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 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完善版〕
(时间:60 分钟分数:100 分)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共 25 个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假设先生为唐代一位有名诗人题写的一副对联,他称颂的人物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李商隐
2、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吕后B.孝庄C.武则天D.慈禧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是这样描述它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

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制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把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依材料推断,作者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应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4、下面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沟通充分表达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A.高度富强、共享太平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B.源远流长、泽被东西D.对外开放、双向沟通
5、《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假设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
知而寝默”。

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分散宰相权力C.削减决策失误 D.加强中心集权6、
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 余年。

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
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满朝廷和郡县。

这说明当时〔〕
A.官僚机构臃肿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D.外戚势力膨胀
7、以下图是七年级教科书某一单元的局部名目,它们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两宋历史的短暂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B.少数民族的崛起D.民族政权的并立
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首诗描写的富强景象消灭在〔〕
A.唐高祖李渊时期B.唐太宗李世民时期
C.唐玄宗李隆基时期D.女皇武则天时期
9、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A.刘邦、项羽起义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D.陈胜、吴广起义
10、精耕细作始终是我国传统农业的根本特征。

消灭于唐朝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耒耜B.耧车C.曲辕犁D.翻车
11、“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与以下哪一个历史人物有关?〔〕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
12、太平军进展北伐和西征的最终目的是〔〕
A.解除天京之围
C.消灭华尔统领的洋枪队B.推翻清朝统治
D.建立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13、以下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进展趋势的一项为哪一项〔〕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制造了条件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B.战乱频繁,严峻破坏了社会经济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14、高僧玄奘和鉴真,抑制千难万险,最终到达抱负的此岸。

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
A.加强了边疆治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D.扩大了唐朝疆域
15、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表达了南宋统治者怎样的心态?〔〕
A.立志北伐,收复中原C.偏安江南,不思进取
B.一心求和,与金对峙D.进展经济,向往和平
16、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用于监视官员的标准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

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刺史
17、“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C.辽宋夏金D.五代十国
18、《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
19、“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是南宋抗金将领辛弃疾写的词,描写的是南宋抗金军队的情景。

金最终被哪一少数民族所灭〔〕
A.契丹族B.蒙古族C.党项族D.匈奴族
20、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像之处有〔〕
①都完毕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②存在时间都很短暂,历二世而亡
③都修建了大型工程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1、以下搭配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B.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C.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D.北京人→模样和现代人根本一样
22、以下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B.C.D.
23、“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A.刘备B.孙权C.诸葛亮D.曹操
2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宏大的国家之一,有一局部应当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我国最早消灭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25、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以下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

据此推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
A.秦国 B.韩国 C.楚国 D.燕国
二、非选题〔第 1 题 18 分,第 2 题 15 分,第 3 题 17 分,共 50 分〕
1、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进展,而经济进展往往要依靠诸多因素的推动。

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东汉后期起,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加上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南方进入经济开发时期。

两宋时,南方经济总量超过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请答复:
(1)材料一中图一是隋朝开凿的什么水利工程?起到什么作用?请写出图二的生产工具名称。

据图三答复,唐、宋、清初农业进展的共同缘由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依据材料归纳消灭这种变化趋势的缘由有哪些?
(3)请依据以上内容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促进中国古代经济进展的因素。

2、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灿烂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

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

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

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1)据材料和所学学问,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

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2)据材料和所学学问,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进展盛况。

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缘由。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

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

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

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发》(3)据材料和所学学问,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

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生疏?
3、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相互学习借鉴、沟通交融,共同进展富强。

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自从张骞开拓通往西域的通道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头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沟通日趋频繁。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以下图〕
材料三:〔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1)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张骞通西域后开拓了什么道路?依据材料一概括,这条道路的开通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图与材料三《宋书》记载的现象有何联系?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进展的状况。

(4)从西域道路的开通、江南经济的开发,你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25 个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B
2、C
3、B
4、D
5、C
6、D
7、D
8、C
9、D
10、C
11、D
12、B
13、A
14、C
15、C
16、B
17、D
18、C
19、B
20、B
21、D
22、C
23、D
24、A
25、A
二、非选题〔第 1 题 18 分,第 2 题 15 分,第 3 题 17 分,共 50 分〕
1、〔1〕大水道;曲辕犁;唐、宋、清初农业进展的共同缘由是政府重视,实行了进展农业的措施。

(2)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的变化趋势: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消灭这一趋势的缘由是:北方战乱较多,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补充了充分的劳动力,并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等;同时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环境优越;统治者对农业和水利的重视等。

(3)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留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进展的措施;农作物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重视水利的兴修;商品经济的带动;宽阔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1〕经济高度富强,文化高度兴旺,商业格外繁华,中外沟通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绚烂辉煌,等等。

(2)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等等。

缘由: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舞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兴旺,商业富强,等等。

(3)史实: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心直接收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共同生疏:元朝疆域宽广,经济富强,交通兴旺。

3、〔1〕丝绸之路;促进汉与西域的往来〔或使东西方经济文化沟通日益频繁。


(2)联系: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经济快速进展〕;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经济快速进展〕。

〔答出一点即可。


(3)耕地面积增加;农业兴旺;手工业兴盛。

〔答出一点即可。


(4)启发:坚持对外开放;国家统一稳定是经济进展的前提;制造有利于经济进展的安定环境;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合理利用劳动力等。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