悄悄地提醒:这是寿王妃杨玉环。

就是这一次意外的相见,竟让玄宗害起了相思病,他好几天茶饭不思,心烦意乱,魂不守舍。

玉环的音容笑貌、神态举止始终在脑海萦绕,他深深地爱上玉环了,可杨玉环是自己儿媳啊,怎么办呢??他深深陷入爱之不能、挥又不去的情感痛苦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忠心耿耿且聪明透顶的贴身宦官高力士,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他小心翼翼向玄宗提出——何不仿效则天顺圣皇后故事?!
所谓则天顺圣皇后故事,指的是玄宗的祖母武则天,曾是曾祖父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通过走“曲线”——先出家为尼,自绝于滚滚红尘,然后再“重返人间”,最终父妾为子妇,成为高宗则天顺圣皇后那段不太光彩的历史。

玄宗此时已陷入情网,无法自拨。

思来想去,确实再也想不出比高力士更好的办法了。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夏,在高力士的刻意安排下,玄宗悄悄地去了骊山温泉宫,见到了早就被秘密安排在那里等候的杨玉环,看到渴望已久的心上人,玄宗高兴地奏起他的得意作品《霓裳羽衣曲》,而杨玉环则当即随曲翩跹起舞,如仙女飘飘,极尽其美。

自骊山温泉宫和玉环相会后,玄宗再也顾不得父夺子媳是一件天下丑闻了,为掩人耳目,他授意玉环自请为玄宗母亲窦太后荐福,愿出家为女道士。

就这样,杨玉环离开了寿王府,从此长住“太真宫”,取道号“太真”,当上了女道士。

这一年,玄宗56岁,杨玉环22岁。

从那时起,玄宗经常摆驾骊山温泉宫,杨玉环与玄宗成了事实上的夫妻。

就这样,又过了五年时间,到了天宝四年(745年)的八月,杨玉环正式还俗回宫。

一回到宫中,玄宗就迫不及待地册封玉环为“贵妃”。

其地位仅次于皇后,但由于皇后之位一直虚着,因此,贵妃实际是后宫之首了。

从此,玄宗无论是百官宴会,还是朝廷大典,都把贵妃带在身边。

对此,《长恨歌》作了生动的描述:“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玄宗与贵妃在一起尽欢的形式,莫过于歌舞音乐了。

在花目繁多的宴会上,玄宗常令贵妃跳《霓裳羽衣曲》,而他
自己则亲手操鼓,或在一旁伴奏。

李隆基大为感慨:“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

正是:“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为讨杨贵妃欢心,玄宗专为贵妃配备了制造锦绣的工匠竟达七百人,而骊山的华清池,也专为她修建了温泉浴场。

贵妃生于四川,爱吃荔枝,为取悦贵妃,每年夏天,玄宗不惜兴师动众派人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涪州以驿马昼夜不
停地传递,运到长安时色味不变。

总之,自从得了杨贵妃,玄宗心中之爱,尽被贵妃占尽,正如《长恨歌》所云:“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然而,尽管玄宗对杨贵妃的专宠超过了普天下的任何一个女人,杨贵妃虽然知书达理、秀外慧中,但如同天下夫妻一样,感情再好也会有矛盾发生。

史载杨贵妃“常因妒媚,有语侵上”,惹得玄宗龙颜大怒,曾先后两次被遣送出宫。

天宝五年(746年)七月,也就是杨玉环被册为贵妃的第二年。

玄宗旧情难忘,瞒着杨玉环偷偷地会见了梅妃江采苹。

贵妃知道后醋意十足,对玄宗连损带挖苦,一点都不给玄宗面子。

气得玄宗一怒之下,命高力士将贵妃送回其堂兄杨铦府中。

但当气头过后,玄宗却后悔了。

送走贵妃不久,李隆基就感到心里空荡荡的,武惠妃刚死的时候那种凄凉孤寂的感觉
又回来了。

他想把贵妃接回,但又不好出口。

挨至中午,宦官把御馔端了上来,唐玄宗哪里吃得下啊?!而且看周围谁都不顺眼,于是就找借口大发脾气“暴怒笞挞左右”。

精明的高力士很清楚玄宗此刻在想什么,于是便上奏道:贵妃刚打发出去,她哥哥家肯定来不得及预备接待,肯定是衣食不周啊,是不是把贵妃院里的所有陈设、玩物都送到杨銛家呀?算是投石问路,探探皇帝的口风。

玄宗心里正惦记着贵妃呢,听高力士一说马上同意:“哦?光送穿用的东西哪行啊,把我的御馔也分一半给贵妃送去吧”。

晚饭后,高力士又上奏:贵妃在家闭门思过已经一天了,想来对自己的错误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既然教育的目的已经达到,能否把贵妃接回来呢?玄宗赶紧就坡下驴,就命高力士于当晚偷偷地把贵妃接回了宫中。

天宝九年(750年)二月,时隔四年,唐玄宗又再一次把杨贵妃送回娘家。

对此,史书只写了简单的六个字“杨贵妃复忤旨”。

贵妃究竟是因为什么忤旨的呢?史书没作详细的记载。

于是众说纷纭。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杨贵妃的过错比较大。

为什么呢?从唐玄宗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了。

上一次出宫的时候,玄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当天就把贵妃接回来了。

可是这次,几天过去了,玄宗却无动于衷,没有任何表示。

这可把杨家急坏了。

他们四处找人活动,最后找到玄宗最为宠信的酷吏吉温,央求他向玄宗求情。

吉温进宫面见玄宗后,故意正话反说:“贵妃是个女人,头发长,见识短,陛下想杀就杀,没有问题。

但是,她毕竟是一个妃子,你就是让她死也得在宫里死,怎么忍心让她在外面忍受羞辱呢?”果然,玄宗听到吉温的话后,大为感动,赶紧派一个宦官去看望杨贵妃。

而且跟上次一样,把御馔分了一半给杨贵妃送去。

这一次,杨贵妃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哭得如泪人一般。

并剪下一缕头发,交给宦官,说:“妾罪当死,陛下幸不杀而归之。

今当永离掖庭,金玉珍玩,皆陛下所赐,不足为献,惟发者父母所与,敢以荐诚。


玄宗一见断发,顿时又惊又怜,慌忙命高力士把贵妃接了回来。

杨贵妃回宫后“伏地谢罪”,玄宗当然也是“欢然慰抚”。

两人重归于好,“自是宠遇愈隆”。

相传天宝十年(751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凭肩而立,仰望着天上的牵牛和织女星,不禁感慨万端。

就在这天晚上,他俩双双跪拜,立了誓言“愿生生世世为夫妇,过了今生,还有来世!”。

这就是白居易《长恨歌》所写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的由来。

但是,随着杨玉环的受宠,杨氏兄弟姐妹一步登天。

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二姐封为虢国夫人,三姐封为秦国夫人;在妹妹的关系影响下,其他的兄长也全都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权势显赫,一步登天。

尤其是其堂兄杨国忠不仅升为宰相,而且身兼四十余职,总揽朝政,无恶不作。

盛极一时的大唐天下,危机四伏,从此开始走向下坡路了。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范阳节度使、胡人安禄山率领15万人马,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义直捣长安,“安史之乱”终于爆发,处于极盛颠峰的大唐迅速跌入深渊。

天宝十五年六月,潼关失守,此时京都长安己无险可守,城内尽是老弱病残之兵,毫无战斗力。

消息传来,玄宗惊恐万分,捱至六月十三日凌晨,率领家属、皇子皇孙、妃子公主、杨贵妃姐妹及杨国忠、陈玄礼等以及保护他们的禁军队伍三千人仓皇逃离长安,往蜀郡(四川)奔去。

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平)时,随行将士又累又饿,怨言四起,他们十分痛恨杨国忠专权祸国。

就在这军心不稳之际,杨国忠骑着马从马嵬驿出来,被一帮吐蕃使者拦住去路,要求返回吐蕃。

恰在此时,禁军中有人大声喊叫:“杨国忠伙同胡虏谋反!”一群士兵蜂拥拥而上,将杨国忠乱刀砍死。

他的儿子杨暄及韩国夫人也被乱军杀死。

面对突如其来的兵变,玄宗只好硬着头皮,亲往驿门处
慰劳将士,并告谕军士各归本队。

然而,嘈杂的禁军队伍聚集于驿门之外久久不肯散去。

这时,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出面奏道:“国忠谋反已被诛杀,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玄宗感到事态严重,便倚杖回身转入驿内,倾首而立,神情悲怆,很久未发一言,
护驾大将军陈玄礼提醒玄宗:“将士们已经杀了宰相,贵妃仍在左右,将士岂能心安?”六神无主的唐玄宗,哪里舍得交出贵妃啊?!他认为贵妃从不参与政事,罪不致死,此时的玄宗仍心存缈茫的一丝希望,希望陈玄礼晓说服将士,放贵妃一马,从而使玉环躲过大劫。

然而,久候在驿门外的将士已渐渐失去耐心了,远处不时传来刀枪的撞击声音。

面对刀枪出鞘群情激愤的军士,高力士焦急万分,苦劝玄宗:陛下应为大唐江山着想啊,贵妃虽然无罪,但将士们的焦虑情绪已达到极点,拖延下去,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啊!!
玄宗万分无奈,与贵妃泣不成声地抱头痛哭一场,与她诀别,愿她“善处转生”。

贵妃也挥泪惜别,并叮嘱皇上前路
保重。

之后,高力士将贵妃带走,在一间佛堂前的梨树上上,用三尺白绫缢死将贵妃溢死,时年仅38岁。

历史上把此次军士哗变事件,称之为“马嵬兵变”,相关的历史资料侧面证明:“马嵬兵变”的真正的发动者、背后的
策划人是太子李亨。

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后,军士三呼“万岁”,危急的局面得到平息,于玄宗继续率亲属随从及护驾南逃,到达成都时,仅剩扈从官吏军士1300人,宫女24人。

而太子李亨在这关健时刻被当地百姓挽留,与玄宗分道骠北上。

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即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

史称肃宗。

玄宗在成都的临时行宫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玉环,正如《长恨歌》所云:“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 至德二年(757年)6月,肃宗任用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兵收复京都长安,不久,此时已是太上皇的玄宗也回到京城长安。

他首先做的第一件事,立刻令人将贵妃的尸骨迁回长安安葬。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掘开墓穴,贵妃的尸首却不翼而飞。

玄宗无奈,只好带回墓穴的泥土及贵妃的遗物回长安。

相传,在长安最后的岁里,为解思念之苦,玄宗遍请天下名道士作法上天、入地、去海寻找贵妃,在名道士作法下,玄宗在月色朦胧中,似乎真的见到了杨贵妃,其实,道士的所谓“作法”,实际是今天的魔术而已。

但给玄宗很大的心灵慰藉。

公元762年四月,玄宗手捧贵妃的画像,带着对贵妃的
无限思念,悲凉地离开人世,享年78岁。

但李隆基和杨玉环这段千古一遇且充满传奇的爱情故事,却在大唐的大江南北广泛地流传开来。

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50年后,著名诗人白居易依据史实和民间传闻写下了脍
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从此,李杨的爱情悲剧故
事传唱千古,流传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