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张家湾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张家湾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王元化①二三事
姚芳藻
王元化先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夕拾”的主编。

谈起他从事新闻工作的这一段生活,他却说,当年是被迫进《联合晚报》的。

王先生以前从来没同我们谈起过那一段不太愉快的往事。

原来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地下文委负责文艺工作时,发表了一篇题目叫《舅爷爷》的短篇小说,把一个质朴的老人和天真的孩子之间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小说一发表,就受到几位作家的注意,魏金枝撰文介绍,以群在《文哨》上加以推荐。

但却遭到老文委书记的指责:“为什么写童年时代的东西?为什么不为政治服务?”个别谈话不够,还发动党员群众整他。

年少气盛的王先生据理力争,结果是靠边站。

他是不得已才进《联合晚报》工作的。

“这是我的一段不光彩的历史。

”他讲得很风趣。

细细玩味,觉得其中奥妙无穷,因为讲自己光彩,就意味着别人不光彩,而王先生是决不愿意去触他那位老上级的心境的。

他接替姚溱,担任了“夕拾”的主编。

初进报界,对编辑程序可说是一窍不通,姚溱帮着他编了一个星期。

谈起姚溱这位新来的文委书记对他的帮助,他充满了感激之情。

当时的报纸,副刊版面天天有,缺稿是常有的事。

姚溱天天问他版面情况,缺多少,姚溱就补多少,王先生说他真佩服姚溱的本领。

“我后来也能缺多少补多少了。

”他说,“《丑》就是我听记者讲了美国兵杀害三轮车夫案件中,检察官怎样威胁证人的事而马上写出来的,新闻工作使我能够了解时代,直接对现实发言。

我很喜欢新闻工作。


孰知过不了几天,“夕拾”主编一下又变成了冯亦代。

原来是《丑》惹下了祸事,这位检察官恼羞成怒,决定对《联合晚报》提出起诉。

王先生从事新闻工作是被迫的,研究《文心雕龙》②当然更是被迫的了:被胡风问题牵连上了以后,他还有什么好日子过?在这种情况下,只好让自己沉到故纸堆里去。

他在大学里念的是经济系,却一直热衷于文学,当大学教授的父亲便专门请了清华大学汪鸾翔先生在家里教他《文心雕龙》,这使他对《文心雕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先生在研究刘勰的创作论时,不仅贯穿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采取了中西文学比较的方法,大大开拓了研究视野,也为《文心雕龙》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1962年,我在文艺刊物上看到他关于《文心雕龙》的论文,真是又惊又喜。

在那极左思潮当道的日子里,一个被打入黑籍的作家,竟能在刊物上发表文章,简直是一个奇迹。

如果他的研究没有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决不会被刊出的,而同样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一个权威人物的支持,编辑也是不敢刊用的。

果然,权威人物是有的,他就是周扬。

当时支持他的,不仅周扬一人,还有郭绍虞、夏衍、张光年等。

而1962年,正是许多人见着他退避三舍的年代,这就是他对那些默默的支持,为什么始终感念不忘的原因了。

(选自2008年11月3日《文汇报》,有改动)
【注释】①王元化(1920年11月30日-2008年5月9日):我国著名思想家、学者、文艺理论家。

②《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

16.关于对选文第三段“那一段不太愉快的往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舅爷爷》这篇小说尽管描写细致入微,深得同行赞许,一些作家给予介绍和推荐,但王元化却仍为此遭到不公正对待。

B.王元化开始任《联合早报·夕拾》主编时,得到了姚溱的帮助,使他在这一段“不太愉快的”经历中,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

C.当时的领导认为王元化擅自发表作品,没有做好政治工作,严厉批评了他,他最终不得不离开文艺圈,进入新闻界。

D.因为发表《丑》这篇反映现实、揭露丑恶的作品,触怒了当时的检察官,王元化又不得不离开了刚来不久的《联合早报》。

17.下列有关王元化研究《文心雕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元化研究《文心雕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中西文学比较的方法,为《文心雕龙》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

B.王元化小时候得到了父亲的启蒙教育,对《文心雕龙》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了扎实基础,因而取得了如此高的研究成就。

C.在那特殊的年代,王元化研究《文心雕龙》的论文能在刊物上发表,一是论文的质量高,二是有重要人物的支持。

D.王元化研究《文心雕龙》和原来进入《联合导报》一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原因是受到了胡风问题的株连。

18.从文章看,王元化先生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成为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的原因有哪些?
(6分)
19.读完全文,你认为王元化先生具有怎样的人格特点?请概括。

(6分)
参考答案:
16. C(受领导批评非因“擅自发表作品,没有做好政治工作”,而是因为领导认为作品内容没有“为政治服务”)
17. B.(第一,不是启蒙教育,而是上大学时得到的教育,第二,不是父亲的教育,而是父亲请人教)
18.(1)基础扎实:热爱文学,年轻时就发表文学作品。

父亲请人教他《文心雕龙》这部文艺理论专著,培养了兴趣;(2)适应能力强:在逆境中和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不沉沦,不气馁,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3)治学态度科学,方法得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采取中西文学比较方法,视野开阔;(4)有同事及权威人物的支持。

(6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19.(1)坚持真理,刚正不阿:不屈从、不盲从上级领导的错误,敢于揭露丑恶现象(2)心地宽容善良:以平常之心对待整过自己的老领导,不记仇;(3)满怀感恩之心:对帮助过、支持过自己的领导(权威人物)和同事始终感念不忘。

(6分,每点2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非洲圣人史怀哲
史怀哲从小就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常为了根斯巴哈的一些小朋友们生活穷困而不安,母亲带他去买帽子、手套,他总是执拗地选择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廉价货,而绝不要那些漂亮的象征上流社会的“品牌”。

史怀哲年幼时曾看过一个非洲人的人头雕像,这给他留下了长远的影响,他回忆说:“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象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


史怀哲年轻时就已在音乐、宗教与哲学方面展现出出众的才华。

他二十五岁就成为神学和哲学博士,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对巴赫的作品有独特的领会,拥有许多乐迷。

沿着这条轨迹走下去,史怀哲将成为一名出色的学者、牧师、艺术家,在富足、优雅的生活中有所作为地度过一生,但史怀哲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大吃一惊。

1904年的一个早上,史怀哲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了非洲大陆严酷恶劣的生存状况,那里迫切需要医疗服务,这促使他做出了一个震惊父母和好友的决定:放弃蒸蒸日上的学术地位和演奏生涯,进入医学院去学习。

父母亲友强烈反对,医学院的院长不接受他,建议他去看精神病医生。

经过四处奔走努力,他才获得医学院旁听生资格。

历经8年艰辛,38岁的史怀哲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

1913年,史怀哲和新婚妻子海伦以及筹办诊所的70箱行李一起,踏上了遥远而陌生的非洲之旅。

经过一个月的辗转颠簸,他们来到兰巴伦,当时的法属赤道非洲,那是一个辽远、充满神秘感的原始丛林,也是一个蚊虫肆虐、物资匮乏、穷困无助的蛮荒之地。

史怀哲的丛林诊所、医药完全免费,病人就医期间的食宿日用也是免费的。

精神病、脱肠、热带赤痢、昏睡病、麻风病、疥癣等等,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每天络绎不绝的病人还是令史怀哲很吃惊,带来的药物两个月就告罄了。

史怀哲不得不紧急筹款,吃闭门羹,遭到拒绝都是常事,而史怀哲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将遭到拒绝、面对挫折视为正常,在此后的50年里,他13次进出非洲,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管风琴音乐会、四处演讲,募集经费。

史怀哲说:“倘若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帮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


在史怀哲的努力下,诊所从一个简陋的鸡舍变成能容纳几百名病人住院的医院。

他不仅治病,也引导黑人走出迷信与混沌。

那里的黑人靠天吃饭,种族隔离,互不信任,在丛林法则中自生自灭。

史怀哲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从不把白人社会的道德强加于他所服务的人群,而是以更加宽广博大的胸怀接
纳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与欧洲社会完全不同的人,他对非洲土著的爱是不存偏见、真心尊重的。

史怀哲一直坚守着他的丛林医院,其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战火也燃烧到非洲丛林,医院曾被关闭,他本人也曾被关进俘虏营。

但一获自由,他就又开始重建医院,他不仅要做医生、护士,也要做泥水匠、木工的工作。

二战时期,因外援中断,医院几度濒临绝境。

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这样述说自己的心境:“我受尽种种煎熬,已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孤独而长久的坚持,史怀哲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丛林医院也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即使是当时两个敌对军队为争夺兰巴伦地区激烈交战时,双方也都很有默契:绝不伤及史怀哲医院。

史怀哲说,“除非人类能够将爱心延伸到所有的生命上,否则,人类将永远无法找到和平。

”1945年1月14日,英、德两国在进行最后的激战,英国广播公司的电波里,传出的却是为史怀哲——一个敌国的丛林医生庆祝70岁生日的节目。

1953年,他获诺贝尔和平奖,他把奖金全部用来改善医院条件和建立麻风村。

80岁以后,史怀哲除了为禁止核试验而短暂外出演讲外,一直生活在兰巴伦,每天坚持巡查病房、诊病,直到90岁逝世。

他被誉为“非洲圣人”。

在非洲恶劣的条件下,史怀哲写下了大量有关文化和伦理学的著作,完成了著作《敬畏生命》,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这种伦理学后来被誉为“标志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他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生命观:所有生命都是神圣的,因此,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爱因斯坦说:“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美的渴望为一体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


(摘编自华姿《史怀哲传》)
相关链接:
①史怀哲(1875-1965),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家、神学家、医学家、人道主义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精神之父。

提出敬畏生命的理念,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史怀哲虽已辞世四十多年,国际上还有许多人在宣传和发扬史怀哲的博爱精神,其中较名的是国际史怀哲组织和国际史怀哲基金会,前者着重发扬史怀哲精神,后者着重于他在非洲的医疗援助工作。

(摘自百度)
(1)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通过记述史怀哲不畏艰难,创办丛林医院并为穷困黑人服务50年的事迹,表现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的悲悯情怀和奉献精神。

B.因为了解到非洲人民缺医少药的痛苦,史怀哲改行学医,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医学知识,远赴非洲,为黑人提供医疗服务。

C.史怀哲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不仅促使交战双方在兰巴伦地区停火,还为禁止核试验而演讲,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D.在英、德两国战争最激烈时,英国广播公司却为史怀哲庆祝70岁生日,这说明史怀哲博爱精神的感召力巨大,能够化解敌意。

E.作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史怀哲认为所有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先进的生命观得到高度评价。

(2)史怀哲被称为“非洲圣人”,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6分)
(3)本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爱因斯坦认为史怀哲“理想地集善和美的渴望为一体”,这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答案:A E B 解析:答A给3分,E给2分,B给1分,C D不给分。

(2)答案:①创办丛林医院,挽救无数非洲人的生命;②引导黑人走出迷信与混沌,不把白人社会的道德加强于黑人;③历经磨难,忍受孤独,坚持为非洲无私奉献50年。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该题题干问“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所以每一方面应答至少两种表现;不分点酌情扣分。


(3)答案:①交代史怀哲富有爱心、淳厚正直的天性;②初步表现出他对非洲人的悲悯情怀,为下文做铺垫;③显示他博爱思想的基础,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①史怀哲具有博爱精神,无私救助非洲黑人;②他具有实践精神,用行动追随理想;③他具有坚守精神,虽遭遇困难,受尽煎熬,但不放弃追求;④他尊重生命,创立敬畏生命伦理学。

解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遗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

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

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

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

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

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夜茶。

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

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

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

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

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

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

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

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

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

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

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他现在怕忙了呢”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

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 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

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了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

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

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2)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6分)
(3)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6分)
(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8分)
参考答案:
(1)答E 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或D给不给分
(2)(6分)① 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每答对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以为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

每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4)(8分)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理念。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朵儿只,脱脱子也。

事母至孝,喜读书,不屑屑事章句,于古君臣行事忠君爱民之道,多所究心。

至治二年,授中奉大夫,时年未及冠。

天历元年,朵罗台国王自上都领兵至古北口,与大都兵迎敌。

事定,文宗杀朵罗台。

二年,朵儿只袭国王位。

朵罗台弟乃蛮台恃太师伯颜势,谓国王位乃其所当袭,诉于朝。

伯颜妻欲得朵儿只大珠环,价直万六千锭。

朵儿只无以应,则慨然曰:“王位我祖宗所传,不宜从人求买。

我纵不得为,设为之,亦我宗族人耳。

”于是乃蛮台以赂故得为国王,而除朵儿只辽阳行省左丞相。

以安靖为治,民用不扰。

六年,迁河南行省左丞相,为政如在辽阳时。

先是河南范孟为乱,以诖误连系者千百计。

朵儿只至,颇知其冤,力欲直之。

至正四年,迁江浙行省左丞相。

别儿怯不花先为相,庶务宽纾,朵儿只继之,咸仍其旧,民心翕然。

汀州寇窃发,朵儿只调遣将士招捕之,威信所及,数月即平。

帝嘉其绩。

居二年,方面晏然。

杭之耆老请建生祠。

朵儿只辞之曰:“昔者我父平章官浙省,我实生于此,宜尔父老有爱于我,我于尔杭人得无情乎?我叨居相位于此,唯知谨守法度不辱先人足矣,何用虚名为?”
七年冬,升右丞相,而太平为左丞相。

留守司行致贺礼,其物先留鸿禧观,将馈二相。

朵儿只家臣寓观中,察知物有丰杀,其致左相者特丰。

家臣具白其事,请却之。

朵儿只曰:“彼纵不送我,亦又何
怪。

”即命受之。

知者咸服其量。

十四年,诏脱脱总兵南讨。

中书参议龚伯遂建言:“宜分遣诸宗王及异姓王俱出军。

”吴王朵尔赤厚赂伯遂获免。

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十五年,薨于军,年五十二。

(选自《元史·朵儿只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
拔之/
B.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
C.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拔之/
D.朵儿只独曰/吾国家世臣天下有事/政效力之秋也/吾岂暇与小子辈通贿赂哉脱脱/遣朵儿只攻六合/
拔之/
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耆老”指年老德高的人,也可泛指老年人。

在古代六十曰“耆”或“古稀”,七十曰“老”或“花甲”。

B.“生祠”指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祠庙,以表示人们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C.“右丞相”“左丞相”都属于元朝中央官名,而“行省左丞相”属于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地方政务。

D.“薨”指古代诸侯或有封爵的大官的死,而帝王或王后的死则叫“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朵儿只为政爱民,深受爱戴。

他做河南行省左丞相和江浙行省左丞相时,都沿袭前任长官的宽政做法,受到百姓的一致拥护。

B.朵儿只为人谦逊,重情重义。

他做江浙行省左丞相两年后,面对百姓要为他建生祠的好意,他拿自己
出生地和父亲等事委婉拒绝。

C.朵儿只为人宽厚,很有肚量。

他升右丞相后,并不因为朝廷赠送给自己的贺礼少于左丞相太平的而生气,更没有拒收这些贺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