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考试卷及答案(完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考试卷及答案(完整)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济.南(jì)安适.(shì)髻.儿(jì)
B.着.落(zhāo)幻.想(huàn)狭.窄(xiá)
C.暖和.(huo)宽敞.(chang)澄.清(chéng)
D.伦敦.(dūn)慈.善(cí)刮.风(guǎ)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鉴赏繁密云宵恍然大悟疲倦不堪
B.决别秕谷捶打喜出望外浑为一谈
C.荫蔽感概盔甲人声顶沸翻来覆去
D.威慑狡猾粗犷油然而生小心翼翼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听了郎朗精彩的钢琴独奏曲《黄河》后,大家都叹为观止
....。

B.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
是当之无愧
....的。

C.市民秩序井然
....地上下公交车,这已成为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D.雷锋是家喻户晓
....的楷模,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B.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

C.随着《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公布,将助推南分站在新一轮发展的起跑线上。

D.好读书,读好书,形成了习惯,你就可以与智慧结伴同行,与高尚朝夕相处。

5、对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生动地站在黑板上的圆和等边三角形又标准,又好看,于是全班同学都呆呆地想:用圆规和三角板画,恐怕也不过如此吧?(拟人、反问)
B.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比喻)
C.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比喻)
D.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拟人、夸张)
6、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①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
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①③④②B.③④①②C.④③②①D.②①③④
7、默写填空。

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沧海》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__________________ ,小草也清得逼你的眼。

《春》
④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

《次北固山下》
⑤ _______________ ,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
⑥ __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

《夜上受降城闻笛》
⑦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 。

《次北固山下》
⑧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 《峨眉山月歌》
⑨_________________ ,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念长安故园》
⑩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 。

《江南逢李龟年》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______
(2)意.与日去:______
(3)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
(4)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3.对这篇短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美好愿望。

4.诸葛亮写作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

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

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
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

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

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

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

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

”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

”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

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

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

恰恰错了。

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

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

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

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

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

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

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

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

”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

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
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

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

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

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

”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

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

”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

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

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

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

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⑪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0月28日,有删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

2.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
3.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
画家一愣
..,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画家说:“奇怪
..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画家当即
..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5.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⑥或⑩段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骆宾王作《咏鹅》:“鹅,鹤,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材料二)某学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节,一轮皓月又大又圆,照得大地
如同白昼一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

2、我念出了那张纸片
佚名
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搞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参与课题研究,每个人都要提交想法。

我们的负责人是个地理老师,她让我们在纸条上写自己好奇的问题。

高一的我叛逆自负,觉得这些东西十分无聊,也觉得全世界就自己最厉害,相当痛恨应试教育,觉得学校这种地方,实在承载不了我的才华。

所以,就像是恶作剧一样,我写的问题是,“为什么我积木搭得这么好,学校却不开积木课”。

我胡乱地写完,把纸条交上去,然后微眯着眼睛,不再理会教室里的一切。

那是我和她的第一次见面,可我永远忘不了她读到我的纸条时眼睛里忽然泛出的光,然后,她说话了:“谁是李云飏?举个手好吗?”我睁眼,举手。

“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棒。

”她微笑着,认真地说。

那天课上过了四个选题,我的建议是其中之一,名字定为“论学校开展积木课的可行性探究”。

我就开始弄这个开玩笑一样的课题了。

政治老师上课还点过我的名,说不行就算了,别搞了。

我不服了。

我找数据,研究乐高,写论文。

地理老师不知道上哪里找的那么多资料,她每次单独找我都会给我好几个方向,后来我才知道,这都是她熬夜弄的。

现在回想起来不仅感动,甚至有些震撼——她一定看到了我的所有叛逆和傲气,甚至所有孤独?或许那天她拿起那张纸条,看到我微眯眼睛的那一刻,就看透了我的诸多本质——我高一时一天说话不超过五句,一个朋友也没有。

最后答辩前,我拿出一张纸片,上面是一些字,我看着她,说想把这些念出来。

上面是我对教育制度的质疑。

她沉默了很久,说:“你想清楚了,这些评委不一定会喜欢。


那天答辩是我第一次上台,一开始脚就狂抖,还剩一分钟时,我还有三页结论没讲,可我却做了个自己都没想到的决定。

我放下话筒,走上前三步,从衬衫口袋里掏出那张纸片。

之后的五分钟,到现在为止,都是我二十二年的人生中我认为最辉煌的时刻,我无数次梦见那一幕。

我把那段话念了出来。

那张纸片我已经找不到了,我记得我写过,“为什么我们只能去相信而不能
去思考”“你可以阻止我笑,但你不能阻止我想象”……很二,但气势恢宏。

我清晰地记得,评委老师们很意外,但听得很专注,年级里前排几个打瞌睡的兄弟都把背挺直了。

班主任第二天早自习进教室时笑眯眯地对我讲:“李云飏,你出名了。

好几个老师都在向我打听你,说很喜欢你。

”可我越想越觉得愧疚,这份论文地理老师耗费的心血比我多,尤其是结论——那最后被我完全略过的、只字未提的地方。

那里她研究了很久,并且三番五次地嘱咐过我,怎么尽量严谨,怎么得体表述,甚至答辩时怎么打动评委。

本来起初就是个野路子的选题,完成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那天我低着头,跟她说了许多愧疚的话,她打断我:“你把想说的话当着全年级说出来的时候,开心吗?”我愣了愣,然后点点头。

她微笑:“开心就好,你很棒!”
说完,她依然微笑着。

看着她,我突然流泪了。

这是我高中唯一一次流泪。

我是个成绩不好的顽劣学生,而这时有个老师站出来,告诉我,我很棒。

告诉我大学是个能充分发挥一个人才华的地方,如果我确实喜欢这种感觉,一定要去经历大学。

我捡起了从没及格过的功课,从个差生开始起步,拼搏了三年,最后,终于进了一个自己向往的一本院校。

我很庆幸我当时的选择,选择不再顽劣而开始拼搏;更庆幸有那个老师教会了我做出这个选择。

(文章有删改)1.文中“我”回忆了上高中时的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中的“她”是个怎样的老师?请简要分析。

3.写地理老师时,文中多次用到“微笑”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4.请理解结尾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5.你赞同文中的“我”在全年级的课题答辩会上念出那张纸片上内容的举动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的路上难免有许多的不尽人意,但我们不要钻牛角尖。

有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也许你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并悟出一些不一样的道理。

请以《换个角度》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C
D
A
D
B
B
山岛竦峙随风直到夜郎西树叶儿却绿得发亮风正一帆悬枯藤老树昏鸦回乐峰前沙似雪归雁洛阳边思君不见下渝州遥怜故园菊落花时节又逢君

1.(1)增长;(2)意志;(3)振奋;(4)修养
2.(1)不内心恬淡就不能坚定自己的志向,不安宁平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2)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

3.D
4.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儿子的要求,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和无限期望。


1.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2.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意对即可)
3.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4.“一愣”,说明画家很诧异,他一个水果贩子懂画吗?画家说“奇怪”表明画家将信将疑(惊奇),他怎么分出来的?画家“当即”修改画作,表明画家对
叶三的佩服。

5.示例:材料一《咏鹅》的作者观察仔细,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到“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转换成了好诗。

材料二的描写,看似生动,实与生活不符,月明星稀是常识,皓月和繁星不能同时出现。

1.“我”恶作剧式的选题却得到地理老师的支持,虽然答辩时“我”举动出格,但她仍激励、引导“我”,使“我”迷途知返,通过努力最终考取理想院校。

2.①关爱、包容,和蔼可亲;②细心、智慧,洞察一切;③认真、用心,善于引导。

3.“微笑”一词①描写人物神态,且反复出现,刻画并突出了地理老师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②用语虽平实朴素,但细小传神,令人印象深刻。

4.感谢地理老师用激发和鼓励,让“我”找到自信、不再叛逆自负,并做出开始拼搏努力的决定。

5.赞同。

因为这一举动体现出“我”①有勇气。

在大庭广众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接受大家的评判,还有可能遭遇别人异样的眼光。

②有思想。

“我”虽然有些偏激武断,叛逆孤傲,但对教育制度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不人云亦云。

不赞同。

因为这一举动体现出“我”①做事有些莽撞。

冲动随性,不计后果,忽略了老师为课题论文付出的心血,显出“我”的幼稚不成熟。

②思想有些偏激。

“我”对教育制度虽然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但比较偏激武断,有些以偏概全。

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