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文论——互文、误读,对表现论阅读具有参考价值
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论解析和批评,揭示其内涵与艺术特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学理论知识点整理,供参考。
1.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关注文本的内部结构和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文学作品是由符号系统构成的。
代表人物有塞米奥特、巴赫金、巴特等。
2.生成派理论:生成派理论强调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非意识的因素对作品的影响,认为作品的创作是一个潜意识的生成过程。
代表人物有福柯、昆德拉、德里达等。
3.传统批评理论:传统批评主要关注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强调对古典作品的传承和保护。
代表人物有约翰逊、托马斯、列维斯托克等。
4.阐释学理论:阐释学强调读者的主观阐释和解读过程,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构建的。
代表人物有里卡尔、布鲁克斯、费希特等。
5.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否定了一切宏大的叙事和定义,关注语言的多样性和后现代社会的碎片化特征。
代表人物有巴特、福柯、德里达等。
6.社会历史主义理论:社会历史主义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关注文本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代表人物有威廉·髙明、格拉姆斯基、詹姆斯恩斯特等。
7.叙事理论:叙事理论关注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研究叙述者与叙述之间的关系。
代表人物有杰拉尔德·格诺斯、克里斯多夫·布雷特、托尔斯泰等。
8.意象主义理论:意象主义强调通过感知和意象表达作家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代表人物有波德莫、福楼拜、莫泊桑等。
9.形式主义理论:形式主义关注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足性。
代表人物有修正主义、达尔、修兹基等。
10.象征主义理论:象征主义认为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象征、暗示的方式表达情感和主题。
代表人物有马拉美、曼德尔斯坦等。
以上仅为部分文学理论知识点的简要介绍,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对于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来说,了解和掌握不同的文学理论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深化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实用说:从功能的角度界定文学,认为文学是道德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实用说肯定了文学的工具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
结构:是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
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或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文本: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使文学成为一个可以感知的实在对象.现代文论把它理解为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一个有待解释的开放对象。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意境: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重要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小说: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戏剧冲突:是指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
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流派: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典型:即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
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以左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一种片面、扭曲的延续和发展,主张以自然科学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
文学评论中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

文学评论中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文学评论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和评价的活动。
在文学评论中,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理论作为一种引导批评的思想体系,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特点;而批评方法则是我们运用理论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具体方式。
本文将探讨文学评论中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的相关内容。
一、文学理论的作用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一种系统性和理论性思考。
它帮助我们认识文学作品背后的艺术原则和创作规律,为我们的文学评论提供方法论和理论支撑。
1.1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合理性,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通过其内部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得以体现。
而解构主义则强调文学作品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关注文本中的矛盾和隐喻,试图对传统观念进行颠覆和重构。
1.2 哲学与心理学哲学与心理学提供了文学分析的重要视角。
比如,存在主义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选择,心理学则关注人物心理和行为动机,这些都对我们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3 社会文化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帮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文学作品。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历史环境和文化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批评方法的应用批评方法是将文学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和评价中的实践方法。
不同的文学理论对应着不同的批评方法。
下面就是几种常见的批评方法的应用范围和特点。
2.1 形式主义批评形式主义批评注重文学作品的形式特点,如节奏、韵律和修辞等。
它通过对形式特点的分析,揭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美感,从而对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评价。
2.2 结构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注重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内在关系。
它通过对作品元素的相互关系和符号系统的分析,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主题。
同时,结构主义批评也强调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解构。
2.3 文化批评文化批评将文学作品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分析,关注作品对社会和群体的影响。
它通过对作品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的解读,评价作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第七章解构主义批评

第七章解构主义批评第一节解构主义批评理论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分支,解构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主要推动者之一,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叶的《一篇论文的时间》一文中曾谈到,“解构”主要不是一个哲学、诗、神学或者说意识形态方面的术语,而是牵涉到意义、惯例、法律、权威、价值等等最终有没有可能的问题。
在1967年出版的《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和《语音与现象》三部著作中,德里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解构主义思想。
之后,在他的倡导和身体力行下,解构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展,波及哲学、神学、文学、艺术等几乎所有的领域,对人类的思维模式、观念、文化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成为一波影响全球的思想文化潮流。
在文论界,它同后期罗兰•巴尔特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一起,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解构主义运动,成为当代西方又一重要批评模式。
其中美国以希利斯・米勒、杰弗里•哈特曼、保罗・德曼等为代表的“耶鲁学派”解构批评将解构主义思想运用于欧美文学分析,把解构主义理论推向了鼎盛,他们四人也被戏称为“耶鲁四人帮”。
解构主义的反权威、反传统、反理性倾向迎合了进入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们对于模式化、规范化的普遍厌恶心理。
对于所谓恒定不变的结构、中心,以及终极意义的全盘否定,对于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突出强调,是西方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文化思潮发展的新走向。
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的过渡,解构主义思潮的发展,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批评、接受美学等的兴起和演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这一趋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构主义文论也可以看作是西方文论由现代形式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折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德里达的解构理论雅克•德里达(1930-),法国哲学家、文论家,公认的解构理论的开创者。
他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岁获学士学位后到法国,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
I960年起,先后在巴黎大学、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哲学和哲学史。
结构主义(wo)

结构主义(wo)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文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西方的结构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在当代西方文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注重文学文本客观分析的科学主义精神,并使这种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另一方面它又开启了解构主义和阅读理论的新思想。
什么是结构主义?从广义上讲,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它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然后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思潮。
相对于其他思潮来讲,它不重视因果解释,而是坚持如果要弄清楚一种现象,人们就必须描述其内部结构——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描述它跟其他现象的关系,因为这些现象与之构成更大的结构。
从狭义上来讲,结构主义一般只是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
结构主义风行于很多国家,同时也造就了不少结构主义文论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被称为“结构主义五巨头”的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罗兰·巴尔特(结构主义文论)、雅克·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福柯(结构主义历史学)、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雅各布逊、普洛普、格雷马斯、热奈特等等。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结构主义并不是一个观点统一的学派,它没有统一的纲领,每个人的说法也都不一,内部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它也可以跟其它思想体系联姻,正如上边我们所举的结构主义五巨头,他们都是结构主义与不同的思想体系相结合的产物。
因此,结构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方法,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的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结构主义者坚持认为客观世界不仅是真实的,而且也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只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事物的本质不存在与单个的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于事物的关系之间。
结构主义者特别关注对结构的感知和描绘,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关于客体事物的结构模式来达到对于客体的认识,从这个角度看,结构主义具有了方法论的性质。
互文性解释

互文性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已经大大突破了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批评术语的范围,它以其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写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和力量文本化,一切语境无论是政治的、历史的,或社会的、心理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样文本性代替了文学,互文性取代了传统,自主、自足的文学观念也随之被打破。
互文性理论将解构主义的、新历史主义的,乃至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合理因素都纳入了其体系之内,从而也使自身在阐释上具有了多向度的可能。
具体而言,互文性理论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由文本显示出来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而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和文本具有互文性的理论也成为了互文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文本分析策略,不过它结合了自身诞生于结构主义文论的特色,将之改换了文本和文本的互文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
所以,互文性理论所遵循的思维模式也能清晰的窥见,它不是单纯地以文本来分析文本,否则它也将落入形式主义文论的窠臼。
互文性理论以形式分析为切入点,最终让自己的视线扩展到整个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的视域之内,即一个从文本的互文性到主体的互文性(也可称之为“互射性”或“互涉性”)再到文化的互文性的逻辑模式。
互文性理论以“影响”为其核心要素,将众多的影响文学创作的因子纳入其关注的领域,从而也使自己超越了单纯的形式研究的层面,而进入到多重对话的层面。
而互文性理论的对话主要是从三个层面进行:文本的对话、主体的对话和文化的对话,下面本文就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对互文性理论多重对话特质做进一步的分析。
文本网络“互文性”(Intertexuality,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本文旨在探讨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的内在关联,以及它们在研究文学形式、内容及其文学批评的作用的时候,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促进和形成文本的整体意义。
文章首先回顾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及其核心要素,然后讨论了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的关系,特别是特殊文学形式如拉丁美洲文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更容易利用这种理论。
本文还针对这种理论在文学性格分析以及阅读研究中的应用做出了展望。
总之,本文着重于展示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研究文学形式、内容及其文学批评的作用的时候,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促进和形成文本的整体意义。
一、互文性理论及其核心要素互文性理论是一种涉及文学研究、批评和分析的理论,它致力于探索文化、文学和文本之间的关联。
互文性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文化理论,它的核心要素是如果能够识别文本之间的关联,就能深入解读文本的整体意义。
因此,互文性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学解读方式,即以“文本之间的叙事差异性”(narrative divergence)和“互文性的链接”(intertextual links)为基础,来概括所有文学形式、内容及其文学批评。
互文性理论提出,文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存在着彼此补充、弥补和纠正的关系。
通过观察文本之间的关联,互文性理论可以深入到文本的深层意义,从而实现文学批评的目的。
此外,互文性理论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理解文学形式和文本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利用互文性理论来解读文学作品。
二、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互文性理论在文学批评解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文学批评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作品的文本结构及其意义。
互文性理论通过深入探究文本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文本之间的内在连接,使文学批评者能够在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地把握文本的整体意义。
特殊文学形式,如拉丁美洲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更容易接纳互文性理论,因为它们需要探究复杂的文本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以获取作品的整体意义。
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已经大大突破了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批评术语的范围,它以其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写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和力量文本化,一切语境无论是政治的、历史的,或社会的、心理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样文本性代替了文学,互文性取代了传统,自主、自足的文学观念也随之被打破。
互文性理论将解构主义的、新历史主义的,乃至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合理因素都纳入了其体系之内,从而也使自身在阐释上具有了多向度的可能。
具体而言,互文性理论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由文本显示出来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而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和文本具有互文性的理论也成为了互文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文本分析策略,不过它结合了自身诞生于结构主义文论的特色,将之改换了文本和文本的互文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
所以,互文性理论所遵循的思维模式也能清晰的窥见,它不是单纯地以文本来分析文本,否则它也将落入形式主义文论的窠臼。
互文性理论以形式分析为切入点,最终让自己的视线扩展到整个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的视域之内,即一个从文本的互文性到主体的互文性(也可称之为“互射性”或“互涉性”)再到文化的互文性的逻辑模式。
互文性理论以“影响”为其核心要素,将众多的影响文学创作的因子纳入其关注的领域,从而也使自己超越了单纯的形式研究的层面,而进入到多重对话的层面。
而互文性理论的对话主要是从三个层面进行:文本的对话、主体的对话和文化的对话,下面本文就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对互文性理论多重对话特质做进一步的分析。
“互文性”(Intertexuality,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
解构主义名词解释

解构主义名词解释解构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
它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构主义的目标是揭示语言和思维的固定结构,并突破这些结构的限制,以探索隐含在其中的多样性和矛盾。
解构主义认为,语言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文化和意识形态构建的。
它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流动性,批判单一的意义和正义观念。
解构主义批评方法的核心是“解构”,即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来揭示其中的二义性、矛盾和冲突。
解构主义以及解构主义者的名义观点是“一切都是文本”,这意味着任何事物——包括文学作品、文化现象、政治和历史事件等——都可以被视为语言结构的表达。
通过揭示这些结构中的矛盾和隐含的意义,解构主义试图挑战权力和知识的固化,并推动社会变革。
解构主义的名词概念在德里达的著作中有明确表达。
例如,“德丽”的名词解释,这个词是由“德丽”和“美”两个字组成的,德立的名词解释是“没有美丽的女人”。
解构主义的名词概念强调了语言的图像性和多义性。
德里达提倡的解构主义方法在学术研究、文学批评、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应用。
它对传统的二元对立、中心主义和原则主义提出了挑战,并试图打破这些固有的结构,以期达到更加开放、自由和多元化的理解。
然而,解构主义的名词解释也受到了批评。
一些人认为,解构主义的方法过于抽象和复杂,无法直接应用于实际问题。
此外,解构主义的批评方法有时被认为过分强调矛盾和多义性,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总的来说,解构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强调语言和思维中固定结构的矛盾和多义性。
它试图挑战权力和知识的固化,以推动社会变革。
虽然解构主义的名词解释受到争议,但它在学术和文化领域都有重要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领域。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研究

w r o n g l y 。 ” 即“ 错误地 阅读或阐释 文本或某一情境等 ” 。 柏拉 图、亚理士多德 以来的传统文论 ,一直将作为阅
读方式 的 “ 误读 ” 视 为一种应该避免的 “ 错误 ” 。这种
观念是建立在语言 “ 表征模式”之上 的,认为文学文 本一定存在某种决定性的意义本质 ,读 者能够真实地 阐释文学作 品的全部意义 。在这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 的指 导下 ,文本意义 的多元性、矛盾性遭 到忽视 ,文
关键词 :误读;解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义 ;互文性 ;反形而上学
中图分类号:1 0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3 1 0 4 ( 2 0 1 3 ) 0 2 — 0 1 5 8 — 0 5
“ 误读 ”是 中外文学史上一种非常普遍 的现象 ,
决定意义这些观 点上却是基本一致的。即使是现代主 义批评理论中的表现主义、 象征主义、生命直觉主义 、
本 阐释追求一元 、统一的意义,因而 “ 误读 ”成为被
2 0世纪 ,随着哲学领域“ 理性” 权威 的消解 ,文学 批评领域里的作 者权威也受到挑战,文本和读者作 为 新 的主 体受到广泛 关注 。正如有 学者所总 结的:“ 2 0 世纪西方文论属 于一种 思想领域 ,把玩语言 、符号和
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 。考其英文词 “ mi s r e a d i n g ”
的语法结构 ,它是在 “ r e a d i n g ”前添 加 “ mi s 一”的衍
精神分析等批评 思潮 ,也都是 以作者 为中心来探究意
义 ,注重从作家 的思想 、情感乃至无 意识来挖掘文学
生形式 ,以正读 的存在为前提,是所谓 “ 正确 阅读 ” 之上 的一种意外 、一种离格。牛津词典对 “ 误读 ”的
文学理论中的解构主义研究

文学理论中的解构主义研究引言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方法,一直备受争议和关注。
其在文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而且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解构主义的起源、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并分析解构主义在文学理论中的研究。
1. 解构主义的起源解构主义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提出。
1966年,德里达在法国发表了一篇论文《结构、标志和游戏在人类学和语言哲学中的功能》,这篇论文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创始之作。
解构主义的出现是对结构主义的挑战和反思,它批判了结构主义忽略了由语言结构带来的偏见和失真,提出了破除二元性、揭示边缘和隐喻等概念。
2. 解构主义的基本概念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二元性的破除、边缘的揭示和隐喻的重构等。
首先,解构主义批判了二元对立式的思维方式,认为事物世界不存在固定的对立,一切都是过渡性和多元的。
其次,解构主义强调了边缘的重要性,即文本中存在的边缘、空白和漏洞所具有的意义与表达作用。
最后,解构主义尝试重构隐喻的结构,通过对语言和符号的解读揭示出隐喻的无限延展性。
3. 解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解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辩证批判分析、语言哲学分析、反对二元性、关注边缘性、揭示隐喻等。
首先,解构主义通过辩证批判分析来解构文本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揭示出文本背后的各种隐含意义和力量关系。
其次,解构主义运用语言哲学的方法来分析语言和符号的结构,探讨符号的启示和边界。
此外,解构主义关注边缘性,认为边缘和边界上的存在对于传统二元观念的颠覆和丰富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解构主义通过揭示隐喻的多义性和延展性来展示文本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解构主义在文学理论中的影响解构主义对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解构主义挑战了传统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打破了原本固化的传统文学规则和结构,使文学批评变得更加开放和多样化。
《解构主义对文学作品的阐释与重构》

解构主义对文学作品的阐释与重构引言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它通过分析文本内部的矛盾、模糊性和多义性来打破传统文学理论中所谓的固定意义和真实性。
本文将探讨解构主义对于文学作品的阐释和重构作用。
解构主义的基本原则解构主义提出了几个基本原则,其中包括: 1. 文本的多重意义:解构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具有无数可能的意义,这些意义之间互为竞争或矛盾。
2. 二元对立现象:解构主义关注文字背后存在的二元对立现象,并试图揭示其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3. 玩味文字:解构主义试图通过文字游戏和词语撕裂等手法来剖析文字内部暗含的潜在思想。
解构主义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解构主义方法可以用来重新审视传统文学作品,并赋予其新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示例: 1. 分析小说角色:通过解构小说中的角色形象,揭示其中蕴含的隐喻和矛盾,这样一来可以从新的角度解读小说。
2. 解构情节:对文学作品中的情节进行分析,寻找其中可能存在的多重意义和暗示。
3. 探究语言运用:解构主义聚焦于文本中的语言运用方式,包括词汇选择、句法结构等,从而揭示作者意图和观点。
解构主义对文学作品的重构除了阐释现有作品外,解构主义还能够重构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相关例子:1. 重新书写角色:通过解构原有角色形象,可以重新创造一个与传统形象相违背或互补的新角色形象。
2. 打破故事结构:通过打乱、颠覆传统故事结构,解构主义试图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和观念。
3. 运用混合语体:将不同风格、语气和语言混合在一起,以达到重塑传统文学形式的目的。
结论可以看出,解构主义对于文学作品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它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并理解传统作品,并引导我们创造出更具挑战性和多元性的文学作品。
通过解构主义的阐释与重构,文学作品不再被局限于固定意义和表面现象,而是呈现出更多层次和丰富度,激发了人们对于文本的思考和想象力的创造力。
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及其局限性与影响

一、引言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文学结构主义的兴起,翻译解构主义派〔Deconstruction〕也应运而生。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其发表的三部着作?言语与现象?(Speechand Phenomena)、?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书写与差异?(Writing and Difference)中,系统地阐述了解构主义的思想,标志着解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
该思潮以其对西方传统思想的反叛性、消解性迅速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影响力由法国向整个欧洲大陆扩散,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解构主义派主张用一种辩证的、动态的和开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不再把原文看成一个封闭和稳定的系统。
其观点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差异,原文意义不可能稳定不变,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在解构主义以前,翻译理论界普遍认为原文是作者创造力的表达,是作者灵感的结果,是统一而完整的系统。
因而相对译文和译者来说,原文及其作者被置于不可触动的地位,译者的任务就是力图使译文与原文形成某种等值或同一。
但是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原文至上的观点,提高了译者和译文的地位。
解构主义研究者认为我们对前人作品的理解会受到所处历史时期的制约,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原文便总是在不断的改写和重建。
原作的生命得以在时间与空间的意义上拓展、延续, 对每一部作品而言, 被翻译的时机越多, 其生命力越强大。
在?什么是“关联〞的翻译?中,德里达指出“关联〞包含“经济〞的含义,而“经济〞又涉及两层含义:性质和数量。
一方面要求译者用最可能关联的方式、最适当的方式,将原文的信息挪用、移植;另一方面是数量原那么,译作必须在质和量上等同于原作。
解构主义翻译将译作看作原作的来世,“延长了的生命、持续的生命、继续生活下去,来世〞,因此翻译的目的在于延续原作的生命。
解构主义

七、对解构主义的评价
(二)存在缺陷 1、文化虚无主义和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 2、理论上矛盾重重: (1)以无中心论反中心; (2)文字的独立自主发展论; 3、解构文论虚妄、夸大、否定之词过多,严 重损伤其科学性和文学性。
七、对解构主义的评价
(三)影响 1、解构主义将西方20世纪文论划分为现代与 后现代两个时期。 2、以德里达为代表的法国解构主义理论,是 一种学术化了的政治、社会、文化行为。 3、是20世纪后半叶除马克思主义以外给人影 响最深、启发最多的一种理论批评。
解构主义
——解构策略、互文性、 误读即写作
一、解构主义的发展线索
解构主义是从结构主义阵营来,并对结构主义 进行否定、反诘、驳难、叛逆中逐步形成的一 种哲学、文化和文学批评理论。解构主义是法 国与美国部分学者合作的结果。法国是解构主 义及其批评的策源地。1966年在美国举办的结 构主义国际会议上德里达的发言标志着结构主 义的衰落。1968年的“五月风暴”是解构主义 兴盛的社会-政治契机。70年代解构主义进入鼎 盛期。
语言是思想的媒介 语言是交流的手段 语言是思想的牢笼 语言是惹祸的根苗 语言是成熟的标志 语言是革命的武器 语言是成功的阶梯
观看网络视频: “我爸是李刚”造句 大赛
五、互文性
1、解构批评将“互文”和“互文性”等专业 术语哲学化、文本化。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二、主要代表人物
2、耶鲁“四人帮” (1)保尔· 德· 曼(1919-1983) (2)哈罗德· 布鲁姆(1930-) (3)希利斯· 米勒(1928-) (4)杰弗里· 哈特曼(1929-)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解构主义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解构主义154.解构主义是什么?(1)解构主义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兴起于60年代末盛行于70年代,总体上表现出对结构主义的不满和失望乃至批判否定。
(2)60年代法国一些文论家、作家和哲学家组成了“太凯系”集团,明确打出后结构主义的旗号,德里达也是其重要成员之一,该集团在思想上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有密切的联系。
随后德里达将解构主义介绍至美国,很快取代了新批评长期以来的支配地位,尤其是“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颇负盛名,80年代后半期解构主义逐渐退潮。
(3)代表人物:德里达、德•曼、哈特曼、布鲁姆、米勒、福柯等。
(4)理论来源:①尼采的非理性主义与解构主义关系密切,他主张文字超越一切观念形态,真理就是一支由隐喻、拟人和双关等修辞手段组成的军队,哲学和一切观念形态都首先是文字。
德里达受尼采影响也肯定文字的自由游戏。
②德里达在解构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上与海德格尔极为相似,其语言第一的观点以及用文学和艺术来解构并拯救哲学的观点也对德里达发生了直接影响。
③巴尔特后期转向了后结构主义,建构了独特的文本理论与阅读理论:a从消解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入手,认为文本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并不能构成索绪尔所谓的完整固定的符号,能指所指涉的是一个能指群,能指最终只能够在所指的表面进行自由漂移,语词符号不再是明确固定的意义实体,巴尔特据此指出“作品”是“单数”的,而“文本”则是“复数”的。
这种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播散和转换,文本本身只是一个开放无尽的象征活动,任何意义都只不过是这个活动中迅速生成而又迅速消失的东西,这是对结构主义“作品论”的有力消解。
b阅读理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阅读结构主义“作品”,只需要理解性思维;而阅读“文本”则需要转喻式的思维,就是需要把文本的每一部分和每一个象征都看作对另外更大部分和象征群体的无限替代品。
二是判断结构主义“作品”间的区别主要根据我们所理解的确定的意义内容,而判断“文本”之间的区别则需要根据不同的能指所指的活动路线和意义传播过程。
江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笔记

一战使文论呈现出三种状态:革命化、精神分裂、形式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以五月风暴为标志,进入后现代时期。
后现代文论的重心是意识形态批判。
20世纪西方文坛,号称是“文学理论批评的时代〞,主要由哲学文论、文学理论批评、创作经历谈三大局部组成。
哲学文论、创作谈属于西方文论史的传统工程。
20世纪文论突出的特点是:文学理论批评在独立、自律、自成系统方面取得成功。
20世纪西方文论理论经历了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文论机器在苏联、东欧与波兰的开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局部。
女性主义的文化诗学是西方文论史上最为独特的景观。
20世纪下半叶的文化诗学,以意识形态为轴心。
20世纪文论的四大系统:作者作品读者世界系统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分析哲学运动、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是形成语言学文论的三大来源,标志着20世纪文论的三次重大转折。
20世纪西方文论在其自身展开的四个方面—总体形态、评论家、评论文本、影响—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20世纪西方文论:1属于一种思想领域2具有明显的文化创造性3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20世纪西方文论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集中表达在三大转折上:1.从文学言论向文学理论的转折,使文学学或文艺学从哲学与创作言论中走了出来,自立门户,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话语体系与科学形态;2.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有了自己的构造规模、名牌作品、广泛的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效应;3.实现了从一般专门知识话语向边缘的学科诉诸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转折,取得相应发言权与地位。
作者系统表现主义诗学来自于欧洲浪漫主义克罗齐是浪漫主义诗学的集大成者。
克罗齐的直觉—表现学说,是他整个心灵哲学的一个组成局部,是他最具个体的文学论。
直觉是起点,属于较低的层次,可以不依赖概念而生存,是艺术的生长点。
克罗齐把艺术分为四个阶段:诸印象、表现、快感的陪伴、由审美事实到物理现象的翻译。
克罗齐的评论方法:剥离方法批判方法历史方法语言学境界象征主义〔保尔*瓦雷里〕:20世纪西方文论最重要四国:法美德苏俄象征—首先是指完整的主体意识。
解构主义文学理论概述

解构主义文学理论概述解构主义思想大多是从文学理论及其批评实践中形成的,所以可以说文学理论是解构主义的主要阵地;即使在哲学家如德里达和福柯的理论中,也涉及到解构主义的文学思想。
现在我们所要介绍的是以文学理论著名的法国学者罗兰·巴特,以及解构主义在美国的发展。
一、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学理论除德里达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法国还有一批文论家从结构主义阵营退出,转向解构主义。
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罗兰·巴特。
巴特对自己原先奉行的结构主义进行了清算和嘲讽,他在《S/Z》中曾这样说:“据说某些佛教徒凭着苦修,终于能在一粒蛋豆里见出一个国家。
这正是前期作品分析家想做的事:在单一的结构里,……见出全世界的作品来。
他们认为,我们应该从每个故事里抽出它的模型,然后从这些模型里得出一个宏大的叙事结构。
我们(为了验证)再把这个结构应用于任何故事:这真是令人殚精竭虑的任务……而且最终会叫人生厌,因为作品会因此显不出任何差别。
”①正是出于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反省和批判,巴特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文本和阅读理论。
巴特认为,文本中的语词符号不是明确固定的意义实体,而是一片“闪烁的能指星群”,它们可以互相指涉、交织、复叠;文本中出现的虽只是有限的能指符号,却像水珠般折射出无边际的能指大海,所以巴特认为“文本无所谓构造”,“文本没有任何句式”,“文本是能指的天地”②。
巴特把结构主义的“作品”与他心目中的“文本”加以区分,认为“作品”是“单数”的,“文本”则是“复数”的。
因为任何语词单独存在时不可能有任何意指活动,当它真正成为语词时,它四周已是一片无形的文本海洋,每一文本都从中提取已被写过和读过的段落、片段或语词,从来不存在“原初”文本,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文本的这种“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游移、播撒、流转、扩散、转换和增殖,文本本身只是开放的无穷无尽的象征活动,任何意义只是这一活动过①罗兰·巴特:《S∕Z》[M],第九页,伦敦1970年,转引自朱立元、张德兴等:《西方美学通史》(第七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第153页。
解构主义批评

二、解构主义理论家的解构理论:
1、德里达: (1)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 本质上是对西方根深蒂固的形而上 学思维模式的解构。
形而上学设定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范畴: 如精神/物质、主体/客体、能指/所指、理 智/ 情感、本质/现象、语音 /文字、中心/ 边缘 等。 由于二元的不平等,于是形成“逻各斯中 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 义”等。
• 突出表现出反权威、反传统和反理性倾向。
1、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学家德里达
•
1966 :在美国做《人类科学话语中的结构: 符号和游戏》的著名演讲,是解构主义的奠 基之作。
1967 :《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和 《语音与现象》出版,系统提出了自己的解 构主义思想。
•
2、美国的“耶鲁四人帮”
• 应当把批评看作是在文学之内,而不是在文学之外
• 哈特曼还从艺术文本的相互依赖性(互文性)中揭示艺术文本意义不确 定性的根源
• 德· 曼把修辞性视作语言本身固有的根本特性,认为语言自身存在着语法 和修辞之间的张力,即不确定的关系。具体说来,阅读是以文本为对象, 而一切文学文本都因修辞性而具有自我解构的要素,因此,阅读永远只 能是解构性阅读。 • 文学文本不可能有确定不变的一套完整含义(意义)。文学文本及其意 义不再是可以独立于读者阅读行为的纯自然客体。因此,对文学文本意 义的理解,是一个阅读文本的过程,是文本与阅读交互作用的无止境过 程。 • 从方法论意义上,德· 曼认为批评家只有经过对文学、历史等文本的盲视, 最后才能获得对文本的洞见。
文本意义之所以是不确定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与别的意义相互交叉渗透和转换哈特曼还从艺术文本的相互依赖性互文性中揭示艺术文本意义不确定性的根源德曼把修辞性视作语言本身固有的根本特性认为语言自身存在着语法和修辞之间的张力即不确定的关系
第七章 解构主义批评

那么,作为“解构主义之父”,德里达和他的解构主义思 想究竟如何呢?
(一)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
在那篇著名的演讲《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中,德里达 认为,被结构主义所神圣化的“结构”,或者说“结构的结构性”,总 是被赋予一个中心,要将它与某种固定的源点联系起来,进而被中性化。 但是问题在于,既然中心作为本原,它就应当是独一无二的,在那里, 内容、组成成分、术语的替换都已不再可能。但是“中心乃是整体的中 心。可是,既然中心不隶属于整体,整体就应在别处有它的中心”。所 以,人们所认为的本质上的中心成为一种悖论性的存在,它既在结构之 中又在结构之外,所以它也就是不存在的,整体化也就是不可能的。人 们认识中的中心还不仅仅是“结构”,它应当“被当作某种中心臵换的 系列、某种中心确定的链条来思考。这个中心连续地以某种规范了的方 式接纳不同的形式或不同的名称”。这个中心就是发源地、基础或原则, 是存在的理由和内在的根据,它包括终极目的、本质、实体、主体、意 识、上帝、人,等等。既然中心是不存在的,中心就不能够被以这种形 式被思考,中心没有固定的场所,它只是一种功能、一种非场所,而且 在这个非场所之中,符号在无止境地替换,相互游戏。这就是一种非整 体化的思想。事实上,通过对结构主义的解构,已经初步展示了德里达 解构主义理论的思想面貌。
一、雅克•德里达与解构主义思潮
2004年10月8日,当雅克•德里达在法国巴黎悄然去世的时候, 美国最大的知识性报纸《纽约时报》随后就发表了一篇负面 报道,认为德里达的思想就是否定真理并且吸引一些奉承者 的“时尚”和“主义”,并且认为“对很多美国人来说,他 们感到他体现了一种法国流派思想的弊病,不但瓦解了古典 式教育的许多传统标准,同时还跟造成分裂的政治诉求有所 关联”。这篇评论引起了世界性的反应,几千名学者在网络 上签名,抗议《纽约时报》对德里达及其思想的攻击和歪曲, 这成为跨国文化交流中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
互文性论文

互文性论文互文性论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互文性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背景解说作为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一次反拨,互文性与前者一样,也是一种价值自由的批评实践。
这种批评实践并不隶属于某个特定的批评团体,而与20世纪欧洲好几场重要的知识运动相关,例如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解构主义。
围绕它的阐释与讨论意见,大多出自法国思想家,主要有罗兰·巴特、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雅各·德里达、杰拉尔德·热奈特、迈克尔·瑞法特尔。
先驱者:渊源与影响说到互文性,法国批评家克里斯蒂娃首先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文学批评。
她说,当时法国文学批评深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尤其是巴赫金的对话概念与狂欢理论。
令她最感兴趣的,则是巴赫金针对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
我们知道,巴赫金提倡一种文本的互动理解。
他把文本中的每一种表达,都看作是众多声音交叉、渗透与对话的结果。
所以克里斯蒂娃说:互文性概念虽不由巴赫金直接提出,却可在他的著作中推导出来。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指出,独白式历史主义批评和文体学研究,仅仅把小说看成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或小说对于现实的同质性再现。
这种独白批评因而无法解释人物语言的异质性与多样性。
它不能说明小说中各种外文学文本(extra-literary texts)的存在,也不能充分展现小说语言的审美功能,即同一部小说中不同语言方式的共存交互作用,以及使用这种多元语言评价现实的不同方法的共存互动。
巴赫金把这两种共存互动称之为小说的“多声部”或“复调”现实,并用“文学狂欢化”来支持他的对话理论。
狂欢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形式。
它原指那种包括了庆典、仪式和游艺的民间狂欢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文论——互文、误读,对表现论阅读具有参考价值
【推荐】解构主义文论——互文、误读,对表现论阅读具有参考价值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
1、“互文”不止是指称作品中上下文关系或语境关系,还指消解文本中心,建构文本边缘,在边缘作复杂的交叉,体现文本之间的互相指涉关系。
解构批评希望读者同时阅读几种文本,以期在文本间引证其某种的相似性。
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都是在互相指涉、互相影响。
多读几种文本,就会发现其他文本对某一文本的影响,文本中都充满着其他文本的“印迹的印迹”构想不同文本间的互文性。
这里所谓的文本,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文本。
解构批评认为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
……这一理论不但对阅读方法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而且,对语文阅读教材的编写和阅读教学也在重要的参考价值。
例如,将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她的《声声慢》参照着读,就会发现其中的“互文性”。
……文本的意义就是这样在“互文”参照中由读者不断地想像、创造、生成。
……
教学中的阅读,就应该将可作“互文”联系和参照的文章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解读(当然,更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和积累,发挥他们的联想、想像和审美创造力,使文本的意义膨胀起来)。
2、阅读即误解,误解即写作,写作即误读。
这是“耶鲁四人帮”的最重要的口号。
他们认为阅读呈现的并非总是趔性的,更多的时候显示错误,形成“误读”。
因为文本是虚构的修辞性作品,文本的语言具有虚构性和修辞性。
这二者均有不确定性、不可靠性和欺骗性,文本及其语言修辞不是一种趔性呈现,而是欺骗性呈现。
读者常常带有几种文本乃至相互对立的原始经验进入文本,按照自己的习惯乃至长期接受语言修辞期望性的习惯介入文本,这便错上加错。
这种阅读呈现的是一种双重欺骗的呈现。
误读有三种:作者对自己文本的误读:批评家对文本的误读;后代对前辈文本的误读,尤其是现代的作者和读者对历史文本的误读。
误读作为一种分解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本自身的消解,一是读者对文本的分解。
误读作为创造,如果说误读不只是人为的错误阅读,而文本和读者不可逃避的一种行为,批评不可还原文本的“本意”,误读理所当然的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误读产生洞见,洞见生出创意,产生创造性的批评。
误读即写作。
写作批评家可以称为误读专家。
或者说,误读是写作的依靠,写作是误读的表达,误读和写作如一对孪生姐妹,手挽手地步行在批评大街上;批评家同时分裂为两种形象:误读专家的形象和写作者的形象?布鲁姆说“没有解释,中有误释”。
文学写作、批评写作和文学史写作一样,都是误读。
……
“移心”“互文”“误读”等,是阅读的经验,是一种智慧的阅读。
从表现论阅读视界看,不可否认,误读就是写作,写作就是误读;误读和创造性的阅读、写作,有着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