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北京及北平名称变更
国民党在大陆时期的几个国民政府
第五个国民政府——广州国民政府。
北平政府瓦解,但其所树立的“国民会议”和制定约法的大旗却被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接过来,借以剥夺反对派的口实。蒋介石的“国民会议”遭到了胡汉民等反蒋派的反对。蒋介石在1931年2月软禁胡汉民,5月5日-17日在南京召开“国民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等法案。这些事件,使反蒋派群情激奋,他们纷纷南下广州。胡汉民派、汪精卫派、桂系、孙科派、西山会议派、两广军人等均集中在“护党救国”、“打倒独裁”的旗帜下,仿孙中山召开非常国会的先例,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非常会议”,另立中央,议决成立国民政府。1931年5月28日,广州国民政府宣布成立,由汪精卫任主席,演成新的宁粤对立的局面。就在这次对立中,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9月28日宁粤双方在“息争御侮”、“共纾国难”的主张下,开始进行广州会谈。10月27日,双方在上海召开“和平统一会议”,11月7日,达成协议,规定双方各自召开国民党“四大”,选出同等数量的中央委员,然后双方中央委员在南京合开四届一中全会,改组南京政府,取消广州政府。这样一来,广州国民党中央争得了与南京中央平等的“正统”权位。11月12日-23日和11月18日-12月5日,南京“四大”和广州“四大”相继召开,各自选出中央委员。广州方面在选举中发生争斗,汪精卫、孙科等愤而离粤赴沪,12月3日在上海宣布召开“四大”,选出己方中央委员。演成了国民党一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三地召开的闹剧。由于反蒋派的咄咄进逼,蒋介石于12月15日宣布下野。12月22-29日,国民党宁、粤、沪三方合一,在南京召开四届一中全会,宣告组成“统一政府”,由林森任政府主席,孙科任行政院长。1932年1月1日,林森、孙科等宣誓就职,广州国民政府宣布取消。
府,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幸而1923年1月,滇军杨希闵和桂军刘震寰等部,在国民党人策划下联合驱逐了陈炯明,使孙中山得以在1923年2月21日重回广州,并在3月2日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府,称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自任大元帅。这是一个军政府性质的革命政府。正是在这一政府下,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通过联俄联共,迅速使国民革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北京称谓的历史变迁
北京称谓的历史变迁作者:李友唐来源:《百科知识》2015年第12期北京是历史古都,有许多称谓,人们比较认可的北京历史上的称谓有下面一些。
蓟。
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人于蓟,封召公爽于燕。
另一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国并入蓟国,蓟国以蓟城为国都,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
秦灭燕后,设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
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是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位置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
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
日下。
日下是国都的代称。
《晋书》就称晋都洛阳为日下。
后来唐代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诗句。
后来日下就作为北京的代名词。
清人朱彝尊乾隆年间著有《日下旧闻考》一书。
幽都。
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代曾设幽都府,所治在今北京一带。
燕京。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
“安史之乱”平定后,取消燕京。
北京的正式命名多有变动,可燕京这个名称广泛使用。
春明。
此名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曾被称为春明。
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一书。
京城。
长安成为国都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
后来国都就指京城。
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称京城。
南京。
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
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幽都府即现在的北京地区,因而又称南京。
燕山。
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
宋、金议和后,燕京归北宋,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燕京又称燕山。
中都。
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
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在今天北京西南。
北京区划沿革
辖13个市辖区、4个县
东城区 西城区 崇文区 宣武区 朝阳区 海淀区丰台区门头沟区
周口店区 大兴区 通州区 顺义区昌平区平谷县(城关镇) 密云县(密云镇) 怀柔县(怀柔镇) 延庆县(延庆镇)
1960年
辖8个市辖区、9县
东城区 西城区 崇文区宣武区 朝阳区 海淀区丰台区 门头沟区
房山县(城关镇)大兴县(黄村镇) 通县(通州镇) 顺区
东单区 西单区 东四区 西四区 前门区 崇文区宣武区 东郊区 南苑区 海淀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京西矿区昌平区
◎将河北省大兴县的新店乡划归北京市。(国务院1957年9月30日批准)
◎将河北省顺义县的中央机场场区和进场公路划归北京市。(国务院1957年12月4日批准)
从这一年能看出为什么首都机场在顺义区境内不归顺义管辖的原因了,因为1958年河北省顺义县才划归北京市,比首都机场晚了一年,就是这一年,顺义却再也要不回首都机场了。
◎1949年10月1日,北平市更名为北京(直辖)市。
1952年
辖13个区
东单区西单区东四区西四区前门区 崇文区宣武区 东郊区南苑区 海淀区丰台区 石景山区京西矿区
1952年,北京市由华北行政委员会领导;1954年改由中央直辖。
◎第一区更名为东单区;第二区更名为西单区;第三区更名为东四区;第四区更名为西四区。
石油化工区办事处-》燕山区,现在也有原来燕山区的遗留,在现在的房山区,燕山也是特殊的地区,只是表面上没有了,但依然有燕山公安分局、燕山教委、规划、统计等部门,关键问题是,这些部门都是区县一级的
1980
至
1985
辖10个市辖区、9县
东城区 西城区 崇文区 宣武区 朝阳区 海淀区丰台区 门头沟区石景山区燕山区房山县(城关镇)大兴县(黄村镇) 通县(通州镇) 顺义县(城关镇) 平谷县(城关镇) 密云县(密云镇)怀柔县(怀柔镇) 昌平县(昌平镇)
日记:北平府顺天府。大兴县宛平县。直隶
日记:北平府.顺天府。
大兴县.宛平县。
直隶宛平城建于明末崇祯十年(1637年),当时正是明朝的战乱时期,建此城以屯兵守卫京城。
明时称“拱极”城;清时改名为“拱北”城,当时并不叫宛平,明朝时的宛平县署在北京城内鼓楼附近。
辛亥革命后,宛平县划归河北省,宛平县署正式迁到此地。
宛平这个城名的历史,有点意思。
明朝、清朝在北京设置大兴县和宛平县,为附廓的两赤县。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宛平和大兴属之。
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明迁都北京,大兴和宛平为依郭京县。
清代,宛平和大兴仍为依郭京县,隶属顺天府。
清朝北京城内有两个县,称为京县。
以前门大街中轴线为界,东面为大兴县,相当于现在的东城区,县衙在交道口附近的大兴胡同内。
西面为宛平县,相当于现在的西城区,县衙在地安门西面东官房。
那年人们常说,皇帝是坐在金銮殿,脚踩两个县。
就是指皇帝的龙椅正好放在北京的中轴线上,而中轴线又是大兴,宛平两个县的分界线,所以皇帝坐在龙椅上时,正好一脚在宛平,一脚在大兴。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
1928年,南京政府决定将北京改为北平,原属各县并入河北省。
城内的宛平县公署,迁至卢沟桥边的拱1缄内,从这时起宛平县离开了北京城。
1930年,城东的大兴县署迁到北京城南的黄村,从此大兴就成了北京的一个郊区县。
也就是说,明清的时候,宛平县和大兴县其实是北京的2个区,大致是大兴是东城区,宛平是西城区。
到了民国,觉得市下面不应该有县,才把宛平签到了现在的宛平城,大兴签到了现在的大兴黄村。
明清的古街宛平城里其实没什么风景,不过来卢沟桥基本都要经过宛平,所以可以顺道转转。
卢沟桥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
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桦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
说北京丨北京历史行政区划变迁史我的北京记忆
说北京丨北京历史行政区划变迁史我的北京记忆说北京丨北京历史行政区划变迁史秦秦(前221-前207)统一中国,创建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普遍实行郡县制度。
郡为一级政区,直隶中央;县为二级政区,隶属于郡。
今北京地区分属广阳(新置)、上谷、渔阳、右北平(基本沿袭燕国旧制)四郡。
每郡各有十余县至三十余县,其中确知为秦所置县,每郡不过一个。
广阳郡治蓟,确知所属县在今境者,为蓟、良乡。
上谷郡治沮阳,确知所属县在今境者,为居庸、上兰、军都。
渔阳郡治渔阳,确知所属县在今境者,为渔阳。
右北平郡治无终,确知所属县在今境者,为无终之西部。
西汉西汉(前206-公元25)初年,在旧燕、赵、齐、楚地区,封立子弟为诸侯王,封区称王国。
在东郡、河南、颍川以西广大地区置郡。
郡与王国以下均设县。
县为列侯封区者,称侯国。
这一行政制度,史称郡国并行制。
“七国之乱”以后,废除诸侯王“治民”之权,后改由王国相治民。
侯不治民。
武帝时,首都附近七郡归司隶校尉监察,其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每年八至十二月巡行所部郡县,无治所。
元始二年(2),今北京地区仍属幽州,分隶于五郡(国)。
原秦之广阳郡北部为广阳国,南部分置涿郡;上谷、渔阳、又北平三郡仍沿秦旧置。
广阳国在高祖时为燕国,治蓟。
昭帝改为广阳郡,宣帝更为广阳国(王莽改为广有郡)。
领四县,三县在今境,为蓟、广阳、阴乡(王莽曰阴顺)。
涿郡高祖六年(前201)置,治涿(王莽称垣翰)。
领二十九县(国),两县(国)在今境,为良乡(侯国,王莽曰广阳)、西乡(侯国,王莽曰移风)。
上谷郡治沮阳(王莽称朔调),领十五县,四县在今境,为夷舆(王莽曰朔调亭)、居庸、军都、昌平(王莽曰长昌)。
渔阳郡治渔阳(王莽称通路),领十二县,七县在今境,为渔阳(王莽曰得渔)、狐奴(王莽曰举符)、路(王莽曰通路亭)、平谷、安乐、厗奚(王莽曰敦德)、犷平(王莽曰平犷)。
右北平郡治平刚(王莽称北顺),领十六县,只无终县西部在今境。
北京名称的变化
北京名称的变化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
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
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
”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
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
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
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
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
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
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
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
北京历史沿革及其历史上的60个称谓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这里荟萃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宋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大兴金在将燕京改为中都的同时,设大兴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东南部,包括今东城区、崇文区、朝阳区及大兴区的东部。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后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将准备都城迁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不准确,明清的宛平县治区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大兴区的西部。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老北京民国风情,走进东方饭店,法源寺,回忆宣武区的传奇往事
⽼北京民国风情,⾛进东⽅饭店,法源寺,回忆宣武区的传奇往事有⼈说⼀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概意思是说⼤雪覆盖了当代都市的遗迹,凸显了这座城市的古⽼,那么北京到底什么时候叫北平呢?今⼉个咱就找找北平的记忆⾛过盘旋⽽上的⽊质扶⼿楼梯,沉浸在夜上海的歌声⾥,⽼式的美国电影放映机,英国进⼝的客房电话,这⼀切,让咱们不⾃觉地穿越到了⼋九⼗年前的民国,这并不是民国剧中的摄影棚,⽽是咱北京城⾥⼀处不同寻常的酒店在虎坊桥东南有⼀条万明路,周围都是五六⼗年代的⽼式居民楼,铁艺栅栏的阳台,拱形的门窗,红⽩相间的⾊调,还有⼀个颇具民国⽂艺⾊彩的名字'东⽅饭店’让它在周围略显嘈杂的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1914年南城琉璃⼚和天桥之间,出现了⼀个全新的商业区,当年叫⾹⼚新市区,相当于现如今的CBD,这⽚⼉有两处标志性建筑,⼀个是跟上海⼤世界齐名的新世界商场,另⼀个则是和北京饭店,六国饭店并列的东⽅饭店当年东⽅饭店的每⼀个客房都有电话,还有7部汽车免费接送住店客⼈,要知道那个时候连京师警察厅也没有⼏部电话,全北京民⽤轿车公共才⼏辆,不过东⽅饭店第⼀次在报纸上名声⼤震却是因为⼀条负⾯新闻1919年6⽉11⽇,新⽂化运动的发起⼈之⼀,陈独秀被捕了,全国上下⼀⽚哗然,他在哪被捕的历史上对这⼀段的记载很模糊,只是说陈独秀是在当时最繁华的⾹⼚新市区发放传单的时候被捕的⽽在东⽅饭店可以找到更多的细节,有很多客房都是以著名的民国⼈物命名,这正是他们曾经居住过的那⼀间,⽽陈独秀就住在205房,那天晚上他携带《北京市民宣⾔》与两名北⼤教员⼀起,在东⽅饭店吃过饭之后,就到马路对⾯的新世界散发传单号召市民反对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警察则⼀路跟踪,⽽陈独秀被捕的准确位置在两条街道的交叉上有⼀个圆形的⼴场,这个圆形⼴场的西北则是东⽅饭店,东北则是当时的⾹⼚新世界娱乐场当年陈独秀刚过马路就被便⾐逮了,当年北京城⾥的新青年都曾是东⽅饭店的常客,曾经名噪⼀时的东⽅饭店在民国却是昙花⼀现,1937年以后这⾥先后被⼩⿁⼦和民国政府征⽤就再也没对外营业,以⾄于住在周围的⽼邻居只知道这⽚⼉有两座⽼楼那⼀抹风情的北京⼈⼀个穿越的理由从清朝往后算,1928年的时候,北京改叫北平,⽇伪统治时期⽇本⼈管北平叫北京,但是没得到⽼百姓的认可,直到1949年北平才正式更名为北京,⽽在东⽅饭店不远处,还有⼀个北平遗迹每天车来车往的两⼴路让⼈们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现代与繁忙,⽽在1999年修两⼴路的时候,居然为了路边的⼀座⼩洋楼,也就是⽼北京德寿堂药店特意拐了个弯,德寿堂建于1934年,是当年德寿堂总店的⼀个分号⾛进店⾥虽然柜台都是新的,但抬头看看天井⼉,雕梁画栋的⽼建筑,依然保持着近百年前的风格,虽然和同仁堂⽐起来德寿堂的名⽓⼩了很多,可它是⽼北京唯⼀⼀家还保持着北京⽼字号药铺原貌的⽼店了不过德寿堂最早打响名号的并不是靠卖药或者看病,⽽是因为⾃个⼉家的门脸⼉,德寿堂的⼤门如今在两⼴路上鹤⽴鸡群,想当年也是独树⼀帜,华丽的装饰本⾝就是⼀个⼤招幌,楼顶上⼤钟两边,还有俩窟窿2000年左右,德寿堂⼜重新仿造了当年的⼩⽕车,可能⽼北京⼈都知道,80年前北京城有⼀景⼉,德寿堂上跑⽕车,⽽2004年德寿堂重新开业特意按照原样复制了铁轨和⽕车,德寿堂的楼顶是⼀个⼩平台,后期按照原状铺设了⼩铁轨可惜现如今只剩下那⼏节复制的⼩⽕车了,1934年德寿堂南号开张之初,在门脸⼉正⾯俩窟窿之间铺设了铁轨,让⼩⽕车来回穿梭期间,当年⼩⽕车也是为了配合⼤钟打点⽤的,每当到了⼀个固定时间,⽐如整点⼉时它就出来跑⼏圈⼉,就跟座钟整点报时的时候,有个⼩鸟或者⼩⼈⼉出来进去⼀样在当时看来,这种⽅式那叫⼀个新潮,在⽕车尚未普及的80年前,⼈们⼤多没有见过⽕车,德寿堂楼顶上跑⽕车可谓晃动了全京城在民国时期学霸们考⼤学的第⼀志愿并⾮清华北⼤,⽽是定⾩街⼀号的国⽴辅仁⼤学,建国后这成了北京师范⼤学,1925年,辅仁⼤学的前⾝辅仁社落户在了原来清朝涛贝勒的府邸⾥,1927年升格为辅仁⼤学这⼉的第⼀任校长是史学宗师陈垣,最初的校舍就是涛贝勒府的后花园,后来才盖起了那座中西合璧的⼩楼,但是好景不长,卢沟桥事变爆发,⽇军攻占北平,当时出现了两种局⾯,要不就是南迁到云南另组联合⼤学,要不就是坐等⽇军接管,名存实亡然⽽辅仁⼤学的师⽣却表现出了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姿态,⼈家稳坐泰⼭,继续上课,原来辅仁⼤学的⼀个特殊⾝份就是与国际接轨,跟罗马教廷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继耶稣会会⼠的传统,学术传教酝酿出来的,也算得上是国际教育机构所以辅仁最终没有被⽇本⼈接管,但是仍然被要求学习⽇语,然⽽陈垣校长压根⼉就不理这茬⼉,1938年5⽉,⽇伪政府强迫北京全市悬挂⽇伪国旗,并强令群众上街以⽰庆祝,辅仁⼤学及其附属中学坚决拒绝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直抵抗到了1943年的秋天,与此同时辅仁⼤学还在积极地扩充学系,招收沦陷区的失学青年,所以辅仁⼤学成了当时唯⼀⼀所不受⿁⼦控制的⼤学,很多青年都以能够考⼊辅⼤为荣在菜市⼝外的南横西街上,车来车往略显嘈杂,但或许每天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的⼈都想不到在⾼墙之内却是⼀个世外桃源,这就是⽼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有⼈知道法源寺却是因为台湾作李敖的⼀本《北京法源寺》这本书曾在2000年获得过诺贝尔⽂学奖提名,写的是从戊戌变法到⾟亥⾰命,康有为,梁启超⼀批变⾰之⼠的故事,虽然他写书之前从未来过法源寺,但他书中的故事并⾮空⽳来风⼀百年前戊戌六君⼦被杀之后就曾经停灵于此,清末的风云让法源寺染上了浓重的'政治⾊彩’然⽽民国时期,却有⼀位外国诗⼈慕名⽽来,民国初夏,印度诗⼈泰⼽尔到访北京,徐志摩和林徽因带他游北京的时候就选定了法源寺这么多的寺庙,徐志摩偏爱法源寺,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寺⾥的丁⾹花俘获了他的芳⼼,据说傍晚的时候,⼤家请泰⼽尔回城,没想到泰⼽尔因为太喜欢法源寺的丁⾹居然不想⾛了,今个⼉关于宣武区的北平记忆就聊到这⾥,有机会咱急着聊。
北京的名字的变化
北京名字的变化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一.叫北平的时期有:
1368年朱元璋灭元改大都为北平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驱除鞑虏宣告统一,改北京为北平
1945年国民政府战胜日军,改北京为北平
二.叫北京的时期有:
1403年明成祖篡位后改北平为北京(1420年后称京师)
1644年清兵进京,沿用北京名称
1937年日伪政府将北平改为北京
194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府改北平名为北京。
近代各时期中国十大城市的演变
近代各时期中国十大城市的演变近代中国各时期十大城市的演变建国以前,也就是中华民国时代,中国十大城市分别是:1.上海.2.天津.3.汉口.4.南京.5.北平.6.重庆.7.沈阳.8.广州.9.青岛.10.西安实际上,这十大城市,就是当时中国的十二个特别市中的前十位,也叫院辖市,等同于今天的直辖市。
建国后至文革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有了一定的变化,比如北平成为首都并定名北京后大搞城建,汉口合并汉阳和武昌成为武汉,南京从首都位置跌落变为省会,重庆和青岛被撤销特别市(直辖市)降为省辖市,十大城市的排列顺序已然发生了变化:1.上海.2.北京.3.天津.4.武汉.5.沈阳.6.广州.7.南京.8.重庆.9.西安.10.哈尔滨注意,北京举全国之力大搞城市建设,发展迅猛,短时间内升为中国第二大城市,天津退后成为老三,青岛被排除十大,哈尔滨进了前十。
文革后至本世纪初,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搞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中国十大城市的排列顺序又发生了变化:1.上海.2.北京.3.天津.4.广州.5.武汉.6.沈阳.7.重庆.8.南京.9.西安.10.成都注意,广州大踏步超前发展,哈尔滨被排除十大,成都进了十大。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发展更加神速,大城市变为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变为超大城市。
这时的十大城市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十个超级大都市:1.上海.2.北京.3.广州.4.天津.5.重庆.6.沈阳.7.武汉.8.南京.9.成都.10.西安此期间,广州城建扩张,超越天津,成为中国三大国际性大都市之一;重庆因为恢复了直辖市地位,城市开始恢复元气,城区面积倍增。
本来一直就是西南最大城市,再加上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迅速迈入十大的前几位。
国务院又明确宣布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实际上就是四大中央直辖市加上省会城市的老大,成为中国城市的五个领头羊。
其实要知道中国有哪十大城市,国家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只要记住凡是电话区号为三位数的城市,就是代表十大城市。
史海钩沉:北京——历史上诸多的称谓
史海钩沉:北京——历史上诸多的称谓
老北京是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三千多年来的改朝换代也成就了北京诸多的称谓,算起来大概有二十来个。
一九四九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决定: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今儿咱们就数一数这老北京的称谓。
京兆民国二年(1913)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隶属中央,范围包括今天北京大部分地区。
民国十七年(1928)京兆被废,改名北平
宛平这个称呼不太准确,一般说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
明清时期的宛平是县治区,大概的方位是在今天北京的西南部分,包括石景山、门头沟、海淀、丰台以及大兴的一部分,也就是今天宛平城周边地区;
京师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迁都北京,改称京师,一直到了清代。
“京师”一说有两种:一说是出自《诗经》里:“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人因此便称国都为京师了。
另一说是周文王周武王在陕西凤翔建都,凤翔的山名“京”,凤翔的水名“师”,因此将京师做为了国都的代称。
北京成了明成祖的国都自然也就被称为“京师”了;
北京明永乐元年(1430)永乐皇帝成祖朱棣,把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做顺天府,建立北京城,准备迁都于此。
从这个时候起定名北京,距今已有596年的历史了。
北平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王朝,史称明洪武元年。
为了将平定北方的功绩载入史册,便把原来的元大都改为了北平;
汗八里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定都北京后,称大都“汗八里”,在蒙古语里“汗八里”是“汗城”的意思,也就是可汗住的地方。
马可波罗的书中就把元大都北京写做“汗八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曾更名城市列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曾更名城市列表本列表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曾经更改地名的城市。
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城市建制包括省级性质的直辖市、地级性质的地级市和县级性质的县级市。
截至2021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共有25个城市更改其地名。
其中最早更名的城市为北平市,于1949年9月27日更名为北京市。
最近更名的城市为襄樊市,于2010年12月9日更名为襄阳市。
此时已经举行开国盛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但尚未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为分界,则最早更名的城市为兴山市,于1949年11月24日更名为鹤岗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类型及分布(至2021年10月31日)-- 列表 --01.北平市 (直辖市)设市时间: 1928年6月28日设市方式: 设立北平特别市,后降格为北平市城市新名: 北京市更名时间: 1949年9月27日备注: 北平市更名北京市02.兴山市设市时间: 1945年12月20日设市方式: 撤销兴山街建制而设城市新名: 鹤岗市 (黑龙江省,地级市)更名时间: 1949年11月24日备注: 兴山市更名鹤岗市03.西安市设市时间: 1948年10月15日设市方式: 由西安县析置城市新名: 辽源市 (吉林省,地级市)更名时间: 1952年4月3日备注: 西安市更名辽源市, 非现今存在的陕西省西安市04.南郑市设市时间: 1949年12月6日设市方式: 由南郑县析置城市新名: 汉中市 (陕西省,地级市)更名时间: 1954年1月1日备注: 南郑市更名汉中市,后曾于1964年6月5日改制为汉中县,直至1980年8月17日复设汉中市。
05.迪化市设市时间: 1945年11月1日设市方式: 由迪化县析置城市新名: 乌鲁木齐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级市)更名时间: 1954年2月1日备注: 迪化市更名乌鲁木齐市06.归绥市设市时间: 1928年9月设市方式: 由归绥县析置城市新名: 呼和浩特市 (内蒙古自治区,地级市)更名时间: 1954年4月25日备注: 归绥市更名呼和浩特市07.新海连市设市时间: 1949年11月设市方式: 新海市、连云市合并而设城市新名: 连云港市 (江苏省,地级市)更名时间: 1961年9月2日备注: 新海连市更名连云港市08.安东市设市时间: 1937年12月设市方式: 由安东县析置城市新名: 丹东市 (辽宁省,地级市)更名时间: 1965年1月备注: 安东市更名丹东市09.濉溪市设市时间: 1960年4月6日设市方式: 由濉溪县、萧县析置城市新名: 淮北市 (安徽省,地级市)更名时间: 1971年4月2日备注: 濉溪市更名淮北市10.安达市设市时间: 1960年4月29日设市方式: 撤销安达县建制而设城市新名: 大庆市 (黑龙江省,地级市)更名时间: 1979年12月14日备注: 安达市更名大庆市,非现今存在的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1964年至1965年间曾撤销其建制,改设安达特区,但对外仍称安达市。
民国时期北京及北平名称变更
民国时期北京及北平名称变更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北京及北平名称变更简介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成立,初建都南京,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继任,建都北京。
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成功,首都南迁,北京再次改为北平。
1911年至1949年近四十年间,北京的称谓几经更改,其行政沿革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民国初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成功,称为京都市政公所时期。
民国七年(1918年)一月,北京正式定名京都市(参考依据——《1947年6月8日北平市工务局编印北平都市计划设计资料第一集》)二、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特别市政府时期。
1928年国民政府南迁,北京改为北平,1928年6月28日根据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训令第306号:“准中央政治会议咨开,本会议第一百四十五次会议,关于政府内政部拟具京兆直隶区域名称问题办法一案经决议,(一)直隶省改名河北省,(二)旧京兆区各县并入河北省,(三)北京改名北平,(四)北平、天津为特别市。
录案咨请差明办理......。
”(参考依据——《1928年6月国民政府公报第七十一期训令) 备注:1928年北京改北平,还有一个日期为6月20日,依据1928年6月21日《大公报》刊载依据为1928年6月20日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
上述两个日期均为6月是肯定的,但应定为20日还是28日请参考。
三、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本人占领北平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北京特别市公署时期。
1937年10月21日北平地方维持会第52号训令:”于10月12日常务会议决议通过将北平仍改称北京,凡机关团体上冠北平者均改北京......。
”10月20日地方维持会发布了布告。
(参考依据——北京市档案馆藏j002-007-00194 社会局转发地方自治会关于北平改北京的训令)此时北平特别市政府称北京特别市政府。
1938年1月26日北京特别市政府改为北京特别市公署(参考依据——北京市档案馆藏j183-002-26671)四、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至1949年,北平市政府时期。
「大乎史话」民国时期,北京改称北平原因初探
「大乎史话」民国时期,北京改称北平原因初探由于各种原因,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成立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临时参政院还未成立,中华民国首都的问题也还没有解决,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大纲》规定,南京仅是临时首都,在清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2月12日宣布退位后,首都的问题提到了台面上,于是,刚刚成立的临时参政院于1912年2月14日在原江苏谘议局召开会议,票选首都,结果孙中山和同盟会高层属意的南京落选了,临时参议院票选的首都是北京而不是南京,且票数相差巨大,孙中山听到结果后,十分失望和震惊,严肃批评了同盟会籍议员,并强烈要求临时参政院复议,在陆军总长黄兴和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等采取非常手段后,临时参政院又将中华民国首都确定在了南京。
至于孙中山及同盟会高层为什么愿意将首都放在南京,因素很多,原因也很多,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势力范围问题,这是施政的物质基础。
这里说明一下,根据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承诺和南北会谈结果,虽然孙中山已于溥仪逊位的次日,即1912年2月13日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参政院也选举了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但孙中山一直未交权,直至临时参政院迁至北京后,在1912年的4月1日才正式去职。
因此,才有了2月13日辞职,2月14日强令临时参政院将首都选为南京的事情发生。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职后的第二天即1912年4月2日,中华民国临时参政院在原江苏省谘议局旧址(今南京鼓楼区湖南路十号)召开会议,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4日又议决临时参议政院也迁往北京,同时确定北京为中华民国首都,自此中华民国首都问题得以确定。
但不久,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宣布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并将政府所在地选在了南京。
1927年9月“宁汉合流”后,国民政府确定南京为中华民国首都。
1928年12月,二次北伐部队占领北京后,特别是12月28日张学良“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将北京市改称北平,为特别市。
民国老北京地图:《北平市区域图》
民国老北京地图:《北平市区域图》
《北平市区域图》,尺幅:45.5*37cm。
呈现出北京市市区和郊区的格局分布,内7、外5、郊8,同时以数字命名市辖区,共16个区。
民国时期出版的北京城市地图常见的是内外城地图。
像这种展示老北京市所辖全部区域的分区图非常难得!见证了北京首都的发展,难得的历史资料。
该图没有注明具体的出版时间,应该是抗战胜利后(1946年)出版的。
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民国政府废除日伪时设置的“北京特别市”,恢复北平市,仍为院辖市,辖20区(内7、外5、郊8),同时正式收回东交民巷使馆区;同年12月6日,北平市政府恢复以数字命名的市辖区,共16个区。
1947年3月,北平市政府调整郊区行政区划。
将原郊区8个,依次为十三至二十区。
北京城名称的变迁
北京城名称的变迁北京是有着三千多岁的历史文化名城。
此地扼守中国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北端,背靠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处,地理位置极为优越。
燕山山脉是中华民族之中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在这里或分封诸侯国君,或设置郡县治所,确保这一地区的管辖权不被易主。
宋代就是因为失去了这里(燕云十六州),就被辽金夺去了半壁江山,后又被蒙元夺去了全部江山。
北京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记住北京名称的变迁原因,就记住了中国的大部分历史。
一、蓟城。
北京的建城史要追溯到西周建国初期(公元前1045年),《礼记·乐记》记载,孔子授徒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水经·㶟水注》:“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
”蓟城地址在现北京市莲花河水系一带。
蓟丘遗址在现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观西边,其东南方向广安门一带为蓟城遗址。
二、燕都。
燕都的建城史要追溯到西周年代(公元前1122年),据《史记》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当时在中原北方的这个地区分封了燕与蓟两个诸侯国,燕国与蓟国的建立标志着北京城建史的开端。
(燕都地址在现北京市琉璃河水系一带。
)。
春秋时期,燕国吞并了蓟国,将蓟城作为燕国都城。
燕国还曾经设置渔阳郡,治所在今怀柔区梨园庄。
三、广阳郡。
秦始皇统一六国,在燕国界内设置广阳郡,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的蓟城遗址一带。
四、幽州。
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
” 《周礼·职方》记载:“东北曰幽州。
”汉武帝在蓟城设幽州刺史部。
五,涿郡。
隋炀帝罢州置郡,故改幽州为涿郡。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幽州改称涿郡,治所在蓟城。
涿郡置太守,从三品。
下置丞、尉、正(后又改置长史、司马、赞务),及主簿与诸曹掾属、市令等。
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及河北省涿州市霸州市和天津市海河以北,蓟运河以西,赤城、涿鹿等县以东地区。
民国《北平市详细全图》,此时北平是河北省的省会
民国《北平市详细全图》,此时北平是河北省的省会
《北平市详细全图》,56×54cm,此图没有标注出版时间,图上有河北省政府标注,北平是河北省的省会,此图应该是1930年左右出版的。
1928年6月,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下令退出京津一带,向东北收缩。
1928年6月8日,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北洋军阀政府在中国的统治结束。
南京成为了新首都,北京改名为北平,成为“北平特别市”。
在北京改为北平的同时,清代以来的直隶省改成了河北省,于是“河北”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行政区划的名称中。
同年10月,河北省治所从天津迁到了北平。
而当时北平城里空闲出来的北洋时期的国务院办公场所——末代摄政王载沣的王府(位于中南海西北角),正好就被新成立的河北省看中,省政府由原来的天津迁到了这里,京津冀三地在那时实现了“合体”。
此时北平既是南京国民政府直辖的特别市,又是河北省政府所在地“省会”,行政关系有点乱。
1930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修订《市组织法》,该法废除了“特别市”和“普通市”,一律称“市”,北平降成了河北省辖市。
不过,北平隶属河北省的时间并不长。
1930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把北平复升为院辖市——归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
河北省治所又迁回了天津。
此图信息丰富,标注仔细,两边为会馆地址,主图为北平内外城,反应了北平隶属河北省这一时期的城市情况。
平津是哪里
平津是哪里
最佳答案平津是旧时北平。
北平是北京的旧称之一。
“北平”一词,最早源于战国时燕国置右北平郡。
西晋时,右北平郡改称北平郡,是北平作为一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行政区划中。
1368年(明洪武元年)9月12日,大都易名为北平府,取“北方和平”之意。
后于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改名为北京。
平津是旧时北平。
北平是北京的旧称之一。
“北平”一词,最早源于战国时燕国置右北平郡。
西晋时,右北平郡改称北平郡,是北平作为一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行政区划中。
1368年(明洪武元年)9月12日,大都易名为北平府,取“北方和平”之意。
后于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改名为北京,与南京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此为今名之始。
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设立北平特别市,简称北平,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日伪政府又将北平特别市改为北京市但并未得到中国中央政府和人民的承认,北平的名称在此阶段仍在延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恢复原名北平市。
声明:叶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用户学习交流。
如果您的权利受到侵犯,请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北京及北平名称变更简介
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成立,初建都南京,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继任,建都北京。
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成功,首都南迁,北京再次改为北平。
1911年至1949年近四十年间,北京的称谓几经更改,其行政沿革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民国初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成功,称为京都市政公所时期。
民国七年(1918年)一月,北京正式定名京都市(参考依据——《1947年6月8日北平市工务局编印北平都市计划设计资料第一集》)
二、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特别市政府时期。
1928年国民政府南迁,北京改为北平,1928年6月28日根据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训令第306号:“准中央政治会议咨开,本会议第一百四十五次会议,关于政府内政部拟具京兆直隶区域名称问题办法一案经决议,(一)直隶省改名河北省,(二)旧京兆区各县并入河北省,(三)北京改名北平,(四)北平、天津为特别市。
录案咨请差明办理......。
”(参考依据——《1928年6月国民政府公报第七十一期训令) 备注:1928年北京改北平,还有一个日期为6月20日,依据1928年6月21日《大公报》刊载依据为1928年6月20日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
上述两个日期均为6月是肯定的,但应定为20日还是28日请参考。
三、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本人占领北平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北京特别市公署时期。
1937年10月21日北平地方维持会第52号训令:”于10月12日常务会议决议通过将北平仍改称北京,凡机关团体上冠北平者均改北京......。
”10月20日地方维持会发布了布告。
(参考依据——北京市档案馆藏j002-007-00194 社会局转发地方自治会关于北平改北京的训令)此时北平特别市政府称北京特别市政府。
1938年1月26日北京特别市政府改为北京特别市公署(参考依据——北京市档案馆藏j183-002-26671)
四、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至1949年,北平市政府时期。
1945年日本投降,8月13日,国民政府任命熊斌为北平市长,8月21日北京特别市政府发布训令:“自21日起恢复我国固有时间,各机关改订办公时间暨恢复北平名称......。
”(参考依据——北京市档案馆藏j004-001-00675《北京特别市政府关于废止“北京”字样恢复“北平”名称及废止新时间,恢复固有时间的训令》)
1945年10月北平市政府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