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配套训练:单元检测卷《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岳麓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卷
(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二战结束后的“冷战”局面,有人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负有主要责任,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也有一定的责任;也有人认为,责任全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客观地说,二战后美苏由同盟关系到对立关系的主要原因是
( )
A.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B.由两极格局的实质决定的
C.美苏争霸的必然结果
D.苏联的壮大影响了美国争霸
解析:由于美苏两国的社会性质不同,所以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处于矛盾状况,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冲突。
答案:A
2.1947年3月,杜鲁门在致国会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自由国家”针对“极权政体”采取的举措之一是()
A.支持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B.成立经互会打破经济封锁
C.提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D.成立华约对抗北约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自由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而“极权政体”则指社会主义。
答案:C
3.下列有关两幅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一被隔开的东西柏林图二摧毁“柏林墙”
A.“柏林墙”的修建是“冷战”的产物
B.“柏林墙”是“冷战”时期德国分裂的象征
C.修建“柏林墙”标志着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
D.摧毁“柏林墙”是世界实现和平的标志
解析:二战后,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成的根本对立,美苏之间进行“冷战”,1961年民主德国修建“柏林墙”,成为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欧剧变,德国实现统一,但世界仍呈
现出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答案:D
4.人们称美苏“冷战"对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下面是在一次课堂讲座中,同学们对美苏争霸对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发表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有
()
①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发展②导致两个德国和两个朝鲜的出现③使各国人民一直处于核战争的恐惧之中④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在美国“冷战”政策的同时,苏联也做出了相应的回应,于是引起了两个超级大国长达近40年的争霸,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但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则是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答案:B
5.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一次演说中说:“朋友,是的。
盟国,是的。
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他们”指的是
( )
A.俄国与东欧各国B.日本和西欧各国C.中国和东南亚各国D.德国和拉丁美洲解析: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的崛起与美国形成竞争关系,所以这里的“他们"应指B项.
答案:B
6.美国:听着,就这么办!西欧:好的,好的.
美国:听着,就这么办!西欧:不行,绝对不行!
以上两段对话说明二战以来,美欧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
出现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
A.西欧国家产生了强烈的排外性
B.“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对抗
C.欧共体实力已经全面超越美国
D.西欧经济从破坏严重到恢复发展
解析:对话反映了美欧关系从欧洲追随美国到欧洲独立自主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关键在于二战结束以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D
7.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提出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日本提出“要运用经济、技术力量,积极参与构筑国际新秩
序”,这体现出()
A.两极格局被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所取代
B.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出现
C.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D.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解析:两极格局解体以苏联解体为标志,故排除A;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集团组织的出现,推动了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排除B;当今世界的格局并未明朗,多极化趋势加强,故D项表述错误.
答案:C
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
C.美国日益受到欧、中、日、俄等力量的制约
D.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
解析: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随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美国的地位相对削弱,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C
9.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作者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结束的原因是( )
A.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B.苏联解体意味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C.苏联解体意味着资本主义阵营占了上风
D.苏联解体意味着世界走向和平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作者是站在西方立场进行评述的。
在作者看来苏联解体,意味着两极格局中的一极自行消失,美苏对抗不再存在,“冷战”也就结束了。
答案:A
10.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
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结合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大国力量保持均衡
B.群雄并起
C.“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D.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
解析:根据材料中“欧盟”“俄罗斯”“东方巨龙”“不结盟”运动都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C
11.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趋向单极化
B.当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D.鉴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当前短时间内体现为“一超多强”,最终必然向多极化发展。
答案:C
12.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在表述()A.当今世界,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
B.国际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
C.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美国难以独霸世界
D.美国的国际地位非常矛盾
解析:基辛格的话,说明了美国是超级大国,但美国并不能主宰一切,因为世界的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美国难以独霸世界。
答案:C
13.胡锦涛主席2009年2月12日前往马里进行国事访问,随后访问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非洲三国,此行非洲四国之行是胡锦涛主席农历新年后的第一次出访。
新中国成立后,为中非交往奠定基础的是( )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B
14.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相见被媒体评为“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内涵是( ) A.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
B.中美的矛盾消失
C.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
D.中美关系由敌对到走向正常化
解析:尼克松访华使中美结束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20多年的对抗和关系紧张局面,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D
15.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
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解析: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扬眉吐气”,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属于“跨洋握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被誉为“冰释雪融”。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8分,共2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世界秩序安排的设想。
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
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
材料三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材料四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结合战后的国际背景进行分析.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美国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崛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大国实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4)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的.(2分)
答案:(1)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
国际:欧洲强国走向衰落;美国: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影响: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两极格局.
(2)力量:欧共体和日本、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原因:社会改革,扫除经济发展的障碍;重视科技和教育;借助于美国援助。
影响:冲击两极格局,构成世界多极化趋势。
(3)一超多强。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联合国工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17.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阅读下列图
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会议就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摘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二
图一图二
(1)结合材料概括亚非国家的共同之处有哪些,“存异”指的是什么。
(2分)
(2)图一为1971年某次国际会议的永恒瞬间。
乔冠华同志潇洒而豪放地大笑,西方媒体这样描述:“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为何乔冠华同志会如此开怀畅笑?你认为出现此永恒瞬间的国际、国内政治因素有哪些?(2分)
(3)观察图二,请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字,然后写一个简短的说明
(应包含时间、人物、事件及影响)。
(2分)
(4)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新中国外交50年”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现要搜集其相关材料,请你推荐几种方法.(2分)答案:(1)有共同的经历,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有共同愿望,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
“存异”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政策。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或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亚非拉国家的支持(或第三世界的支持)。
(3)跨越大洋的握手;破冰之旅(言之有理即可)。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会见毛泽东、周恩来等,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
(4)查阅文献资料(上网、图书馆、外交发展史料等);查看实物资料(实物展室、档案室代表性的材料);观看音像资料等(纪录片、老照片等);走访调查、求教专家学者(现代中国外交研究专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