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式吸痰管在R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闭式吸痰管在R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
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
吸痰管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50例RICU机械通气患者,
按照不同吸痰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纳入时间为2019年1月~2021年12月。

对照组行开放式吸痰护理,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管。

比较两组
机械通气时间、吸痰时间及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吸痰
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优于对
照组(P<0.05)。

结论:密闭式吸痰管可有效缩短R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间
及机械通气时间,改善其血流动力学,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密闭式吸痰管;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
吸痰在呼吸科R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是一件常见的重要工作,吸痰管作
为一项工具对于机械通气等无法正常排痰的为重症患者而言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1]。

目前,吸痰管主要分为开放式吸痰管和密闭式吸痰管。

开放式吸痰管虽效果
显著,但重症监护病房相较于普通病房,空气密闭,该工具的应用存在诸多风险。

密闭式吸痰管相较于常规开放式吸痰,设施简化且操作简便,缓解护理人员工作
的压力能力,可有效维持通气功能正常运转。

基于此,本文以我院2019年1
月~2021年12月收治的50例RICU机械通气患者为例,分析密闭式吸痰管的应
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50例RICU机械通气患者,按照不同吸痰方式分为对
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纳入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2月。

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为35~74岁,平均年龄(56.06±4.04)岁;观察组男性
11例,女性14例,年龄为31~72岁,平均年龄(56.02±4.02)岁。

两组机械通气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在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下开展,且严格按照标准签署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式吸痰管及护理,配合常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干预措施。

观察组:连接患者呼吸机管(Y型)、负压吸引装置、气管插管及密闭式吸痰管三通,形成一个密闭吸痰系统。

护理人员双手操作,左手拇指控制吸引阀,手持吸痰管连接部位,右手持吸痰管顺气管插管置入理想深度。

随后打开吸引阀开关,进行每次不超过15s连续负压吸痰,同时旋转方式将吸痰管撤出,吸痰完毕后行常规冲洗。

配合护理方式:(1)气道管理:协助患者保持其在翻身时头颈部与导管活动的一致,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调节导管压力、系带松紧度。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及临床表现,检测其血氧饱和度水平,关注患者面色等情况。

一旦患者出现面色变化、血氧饱和度异常、心率过快或过慢等不良反应,护理人员需立即停止吸痰,并针对性给予供氧等操作,直至各项指标及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3)口腔护理:每4h使用生理盐水清理一次患者口腔内部、牙齿及舌面,避免病原菌微生物等从患者口腔进入呼吸道激发感染等不良反应。

1.3观察指标
①分别记录两组机械通气、吸痰时间并比较。

②测量两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指标并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经SPSS21.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卡方检验,()表示计量平均数资料并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吸痰、机械通气指标比较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吸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组别例

机械通气时间
(h)
吸痰时间(s/
次)
对照组25143.28±41.95226.37±8.12
观察组25111.26±39.40163.71±6.31
t值 4.98410.045
P值<0.001<0.001
2.2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组别例
数血氧饱和度
(%)
平均动脉
(mmHg)
心率
(次)
对照组
2
5
80.64±3.4139.26±3.1
8
117.84±4
.62
观察组
2
5
95.30±2.8550.05±3.7
99.36±5.
02
t值9.9067.8117.925
P值<0.001<0.001<0.001
3讨论
机械通气是呼吸衰竭等重症疾病患者自主呼吸运动的重要通气协助手段,该方式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以保证其安全,通气的同时需为患者提供吸痰、呼吸等针对性护理手段。

常规吸痰护理中多采用开放式吸痰,其在吸痰效果方面的作用已被诸多研究证实。

然而,开放式吸痰同时存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且易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产生影响,继而影响预后[2]。

将呼吸机管道与人工气道相连的密闭式吸痰管是一个自封闭系统,该装置外部的薄膜护套具有极高的密度,在降低并发症、感染等方面效果显著[3]。

本研究对观察组密闭式吸痰管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吸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密闭式吸痰管可有效缩短患者每次吸痰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

分析其原因为:密闭式吸痰管的结构对RICU机械通气患者循环、呼吸等影响较小,降低损害呼吸道黏膜的风险,继而缩短吸痰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促进患者预后康复。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密闭式吸痰管可改善其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综上所述,密闭式吸痰管可有效缩短R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改善其血流动力学,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黄志环,于波,范玉荣.密闭式吸痰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6):124-125.
[2]黄媛,易鹤,钟丽芳,等.密闭式吸痰器吸痰在急诊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护理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20,21(11):66-67.
[3]姚锦翠.改良密闭式吸痰方法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20,41(01):235-2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