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北征》李益唐诗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北征》李益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从军北征》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

此诗描绘出了一个壮阔又悲凉的行军场景,在哀怨的笛声中传递出深沉悲凉的征人思乡情。

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含蕴不尽的抒情特色。

【原文】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①。

碛里征人三十万②,一时回首月中看③。

【注释】
①偏:一作“遍”。

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②碛(qì):沙漠的意思。

这里指边关。

③回首:一作“回向”。

月中:一作“月明”。

【白话译文】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

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元年(785)至四年间在杜希全幕中之时。

此时李益入塑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随着崔宁在祖国边疆巡视时,感受到军队已经不复盛唐的雄壮豪迈,空余衰飒之气的遗憾,有感而发作出的诗篇。

李益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著成《从军北征》。

【赏析】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

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

《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
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

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

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

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

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

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

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

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

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作者介绍】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八岁时,逢安史之乱,西北地区常受到外族侵扰,李益离开家乡。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中进士,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

其后
弃官而去,游燕、赵间,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年,长期征战南北,经过多次战争,所以他对边塞的军旅生活非常熟悉,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讴歌战士慷慨激昂为国捐躯的诗歌。

在艺术上能够吸收乐府民歌的特点,节奏和谐,语言优美精炼。

尤其擅长绝句、七律。

至唐宪宗时便因诗名被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礼部尚书。

有《李君虞诗集》。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