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化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试卷及解答参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科版化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共价键中,电子总是均匀地分布在两个原子之间。

B、离子键中,正负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力相互吸引。

C、金属键中,金属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的结构。

D、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存在于水分子之间。

2、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排列。

B. 周期表中的主族元素包括s区和p区的元素。

C. 过渡金属位于d区,属于副族元素。

D. 所有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都归类于f区,并且都是非金属。

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越快,反应完成的时间就越长。

B、温度越高,反应速率一定越快。

C、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一定增加。

D、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一定降低。

4、下列哪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属于强电解质电离?
A、CH3COOH
B、NH3·H2O
C、NaCl
D、H2O
5、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与温度无关。

B、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热越大。

C、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用量成正比。

D、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但与温度有关。

6、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ⅦA族;
B、该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为+7;
C、该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同周期的ⅥA族元素;
D、该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

7、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 氯化钠(NaCl)
B. 硫酸铜(CuSO4)
C. 聚乙烯(PE)
D. 氧化铁(Fe2O3)
8、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说法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强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小于弱电解质。

B. 在相同条件下,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差。

C. 向含有AgCl沉淀的溶液中加入NaCl固体,AgCl的溶解度不变。

D. 溶液的pH值可以通过[H+]浓度来计算。

9、下列关于化学键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共价键中,电子总是平均共享的。

B、离子键是由两个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形成的。

C、金属键是由于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正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力结合在一起。

D、氢键是一种分子间作用力,比共价键弱,但比离子键强。

10、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以减慢反应速率。

B、升高温度会降低活化分子百分比,从而减慢反应速率。

C、使用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D、增大固体表面积可以加快气体与固体之间的反应速率。

1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越快,反应完成所需时间一定越短。

B、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C、所有反应的速率都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

D、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12、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物质都含有化学键。

B、离子键只存在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C、共价键只存在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

D、氢键是一种比范德华力强,比共价键弱的化学键。

1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
B. 反应速率与温度无关
C. 增大反应物的表面积可以增加反应速率
D. 降低反应温度一定会减小反应速率
1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
B. 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C. 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只限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
D.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状态
15、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A. 乙烯和环丙烷
B. 丙烯和异丁烯
C. 甲苯和苯甲醛
D. 1,2-二氯乙烷和1,1-二氯乙烷
16、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B. 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C. 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加
D. 增加反应物表面积,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
实验目的:
1.研究不同浓度NaOH溶液对酚酞指示剂显色的影响;
2.探究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

实验原理:
酚酞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它在酸性溶液中无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红色。

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当酸和碱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值会发生变化,酚酞指示剂的颜色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判断滴定终点。

实验材料:
1.1 mol/L NaOH溶液;
2.1 mol/L HCl溶液;
3.酚酞指示剂;
4.酸式滴定管;
5.碱式滴定管;
6.烧杯;
7.锥形瓶;
8.滴定管夹;
9.玻璃棒;
10.量筒。

实验步骤:
1.准备三组实验,分别使用0.1 mol/L NaOH溶液,浓度分别为0.01 mol/L、0.05 mol/L 和0.1 mol/L;
2.使用量筒分别量取20.00 mL 0.1 mol/L HCl溶液于锥形瓶中;
3.分别用酸式滴定管滴加0.01 mol/L、0.05 mol/L和0.1 mol/L的NaOH溶液于锥形瓶中,同时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
4.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记录滴定终点的体积;
5.重复实验三次,计算平均体积。

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浓度NaOH溶液对酚酞指示剂显色的影响;
2.结合实验现象,提出一种判断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滴定终点的方法;
3.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第二题
题目:某学生为了探究NaOH溶液的浓度,进行了以下实验:
1.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0.00 mL的NaOH溶液于锥形瓶中。

2.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

3.将沉淀洗净、干燥后,称得质量为0.4520 g。

已知Ba(OH)2的摩尔质量为171.34 g/mol,Ba(OH)2与NaOH的物质的量比为1:2。

(1)计算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

(2)若实验过程中BaCl2溶液过量,计算实际参与反应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

第三题
一、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某化学研究小组对一种新型催化剂进行研究,该催化剂可以促进某化学反应的进行。

已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A + 3B → C + 2D
在一定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1.2 mol A和2.4 mol B,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测得容器内C的浓度为0.6 mol/L。

(1)计算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容器内D的物质的量浓度;
(2)假设该反应为一级反应,求该反应的速率常数k;
(3)若将该反应体系中的A和B的物质的量分别增加为原来的2倍,求此时容器内C的浓度;
(4)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催化剂对该反应的影响。

第四题
题目:
某工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研发了一种新型催化剂,该催化剂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促进一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已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A+3B→C+2D]
现有一定量的A和B,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反应。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完全反应后,生成C的质量为80g,计算A和B的初始物质的量比。

(2)在相同条件下,若改用同一种催化剂,但反应温度提高,请分析温度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3)若工厂希望提高C的产量,除了使用催化剂外,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鲁科版化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试卷及解答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共价键中,电子总是均匀地分布在两个原子之间。

B、离子键中,正负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力相互吸引。

C、金属键中,金属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的结构。

D、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存在于水分子之间。

答案:B
解析:A选项错误,共价键中,电子在两个原子之间是共享的,而不是均匀分布;C选项错误,金属键中,金属原子通过自由电子海模型形成稳定的结构;D选项错误,氢键不是共价键,而是一种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氢原子和电负性较强的原子之间。

B 选项正确,离子键是通过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形成的。

2、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排列。

B. 周期表中的主族元素包括s区和p区的元素。

C. 过渡金属位于d区,属于副族元素。

D. 所有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都归类于f区,并且都是非金属。

【答案】D
【解析】选项A正确描述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排列原则;选项B正确地指出了主族元素的位置;选项C正确地说明了过渡金属的特点及位置。

而选项D中提到的所有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都归类于f区是对的,但是说它们都是非金属则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些
元素大多数是金属。

因此,D项为错误说法。

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越快,反应完成的时间就越长。

B、温度越高,反应速率一定越快。

C、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一定增加。

D、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一定降低。

答案:C
解析: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增加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的数量,从而增加有效碰撞的频率,导致反应速率增加。

选项A错误,因为反应速率越快,反应完成的时间应该越短。

选项B错误,因为虽然温度升高通常会增加反应速率,但不是所有情况下温度升高都会导致反应速率增加。

选项D错误,因为加入催化剂通常会增加反应速率,而不是降低。

4、下列哪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属于强电解质电离?
A、CH3COOH
B、NH3·H2O
C、NaCl
D、H2O
答案:C、NaCl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电解质的分类与电离特性。

强电解质指的是在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成离子的化合物,而弱电解质则只能部分电离。

选项A中的CH3COOH(乙酸)和选项B中的NH3·H2O(氨水)都是典型的弱电解质,在水中只能部分电离;选项D中的H2O本
身既是溶剂也是一种弱电解质;而选项C中的NaCl(氯化钠)在水中可以完全解离为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因此它是一种强电解质。

故正确答案为C。

5、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与温度无关。

B、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热越大。

C、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用量成正比。

D、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但与温度有关。

答案:D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一般来说,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同时,反应速率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反应速率越快。

催化剂的用量会影响反应速率,但不是成正比关系。

因此,选项D正确,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但与温度有关。

6、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ⅦA族;
B、该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为+7;
C、该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同周期的ⅥA族元素;
D、该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

答案:A
解析: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是氯(Cl),它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ⅦA族。

氯的最高正化合价通常为+5,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达到+7,但选项B并未强调通常情况;氯的原子半径小于同周期的硫(S),因为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氯的单质在常温下是
气体而非液体。

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描述。

7、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 氯化钠(NaCl)
B. 硫酸铜(CuSO4)
C. 聚乙烯(PE)
D. 氧化铁(Fe2O3)
答案:C
解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由许多单体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具有重复结构单元的化合物。

选项A、B和D都是无机化合物,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选项C的聚乙烯是一种由乙烯单体通过加成聚合反应形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8、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说法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强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小于弱电解质。

B. 在相同条件下,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差。

C. 向含有AgCl沉淀的溶液中加入NaCl固体,AgCl的溶解度不变。

D. 溶液的pH值可以通过[H+]浓度来计算。

【答案】D
【解析】选项A错误,因为强电解质是指在水中几乎完全电离的物质,而弱电解质则只有一部分分子发生电离;选项B错误,由于强电解质几乎完全电离,因此其溶液的导电性通常比弱电解质要好;选项C错误,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当向含有AgCl沉淀的溶液中加入更多的Cl-离子(如NaCl提供的),会促使平衡向左移动,减少AgCl的溶解,从而降低其溶解度;选项D正确,溶液的pH值定义为[H+]浓度的负对数,即pH = -log[H+],因此可以通过测量[H+]浓度来确定溶液的pH值。

9、下列关于化学键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共价键中,电子总是平均共享的。

B、离子键是由两个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形成的。

C、金属键是由于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正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力结合在一起。

D、氢键是一种分子间作用力,比共价键弱,但比离子键强。

答案:C
解析:A选项错误,共价键中电子的共享并不总是平均的,取决于电负性的差异。

B选项错误,离子键是由一个原子向另一个原子转移电子形成的,而不是两个原子之间。

D选项错误,氢键是一种分子间作用力,比共价键弱,但通常比离子键强。

只有C选项正确,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这些正离子通过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海(电子云)相互吸引而结合在一起。

10、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以减慢反应速率。

B、升高温度会降低活化分子百分比,从而减慢反应速率。

C、使用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D、增大固体表面积可以加快气体与固体之间的反应速率。

【答案】D
【解析】选项D是正确的。

增大固体表面积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子与固体表面接触的机会,从而加快气体与固体之间的反应速率。

而选项A错误是因为增加反应物浓度通常会增加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频率,从而加快反应速率;选项B错误是因为升高温度实际上增加了活化分子的比例,加快了反应速率;选项C中的说法有误导性,催化
剂的作用是通过提供一个能量更低的途径来加快反应速率,而不是直接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1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越快,反应完成所需时间一定越短。

B、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C、所有反应的速率都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

D、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答案:D
解析:选项D正确,因为根据阿伦尼乌斯公式,温度升高会增加反应物分子的动能,从而增加有效碰撞的次数,导致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选项A错误,因为反应速率快并不意味着反应完成所需时间一定短,这还取决于反应的平衡常数。

选项B错误,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通常成正比关系。

选项C错误,虽然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但这并不是所有反应速率的定义。

12、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物质都含有化学键。

B、离子键只存在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C、共价键只存在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

D、氢键是一种比范德华力强,比共价键弱的化学键。

【正确答案】D
【解析】选项A错误,并非所有物质都含有化学键,如稀有气体单质是由单原子分子构成,不存在化学键;选项B错误,离子键主要存在于活泼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中,而不仅仅是金属与非金属之间;选项C错误,共价键不仅存在于非金属元素
组成的化合物中,也可以存在于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某些化合物中;选项D正确,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其强度介于范德华力和共价键之间,常见于含氢氧根或氟化氢等物质中。

因此,正确答案为D。

1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
B. 反应速率与温度无关
C. 增大反应物的表面积可以增加反应速率
D. 降低反应温度一定会减小反应速率
答案:C
解析:选项A错误,因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不一定成正比,而是与反应物的浓度乘积成正比。

选项B错误,因为温度升高可以增加反应物分子的动能,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选项D错误,因为降低反应温度可能会减小反应速率,但并不是一定减小。

选项C正确,因为增大反应物的表面积可以增加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1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
B. 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C. 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只限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
D.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状态
答案:C
解析:选项A错误,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只适用于简单的反应速率方程;选项B错误,虽然温度升高通常会导致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但并非所有情况下都
是如此,因为有些反应在高温下速率反而降低;选项C正确,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作用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因为压强的改变会影响气体分子的碰撞频率;选项D 错误,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但不会改变反应的平衡状态。

15、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A. 乙烯和环丙烷
B. 丙烯和异丁烯
C. 甲苯和苯甲醛
D. 1,2-二氯乙烷和1,1-二氯乙烷
答案:A
解析: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选项A中,乙烯的分子式为C2H4,而环丙烷的分子式为C3H6,它们的分子式不同,因此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选项B、C和D中的物质均为同分异构体。

16、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B. 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C. 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加
D. 增加反应物表面积,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答案:B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根据阿伦尼乌斯公式,反应速率常数k与温度T呈指数关系,即k = A * e^(-Ea/RT),其中A为频率因子,Ea为活化能,R为气体常数。

由此可见,温度越高,反应速率常数k越大,因此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选项A错误,因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有关,通常
情况下,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选项C错误,因为增大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增大压强可以增加反应速率;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有一个或多个是固体或液体,则增大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大。

选项D错误,因为增加反应物表面积可以增加反应物之间的接触机会,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
实验目的:
1.研究不同浓度NaOH溶液对酚酞指示剂显色的影响;
2.探究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

实验原理:
酚酞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它在酸性溶液中无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红色。

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当酸和碱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值会发生变化,酚酞指示剂的颜色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判断滴定终点。

实验材料:
1.1 mol/L NaOH溶液;
2.1 mol/L HCl溶液;
3.酚酞指示剂;
4.酸式滴定管;
5.碱式滴定管;
6.烧杯;
7.锥形瓶;
8.滴定管夹;
9.玻璃棒;
10.量筒。

实验步骤:
1.准备三组实验,分别使用0.1 mol/L NaOH溶液,浓度分别为0.01 mol/L、0.05 mol/L 和0.1 mol/L;
2.使用量筒分别量取20.00 mL 0.1 mol/L HCl溶液于锥形瓶中;
3.分别用酸式滴定管滴加0.01 mol/L、0.05 mol/L和0.1 mol/L的NaOH溶液于锥形瓶中,同时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
4.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记录滴定终点的体积;
5.重复实验三次,计算平均体积。

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浓度NaOH溶液对酚酞指示剂显色的影响;
2.结合实验现象,提出一种判断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滴定终点的方法;
3.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答案:
1.实验结果显示,随着NaOH溶液浓度的增加,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更加明显。

这是因为浓度较高的NaOH溶液中,OH-离子的浓度更高,与酚酞指示剂反应更迅速,颜色变化也更明显。

2.判断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滴定终点的方法:当滴加NaOH溶液后,溶液颜色由无
色突然变为浅红色,并且半分钟内颜色不再变化,此时可认为达到了滴定终点。

3.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包括:
•滴定管读数误差:使用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时,读数误差可能较大,可以通过多次读取并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指示剂加入量误差:酚酞指示剂加入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滴定终点的判断,应控制加入量为1-2滴;
•溶液混合不均:在滴定过程中,应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溶液,确保混合均匀。

改进措施:
•使用更高精度的滴定管,并多次读取并取平均值;
•控制酚酞指示剂的加入量在1-2滴之间;
•确保实验过程中溶液充分混合。

第二题
题目:某学生为了探究NaOH溶液的浓度,进行了以下实验:
1.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0.00 mL的NaOH溶液于锥形瓶中。

2.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

3.将沉淀洗净、干燥后,称得质量为0.4520 g。

已知Ba(OH)2的摩尔质量为171.34 g/mol,Ba(OH)2与NaOH的物质的量比为1:2。

(1)计算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

(2)若实验过程中BaCl2溶液过量,计算实际参与反应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

答案:
(1)c = 0.200 mol/L
(2)c’ = 0.100 mol/L
解析:
(1)首先,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我们知道沉淀是Ba(OH)2。

Ba(OH)2与NaOH的物质的量比为1:2,所以NaOH的物质的量是Ba(OH)2物质的量的两倍。

Ba(OH)2的摩尔质量为171.34 g/mol,沉淀的质量为0.4520 g,因此Ba(OH)2的物质的量n(Ba(OH)2)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n(Ba(OH)2)=m(Ba(OH)2)
M(Ba(OH)2)
=
0.4520 g
171.34 g/mol
]
计算得到:
[n(Ba(OH)2)=0.002638 mol]
由于NaOH与Ba(OH)2的物质的量比为2:1,所以NaOH的物质的量n(NaOH)为:[n(NaOH)=2×n(Ba(OH)2)=2×0.002638 mol=0.005276 mol]实验中使用的NaOH溶液体积为20.00 mL,即0.02000 L,因此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c=n(NaOH)
V
=
0.005276 mol
0.02000 L
=0.2638 mol/L]
四舍五入后得到:
[c=0.200 mol/L]
(2)如果BaCl2溶液过量,那么所有加入的NaOH都会与BaCl2反应生成沉淀。

因此,实际参与反应的NaOH的物质的量与上述计算相同,即0.005276 mol。

由于实验中使用的NaOH溶液体积仍然是20.00 mL,即0.02000 L,实际参与反应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c′=n(NaOH)
V
=
0.005276 mol
0.02000 L
=0.2638 mol/L]
四舍五入后得到:
[c′=0.100 mol/L]
第三题
一、计算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某化学研究小组对一种新型催化剂进行研究,该催化剂可以促进某化学反应的进行。

已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A + 3B → C + 2D
在一定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1.2 mol A和2.4 mol B,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测得容器内C的浓度为0.6 mol/L。

(1)计算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容器内D的物质的量浓度;
(2)假设该反应为一级反应,求该反应的速率常数k;
(3)若将该反应体系中的A和B的物质的量分别增加为原来的2倍,求此时容器内C的浓度;
(4)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催化剂对该反应的影响。

答案:
(1)D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 mol/L;
(2)该反应的速率常数k为0.1 L/(mol·s);
(3)此时容器内C的浓度为0.9 mol/L;
(4)该催化剂对该反应有促进作用,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解析:
(1)根据化学方程式,2 mol A生成1 mol C,所以1.2 mol A生成0.6 mol C,即反应生成了0.6 mol C。

由于D的生成量与C相同,所以D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6 mol/L。

又因为D的物质的量为2倍于C的物质的量,所以D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 mo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