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理解性默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理解性默写
一、《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精选
1. 【重庆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
2.【2023年江苏南京六校高三上学期联考】《论语·里仁》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
3.【2022年河南郑州荥阳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孔子在《论语》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1年江苏泰州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两句是:,。
5.【2021年江苏徐州高三下学期高考零模】读书人要立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脊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经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2022年江苏常州高三上学期期中】《论语·学而》中孔子提出:“君子”不应把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上,要“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如此可以称得上是“好学”。
7.【江苏百校202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孔子在《论语》中用
“_______________”,指明要向有道德的人学习的从师观;韩愈则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表明向多人学习的从师观。
8.【2021届江苏省七市高三二模】古人重视学习对改变自我的重要作用,《劝学》中“_____________”强调要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自己;《论语·学而》中“____________”强调虚心学习可以匡正自己。
9. “恕者,如心也”,即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强调的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恕”字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意大致相同。
【参考答案】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朝闻道,夕死可矣。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7.就有道而正焉;圣人无常师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就有道而正焉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
1.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时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大学之道》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庭的关系,应该“,”。
2.《大学之道》中说修养品性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接着是“,”。
3.《大学之道》中的“”说明要获得知识就要研究万事万物;而“”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研究,才能对物外之理有充分认识。
4.《大学之道》强调内在的德行要转化为实践,由己及人,体现大学之宗旨的句子是“,”。
5.《大学之道》论述如何成就崇高的品德和人格,怎样成为经国济世的人才,其中提出人人都要修养品性的句子是“,”。
6.《大学之道》中,写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
7.《大学之道》中,写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恰当的句子是“,”。
8.《大学之道》中,论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的句子是“,”。
9.在《大学之道》中,阐述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国家的句子是“,”。
10. 在《大学之道》中,阐述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思想的句子是“,”。
11.在《大学之道》中,阐述想要心意诚实,就要先获得知识的句子是“,”。
12.《大学之道》中,写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的句子是“,”。
13.《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2.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4.在明明德,在亲民
5.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6.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7.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8.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9.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10.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11.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1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13.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生版】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两句是说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
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5.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 “,”。
6.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文中善于运用比喻说理, “,”采用喻证法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述。
7.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两句写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
8.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两句写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教师版】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两句是说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侧隐之心”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
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5.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 "有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6.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文中善于运用比喻说理,“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采用喻证法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述。
7.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两句写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
8.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两句写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四、《老子四章》理解性默写精选
1.【2021年广州市广铁一中高二上月考】《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总结无形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用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年广州市广铁一中高二上月考】《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认为问题应在没有显露时就提前解决,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2021年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高二上月考】《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对自己事业追求执着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万古长存。
4.【2021年广州天河中学高二上月考】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事要从点滴做起。
5.【2021年广州执信中学高二上期中】生活中,经常有人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的现象,对此,《老子》中给出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松懈。
6.【2021年天津市静海四中高二上月考】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21年山东泰安高二上校级期中】在《<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人们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
8.【2021年山东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21年安徽合肥第六中学高二上期中】《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21年山东滨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老子》(第三十三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谓战胜别人只能有力量,克服自己的缺点才是真正的强大。
1.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4.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5.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9.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