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诗歌鉴赏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教案首页
编号:YJQD-0507-07 版本:B/O 流水号:编制:审核:批准:
课题:第一章诗歌鉴赏
教学目的、要求:
1、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授课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第一章诗歌鉴赏
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
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散曲,蔚然而成一条灿烂的艺术银河。
这一银河中星光灿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柳永、李清照……有的诗歌看似简单的说白,诗人却让我们领略到无限的童趣,例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有的诗歌看来是很平常的景象,却能诱发我们无限的乡思、乡愁,例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有的,可能只是陌生人之间的一次偶遇,诗人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淳朴真挚的友情,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有的,可能只是主人公偶然的一次经历,诗人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浪漫的情怀,例如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在诗歌的长廊中漫步,我们似乎也变成诗人了。
我们真能变成诗人吗?我想说——能。
但我还想说,要让自己变成诗人,首先,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合格的诗歌的欣赏者,而要成为合格的诗歌欣赏者,一定先要掌握“意象”。
讲授新课
一.诗歌的涵义及其分类
三位一体——诗歌、音乐、舞蹈
诗——不合乐歌——合乐
(一)诗歌的涵义
诗歌是运用凝炼而富有音乐美的语言,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系创造形象,抒发强烈的情感,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形式。
(二)诗歌的分类
按照诗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①抒情诗:指直接抒发诗人对现实生活感受的诗体。
鲁迅:情绪的直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迦梨陀娑《秋》(抒情诗分为颂歌、哀歌、恋歌、讽刺诗)
②叙事诗:是一种用诗的形式来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以反映现实和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体。
二.诗歌的审美特征
(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田间《坚壁》
(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郭沫若《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奇异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为什么想象和联想对于诗歌的创作如此重要呢?
载体《思念》,联缀《春江花月夜》景物人生思妇游子
浪漫《长恨歌》,含蓄《诗.蒹葭》
(四)讲究语言的凝炼和音乐美;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体裁:风、雅、颂手法:赋、比、兴
(一)赋——铺陈直叙、直书其事
《诗经.卷耳》:采采卷耳,不盈倾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二)比——以彼物比此物《诗经.关雎》
四.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
(一)懂得“诗家语”P147
1.诗家语的涵义
2.特点:①从语言的直观层面看,诗歌语言具有音律之美和高度凝炼的特点。
②从语言承载的内容看,诗歌语言具有更浓厚的感情色彩,更富有感染力。
③从语言的结构来看,诗歌的语言跳跃性大,具有较大幅度的弹性。
(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1.意境的涵义情(情感)①意境是主客体的统一,即作家主
意(主观)观之“意”与客观现实生活之“境”
意境理(思想)的辩证统一,李白《望天门山》
形(特征)②意境是一个和谐广阔的情感活动的境(客观)艺术空间,是一种若有若无的虚幻
神(精神)世界;谢榛《四溟诗话》
③意境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索,
李白《早发白帝城》
意境:指作家主观的蕴含着普遍社会意义的情思与所描写的富于特征的客观实物交融一体而形成的艺术氛围和情调。
2.意境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情思”“物境”
①晋代陆机在《文赋》中从“情思”与“物境”互相交融的角度说过:“悲落于劲风,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
②刘勰认为,构思规律的奥秘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
③司空图提出:“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向。
”他说:“戴蓉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
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
④王国维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间词话》“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
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宋元戏曲传》
3.意境常见的构成方式
①凡是具有典型性的意境,总是表现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展现了鲜明的有高度特征性的图景,二是图景中蕴含着普遍社会意义的情思。
②三种构成方式
A“以境胜”,即景中藏情,
刘熙载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深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
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有何意味?”b“以景胜”即情中有景;夏明翰的《就义诗》
C“意与境浑”,即情景并茂;王之涣《登鹳雀楼》
课堂总结
有人把意象比作一艘轻扬的小船,乘坐它,你就可以驶向在水一方的诗国仙岛;有人把意象堪称一把有魔力的钥匙,拥有它,你就可以开启诗歌神秘的大门。
掌握了这把金钥匙,就可以在意象的花海里含英咀华,在意象的丛林中寻幽寻胜,在意象的密径上曲径通幽,从而登堂入室,窥见缪斯女神的风采,求得诗歌艺术的真谛,并进而在诗歌的汪洋大海中掀浪狂舟,扬帆疾进,采撷到最美的诗之浪花。
布置作业
1、白居易《长恨歌》体现了什么样的创作心理?
答:《长恨歌》体现了诗人矛盾复杂的创作心理。
在主题上存在着讽喻政治和赞美爱情的矛盾主题,在杨玉环的形象塑造上,存在着美化、神化与丑化、俗化的矛盾;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兼用写实与浪漫的手法;在情节设置上存在着对事实的客观叙述与迎合市民情趣而虚构再创作的矛盾。
《长恨歌》本身就是在作者复杂的心理下写就的,和白居易对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度有着必然联系,其多组矛盾是作者复杂的心理的反映。
诗的前半部分作者直抒胸臆,批判李杨之间荒淫无度的生活,如诗篇以重色误国为头统领全文,中间看似是大篇幅的描绘讴歌坚贞爱情,实质上是渲染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本质。
其中,“君王不早朝”“不重生男重生女”等,清晰地表达了对此事件的鞭挞态度。
后半部分,用虚幻的情节,极尽渲染赞美李、杨爱情相思之痛。
看似渲染生离死别后的相思之恨,实际上是批判亡国后的唐玄宗不为国家倾覆而悔恨,而是继续惜恋其荒淫无度的生活。
这些无不显现出诗人的矛盾心理,并从中流露出诗人对腐朽王朝的痛恨,忧国忧民的感情。
2、赏析《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赏析《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