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犯法律的案例及看法(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时有发生。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讨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以及社会对违法犯罪者的看法。

二、案例介绍
2018年5月,某市发生一起盗窃案。

犯罪嫌疑人张某,男,24岁,初中文化程度。

张某因生活所迫,多次盗窃他人财物。

经公安机关侦查,张某共作案10起,涉案
金额达5万余元。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并表示悔过。

鉴于张某具有自首情节,认罪态度较好,法院依法对其从轻处罚。

最终,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三、案例分析
1.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
(1)刑事处罚:张某因盗窃行为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这表明触犯法律必将受到
刑事处罚。

刑事处罚具有严厉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财产损失:张某的盗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

这不仅影响了
受害人的正常生活,也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3)家庭破裂:张某的犯罪行为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他的父母因他的犯罪
行为而痛苦不已,家庭关系紧张。

此外,张某的妻子和孩子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心理创伤。

2.社会对违法犯罪者的看法
(1)谴责:绝大多数人对张某的犯罪行为表示谴责,认为其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
秩序,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同情:部分人对张某的犯罪行为表示同情,认为其走上犯罪道路是由于生活
所迫。

然而,这并不能成为其犯罪的借口。

(3)警示:张某的案例警示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纪守法,远离违法犯罪。

四、看法与建议
1.加强法制教育:从娃娃抓起,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治素养。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让青少年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2.关注弱势群体: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力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减少因生活所迫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

3.完善法律体系:针对当前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

4.强化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通过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总之,张某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纪守法,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2篇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法律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仍有一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触犯法律,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本文将以一起发生在我国某市的盗窃案为例,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探讨社会对此的看法。

二、案例详情
(一)案情简介
2020年3月,我国某市发生一起盗窃案。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32岁,无业。

李某在一个月内,先后在市区多家店铺实施盗窃,盗窃金额达10万元。

案发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经审查,李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二)案件经过
1. 侦查阶段
接到报案后,公安机关立即展开侦查。

通过调查走访、监控录像分析等手段,初步确定了犯罪嫌疑人李某。

随后,公安机关组织警力对李某进行抓捕。

2. 审查阶段
在审查阶段,公安机关对李某进行了讯问。

李某交代,他因生活所迫,萌生了盗窃的念头。

在作案过程中,他采取翻墙入院、撬锁入室等手段,对多家店铺进行盗窃。

3. 审判阶段
经法院审理,认为李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10万元。

三、案例分析
(一)犯罪原因分析
1. 生活压力:李某因生活所迫,无力承担家庭开支,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 法律意识淡薄:李某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法制观念淡薄,认为盗窃行为不会
受到严厉的惩罚。

3. 社会环境影响:李某所在地区治安状况较差,盗窃案件频发,给他造成了错误
的心理暗示。

(二)社会影响分析
1. 经济损失:李某的盗窃行为给受害者造成了经济损失,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2. 社会风气恶化:此类案件的频发,容易引发社会恐慌,恶化社会风气。

3. 家庭破裂:李某的犯罪行为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可能导致家庭破裂。

四、社会看法
(一)法律观点
1. 严厉打击盗窃犯罪:对于盗窃犯罪,必须依法予以严厉打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自觉遵守法律。

(二)道德观点
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道德风尚。

2. 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生活困难群众,为他们提供帮助,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五、总结
通过对这起盗窃案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触犯法律的行为背后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原因。

为此,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帮助,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法治的社会。

第3篇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状况总体稳定,但各类违法犯罪案件仍然时有发生。

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法律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和处罚。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触犯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违法事实、法律依据及社会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法律看法。

二、案例介绍
(一)案情简介
2019年3月,某市发生一起抢劫杀人案。

被害人刘某,男,35岁,在某市一家企
业担任部门经理。

案发当天,刘某下班途中遭遇犯罪嫌疑人张某、李某的抢劫。

在抢劫过程中,张某持刀刺伤刘某,李某用砖头砸击刘某头部,致其当场死亡。

经调查,张某、李某两人因生活所迫,预谋抢劫他人财物。

(二)违法事实
1. 张某、李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
规定,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张某、李某在抢劫过程中,使用暴力手段强行劫取刘某的财物,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2. 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张某在抢劫过程中,持刀刺伤刘某,致其死亡,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三、法律依据
(一)抢劫罪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二)抢劫财物价值巨大的;(三)抢劫致人死亡或者重伤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多人;(五)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抢劫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
解释》对抢劫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

(二)故意杀人罪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
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故意杀人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故意
杀人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

四、法律看法
(一)对抢劫罪的处罚
1. 对张某、李某的抢劫行为,依法应当以抢劫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鉴于两人抢劫
财物价值不大,且系初犯,可依法从轻处罚。

2. 对张某的故意杀人行为,依法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鉴于其行为
致人死亡,社会危害性极大,应依法从重处罚。

(二)对故意杀人罪的处罚
1. 对张某的故意杀人行为,依法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鉴于其行为
致人死亡,社会危害性极大,应依法从重处罚。

2. 对李某的故意杀人行为,鉴于其未直接实施杀人行为,但参与抢劫过程中存在
放任死亡结果发生的故意,依法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结论
通过对这起抢劫杀人案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和处罚。

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也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