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1 2单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小学个性化导学案第一单元教材简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有五篇课文,一、三、四、五课是童话,第二课是两则寓言。
一二三课是精读课文,四五课是略读课文。
学情分析
稻草人的眼泪,让我们把同情的目光投向穷苦的人们,卖火柴的小女孩擦着的火柴,照亮了我们关注社会的眼睛,两则寓言故事则让我们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古人的智慧………
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欣赏童话展现的美丽奇妙的情境,品味童话的语言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启迪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启迪
2.注意领悟作者在童话、寓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学习难点
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教师要在学习方法上给以恰当的指导,并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
具准
备
课件
课时
分配教学本单元可用14课时。
精读课文8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语文百花园一”4课时。
#中心小学个性化导学案
年级六年级学科语文主备人
学习内容1《稻草人》课型新授课课时两课
时教材简析《稻草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农人亲手做的放在田里看护庄稼的稻草人,由于看到稻子长出了新穗,而为主人高兴。
由于发现稻叶上有小蛾及很多子而无比惊恐。
又因自己无效的
警告而愁闷。
最终因蛾卵变成了肉虫吃光稻叶而为白白付出辛
苦的主人深感痛心。
课文表达了稻草人因能力所限,而无力挽
救主人命运的痛苦心情,一个忠诚、尽职、心地善良的形象跃
然纸上,浮于眼前。
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5、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体贴、帮助他人。
学习重点体会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动。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学具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
2、稻草人的图片。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a. 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
b. 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和动作描
写的句子,体会:
a. 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b. 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
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
c. 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
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
的好处是什么?
个性修改
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a. 给课文分段: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4.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
5.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6.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授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轮读课文至第五自然段,然后听老师读6---8自然段,思考:
a. 听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
b. 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
c. 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
d. “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
”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
三.学生自由读本部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讲6---8自然段
四.小组评选一人上讲台讲授这一部分,其他同学
可进行质疑问难
五.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思考:
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
处在哪里?(表现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
不忍与心痛)
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
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
六.想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
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时的动
作、神态、心理活动。
七.总结全文
八.学生通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
容
九.语段仿写:
a.第一自然段外貌描写
b.第三自然段环境与心理活动描写
板书设计
#中心小学个性化导学案
年级六年级学科语文主备人
学习内容2、《寓言两则》课型新授课课时两课时
教材简析《自相矛盾》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告诫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
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学习目标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
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学习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
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出示一
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
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
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
事的道理。
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
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
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
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
个性修改
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
“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
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
”“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
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指名读,谈理解。
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
“弗能应”:不能够回答。
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
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
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2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戳得穿坚固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
(个别读)(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
(个别读、分组读。
)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
(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
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2 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
#中心小学个性化导学案
年级六年级学科语文主备人
学习内容3《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型新授课课时两课时
教材简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
课文记叙了在大年夜,一个小姑娘又冷又饿,在街头卖火柴。
她擦燃了火
柴,眼前出现了暖和的火炉、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些美
好的幻象。
最后她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街头。
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
同情。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3.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4.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1、理解重点句。
2、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学习难点1、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方法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学具准备课件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
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
界童话之王”。
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
计。
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
他的童话爱憎
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
我
个性修改
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同桌交流)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
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三)学习“卖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
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
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
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
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
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3.学习表述。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
(四)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
板书设计3 卖火柴的小女孩
痛苦的生活美好的幻想冻僵暖和——————铜火炉饥饿食物——————烤鹅痛苦欢乐——————圣诞树孤单爱抚——————奶奶
#中心小学个性化导学案
年级六年级学科语文主备人
学习内容4《刺猬汉斯》课型略读课课时一课时教材简析《刺猬汉斯》这篇课文是德国格林兄弟的童话。
讲的是一个富有的、农夫的怪儿子---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
童话表现了主人
公汉斯的坚毅、勤劳、纯朴、善良,同时还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
做人的道理:要言而有信。
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冷潮热讽”等词语。
(2)有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并从中受到感染、教育。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人物进行评价,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及深奥的道理。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人物进行评价,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及深奥的道理。
学习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流程
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都看过很多童话故事吧,那么你们
知道《格林童话》的作者是谁吗?(格林兄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格林童话《刺猬汉斯》。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冷
潮热讽”等词语的意思。
(2)快速阅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告戒:课文指公主自己警告劝戒自己不得改变
主意。
冷潮热讽:因为没有孩子,农夫受到人们尖刻
的嘲笑和讥讽。
(2)课文讲了一个富有的农民的怪儿子----
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他骑着公鸡住在森林里
的一棵大树上。
他在树上呆了许多年,一边吹
着笛子,一边照看他的猪。
后来,他给两个迷
路的国王指路,并要求他们写一份保证书:在
回家后遇到的第一件东西赐予他。
两位国王回
家后遇到的都是自己的公主,可是第一位国王
不守信用,没有遵守诺言;而第二位国王的公
主,不嫌弃长相奇怪的汉斯。
最后汉斯脱掉了
刺猬皮,变成英俊的小伙子,和第二位公主结
个性修改
了婚。
(学生汇报内容时,只要大致内容讲到
就行)
三、评价人物,感悟明理
1、师: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对汉斯有什么
看法?我们还可以说说对其他人物的看法。
2、小组合作,评价故事中的人物。
3、指名反馈。
(1)对汉斯的评价
(2)对第二位公主的评价
(3)对农夫的评价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汉斯非常坚毅、勤劳、纯朴、善良,我们要
向汉斯学习;我们做人要言而有信;言而有信,
就能获得幸福;言而无信,将一辈子被别人看
不起。
)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阅读了有趣的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
赞扬了主人公汉斯的坚毅、勤劳、纯朴、善良
优秀品质,同时通过第二个公主知道了一个朴
素的做人的道理:要言而有信。
五、作业布置。
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
书设计4* 刺猬汉斯
格林兄弟
学习汉斯——坚毅、勤劳、纯朴、善良的品质明白了——做人要言而有信的道理
#中心小学个性化导学案
年级六年级学科语文主备人
学习内容5、《尼尔斯骑鹅历
险记》
课型略读课课时一课时
教材简析《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展现了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的长篇童话中的一个情节。
课文写了一个名叫尼尔斯的放鹅的男
孩经常捉弄鹅。
一天他被小精灵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儿,在经历
了一番波折后他勇敢地从狐狸口中救下一只野鹅,最终得到野鹅
们的信任。
故事中我们看到尼尔斯知错改错、勇于舍己、乐于助
人,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
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弄清文章故事梗概。
2、了解尼尔斯历险的经过,以及尼尔斯在历险中发生的变化。
3、感悟童话中蕴含的哲理:人要以诚待人,乐于助人就会有善
报。
4、积累有关的词语,如“蹑手蹑脚”、“无声无息”等。
学习重点了解尼尔斯历险的经过,以及尼尔斯在历险中发生的变化。
学习难点感悟童话中蕴含的哲理:人要以诚待人,乐于助人就会有善报。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
学具准备课外读物
学习流程一、导入
“童话”是语言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本册为我
们安排了五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最
后一则------《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希望大
家能运用以前学童话的方法多自主学习。
二、入题,存疑。
1、指名读课题------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2、你们从课题里知道什么?
(主人公,主要内容)
3、你还想知道什么?
(历险的过程,经历了哪些险;故事给我们什
么启发,戓蕴含着什么哲理;尼尔斯是个什么
样的孩子。
)
三、自主合作,讨论,初步解疑。
1、学生分成4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2、师提示学习方法(或小组成员主动介绍方法)
①自由朗读
②逐个击破
③注意合作
④在书上做批注,或在草稿上记下答案,以备
交流。
⑤人人都要参与。
⑥讨论时要注意倾听,谦让,团结,协作。
个性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