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抚养可别“雪上加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代抚养可别“雪上加霜”
作者:尹建莉
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2021年第10期
当下,隔代抚养的糟糕后果已显现出来,但人们一直错误地归因,最庸俗浅薄的说法就是“溺爱”——不靠谱的解释除了误导人,更让人无法找到有效的预防手段。

很多人为了不“溺爱”孩子,故意对孩子严格,这对“隔代抚养”的孩子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这些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不是得到的爱太多,而是太缺乏爱。

孩子出生的前几年,往往正是父母们在事业上打拼最忙的时候,但这不能成为自己对孩子大撒手的理由。

须知想做一件事总能找到理由,只要想对孩子用心,时间总会找出来,办法总是有的。

如果此时的奋斗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生活,那么对孩子的陪伴,实际是一种收益极高的投资,受益者不仅是孩子,也是父母。

在我女儿圆圆一岁三个月时,她爸爸到南方工作,我坚持不把孩子送到远在外地的奶奶家,一定要亲自带孩子。

上班时,我把圆圆送到附近一个老太太家,下班接回来。

当时我能一边看护孩子一边把饭做熟,已是不容易,总顾不上收拾自己。

记得有位同事开玩笑对我说:“你以前挺精干一个人,怎么有了孩子就变成这样了?”真难想象自己当时的形象是多么不堪。

过分忙累,让我的血压降到要休克的程度,医生甚至建议我卧床休息。

因为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都有许多快乐,所以我当时并不觉得有多苦。

虽然也哭过两次,但总体感觉一直充实而幸福,孩子也用她日后的良好表现回报了我。

避免隔代抚养,并不是说家长都要像我这样单打独斗,也并非意味着父母必须有一方辞职回家专门看孩子,更不是否定老人们帮忙的价值。

能有老人帮忙带孩子是一种幸运,坚持“隔代帮忙”而不是“隔代抚养”其实也很简单,孩子只要基本上天天能见到父母,经常有和父母亲密接触的机会,这就可以。

父母和孩子每天相处一小时,孩子获得的滋养就够正常成长了。

当下,隔代抚养的糟糕后果已显现出来,但人们一直错误地归因,最庸俗浅薄的说法就是“溺爱”——不靠谱的解释除了误导人,更让人无法找到有效的预防手段。

很多人为了不“溺爱”孩子,故意对孩子严格,这对“隔代抚养”的孩子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这些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不是得到的爱太多,而是太缺乏爱。

有一次,我听一个正在少管所接受教育改造的16岁的孩子说起他失足的经历。

他父母只有他这一个孩子,在他1岁时就外出打工,把他留下和奶奶一起在村里生活,他每年只是春节期间能见父母一次。

算下来,他长这么大,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总共不超过两年。

他说小时候特别想父母,天天都盼着他们回家,但几乎每次父母回来都闹不愉快。

父母在短短的相处时间里,总是想抓紧时间教育他,可是又不得法,所谓教育只是不停地指出他哪
里不好,告诉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

每次十几天的相处,还沒来得及彼此熟悉,父母就该走了,他记忆中所谓和父母的相处,就是父母不断地挑毛病。

即使这样,他也对父母充满眷恋。

在10岁时,他有一次和奶奶闹不愉快,一个人偷偷坐火车去深圳找父母,没找到,流浪了几天,被警察送回村里,为此又挨奶奶一顿打骂。

父母在电话中也对他好一顿训斥,没有一点心疼的意思。

他说最令他伤心的一次是13岁那年,父母春节回来,看见他个子一下长高了,第一句话是:“怎么驼背了?挺起胸来!”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也总是不停地告诉他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很少向他表达爱和感情,这让他感觉父母横竖看他不顺眼,自己在父母眼中真是不可爱,自此以后,他彻底对父母失去希望,于是离家出走,开始堕落。

一般来说,无论爷爷奶奶多疼爱孩子,孩子在感情上仍然是和父母更近,孩子最依恋的,永远是父母。

这是自然选择,天性所定。

有时听到爷爷奶奶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孙子是“白眼狼”,再疼他,他也是和他爸他妈亲——这其实是值得庆幸的事情,说明孩子和父母情感正常。

相反,如果一位奶奶骄傲地宣称:“我家这孙子,只是从他妈肚子里过了一下。

现在跟我比跟他妈还亲!”这反倒暗示着某种隐患。

人在感情上很少能愈挫愈勇,越是感情不满足的人,越是变得敏感、斤斤计较。

孩子的思念没人理解,而且孩子不懂得如何去化解痛苦。

情感上的欠缺必定会在生命中留下一些无法痊愈的内伤,即使不出现品行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未来的生活质量。

比如有些年轻人在恋爱或结婚后,不会和伴侣相处,要么过分依赖,要么过分苛刻,总扮演情感的伤害者和被伤害者角色。

也有人心底自卑,外表傲慢,身上有种说不出的别扭,难以和他人合作相处。

这些成年后的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时期在情感和安全感方面的欠缺。

爱,就是为了在一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母爱不应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认识上,应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

”对父母来说,在一切养儿育女的目的中,没有比和孩子在一起本身更重要的目的!一切因出于功利的或“教育”的目标牺牲和孩子相处的行为都是得不偿失的。

有一对定居美国的中国夫妻,他们的孩子出生在美国。

为了孩子学好汉语及中小学基础课程,他们就把6岁的孩子送回国内读书。

父母送孩子回来时,为孩子置办齐了一切,他们周密打点孩子的每个生活细节,却唯独没想当他们乘飞机远去时,孩子内心有多失落,生活将出现怎样巨大的缺陷。

小孩都十分重感情,对父母的依恋之情深如海洋。

我女儿圆圆上幼儿园和小学时,我出差比较多。

每次准备走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出她是如何的不舍。

有一次我又收拾出差带的东西,圆圆在旁边围着我转,献小殷勤,她突然说了一句:“妈妈,你还没走呢,我就开始想你了。


想象一个小孩子,如果父母突然大段时间地从他生活中撤出,这会让他多么悲伤!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心,认为反正小孩子是爱哭的,离开爸爸妈妈,哭几天就没事了,习惯了就好了。

大多数孩子确实是哭几天就不哭了,但这并不表明他们的感情已从挫伤中康复,心里也许要哭几个月、几年,甚至一辈子。

父母是否愿意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还是客串,这在当下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差异,最终却是一个孩子生命质量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