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北宋有学者指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

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

……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

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该观点认为
①宗法制度经久未衰、历代沿用
②家谱能够凝聚人心、维系宗族
③家族观念产生动摇、危害深远
④宗法解决继承矛盾、稳定秩序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D.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
3.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有类作品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去掉了所有的特殊方言;内容上是“诗经”式的,内涵却在扩大;句式上,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

下列作品符合该特征的是
A.《二京赋》B.《将进酒》C.《雨霖铃》D.《窦娥冤》
4.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

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5.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会计处谓之账房。

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髻货。

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

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

”材料说明
A.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
B.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
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6.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

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工业生存日益艰难B.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
C.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D.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7.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些传统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20世纪初,出现了元旦(元月1日)、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等。

节庆日变化印证了
①近代中国发生社会转型
②国家政治体制出现更替
③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④民权平等主张得以实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
8.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

”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
想的伟大代表”。

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9.“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徒以国体一
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办法,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这
说明
A.淸政府主动谋求社会变革
B.民主共和成为必然的趋势
C.封建的专制制度行将结束
D.袁世凯创建民国临时政府
10.某影视作品中,国民党指挥官杜聿明在指定作战计划时说:“一旦抓住共军一部,即迅速猛攻,将其包围消灭。

……我们可以阻击华野(华东解放军)于微山湖以东,配合黄维部先击破刘伯承部。


这一场景发生于
A.战略反攻时期B.渡江战役时期C.平津战役时期D.淮海战役时期
11.1963年,周恩来总理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

“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

“四目”则是具体的操
作方案: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等。

该政策
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抗衡
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宣告了祖国统一方针的确立
D.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12.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

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

此现点主要基于当时的中国
A.国企改革缺乏政策保障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城市经济处于停滞状态D.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
13.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内事最高裁判官,保证市民法适用。

公元前242年,又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处理
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社会问题。

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设立推动了
A.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B.罗马贵族与平民矛盾的缓和
C.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
D.罗马帝国自由民差异的消除
14.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说,“一个奇怪的事实是: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
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所有这些倾向的结果就是: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院有意识地以调和古代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作为它的目标,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绿洲。

”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
A.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
B.追求民主法治,反对禁欲苦行
C.体现新旧交融,彰显人性价值
D.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
15.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第一届议会选举中,真正参加投票的选民占全部选民的51%,宰相俾斯麦所在的自由保守党获得议会中37个席位,占议会总席位不到10%。

当议会开始运转时,皇帝身边簇拥的亲王和将军们都穿着华
丽的制服,与之相比,衣着普通的议员们倒成了可有可无的听众。

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选民的参政权力受到政府限制B.德意志政治体制有其两面性
C.俾斯麦因竞选失败而解散内阁D.联邦议会立法权被皇帝控制
16.蒸汽机刚出现时工艺水平很差,制造和维修存在很大问题,到处找不到合格的机械师,就连瓦特也不是每次都
能修好机器。

因此到1830年,1/3的棉纺织厂还以水为动力,直到机械学科出现,这一状况才有所缓解。

这一现
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瓦特蒸汽机的效率较低
B.科技理论发展较为滞后
C.工人阶级对机器的抵制
D.科学研究缺乏社会认同
17.1933年12月31日,凯恩斯在信中敦促罗斯福将NRA(全国工业复兴署)束之高阁,称NRA.为一个“戴着
复兴假面具而实质上也许会阻碍复兴”的机构,而应该致力于促进公众消费和开放市场操作。

对此,凯恩斯解释说:“只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指望政府支出会不断起到主导作用。

”凯恩斯旨在
A. 反对政府行政职能过大
B. 避免国家出现财政赤字
C. 强调国家加强干预经济
D. 防止盲目竞争引发过剩
18.图是一幅联邦德国的宣传海报。

海报上画了一段弱不禁风的细长树干,在夹板的护持下已经茁壮成长,并开满
了满树繁花。

该海报意在说明
A.复兴援助效果显著
B.德国逐渐走向统一
C.德国经济畸形发展
D.冷战对抗有所缓和
19.196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把决策机制从全体通过改为多数投票通过。

这遭到了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强烈反对,并
连续6个月拒绝出席会议。

最终,欧洲经济共同体通过了一项决议,允许共同体成员国行使否决权\,阻止通过有
疑义的、事关“重大国家利益”的协议。

这表明
A.法国主导欧洲一体化进程B.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共体运行
C.欧洲进一步合作面临挑战D.欧共体内部各国矛盾难以调和
20.某作家的小说可当得起“诡异”二字,一个故事到他笔下,总有一番折腾,他像害怕孤独、恐惧、平庸一样地逃
离所谓客观的描写,情节的走向常常出人意料,他是以幻想和离奇的手法反映现实中人的异化。

下列作品和该作家风格一致的是
A.
B.
C.
D.
21.(英)约翰•汤姆逊曾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

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

”该“敌对”行为发生在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22.梁启超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

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

二者缺一,时乃无功。

”这说明培育“新民”的关键是
A.全面学习西方思想B.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C.彻底否定儒家学说D.兼采中西文化精髓
23.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

我们从一
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

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

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

”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D.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24.美国《华盛顿星报》在评价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某一军事行动时称:“中国在山东方面的胜利,已经打破日本四十
年来军事胜利的记录,为欧战后军事上又一伟绩。

”该军事行动
A.有力地支援欧洲战场
B.是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C.为中国军队主动出击
D.使日本军队首尝败绩
25.下图是“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以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5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受“一五”计划影响
B.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与党的工作重心有关
C.8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关系密切
D.90年代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26.1958年,《人民日报》在评价某运动时载:“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热火朝天地进行水利建设;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正在敲响挖掘潜力的锣鼓,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定的计划指标。

”材料表明该
运动
A.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基础B.推动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
C.体现了人民高涨的建设热情D.挫伤了工农群众生产积极性
二、连线题
1.古代儒学家一直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

曰:走何也?曰:无何也!足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閣(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荀子《天论》
材料二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惰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巨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现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致,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

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白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自然观。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并辫证认识董仲舒与荀子思想的关系。

(3)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及其思想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时期儒学家探讨的共同主理和出发点。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00年,英国、法国、荷兰和奥地利等国围绕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其实这是一场诸列
强借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进行的领土和殖民地的大掠夺。

结果,1713年英国与西班牙签订了《乌得勒支条约》。

条约规定: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并获得在西属殖民地贩卖非洲奴隶的特权,为期30年。

之后,英国的黑奴贸易进入高潮时期,独霸一个世纪之久,成为黑奴贸易的罪魁。

——陈紫华《英国的黑奴贸易》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认识到,把非洲人留在非洲进行奴役,既无风险,又可得到远远超过从奴隶贸易
中获得的利润。

因此,资本家渐渐地对奴隶贸易失去了兴趣。

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欧文考察东非后,竭力主张
废除奴隶贸易,就地利用当地资源,他说:“这些新的资源将为我国的企业和工业开放。


——葛会伟《试论英国黑人奴隶贸易的状况和废除》
材料三一小群改革者大力从事废奴运动。

1787年,他们在英国成立了废除奴隶贸易协会。

……1807年通过的一项
法令标志着废奴主义者的首次成功,它规定英国船只不得参与奴隶贸易,并禁止向英国殖民地运送奴隶。

……英国政府进而说服欧洲其他国家以它为榜样,允许英国军舰捕捉挂别国国旗的贩奴船。

有一个时期,英国动用了海军四分之一的力量,即56艘船只、9000名水兵,在非洲、古巴和巴西沿海巡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乌得勒支条约》的签订为英国发展带来了哪些利益?指出西欧各国冲突的实质。

(2)材料二中英国对待黑奴贸易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述英国废除黑奴贸易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哪些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英国黑奴贸易政策的变化。

3.商鞅法律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保证变法得以全面贯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

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

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
不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

……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废俗而为之法。

——《商君书》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商鞅进步的法律观还表现在充分发挥的广泛社会功能,不断扩充法律内容,扩大法律调整的范围,将秦国
社会生活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成为有组织有序、结构严整的有机整体。

——刘树林《商鞅变法的历史启示》
材料四军功爵制相对于五等爵制对国民有着更好的激励作用……相比于东方各国,秦人尚功利轻伦理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君主的强有力支持和平民的热烈响应是这一新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全秦推行的根源,最终助其统一天下。

——周建波《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律观。

(2)材料二中商鞅是如何推动法制实施的?概括其效果。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认识商鞅法律观的价值。

(4)据材料四,指出秦国能够推行军功爵制的社会基础,并概括军功爵制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江苏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北宋有学者指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

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

……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

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该观点认为
①宗法制度经久未衰、历代沿用
②家谱能够凝聚人心、维系宗族
③家族观念产生动摇、危害深远
④宗法解决继承矛盾、稳定秩序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依据题中的北宋学者的观点可以推导出宗法制可以维系宗族,族谱可以凝聚人心。

废除宗法制和谱牒,危害很大,“虽至亲,恩亦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遭到破坏。

宗法制解决继承矛盾、稳定秩序在北宋学者的文中没有提及。

2.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D.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
【答案】C
【解析】依据题文可知吕思勉先生的大同观点是:即使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

因此C 项“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观点与吕思勉先生的观点相近。

A、B、D三项观点都是重视物质追求,与题意不符。

3.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有类作品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去掉了所有的特殊方言;内容上是“诗经”式的,内涵却在扩大;句式上,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

下列作品符合该特征的是
A.《二京赋》B.《将进酒》C.《雨霖铃》D.《窦娥冤》
【答案】A
【解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赋由楚辞演变而来,多用排比辞藻华丽,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故A项正确。

《将进酒》每句字数固定严格压韵,《雨霖铃》是婉约词不符合《诗经》式的内容,《窦娥冤》是元曲,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

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答案】B
【解析】依据题中《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可见,三代不仕者300人,父辈有官职的100多人中低等级的又占了一半以上。

因此科举选官推动了社会下层向上层流动,B项正确。

依据题中科举制度“含宗室”可知贵族体制并未结
束,A项错误。

“科举制度走向成熟和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在题文中没有提及,故C、D两项不符合题意。

5.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
会计处谓之账房。

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髻货。

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

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

”材料说明
A.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
B.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
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答案】A
【解析】依据题中“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锻匹,再售与
绸缎业。

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

”可知在当时南京的丝织业中,有帐房、小户、染坊、绸缎业等行业,社会分
工非常细致,故A项正确。

B、C两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

本题中没有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因
此D项不符合题意。

6.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8%的利率。

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
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工业生存日益艰难B.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
C.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D.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答案】C
【解析】依据题中办厂资金利率高达8%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500万元为金融资本的三分之一,可以推导出金融
行业影响了工业发展,故C项正确。

A、B、D三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7.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些传统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20世纪初,出现了元旦(元月1日)、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等。

节庆日变化印证了
①近代中国发生社会转型
②国家政治体制出现更替
③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④民权平等主张得以实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元旦的变化和革命先烈纪念日的出现可以推导出近代中国发生了社会转型,君主专制的清政府被推翻,国家政治体制出现了更替。

国耻日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思觉醒。

国际节日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与国际接轨,民主意识觉醒。

因此,正确选项为B项。

民权平等主张在题文中没有体现。

8.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

”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
想的伟大代表”。

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大害”,结合本题中黄宗羲思想不同的
境遇可以推导出在近代反对君主专制,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故正确答案为D项。

黄宗羲的主张反映了明末清
初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和宋明理学被人们抛弃的现实,A项错误。

B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

结合梁启超是戊戌维新的
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可知C项错误。

9.“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徒以国体一
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办法,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这
说明
A.淸政府主动谋求社会变革
B.民主共和成为必然的趋势
C.封建的专制制度行将结束
D.袁世凯创建民国临时政府
【答案】B
【解析】依据题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
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可以直接推导出民主共和成为必然的趋势,故B项正确。

10.某影视作品中,国民党指挥官杜聿明在指定作战计划时说:“一旦抓住共军一部,即迅速猛攻,将其包围消灭。

……我们可以阻击华野(华东解放军)于微山湖以东,配合黄维部先击破刘伯承部。


这一场景发生于
A.战略反攻时期B.渡江战役时期C.平津战役时期D.淮海战役时期
【答案】D
【解析】依据题文中的“华野(华东解放军)和黄维部”可以直接推导出该场景发生于淮海战役时期。

淮海战役华东
解放军在邓小平、陈毅等人领导下消灭了国民党黄维部。

11.1963年,周恩来总理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

“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

“四目”则是具体的操
作方案: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等。

该政策
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抗衡
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宣告了祖国统一方针的确立
D.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答案】D
【解析】题中的“一纲”指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体现了台湾必须回归祖国的原则性;“四目”台湾回归祖国后,
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由蒋介石安排则体现了灵活性。

因此正确
答案为D项。

A、B、C三项在题文中均无体现。

12.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

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

此现点主要基于当时的中国
A.国企改革缺乏政策保障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城市经济处于停滞状态D.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
【答案】D
【解析】依据题文中记者的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可以直接将推导出当时的中国工业发展与世
界相脱节,故正确答案为D项。

A、B、C三项在题文中都没有体现。

13.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内事最高裁判官,保证市民法适用。

公元前242年,又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处理
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社会问题。

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设立推动了
A.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B.罗马贵族与平民矛盾的缓和
C.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
D.罗马帝国自由民差异的消除
【答案】C
【解析】依据题文中最高外事官的职责“处理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可以推导出罗马万民法的逐步形成,故C项正确。

A项错误,罗马法体系形成于东罗马帝国时期《民法大全》颁布。

B项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原因。

D项与题文中的
内事最高裁判官和外事最高裁判官的表述不符。

14.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说,“一个奇怪的事实是: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
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所有这些倾向的结果就是: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院有意识地以调和古代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作为它的目标,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绿洲。

”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
A.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
B.追求民主法治,反对禁欲苦行
C.体现新旧交融,彰显人性价值
D.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